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叠纪腕足动物地理区系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庆华 《古生物学报》1997,36(1):93-121
建立系统、完善的二叠纪腕足动物地层、地理信息资料库、选用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定量研究,从时空两方面探讨了二叠纪腕足动物地理区系的划分和演变,分4个世详细论述了二叠纪腕足动物的世界分区及其与泛大陆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滇西保山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古动物地理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滇西保山地块晚古生代Ting类、有孔虫、珊瑚、牙形刺、腕足类等动物群的古生物地理属性,根据牙形刺和Ting类化石,确定长期争论的丁家寨组的时代为Artinskian期,小型单体珊瑚Cyathaxonia动物群可出现在从早石炭世到二叠纪的多种沉积环境中,不一定指示冷水冈瓦纳型。根据沉积特征及对环境特别敏感的珊瑚和Ting类动物群的分布特点,结合全球构造事件,恢复保山地块的古地理演化模式。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3.
二叠纪时,内蒙古中部地区位于特提斯古生物地理区北缘的过渡带,是海相暖水动物群与冷水动物群的交汇地带,对研究特提斯古生物地理区系的演化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内蒙古中部地区二叠纪灰岩地层出露并不连续,研究程度较差。近年来,我们获取了东部苏尼特右旗德言其庙地区阿木山组、哲斯组丰富的■类化石材料。通过对■类化石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类14属39种。识别出4个■类化石带,由老至新依次为Pseudofusulina acuteata富集带、Chalaroschwagerina inflata延限带、Parafusulina jilegensis-Rugosofusulina intermedia组合带以及Chusenella conicocylindrica富集带,对应时间为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至中二叠世罗德期。这一■类动物群的深入研究结果是对北方过渡带海相动物群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早石炭世由于全球气候分带不明显,无显著植物分区现象,全球为一个一致性的植物区,即拟鳞木植物区[WT5”BX](Lepidodendropsis [WT5”BZ]floral province)。晚石炭世和二叠纪,全球存在4个植物区,即华夏植物区(Cathaysian floral province)、欧美植物区(Euramerican floral province)、安加拉植物区(Angaran floral province)和冈瓦纳植物区(Gondwanan floral province)。华夏、欧美和安加拉植物区皆位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Laurasia), 冈瓦纳植物区位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Gondwana)。本文通过对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一些焦点问题的综合评述和分析,试图为古大陆再造研究提供古植物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华南早-中二叠世(蜓)类分异度变化过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复合标准剖面的数据,对华南早-中二叠世鲢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早、中二叠世动物群属种首现及末现速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鲢类动物群属级分异度经历了两次快速上升,一次明显下降,在早、中二叠世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高峰,但总体上表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并在中二叠世中期达到最大。早二叠世期间属级分异度的短暂下降主要与鲢类动物本身的演化趋势有关,是动物群属级分类单元更替的结果。物种分异度在二叠纪初急剧增长,至早二叠世Sakmarian期已达到整个早-中二叠世的顶峰。早二叠世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对物种分异度具有显著影响,并导致物种分异度随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中二叠世开始物种数虽有所上升,但始终未能恢复到早二叠世鼎盛时期的水平。早二叠世是筵类动物稳定发展时期,动物群中属种首现的总数及速率明显大于中二叠世,属种更替也更为频繁。中二叠世中期开始,筵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同时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但是,早、中二叠世华南鲢类动物群中属种末现速率却并无明显差异,表明造成晚期古生代稳定生态系统崩溃的环境变化对筵类动物的成种速率有较大的影响,持续的低成种速率是导致中二叠世筵类动物属种分异度下降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台东南部二叠纪的几种轮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报道近年来在华北陆台东南部发现的几种二叠纪轮藻和对已发表的一种早三叠世轮藻进行再研究。 二叠纪轮藻无论产地或属种数目都极稀少。在我国最近几年才有所发现并开始研究, 王振(1984)和卢辉楠、罗其鑫(1984)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的(虫非)蠊盖翅化石采自河南巩县大峪沟煤矿北面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中;同层位的共生化石有植物Pecopteris(Asterotheca)orientalis(Schenk), Pecopterissp., Taeniopteris sp.; 瓣鳃类? Anthraconautasp.。二叠纪是研究(虫非)蠊历史演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昆虫化石比较少,本文所描述的宗系(虫非)蠊属(Phyloblatta),是我国二叠纪地层里的首次发现。它的盖翅翅脉还保留有  相似文献   

8.
