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蓝田涝池河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于1963年在陕西蓝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蓝田、临潼、渭南、华县及西安一带)进行新生代地层和哺乳动物化石调查与发掘。1964-65年继续进行这一工作时,又在蓝田县城的东北厚镇公社以西约10公里的涝池河沿岸,发现了很多的化石点,其中以陈家村附近最集中,在大约2公里的距离内发现了15处。这里报道的是其中的中更新世部分,即野外地点编号64112,64093,64097,64107及64100等地点的化石(图1)。  相似文献   

2.
中国晚中新世陆相哺乳动物群序列:陕西蓝田的新证据(英文)   总被引:21,自引:18,他引:3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比。邱占祥等( 1 990 ,1 995)认为化石证据不充分 ,而将其与保德期合并。近年来 ,黄土高原三趾马红粘土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 ,红粘土沉积最早可能开始于约 8Ma前。因此 ,狭义的保德期可能只代表了晚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分期的再划分问题又重新被提出。自 1 997年以来 ,我们课题组在蓝田地区共发现 52个化石地点 ,其中的 2 6个含有哺乳动物化石 ,大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共计 1 666件。经过详细野外地层测量 ,绘制了综合地层剖面 ,并将主要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点对比标定到综合地层剖面上。经过对各门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以及对已有化石材料的初步修订 ,到目前为止 ,陕西蓝田灞河组共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45种 ,蓝田组 2 0种。新的化石证据表明 ,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完全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大哺乳动物化石以灞河三趾马与贾氏三趾马为代表 ,牛科化石组合在种级甚至属级上有明显的区别。大量的陕西转角羚羊 ,小型的Protoryx、Dorcadoryx以及Ga  相似文献   

3.
《化石》1987,(4)
[本刊讯]中国-加拿大联合考察队最近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戈壁发现一批恐龙化石,其中包括巨型蜥脚类、兽脚类等,除外还有一些鳄类化石。上述化石均产自侏罗纪地层中(距今约1.50亿年)。考察队  相似文献   

4.
华北几个地点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记述1959年和1960年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在内蒙和甘肃采集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并对各地点化石组合性质和各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进行了分析。化石包括窑沟原貂Proputorius yaogouensis)、化德无角犀(Aceratherium huadeensis)和化德上新鹿(Cervocerushuadeensis)三个新种。  相似文献   

5.
去年年底,科学出版社以古生物志形式出版了《陕西蓝田公王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胡长康、齐陶著)。这本书是对于著名的“蓝田人”共生的哺乳动物群的一份研究报告。陕西蓝田地区是我国新生代地层发育好、出露全、含脊椎动物化石丰富的典型地区之一,解放后我国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在此作过大量的工作,1964年11月曾在这儿召开过现场会议,有关的地质、地层、地貌、冰川、古  相似文献   

6.
1965年5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持,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了“蓝田中国猿人初步研究成果学术报告会”。北京各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学工作者二百余人出席了会议。在报告会上,贾兰坡、周明镇和吳汝康分別作了关于蓝田公王岭第四纪地层、哺乳动物羣和猿人化石的报告。根据初步研究结果,产蓝田人化石的地层为中更新统(泄湖组红色土的埋藏土中)下部。动  相似文献   

7.
陕西蓝田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叙述材料,分别来自蓝田金山九浪沟、厚镇刘家坪、涝池河沟及渭南阳郭西岔湾四个地点。四个地点的化石性质和地层时代是相同的,因此合并研究。这些材料是1963—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发掘和采集的。渭南阳郭西岔湾地点是根据西北大学李树照同志提供的线索,找到一些与泥河湾期大致相当的化石。化石发现于红色土底部的厚层钙板之中。蓝田金山九浪沟除了蓝田四不象鹿外,还有三门马等化石,也发现于红色土底部钙质结核之中。蓝田厚镇涝池河沟除了发现有中、晚更新世二个层位的哺乳动物化石之外,大量的发现是属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主要地点有:63707, 64102,64103,64105,64111,64096及64099。厚镇刘家坪地点距涝池河沟较近,可视为一个地点。  相似文献   

