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工商资本下乡、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直接威胁“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和国家粮食安全。“非粮化”耕地大致分为耕层剥离型和耕层未剥离型两类,前者原有耕层破坏、犁底层缺失,后者可能存在酸化、盐渍化等障碍问题,二者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肥力,不利于粮食可持续生产。国内外学者针对退化土壤改良做了大量研究,包括客土换土、障碍因子消减、生物培肥等措施,然而针对“非粮化”土壤的整治尚无系统研究成果。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文献分析,对我国耕地“非粮化”现状及改良、复耕、培肥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并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户尺度的陕北退耕区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北退耕区米脂县(人口高密度区)和吴起县(低密度区)农户尺度粮食生产能力进行分析,应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生产函数方法研究了该区粮食安全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口低密度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可基本保障其粮食安全,而人口高密度区不能确保粮食安全;基本农田面积和农业科技投入是影响农户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投入、素质和粮食补贴也有正向影响,但目前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未达到粮食生产能力的囤蓄要求.应加大基本农田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囤蓄力度,达到最小人均基本农田0.14 hm2,重视农业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并制定合理的退耕后续政策.  相似文献   

3.
试论云阳县人口激增与土地锐减的矛盾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其它任何东西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离开了土地,人就不能生存下去,这是众所周知的真理。但是,目前人口的激增与土地锐减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978—1988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3.66×10~6ha,与此同时全国人口又猛增1.33亿,给农业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4.
区域粮食安全的动态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粮食安全的研究对地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内外对粮食安全的研究相继展开,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有一些地区的实例研究。本文从粮食的数量、质量和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分别对粮食安全进行分析,并以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宝塔区为例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市宝塔区的粮食并不能完全满足小康水平的400kg.人-1,尤其是随着耕地面积的流失和饲粮性动物的饲养的增加,粮食数量安全显得更为重要;在粮食质量方面,相对于延安地区和陕西省而言,该地区的粮食质量在有害物质方面还比较安全;由于处于城郊区,宝塔区的耕地处于较大的压力下,需要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科技生产水平或者从外地调入粮食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地区县域耕地景观多功能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建  刘志聪  刘焱序  陈昕  赵会娟 《生态学报》2016,36(8):2274-2285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耕地景观功能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拓展,耕地景观多功能性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已有研究往往侧重于探讨耕地功能的多指数耦合,缺乏耕地景观多重功能空间定量化与相互关联的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对耕地景观的粮食供给功能、生境维持功能、景观连通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景观美学功能和人口承载功能六项功能及其冷热点聚集区分别空间定量化,评价县域尺度耕地景观多功能性,并识别耕地景观多种功能的空间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中部平原地区粮食供给功能显著,南部平原地区景观连通功能突出,燕山与太行山山脉土壤保持功能、维持生境功能最高,山前平原地带人口承载功能相对重要。2010年京津冀地区耕地景观功能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但功能高低值分布规律差异明显,各功能全部处于高值或低值的样本极少;耕地景观不同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数量相当,景观连通功能与粮食供给功能呈现明显协同关系,而与土壤保持功能呈现较强权衡关联。  相似文献   

6.
谈草原开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二十余年来,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为解决这个突出问题,在农业内部,曾压缩其它经济作物,单一追求增加粮食生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占总耕地的比例加大。与此同时,还不断采用多种途径扩大耕地面积,如开垦荒地、围海造田、围湖造田等等。其结果既使农业内部结构受到破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一方面由于各种冲突频发、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及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在逐渐放慢;另一方面,人口在不断增长,预计全世界总人口到2050年将增至近90亿,而绝大多数可生产粮食的土地已经开垦,加之耕地被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因此,粮食危机依然严峻.联合国粮农组织、...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徘徊不前.人口增长、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业生物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科技支撑之一,以基因改良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正逐步成为解决粮食生产所面临问题之关键。新兴的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产业化发展已然成为国际大趋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新经济和科技竞争的焦点,并将可能改变未来的农业和经济格局,其作用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9.
灰色局势决策在林下间作作物组合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前言混农林业是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人们的经营目的,将组成系统的各单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协调系统的总体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综合效益而建立的复合系统。近年来,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急增,粮食短缺,环境恶化,滥伐森林,耕地锐减,水土流失,农、林业争地矛盾突出。为了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农、林业科学工作者总结了传统的混农林  相似文献   

