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不同浓度吡柔比星对浅表性膀胱癌(SBC)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SBC患者12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TURBT治疗,手术完成后即刻,观察组患者采用30 mg的吡柔比星~+30 m L浓度为5%的葡萄糖液行胱灌注化疗,对照组采用30 mg的吡柔比星~+50 m L浓度为5%的葡萄糖液行胱灌注化疗。治疗1年后对比两组复发情况、免疫功能指标、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CD3~+、CD4~+、CD8~+水平及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CD3~+、CD4~+、CD8~+水平及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种不良反应及其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C患者在TURBT术后即刻实施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能够提升其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但30 mg的吡柔比星~+30 m L浓度为5%的葡萄糖液的膀胱灌注用药方案能够获得更低的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也随之延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inferior-epigastric artery chemotherapy,IAC)配合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和表浅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对12例复发性、多发性和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行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3个疗程后,开始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每次30 mg,每周1次共12次,以后每2周1次共6次,以后每月1次共6次,第二年重复,第三年每月一次。定期膀胱镜检查,进行随访。结果:12例复发性、多发性、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4-48个月,肿瘤复发1例,复发率8.3%。不良反应主要为术后小膀胱,尿路刺激症状和尿常规异常。结论: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配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和表浅性膀胱癌的效果明确,疗效满意,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40 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根据随机抽 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 例,所有患者都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方法,对照组用吉西他滨,治疗组用吡柔比星进行膀胱 灌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的不同。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随访1 年,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0 %,对照组为25.0 %,治疗 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观察,治疗组的膀胱刺激症状、骨髓抑制、尿道狭窄等不 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吉西他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 胱癌术后复发有很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灌注药物。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后,血清增殖侵袭基因表达和恶性肿瘤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零五医院2018年3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各为49例。对比两组疗效、血清恶性肿瘤相关因子、增殖侵袭基因表达、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化疗后,两组增殖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E1(ABCE1)、核转运蛋白α2(KPNA2)、线粒体核糖体蛋白S5(MRPS5),侵袭基因整合素相关激酶(ILK)、核因子-κBp65(NF-κBp65)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同期;侵袭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年、2年、3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用于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可有效调节血清恶性肿瘤相关因子水平和增殖侵袭基因表达的影响,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林军  姬瑞霞 《蛇志》2004,16(1):61-61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确诊后应首选手术治疗.据资料记载,手术切除肿瘤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约有2/3患者肿瘤复发,故一般术后采用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以防复发[1].我院自1995年以来对32例膀胱癌患者术后采用卡介苗(BCG)灌注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少,现就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后辅以沙培林(注射用A群链球菌)联合丝裂霉素(MMC)膀胱内灌注治疗高危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符合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64例,观察组:TUR-BT术后行沙培林联合MMC膀胱内灌注化疗32例,对照组;MMC单药灌注32例。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3.7岁,治疗随访时间为6~54个月,中位时间27.3个月。治疗随访期间有3例患者出现膀胱内肿瘤复发(9.3%),1例患者疾病进展,发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于术后7个月死亡(3.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疾病复发率及进展率均明显改善。结论: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临床复发率、进展率高,TUR-BT术后沙培林联合MMC膀胱内灌注通过局部化疗及免疫治疗联合,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复发和进展,降低患者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手术的机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TURis-Bt术前膀胱灌注表柔比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U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2年1月潍坊市中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6例NMIUC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TURis-Bt术前膀胱灌注表柔比星+术后常规灌注组)41例和对照组(TURis-Bt术后常规表柔比星膀胱灌注组)35例。灌注前将50mg表柔比星溶解于50ml 5%葡萄糖注射液,术前膀胱保留灌注30分钟后膀胱镜观察肿瘤组织及周围膀胱粘膜染色情况,将表柔比星橙染的膀胱粘膜活检并行TURis-Bt;对照组取瘤旁2 cm处及其他部位膀胱粘膜多点活检。比较两组的原位癌(CIS)、非典型性增生及腺性膀胱炎等病变检出率和术后肿瘤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瘤旁膀胱粘膜橙染56处,其中7处病理证实为膀胱原位癌、5处为非典型性增生、11处为腺性膀胱炎;对照组患者膀胱原位癌1处、非典型性增生3处、腺性膀胱炎2处,两组病变阳性率分别为41.1%(23/56)和13.4%(17/12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0.3%(4/39)和35.3%(1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Ris-Bt术前膀胱灌注表柔比星能提高NMIUC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并降低肿瘤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臭氧水膀胱腔内灌注疗法对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共60例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患者被随机分入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行为训练疗法并口服索利那新治疗。治疗组在行为训练疗法于口服索利那新的基础上,同时行臭氧水膀胱腔内灌注治疗。在治疗结束时通过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评价疗效,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的患者24h排尿次数、平均夜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OABSS评分、I-QOL评分、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末4周复查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并评估患者的不良反应。获得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证实,在24h排尿次数、平均夜尿次数、OABSS评分和I-QOL评分方面,各组治疗后有改善,而臭氧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所有治疗后患者逼尿肌不稳定情况均有改善;初始尿意时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储尿期膀胱逼尿肌最大压力变化情况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由患者自主报告,治疗组主要表现为灌注后尿道内及下腹部不适感,多自主恢复,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臭氧水膀胱腔内灌注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安全、有效,能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和24小时尿失禁次数,能改善OABSS评分,能改善尿流动力学结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100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49)。