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中国鲥鱼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鲥鱼(Macrura reevesii Richardson)是我国名贵的溯河产卵鱼类 ,每年春夏之交 ,鲥鱼从海洋溯河而上进入长江、珠江和钱塘江等河流的产卵场进行繁殖 ,形成一年一度的渔汛。鲥鱼自古以来被列为中国的名贵鱼类 ,早在明朝已有鲥鱼的记载。《本草纲目》对鲥鱼注称 :“初夏时有 ,余月即无 ,故名鲥”.“鲥鱼形秀而扁 ,微似舫而长 ,白色如银 ,肉中多细刺如毛 ,大者不过三尺 ,腹下有三角硬磷 ,其脂在鳞甲中 ,自甚惜之”.“鲥甘平 ,补虚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环境污染加剧等诸多原因 ,鲥鱼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环 ,目前 ,长江、钱塘江的鲥鱼已经基本绝迹、珠江鲥鱼资源严重衰退, 因此鲥鱼亟待拯救。    相似文献   

2.
长江鲥鱼种群生长和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顺林  林康生 《动物学报》1989,35(4):399-408
本文研究了长江鲥鱼的生长参数和繁殖特性:(1)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计算长江鲥鱼的生长,求得渐近体长值L_∞()=58.12厘米,L_∞()=52.22厘米,渐近体重值W_∞()=2874.64克,W_∞()=1989.99克,生长拐点t=1.7年,t=1.3年。(2)长江鲥鱼主要集中在赣江产卵,产卵时的水温为24.2—33.5℃,流速为0.31—1.52米/秒。(3)分析和比较了长江鲥鱼不同年际间种群数量和繁殖群体结构的特点,指出性成熟年龄提前是鲥鱼资源衰退的主要标征。  相似文献   

3.
美国鲥鱼对我国淡水生态系统的潜在入侵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美国鲥鱼已被引入到我国的上海和广东等地进行水产养殖。本实验报道了在纯淡水人工养殖条件下美国鲥鱼的繁殖和生长情况。人工养殖鲥鱼的生长速度接近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沿岸野生鲥鱼的生长速度,而高于特拉华河野生鲥鱼的生长速度;人工养殖的2龄鲥鱼既可以在养殖池中自然产卵,也可以通过注射激素人工诱导产卵,其平均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17天内的存活率分别约15%、75%和54%。这一结果表明,尽管鲥鱼是在海水中进行繁殖的洄游性鱼类,但在生长环境适宜的淡水条件下同样可以正常生长,并达到性成熟和繁育后代,有可能在适宜的淡水水体中形成自我维持的种群。结合本实验结果和美国鲥鱼的其他生物学特性,本文认为美国鲥鱼在我国天然水体生态系统中具有潜在的入侵性。  相似文献   

4.
一、鲥鱼Hilsa reevesii(Richardson)鲥鱼古代称为“(鱼互)”。据《正字通》记载,因初夏时才能见到,其他月份没有,因此叫鲥鱼。鲥鱼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和钱塘江。它是一种洄游性鱼类,每年春末夏初,生殖群体由海洋洄游到长  相似文献   