8.
陕西蓝田涝池河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63年6月—8月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生代室部分人员,在陕西蓝田进行新生代地层调查时,于县城东北厚镇公社涝池河红色土层之上的更新统地层中,发现的一些旧石器及少量哺乳动物化石,曾作过简短的报导(戴、计,1964)。  相似文献   

9.
宁夏吴忠几种灞河期的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了采自宁夏吴忠县南30公里处干河沟组土黄色砂砾层中的四种哺乳动物化石: Tetralophodon cf. exoletus, Hipparion weihoense, Chilotherium (Acerorhinus) cf. tsaidamense 和 Qurliqnoria cheni.其中后三个种过去仅发现于我国的灞河阶.吴忠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可能是灞河中期,介于青海柴达木和陕西蓝田灞河组两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之间.  相似文献   

10.
正1916年,北洋政府实业部顾问、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在垣曲寨里村土桥沟发现了在中国土地上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黄河猴化石,随后又多次调查、发掘,研究出的成果开启了中国古近纪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序幕。1992年小浪底水库即经兴建,为抢救库区脊椎动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组建了野外考察队,于1994年至1997年对垣曲盆地进行了调查发掘,在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蓝田地区灞河组与蓝田组产出了大量的古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序列为认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详细描述和研究了其中的食肉类化石。计有鬣狗科3种(Ictitherium viverrinum、Hyaenictitherium cf.H.wongii、Adcrocuta eximia)和猫科2种(cf.Metailurus major与cf.Metailurus parvulus)。在下部的灞河组与上部的蓝田组界线附近,食肉类动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改变,但引起这种改变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北京平原的第四纪地层中,特别是晚更新世的河湖相地层里,相继发现了廿多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计有十余种化石,其中以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化石较丰富,而披毛犀(Coelo-donta)化石则屈指可数。(表2)。本文记述的这件披毛犀下颌骨,是1972年春在阜成门地铁槽发现的。该资料虽然早被有关学者所引用,但标本  相似文献   

13.
<正> 1988年是中一加恐龙合作计划的第三个野外工作年。这一年的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内蒙、新疆进行的。6—7月份考察队在内蒙乌拉特后旗巴音满得呼地区晚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均分布在一个南北向约10公里长的冲沟里,岩层产状较平缓,出露厚度70米左右,约含四个化石层。恐龙化石包括原角龙类Protoceratops,幼年及成年个体20余具;甲龙类Pinacosaurus的幼年个体群;小型兽脚类Saurornithoides、Oviraptor,鸟脚类化石及大量恐龙蛋化石。此外亦发现大量的其它爬行动物及早期哺乳动物化石:蜥蜴、鳄鱼、乌龟和多瘤齿兽等。这一阶段的考察工作同时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戈壁展开,继续1987年未完成的两具恐龙的发掘工作。7月,考察队转移至二连浩特达布苏。这一化石产地最早于20年代由美国中亚  相似文献   

14.
娄玉山  马宁 《化石》2014,(1):44-48
正1963~1964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考队在陕西蓝田陈家窝子与公王岭先后发掘出蓝田直立人下颌骨与蓝田直立人头盖骨等,同时,在这两个遗址上又发现了文化遗物及与蓝田直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今年恰逢发现蓝田直立人头骨50周年。写此文章,与大家分享。1959年地质专家曾河清来到陕西蓝田考查后,报道了陕西蓝田地区一个相当良好的新生界剖面,由于此前蓝田地区的新生界发育良好,一  相似文献   

15.
1998-198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给水部队联合考察队在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兰塔塔尔地区的红层进行考察时,在克克阿木地点的下部红层中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并称该动物群为克克阿木哺乳动物群(王伴月、王培玉,1991).其中,有几件小哺乳动物化石可能代表梳趾鼠类一新属、种.现给予描述报道.  相似文献   

16.
陕西蓝田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陕西蓝田地区的新生代地层保存得非常完好,各个时代的地层,几乎都有其代表,并发现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第四纪地层中,特别具有意义的是公王岭及陈家窝分别发现了蓝田人头盖骨及下颌骨,一些地区还发现了旧石器,更进一步证实这一地区在第四  相似文献   