10.
《生物产业技术》2010,(6):70-72
农业是生物技术应用极为广泛的领域,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技革命,推动了农业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归纳起来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基因工程、胚胎移植、克隆技术、农业生物质利用、兽用生物制品开发等.这些新技术为应对世界性的人口激增、耕地锐减、粮食短缺、农药过度使用、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土壤盐渍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危害着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导致盐渍土壤面积仍在不断扩大.为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需求的日益增加和盐渍土导致粮食减产之间的矛盾,近几十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采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手段,力图修复盐渍化土壤或筛选耐盐品种的作物,但这些方式所获得的效果都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耕地资源损失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人地资源矛盾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持续增加、耕地减少的趋势。对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通过分析,我国耕地资源总体表现出人均占有量少、质量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不足。对近20年的耕地数据分析发现。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是耕地减少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其中建设占用和自然灾害,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最大威胁。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分析了人口、社会、经济、自然和政策等5个因素与耕地变动的相互关系和驱动作用,对未来耕地的发展趋向做出了初步判断,提出了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 贮粮害虫种类繁多、世代不齐,给防治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被害粮食不仅数量上遭到损失,在食用价值上也受影响,气味难闻,营养降低。 六十年代,我国防治贮粮害虫,多采用溴甲烷、氯化苦或磷化氢等毒剂进行熏杀。众所周知,若长期使用高剂量的剧毒熏蒸,对人的健康有所影响。特别是在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后,使用毒气防治贮粮害虫危险性大,粮食的残毒  相似文献   

14.
水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也是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安全保证,在确保粮食资源持续供应增长人口的需求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文中分析了虚拟水的政策内涵,并依据对我国过去20年粮食生产与进口替代趋势的分析和国内外的粮食生产条件,估算出1980~2000年,小麦进口每年有10.2×109 m3水和27.7×106 hm2土地输入,玉米进口约有0.3×109m3水和1.6×106 hm2土地被间接利用.这对缓解我国农业用水和耕地资源紧张状况,灵活利用粮食贸易进口,解决粮食生产中的用水困境,利用虚拟水进口来补偿水资源的贡献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耕地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耕地管理活动中由农用品投入、能源消耗等产生的碳排放量也飞速增长。本研究以东北地区耕地利用碳排放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法构建碳排放核算框架体系;基于东北地区1979—2015年碳排放量的估算结果,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构建影响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体系,深入探讨东北地区耕地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与1979年相比,2015年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增长了21.9%,碳排放强度则降低了1.54 t·hm-2。土壤管理和农用品投入碳排放是耕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占排放总量的83.6%。土地生产率、科技资金配置率的提高,会增加耕地利用碳排放;投入产出比、人均耕地面积、科技投入强度降低,则会减少耕地利用碳排放。  相似文献   

16.
当前,工业发达富国的高消耗,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高增长,引起能源紧张、森林锐减、耕地毁坏、草场萎缩、海洋过捞、粮食欠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天灾增多,使50亿人口居住的一个小小的星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造成所谓能源、资源、农业(粮食)、人口和环境五大危机,缓解这些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生物技术来解决,因之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在高技术竞争中,都把生物技术放在特别重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由于全球性的人口剧增和资源紧缺,农作物高产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食物压力甚大,高产要求的迫切性更为强烈。因而,如何提高单位面积耕地上的作物产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农作物高产的核心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即“向太阳光要粮”,“收获太阳能”。理论上,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可达5%~6%,但实际光能利用率远远低于理论潜力值。目前,世界农田平均光能利用率只有0.2%,我国约为0.3%~0.4%。由此可见,提高光能利用率及作物单产水平的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作物生长前期…  相似文献   

18.
江苏太湖地区几种种植制度的能量转换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太湖地区是全国主要高产粮区之一,建国以来,农业生产更有较大发展,但近年来出现了人多与地少、粮食与多种经营、用地与养地、增产与增收、提高生产水平与能源供应、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剩余劳力安排等矛盾。用生态系统的观点与综合分析的方法,从整体和全局上认识与解决这些矛盾,就是本研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充分地利用耕地土壤肥力的优势,发挥耕地土壤肥力的潜能,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实现我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阐述我县耕地土壤肥力演变机理。  相似文献   

20.
耐非生物胁迫转基因水稻的培育——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胁迫严重降低了作物产量,日益减少的耕地和膨胀的人口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长期以来,改善作物的抗逆性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培育具有抗逆性的水稻品种对全球的粮食生产将产生重要影响。在改善水稻的抗逆性方面,转基因比传统方法更有发展潜力。近年来,已有许多抗逆相关基因转入水稻并获得了一些提高抗逆性的转基因植株,文章重点讨论了耐非生物胁迫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