5.
鲥鱼仔幼鱼食性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主要描述鲥鱼仔幼鱼阶段有关摄食、消化器官的发育、不同大小仔幼鱼食物组成特点、摄食量及其昼夜摄食节律。此外,还就仔幼鲥鱼人工饲养条件与天然状况下的生长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只要供饵正常,孵化环道内生活的仔幼鲥生长速度可以略快于鄱阳湖同期天然生长个体的速度,为今后人工培育仔幼鲥进行放流和增殖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描述鲥鱼仔幼鱼阶段有关摄食、消化器官的发育、不同大小仔幼鱼食物组成特点、摄食量及其昼夜摄食节律。此外,还就仔幼鲥鱼人工饲养条件与天然状况下的生长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只要供饵正常,孵化环道内生活的仔幼鲥生长速度可以略快于鄱阳湖同期天然生长个体的速度,为今后人工培育仔幼鲥进行放流和增殖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人工培育大鲵亲本的繁殖结果。在养殖条件下,大鲵的性腺可正常发育,大鲵的性成熟年龄为5龄,性周期为一年一次,群体的繁殖高峰期出现在每年的6—8月。使用LRH-A或HCG均可诱导大鲵产卵和排精。群体的性腺发育进程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雄性比雌性的发育时间长10—20d。在繁殖盛期进行人工催产,获产率为60%左右。人工繁育的子代,在培育为亲本时,其性腺发育的个体差异仍然存在。养殖的性成熟个体,在没有受到外源激素作用时,将不会发生自然排卵现象,雄鲵不能挤出精液。在20—23℃下,雌性大鲵的效应时间约为96—120h,雄性可在80h后挤到精液。大鲵的产卵量为400—500粒,平均为430粒。多次产卵个体的产卵量多于初次产卵个体。低剂量的药物催熟,未发现对性腺发育进程和产卵结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脊椎动物的淡水起源说和海水起源说,都对古生物学和生理学资料有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因此.有人提出了溯河洄游假说:最早的脊椎动物是溯河洄游的,它们在淡水中繁殖,然后迁移到海洋。本文重点介绍这一假说。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鲨鱼和鳐鱼这两种软骨鱼类是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但近年来,在广西南宁的左江,发现一种“鳐鱼”,当地人称之为“左江(鱼甫)鱼”。经科学家鉴定,它是鲨鱼的近亲,鳐鱼的族弟。它的正式学名叫赤红(Dasyatis akajei),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鳐目、虹科、(鱼工)属,也是一种软骨鱼类,但却生活在左江的淡水中。为何(鱼工)属的鱼类都生活在海洋中,唯有赤(鱼工)却在淡水中生活呢?有些人曾提出:这种鱼是否和某些溯河性的海洋鱼类(如鲥鱼)一样,从南海溯珠江而上,来到了广西南宁的左江进行生殖洄游,继而残留下来。这种推理是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鲥鱼[Macrura reevesii(Richardson)]属鲱形目(Clupeiforms),鲱科(Clupeidae)、鲥属(Macrura),分布于我国沿海及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是著名泂游性经济鱼类。由于其肉味鲜美,自古以来均视为珍品佳肴,因此有关它的记载很多,涉及面很广。为了借鉴前人的经验,本文特把我国历代有关鲥鱼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供同志们参考。二、名称考证鲥鱼在古代有多种称谓,而且在不同地区还有地方名,现分述如下: 1、鯦、当魱:  相似文献   

11.
马鸣 《动物学杂志》1992,27(2):29-30
在新疆沙雅每年4—6月是紫翅椋鸟的繁殖季节。其巢主要选择在胡杨树洞或崖壁土洞中。4月中旬开始产卵,每窝卵数4—5枚(=4.43,n=7)也有3枚的。年繁殖一次。笔者在新疆南部首次记录到大批的越冬群体。椋鸟夏季主食昆虫,冬季则以沙枣、谷粒、草籽等为食。在沼泽地区也捕食小鱼。  相似文献   

12.
海龟是珍贵的海洋动物,属于一类大型海生爬行类。海龟自破壳而出之日起,便开始过着旅行洄游的生涯,是著名的海洋旅行家。它生活在热带海洋里,有时偶而随着暖流游到温带海域,但不在温带产卵繁殖。我国黄、渤、东海有它的踪迹,这可算是随暖流北上的“游客”。当生殖季节到来之时,在大洋中旅游的海龟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要三、五成群从四面八方回到故乡交配产卵。繁殖后代重返故乡南海诸岛气候炎热,岛上的热带林木终年郁郁葱葱,岛的四周有沙带环绕,因而这里是大海龟繁殖的优良场所。每年4月到7月是海龟繁殖的旺季。那些尾巴长长的雄  相似文献   