17.
下奥莫盆地位于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属东非大裂谷东支的一部分。奥莫河纵贯该盆地,并自北向南流入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原称卢多尔夫湖)。下奥莫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出露较好,自1967年以来已有许多重要发现,其中包括人科化石及大批哺乳动物化石等。这些发现引起了许多地层、古生物和古人类工作者的注意。这一盆地的地层从1973年起才进行比较详细的工作。根据K.W.布特阶的划分,自下而上为:  相似文献   

18.
自更新世以来,我国境内的水系由内陆河转变成外流河,干流长度超过2000公里的,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和塔里木河。塔里木河,地处西北高原干旱区。那里的第四纪沉积物发育,河流阶地分明,地层剖面清晰,但缺乏哺乳动物化石。东北的黑龙江,由于处在沉降带,早、中更新世的地层不易暴露,地表所见多属更新世晚期的沉积和时代很晚的哺乳动物化石。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假如从源头向东漂流而下,不仅能目睹到黄土剖面、湖泊沉积、河谷阶地,且能从这些土层寻找到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在古人类、古文化方面亦能如此,例如蓝田猿人化石产地,就位于黄河南岸支流坝河阶地上;  相似文献   

19.
1931 ~ 1932 年,博格·步林两次率领中瑞考察团( 又名斯文·赫定考察团) 到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部进行考察,在克鲁克湖与托素湖地区首次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成为我国早期青藏高原古生物研究的奠基石。直至今日,双湖地区仍是青藏高原脊椎动物化石最丰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柴达木盆地新近纪的堆积巨厚且连续,地层构造相对简单,盆地北缘地层出露好,是研究陆生哺乳动物演化的理想地点。然而,双湖地区地层的时代跨度超过 13 My,厚度接近 4600 m,如果化石层位不明,很容易引起动物群成分的混乱。步林对此似乎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所有采集的化石未做分层处理,导致后人对"柴达木动物群"年代的解释引起不少异议。步林并非对地层不重视。恰恰相反,他如同在甘肃塔奔布鲁克盆地的工作中那样,在缺乏地形图和地质资料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他利用明显的地物( 山顶)和地质构造( 背斜) 作为参照系统,仔细地记录了化石的出露地点,并编制了一些草图。步林去世后,家属把他的野外记录留给赫定档案馆( Svan Hedin Archives) ,在斯德哥尔摩分几处收藏。遗憾的是,如同塔奔布鲁克盆地的情况,步林未能发表很多十分关键的化石地点资料,而发表的地质记录却被多数人忽略,所出版的游记也鲜为人知,个人档案记录更是深埋于历史的文献中。直到 1999 年,本文第一作者才首次接触到一些步林的野外原始资料。经过近 10 年多次对赫定档案馆的访问和对步林原始记录反复的野外核实,最终才将步林的经典地点结合进现代地层顺序的框架中。本文是继对步林塔奔布鲁克盆地燕丹图动物群经典地点与地层的研究后,进一步对其柴达木盆地化石地点的厘定与复原,是本系列文章之二。目的是将过去混淆于各地点的动物群逐一解译,将不同时代的化石分子置于现代地层与年代框架之中。幸运的是,步林的诸多野外记录都保存完好,结合发表的个人游记及地质记录,他所发表的多数哺乳动物化石都可以恢复到一定地层范围之内,尚能尽量减小经典化石地点的不确定性。本文试图整理步林未发表的珍贵资料,通过综合考证其他已发表的信息,结合作者在 1998 ~2010 年多次野外考察的结果,以期理顺柴达木地区经典化石点与现代地层框架的关系。这里将着重探讨经典化石点的生物地层学问题,并将步林柴达木盆地化石地点的野外记录资料译成英文附入文后,至于我们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其他化石点暂不涉及。步林主要在三个地区采集了化石: 托素湖北岸、怀头他拉村南及泉水梁火车站附近。尽管步林清楚地意识到其化石来自几千米厚的地层,但他统称其为柴达木动物群,成为以后混乱的主要原因。根据对柴达木新近纪的地层古生物考察,我们至少可以辨认出 4 个动物群: 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深沟动物群和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 1) 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化石主要产于剖面底部克鲁克背斜两翼接近轴部的红色泥岩及绿色砂岩中。