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福建省二叠纪一蛇尾纲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建省区测队一中队地层组在测制龙岩幅地质图时,于1976年8月在华安县福里村西南500米处的上二叠统中采获一枚保存完美的蛇尾纲化石。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报道的蛇尾纲化石均产于三叠纪和早侏罗世的地层,在古生代地层中发现,尚属初次。与蛇尾纲化石共生的化石经我们鉴定计有:Schuchertella frechi,Orthotetina ruber,Leptodus nobilis,Linoproductussp.,Aviculopecten cf.bella-tulus,这些共生的化石证实该地层的时代应属于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的材料采自新疆—西藏公路沿线的萨利吉勒干南库勒以的龙巴其保大坂一带。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上三叠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它们组成一背斜构造,是喀喇昆仑山的主体。本区上三叠统未见底,其上与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呈整合接触,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其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夹鲕状灰岩。这套地层目前尚未命名,其实测剖面如下:  相似文献   

3.
蛇尾纲化石在中国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地质学院贵州生产大队一个中队在1959年夏生产劳动中,于贵州省贵阳西、安顺北织金县吹聋下三迭统底部灰色薄层灰岩中,采得保存相当完美的蛇尾纲化石一枚。这样完好的标本在我国还算是首次发现”,有必要加以研究并发表出来,借以丰富我国的古生物学资料。在研究过程中,承北京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同志们热心鼓励、提供意见,本院石油系行将毕业的黄志诚同志供给地质资料,本院生产科暗室同志代拍标本照相,绘图室王素同志、杨瑞同志分别代绘化石图及本文插图,在此谨向以上同志们致谢!标本的详细产地是贵州织金县西南吹聋之东约1公里处(插图1a),其层位是T_1~1、T_1~2之  相似文献   

4.
镇江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的牙形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岷君 《古生物学报》1996,35(4):430-441
详细描述了采自镇江附近11-1,11-2,79-8号等钻孔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的牙形刺化石共11属28种,建立了6个牙形刺化石带,其中上二叠统1个、下三叠统5个,并以牙形刺带为基础,进行了国内外对比。  相似文献   

5.
这是在我国首次发现的鲎类足迹化石,标本采自安徽南陵下三叠统青龙组薄层灰岩。除对它们的形态特征加以描述、分析和比较外,还就其形成环境及保存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三叠系龙介类化石在欧洲早有报道。在我国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底部牙形刺Hindeodus pavus带微生物岩中首次发现环节动物龙介类化石Spirorbisphlyctaena,与以蓝菌为主的自养型底栖微生物群落共生,是早三叠世生物复苏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7.
依据福建龙岩坑柄煤矿童子岩组保存完好的化石材料,建立中二叠世(阳新统)蛇尾纲一新种--Aganaster?fujianensis sp.nov。,并根据蛇尾纲与腕足类,双壳类等共生化石组合的埋葬特征,认为古代蛇尾纲具有与现生蛇尾纲相似的集群而居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有关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正式报道还是近十年的事,本文是新疆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也是继山西沁水盆地(王立新、解志民和王自强,1978)及海南岛九曲江(周志炎、厉宝贤,1979)之后有关我国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又一个记录。标本发现于西部边陲,由于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的差异,组成成分与前两个产地均不相同,植物种类丰富,有苔藓类?、有节类、真蕨类、种子蕨类、苏铁类、银杏类及松柏类等。既包括冈瓦那达穆达和潘切特植物群的分子,也含有与中亚马迪根植物群相同或相似的属种,西欧斑砂统和壳灰统及粘土煤层和芦草砂岩的一些属种,在这里也有产出。另外,在这个植物群中还见到我国南北晚三叠世植物群的一些属种。因此,新疆南部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为我国早三叠世植物群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1982年,笔者与本队郑有铭同志在深圳地区南澳水头沙进行野外工作时,曾发现一批海相双壳类化石。当时曾有人怀疑这里的地层为上三叠统,据说前人曾发现过三叠纪的标志化石Myophoria(Neoschizodus)laevigata(Ziethen)。但是后来广州地质学校黄沃章老师在双壳类化石层之下采集到早侏罗世金鸡组的菊石Hongkongites,菊石层中又共生有少量双壳类。1984年笔者携带这批双壳类标本到中国科学院南京  相似文献   

10.
1956年斯行健教授在《古生物学报》载文记述一些保存良好的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rhombicumDawson)化石,文中称标本系地质部西北地质局631队第7分队提供,采自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镇。自那以后近50年的地质调查表明:包括吉木萨尔县三台镇在内的整个博格达山,从未发现此类植物化石和上泥盆统。由此存在对斯行健教授描记标本真实产地的疑问,和对三台镇附近到底有否上泥盆统的质疑,这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对东天山地区的地质填图、层序建立、古生物群分区以及地质构造解释等实际和理论问题的解决带来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上述问题长期未能澄清。作者通过多年实地调查考察,结合资料考据结果认定:L.rhombicum化石的原始产地应是西天山北麓赛里木湖边的三台附近,而不是东天山北麓吉木萨尔县三台镇,在三台镇地区也根本不存在含该化石的上泥盆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的六射珊瑚化石大部分是1967年至1968年期间青海省地质局区测队17分队在西藏北部安多县唐古拉山南坡侏罗系中采集的。此外,还有1966年10分队采集的一块,西藏121队采集的一块和16分队在安多县毗邻的聂荣县境内采集的一块。唐古拉山南坡侏罗纪海相地层相当发育,厚可达数千米。珊瑚化石产于黑灰色不纯灰岩及泥灰岩中,共生的还有海娥螺(尹集祥,1962年),瓣鳃类(范嘉松,1965年)、菊石、腕足类等化石。这些珊瑚化石是:Stylosmilia catenula  相似文献   