13.
对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雌雄繁殖蚁在初建群体形成过程中氨基酸含量变化的测定,初步认为与产卵、哺育幼蚁和交尾有密切关系。产卵高峰期、哺育幼蚁期和交尾期氨基酸含量骤然下降,而产卵间歇期又开始回升。同时发现,雌雄蚁体重的变化对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红瘰疣螈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繁殖生态尚无系统的研究。2007~2010年在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对红瘰疣螈形态、繁殖栖息地、求偶和交配行为、产卵及孵化等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瘰疣螈雌雄两性在广泛的形态学度量特征上存在着差异;繁殖栖息地主要为稻田和潮湿的沟渠;参与繁殖的雌雄成体性比随繁殖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繁殖前期和后期雄性比例高,中期雌性比例高。求偶和交配主要在陆地潮湿的水沟中完成,也可在静水中进行。成体产卵活动从5月初持续至6月下旬,呈现出波浪式的产卵进程,个体完成产卵平均时间为(22.2±2.7)h。繁殖前期雌螈产卵于稻田,中后期产于多杂草的田埂草丛和泥壁,平均产卵数(126±18)枚(n=17)。平均孵化期(17.3±0.1)d(n=225),孵化率59.8%(n=79),孵化时幼体平均体长12.7mm(n=6)。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年龄鉴别和繁殖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中华鲟的年龄鉴别和葛洲坝枢纽工程大江截流后1981—1982年群集于坝下的宜昌至石首江段的中华鲟繁殖群体结构的特点。根据匙骨大小与中华鲟长度呈显著相关推算了中华鲟在海洋中的生长速度,计算了体长和体重的函数值及尾叉体长、体重和胸围的复相关。根据鳍条骨和匙骨年轮排列格局特点计算了中华鲟初次产卵和重复产卵的比例,同时,就宽区宽带轮和狭区狭带轮交替过程反映的生物学特征作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长江中下游长吻鲍的种群生态学特性并进行渔业生物学分析。胸鳍棘、尾舌骨及脊椎骨都可用作年龄鉴定材料。用Brody—Bertallanffy的公式表述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调查生殖特性并分析比较产卵力及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以食物出现率和重量法评价各类食物在食料中的作用。由渔获物统计资料计算种群的自然死亡率和捕捞死亡率。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繁殖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最大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  相似文献   

17.
为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自然繁殖需求条件进行定量研究, 实验结合青海湖裸鲤自然产卵场原位生境调查,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构建产卵环境诱发野生亲鱼自然繁殖, 解答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环境需求。结果表明, 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发生与水温、水深、流速、光照及底质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卵石河床质较细砂等底质环境可显著提升自然交配诱导率及繁殖效果; 在合适的底质条件下, 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适宜条件: 水深为0.15—0.2 m、流速为0.2—0.4 m/s、水温为10.8—14.3℃; 15D﹕9L比例的光周期有利于促进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发生。在人工模拟环境中, 水深≥0.45 m、流速≥0.8 m/s、温度≥17℃或≤6℃、全光照等环境中未观测到自然繁殖活动的发生, 这些被认为是其自然繁殖环境的限制条件。研究阐明了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野生亲鱼自发产卵繁殖的环境需求, 构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技术, 为自然产卵场生境调查评估、改进人工繁育模式提供技术支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白顶溪鸽Chaimarrornis leucoce phalus每年4—8月繁殖,一年可繁殖2窝。每窝产卵2—4枚,孵卵由雌性承担,孵化期14天。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期15—16天。  相似文献   

19.
中华鲟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昕 《动物学研究》1997,18(1):113-120
中华鲟是一种洄游性的鲟科鱼类,平时生活于海洋,亲鲟成熟后溯游到江河里繁殖。在长江葛洲坝修筑以前,中华鲟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江段。60-70年代中期,一些科研单位对上游中华鲟繁殖群体及产卵场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撰写出现敢《长江鲟鱼类生物学与人工繁殖研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也于1971年产首获成功。葛洲坝枢纽建成以后,中华鲟繁殖群体被阻隔于葛洲坝下游宜昌江段,围绕大坝对中华鲟生存带来的不  相似文献   

20.
山麻雀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时有  王燕 《四川动物》1990,9(2):23-25
本文报道山麻雀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食性、繁殖习性及雏鸟生长发育等。山麻雀在调查地区5—8月进行繁殖,每年繁殖2窝,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13—14天,孵化率88%;育雏期12—14天,雏鸟成活率59.09%。根据其食性分析,提出该鸟在调查区内是有益于农林业的益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