越南下龙湾石炭纪巴什基尔期Pseudostaffella(筵)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报道了越南下龙湾地区的一个(筵)类动物群,该动物群产于下龙湾吉婆岛东的一个小岛的石灰岩地层中,其中以Pseudostaffella为主,Eostaffella次之.文中描述7个种,即: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P.subquadrata vozhgalica,P.antiqua,P.antiqua grandis,Eostaffella postmosquensis,E.mosquensis及E.galinae,其中以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最为丰富,可称之为Pseudostaffella动物群.该动物群层位高于下龙湾地区Bacson组中的Millerella-Eostaffella带,相当于宾夕法尼亚系巴什基尔阶上部,中国贵州盘县滑石板阶层型剖面的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P.paracompressa带,俄罗斯下巴什基尔阶Prikamsky层的Pseudostaffella prae-gorskyi-Profusulinella staffellaeformis带的一部分,以及北美宾夕法尼亚系莫洛阶Millerella带与阿托克阶Profusulinella组合带之间的Pseudostaffella和Eostaffella的化石层.下龙湾Pseudostaffella(筵)类动物群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意义,它对于进一步认识该地区地质演化及古生物地理变迁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已被初步证明能够运用于古生物地理学研究,但由于地质古生物学资源的局限性,目前运用这一理论对地史生物群进行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检验。文章总结了对我国二叠纪华夏植物群进行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偿试性研究的各项成果,指出开展此项研究所需的地质古生物学基础和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此外,还展望了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运用于地质古生物学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试论二叠纪牙形石古地理分区、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二叠纪6个时期牙形石的分布及其古地理分区的划分和演变,探讨牙形石古地区分区的主控因素及其与古气候演变的关系,应用上述古地理分区模式恢复科迪勒拉山脉有关地体牙形石群落的古地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二叠纪礁类型及成礁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我国南方的二叠纪礁主要分布在黔、桂、川东、湘鄂西以及中下扬子地区,有两次大的成礁期,即茅口期和长兴期,且以长兴期礁发育好、分布普遍。根据礁的成因、组构及礁岩类型,将南方二叠纪礁分成4类:生物礁,生物丘,灰泥丘和地层礁。各类礁均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同时它们的形成、演化和消亡,明显地受到古构造(尤其是古断裂)、古地理、古环境和海水进退、海平面升降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2.
西藏阿里地区二叠纪双壳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1996,35(3):322-330
系统描述西藏阿里地区早二叠世双壳类化石4属4种(包括1新种),其中Atomodesma动物群在我国尚属首次正式描述,它的发现证实了本区应属狭义的边缘冈瓦纳生物地理区。Guizhoupecten广见于二叠纪时的温带—热带海域,应属广温型分子。大量事实证明,海扇类在晚古生代冷-凉或温水型动物群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分异度的变化与温度(纬度)之间不存在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古生物原始资料的不断积累,通过建立数据库对化石资料进行搜集和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丰富的原始数据,使我们进行古生物地理研究,特别是大尺度定量古生物地理研究成为可能。文章从化石数据库的建立开始,详细地介绍一种古生物地理学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二叠纪Roadian-Wordian期全球381个腕足动物属分布数据的聚类分析,区分出4个腕足动物生物域(北方域、冈瓦纳域、泛大洋域、古赤道域)和9个生物区[东北欧区(Northeast European)、维尔科累马区(Verkolyma)、格兰丁区(Grandian)、华夏区(Cathaysian)、基墨里区(Cim-merian)]、中蒙日区(Sino-Mongolian-Japanese)、泛大洋区(Panthalassan)、西澳区(Westralian)和澳纽区(Aus-trazean),这4个域和9个区的生物地理区系特征与它们当时的古地理位置基本吻合。同时,多维尺度分析表明,与纬度相关的温度梯度是控制腕足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古地理屏障和洋流可能在腕足动物空间分布模式的形成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Robustoschwagerinids的个体发育及其在演化分析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一、前言在已绝灭的化石门类中,(竹蜓)类动物具有演化迅速、形态及构造整体演化趋势比较明显、演化阶段明确的特点。(竹蜓)类动物的壳形、旋壁构造、隔壁特征以及旋脊(和拟旋脊)、通道(和复通道)的演化趋势及其地层分布规律已为广大古生物学家所熟知,并在石炭、二叠纪海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hompson, 1948; Dunbar, 1963; Douglass, 1976; Rauzer_Chernousova, 1963; Ross, 1964)。