对照组使用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35%、61.2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96%、24.49%,复发率分别为9.8%、34.69%,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联合化疗灌注治疗中晚期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膀胱癌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患者术后接受化疗灌注治疗,观察组5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益气活血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D4~+含量、CD4~+/CD8~+及NK细胞活性、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D4~+含量及NK细胞活性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8~+细胞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CD4~+数量、NK细胞活性、CD4~+/CD8~+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肠不适、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肝损伤、发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辅助灌注化疗可显著提高中晚期膀胱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并降低化疗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联合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膀胱癌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到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膀胱癌患者90例,患者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联合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其中50例行开放性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联合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作为对照组;40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联合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作为观察组。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以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充盈期膀胱压力、排尿时最大膀胱压、最大尿道压、残留尿量和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均有所下降,CD8^+水平有所上升(P<0.05),且观察组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生理职能、生理机能、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评分均有增加(P<0.05),且观察组的生理职能、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联合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手术时间更长,但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快,且手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蛇志》2019,(4)
膀胱灌注治疗是预防膀胱癌复发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了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的护理和操作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对比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接收的NMIBC患者120例,均接受TURBT治疗。根据化疗用药方式的不同将120例NMIBC患者分为表柔比星组(n=58,表柔比星治疗)和吉西他滨组(n=62,吉西他滨治疗),对比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组的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变化,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年复发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MIBC患者行TURBT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升高,且吉西他滨组高于表柔比星组(P<0.05);CD8+下降,且吉西他滨组低于表柔比星组(P<0.05)。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CK19)和癌抗原199(CA199)均下降,且吉西他滨组低于表柔比星组(P<0.05)。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组1年复发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将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组1年后复发的患者总和28例纳为复发组,其余未复发的92例纳为未复发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MIBC患者行TURBT后复发与肿瘤数目、最大肿瘤直径、肿瘤分化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为多发、最大肿瘤直径≧5 cm、肿瘤分化分级为低分化、临床分期为T1期为NMIBC患者行TURBT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表柔比星化疗相比,吉西他滨化疗可更好的控制肿瘤疾病进展,有效保护机体免疫功能,两种化疗药物下安全性和复发率相接近。同时研究还观察到,复发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数目、最大肿瘤直径、肿瘤分化分级、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5.
在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中,膀胱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检查工具。在各种插入体内直接观察病灶的内窥镜中,膀胱镜的历史最为久远。除采用金属材料制造的棒状硬性膀胱镜外,大约10年前,又出现了一种使用玻璃纤维的软性膀胱镜,可大大减轻病人接受检查时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陈小娟 《蛇志》2004,16(3):60-61
膀胱全切适于膀胱肿瘤范围大、分散、多发而病理级别较高,局部切除后肿瘤反复发作,及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的病人.对患者来说无疑是给病人带来了生命的曙光,但膀胱全切尿流的改道虽然保存了患者的生命,却无法兼顾患者的自我完整形象.自2000年以来我科根据古人说:"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此类病人施行了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黄燕华 《蛇志》2009,21(4):317-318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不仅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而且不会造成肿瘤腹壁种植.反复手术也不增加难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膀胱癌患者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作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实验组予以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阳性率,血清IL-6,IFN-γ,P物质,前列腺素E2(PGE2),CD3~+,CD4~+,CD8~+,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阳性率、Fg、APTT、PT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IL-6,P物质,PGE2,CD8~+均低于对照组,但IFN-γ,CD3~+,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术膀胱癌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疗效肯定,对血清IL-6及IFN-γ的影响较小,并可抑制疼痛应激指标的分泌,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正常人膀胱和膀胱癌组织在Kube lka-Munk二流模型下对476.5 nm,514.5 nm和808 nm波长的激光的光学特性的差异。采用双积分球系统和Kube lka-Munk二流模型进行测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正常膀胱和膀胱癌组织在Kube lka-Munk二流模型下对476.5 nm,514.5 nm和808 nm波长的每一个波长的激光的吸收、散射、总衰减、有效衰减系数都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514.5 nm和808nm波长的激光的吸收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相应波长的激光的吸收系数要大(P<0.01),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和514.5 nm波长的激光的散射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相应波长的激光的散射系数要小(P<0.01),而膀胱癌组织对808 nm波长的激光的散射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同一波长的激光的散射系数要大(P<0.01)。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514.5 nm和808 nm波长的激光的总衰减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相应波长的激光的总衰减系数要大(P<0.01),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514.5 nm和808 nm波长的激光的有效衰减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相应波长的激光的有效衰减系数要大(P<0.01)。提示使用双积分球系统和Kube lka-Munk二流模型来确定离体的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514.5 nm和808nm波长的激光的光学特性的差异鉴别诊断病变的膀胱组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豚鼠膀胱灌注卡介苗后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治疗用BCG对豚鼠膀胱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中毒程度 ,确定中毒靶向器官 ,以BCG12mg/kg .3d和36 0mg/kg .3d两个剂量对雌性豚鼠进行膀胱灌注 ,连续 3个月 ,共计 2 8次。结果显示BCG可明显引起豚鼠膀胱炎症反应 ,血中性粒细胞含量增多和尿素氮值升高。所有异常指标在用药后 1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 ,提示治疗用BCG是一种安全、低毒的生物制品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