该动物群的成员发现较少,步林和我们都找到不多,主要来自两个地点: 怀头他拉剖面步林 165 号营地附近及泉水梁火车站东北 800 m 左右处。包括以下几个种类( 括号内为步林的化石编号; 该系列号码在步林的柴达木专著中广泛应用) :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 ( Nr. 356) ,Lagomeryx tsaidamensis ( Nr. 361) ,Stephanocemas( Nr. 368,407) ,? Dicroceros ( Nr. 372,397) ,? Eostyloceros ( Nr. 396,399,401) ,Acero-rhinus tsaidamensis ( Nr. 330,346,374,381) 。( 2) 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该动物群最初发现于托素湖北岸的狭长露头。步林对该点的记录最详细,其中各化石层位都被我们一一找到。托素湖的含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局限在诺令根河( 连接克鲁克湖与托素湖之间的小河) 北岸 100 m 的地层中,是步林所有化石点中能最精确地确定层位的一个点( 即步林托素湖化石点都可以恢复到该段 100m 地层中) 。根据目前古地磁测量结果,该点 100 m 地层可以精确到 0. 3 Ma 范围之内。相当于含托素动物群层位的化石地点在怀头他拉剖面中也少量存在,但多数化石不特征,估计步林在此也找到不多。托素动物群最丰富的化石点在泉水梁车站东南的狭长露头。步林称做"一般条带"( "General Strips") 。在厚度不到250 m,北西-南东方向延伸达8 km的地层中,化石均匀散布、保存完好,是柴达木目前最丰富的化石点。托素动物群包括以下种类( 括号内为步林的化石编号) : "Ictitherium sp. "( Nr. 542) ,Tsaidamotherium hedini( Nr. 447,457) ,Tossunnoria pseudibex ( Nr. 449,481,537) ,Qurliqnoria cheni ( Nr. 441) ,Qurliqnoria sp. ( Nr. 508)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 ( Nr. 429) ,Chalicotheriidae indet.( Nr. 317) ,Hipparion sp. ( Nr. 352,444,467,493,498,500,501,523,553) ,Acerorhi-nus tsaidamensis ( Nr. 418,430,438,456,459,488,502-4,511,516,525-7,536,538,555-6) ,? Tetralophodon ( Nr. 458,487,524,530,534) ,Giraffidae indet. ( Nr. 316,320) ,? Eostyloceros ( Nr. 334,349) 。另外我们在泉水梁地点也找到大量化石,研究后可望增加更多的成员。泉水梁是我国少数几个三趾马出现最早的地点之一。该剖面目前还没有古地磁资料,但通过与怀头他拉古地磁剖面的对比,泉水梁三趾马出现的最低层位应大致在 C5r. 1r反向带与 C5r. 1n 正向带之间( 约 11. 12 Ma) 。另外托素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是青藏高原首次出现独特种类的时代。牛羊科中具有高原特色的种类包括 Tsaidamotherium hedini,Tossunnoria pseudibex,Qurliqnoria cheni 和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其中 Qurliqnoria cheni可能是现代藏羚羊( Pantholops) 的祖先类型。( 3) 晚中新世早期深沟动物群。深沟动物群是根据德令哈南部深沟剖面的化石建立的。产该动物群的地层虽然在怀头他拉剖面中段出露,但目前还没找到特征的化石。步林的个别不确定的化石有可能属于深沟动物群。邱铸鼎和李强最近( 2008) 对深沟的小哺乳动物做了详细的描述,认为与陕西蓝田霸河组下部的小哺乳动物组合最接近。( 4) 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怀头他拉动物群也处于怀头他拉剖面上部化石不丰富的地段。从步林的野外记录中,惟一能够比较确定的化石是一些驼鸟蛋片。我们也仅增加了几种小哺乳动物( 未研) 。  相似文献   

20.
1972年10月,作者在陇东进行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地层考察期间,在陕西省长武县城关附近的窑头沟及鸭儿沟观察了几个晚更新世地层剖面,并且在这些剖面的中、下部灰色砂质土及砂砾层找到了许多石器和少量哺乳动物化石。此外,还获得了一枚化石智人牙齿。通过这些材料的简单记述(石器材料将另文发表),作者希望对黄土高原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和地层时代的认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