12.
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菊石序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于地处低纬度下扬子碳酸盐缓坡台地较深水区 ,安徽巢湖地区的下三叠统由一系列泥、灰岩旋回层组成 ,并含有丰富的菊石化石。通过对巢北平顶山和马家山一带上二叠统顶部和下三叠统多条剖面的系统研究 ,建立了在华南乃至低纬度特提斯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以属级分类单位为基础的下三叠统菊石生物地层序列 (从下而上 ) :Ophiceras Lytophiceras带、Gyronites Prionolobus带、Flemingites Euflemingites带、Anasibirites带、Columbites Tirolites带和Subcolumbites带。在提议的全球印度阶 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上 ,Flemingites Euflemingites带之底与牙形石Neospathoduswaageni首现点比较接近 ,可以作为本界线主要辅助标志之一。记述采自该区上二叠统顶部及下三叠统 ,尤其是印度阶 奥伦尼克阶界线附近的一些具有年代地层意义的菊石化石资料 。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南部地区早期中生代一些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介形类化石11属、31种,其中一新属、10新种及3未定种。除2属7种属于早、中侏罗统之外,其余皆属三叠系,尤以上三叠统最多,丰富了我国三叠纪的介形类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14.
广西田东县作登下三叠统罗楼组产出弓鲛鱼类作登弓鲛Hybodus zuodengensis(Yang et al.)、乐氏弓鲛H.yohi(Yang et al.)和田东多尖齿鱼(新种)Polyacrodus tiandongensis sp.nov.,其中前二种化石以前曾被作为牙形类报道.这是弓鲛鱼类在中国海相早三叠世的首次报道.另外,本组还产出属种未定的硬骨鱼类化石(Osteichthyes gen.et sp.indet.).建立了我国海相早三叠世第一个鱼类带化石,作登弓鲛-乐氏弓鲛组合带(Hybodus zuodengensisH.yhoi AZ);伴生的有Neospathodushomeri-N.triangularis牙形类带化石,该带化石延续的时限为奥伦尼克阶(Olenekian)司帕斯期(Spathian)早期.  相似文献   

15.
安徽早三叠世瓣鳃类两新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贵池蛤(新属)Guichiella(gen. nov.)和拟克氏蛤(新属)Periclaraia(gen. nov.)两个新属。Periclaraia的外形很象Claraia,以致经常鉴定为后一属名。据目前大量完整标本所显示的特征来看,它不同于Claraia,应该是个新属。这个新属产于安徽巢县马家山和无为白牡山下三叠统顶部,数量多,保存好,在此层位中过去未曾发现有瓣鳃类化石。因此,Periclaraia的发现,不仅充实了早三叠世瓣鳃类动物群的内容,而且对于划分对比地层也具有一定的意义。Guichiella产于安徽贵池、巢县及江苏南京、镇江等地下三叠统奥伦阶底部,化石  相似文献   

16.
广西田东县作登下三叠统罗楼组产出弓鲛鱼类 :作登弓鲛Hyboduszuodengensis(Yangetal.)、乐氏弓鲛H .yohi (Yangetal.)和田东多尖齿鱼 (新种 )Polyacrodustiandongensissp .nov .,其中前二种化石以前曾被作为牙形类报道。这是弓鲛鱼类在中国海相早三叠世的首次报道。另外 ,本组还产出属种未定的硬骨鱼类化石 (Osteichthyesgen .etsp .indet.)。建立了我国海相早三叠世第一个鱼类带化石 ,作登弓鲛—乐氏弓鲛组合带 (Hyboduszuodengensis H .yohiAZ) ;伴生的有Neospathodushomeri N .triangularis牙形类带化石 ,该带化石延续的时限为奥伦尼克阶 (Olenekian)司帕斯期 (Spathian)早期。  相似文献   

17.
1960年8月,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师生在湖南道县龙江桥附近下石炭统孟公均组的上部,采得一枚保存极为完好的海蕾化石。此类化石在我国颇为罕见,过去所知,仅有贵州独山下石炭统的Mesoblastus tushanensis,和黑龙江密山中泥盆统的Devonoblastus heitaiensis。因此有必要将这一枚海蕾化石加以研究,予以报导。标本的详细产地是湖南省道县城东约9公里的龙江桥附近,层位是下石炭统孟公均组上部灰色薄层泥灰岩中,共生的化石有Camarotoechia kinglingensis(Grabau)等。  相似文献   

18.
在临清坳陷堂古5井发现轮藻化石Stenochara和Stellatochara两属7种,证实该区存在三叠世地层。根据地层层序、岩石地层特征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该区亦应存在下三叠统,并建议参照区域方案将该区中、下三叠统红层划分为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和二马营组。  相似文献   

19.
贵州晴隆中营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已有详细的研究。本文仅对地层中出现的腹足类化石做生态学的研究。本区上二叠统划分为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凉风坡组,下三叠统为飞仙关组。龙潭组是一套碎屑岩夹一层厚层状石灰岩,含海相化石;凉风坡组也是一套碎屑岩,但夹有较多的硅质结核和硅质灰岩层。飞仙关组和凉风坡组之间是连续过渡沉积。根据沉积物和古生物特征推测,从龙潭组到凉风坡组的岩相是由滨海沼泽相变为浅海滨海相(姚兆奇、徐均涛等,1980),海水由龙潭期的时进时退变为长兴期的逐步加深。岩相的变化在古生物面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的管孔石燕在北半球各地广泛分布,也是我国西北、西藏南部等地区下石炭统的特征化石,但在华南属首次报道。文中描述了化石4种,其中有2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