尽管Ross(1972,1982)曾借助现代有孔虫的材料对(竹蜓)类动物生物学做过有益的探讨,但是这类工作毕竟很少。和(竹蜓)类生物地层学的研究相比,有关(竹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二叠纪海绵礁的成礁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泛发育于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台地区的二叠纪生物礁,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海绵生物礁。从该地区二叠纪海绵生物礁的内部成礁因素分析,即从主要造礁生物-钙质海绵和钙质藻类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埋藏和保存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华南二叠纪海绵生物礁主要是由于其主要造礁生物钙质海绵和钙质藻类独特的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以及它们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此模式与其它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礁的成礁模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华夏动物区系之初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自从Halle(1937)首次提出华夏植物群一名以来,二叠纪古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李星学,1980;李星学、姚兆奇,1979,1981),华夏植物区系的概念已为国内外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接受。相比之下,二叠纪海洋无脊椎动物区系的研究还比较落后。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文献竞相发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张守信、金玉玕(1976),詹立培、李莉(1979)对腕足动物区系的研究;吴望始(1975),吴望始、廖卫华、赵嘉明(1982)对四射珊瑚动物区系的研究;盛金章、王玉净(1981)对(竹蜓)类动物区系的研究;王玉净、穆西南(1981)对西藏二叠纪生物区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亚洲东部对Leaid叶肢介了解甚少。近年来在我国南方中、上泥盆统已有少数报道(张文堂等,1976,Shen Yan-bin,1978,沈炎彬1979),但石炭、二叠纪仍无发现。日本下白垩统的Estheria rectangula Yokoyama(1894),小林贞一(1954),Novolilov(1952,1956,1960)认为它属于Leaid叶肢介。但许多学者仍持否定观点,认为壳瓣上的“放射脊”可能是保存时受挤压所致。由于Leaid叶肢介的分布时限较短,目前仅见于上古生代,壳瓣上具有数条粗稜状放射脊的形态特征又好认,在全世界分布又十分广泛,因此利用其分布以探讨古地理变迁,解释大陆漂移学说,在古生物学的论证方面,是  相似文献   

18.
滇西二叠纪Shanita-Hemigordius(Hemigordiopsis)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几年来,在亚洲一些地区二叠系,发现了一个大型有孔虫Shanita,常与Hemigordius(Hemigordiopsis)伴生,组成特提斯海区二叠纪颇具特色的动物群,分布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形成了特定的生物地理区。本文主要记述这一动物群在我国滇西地区的发现及其纵横分布情况。本文材料系云南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云南省地质研究所等单位送来我所鉴定的,薄片、照相、绘图均由我所技术室承担,特此致谢。滇西潞西、腾冲、镇康一带二叠系较发育,由巨厚的白云质灰岩、灰岩及泥岩等组成,含有和中国南部其它地区(秦岭地区除外)不尽相同的有孔虫动物群。据云南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工作结果,此区二叠系自上而下,大致分层如下: 上覆地层:中三叠统或侏罗系  相似文献   

19.
湖北郧西范家坪早石炭世四射珊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贵阳西北郊探矿厂对面山坡上发现的早二叠世晚期茅口组双切尾虫亚科三叶虫的1新属——棘菲利普虫属(Acanthophillipsia),计4新种:Acanthophillipsia guiyangensis, A. abrota, A. abnormis和A.granurosa,丰富了我国二叠纪三叶虫动物群的资料,对研究二叠纪三叶虫的分类、演化和古生物地理分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陕西梁山二叠纪的䗴科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梁山是陕西汉中西南两个比较显著的山峰之一,距离汉中县城约三十里。远在1931年,黄汲清教授和已故赵亚曾先生就曾在那里做过调查工作,并且测制了地层剖面。关于二叠纪的地层,在他们合著的“秦领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一书中,曾记述为“块状燧石石灰岩,富产化石,曾在不同的层位中采得下列各种属:Tetrapora hanchun-gensis(n.sp.),Tachylasma magnum Grabau,T.elongatum Grabau.T.alternatum(n.sp.),Caninia liangshanensis(n.sp.),Polythecalis cf.chinensis(Girty),Miche-linia siyangensis Reed,Productus(有数种)”。根据这些化石鉴定结果,赵、黄二先生在当时认为“无疑地,这层石灰岩是属于下二叠纪,并且和宁镇山脉的栖霞石灰岩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