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笔者在镜检黑龙江省蜘蛛标本中,发现水狼蛛属一新种,报道如下: 锯水狼蛛 Pirata serrulatus,新种(图1—4) 正模:配模:副模: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82年6月。 雌蛛体长5.3毫米,头胸部2.2×1.6毫米,腹部2.7×2.0毫米。背甲黄褐色,头部中央“V”形斑显著,胸部两侧有黑褐色宽带,两侧缘各有一条黑褐色纵纹,纵纹的外侧有一细黑边。第一眼列短于第二眼列,背面观微后凹,惟正面观呈一直线,中眼显著大干侧眼。第二行眼甚大,眼径0.23毫米;第三行眼稍小,眼径0.16毫米。胸板略有灰暗纹。步足量度如下(单位:毫米)。  相似文献   

2.
齿类球腹蛛Nesticus odontus,新种 (图1—6) 正模,配模♀,副模18♀♀,浙江省杭州黄龙洞,1981,5.18,陈樟福采。模式标本保存于杭州师范学院生物系。 雄蛛体长2.23—2.59毫米。头胸部长1.19毫米,宽1.15毫米;腹部长1.47毫米,宽1.29毫米。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新疆博湖县水稻田发现一种皿蛛科蜘蛛,经鉴定认为系一新种,报道如下。 胫曲瓦蛛,新种Walckenaera dentata sp.nov.(图a—i) 正模;配模;副模55,周娜丽采自新疆博湖县水稻田,海拔1047-1053m,1982年3月15日。模式标本保存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 雌蜘体长1.35—1.65mm。测定一体长1.43mm的标本:头胸部长0.63,宽0.50mm;腹部长0.80,宽0.63mm。头胸部淡褐色,有光泽,背甲边缘、颈沟、放射沟及中窝黑褐色,头部较胸部隆起。8眼2列,眼周具黑环。两眼列基本等长,前眼列后凹,后眼列前凹,中眼间距  相似文献   

4.
在整理西藏的蜘蛛标本过程中,发现六眼幽灵蛛属一新种,现描述如下:亚东六眼幽灵蛛,新种 Spermophora yadongensis sp. nov. (图1—10) 正模♀:体长1.70毫米(单位以下同);头胸部长0.70,宽0.60;腹部长1.00,宽1.00,高1.40。头胸部长略大于宽,呈梨状,色泽淡黄,背部颇隆起,中央斑黄色,其前半段宽圆,后半段狭窄,略呈“球拍”状(图1),两侧各有一三角形灰斑,背甲两侧缘显有黑色弧形纹。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描述的三种中国跳蛛系Schenkel于1953、1963年所定的新种,因新种发表时仅有雄蛛的描述,故就近年来所获雌蛛资料分别补充于下。华南菱头蛛Bianor hotingchiehi Schenkel,1963(图1) 雌蛛的大小与雄蛛相近,全长6.3毫米;头胸部长2.8毫米,宽1.9毫米;腹部长3.5毫米,宽2.0毫米。步肢Ⅰ>Ⅳ>Ⅲ>Ⅱ,其长度为Ⅰ:1.7+1.0+1.4+0.8+0.5毫米,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河南省等地,共采得水狼蛛属二新种,现描述如下。文中量度以mm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简突水狼蛛,新种Pirata haploapophysis sp. nov.(图Ⅰ) 正模:♀,配模:♂,副模:2♀♀2♂♂,河南省安阳,1982年5—10月。 雌蛛体长6.5—8.0。正模体长7.7,背甲4.0×2.7,腹部3.7×2.4。步足量度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国熊蛛属2新种(蜘蛛目:狼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采自湖南省的熊蛛2新种,分别是:湖南熊蛛Arctosa hunanensis sp.nov.和紫云熊蛛Arctosa ziyu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8.
中国狼蛛科新种记述(蛛形纲:蜘蛛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狼蛛科7新种,其中熊蛛属Arctosa 4种,舞蛛属Alopecosa、潮狼蛛属Hygrolycosa和刺狼蛛属Acantkolycosa各一种。 1.针舞蛛,新种Alopecosa spinata sp.nov.(图1—5) 正模♀,配模♂,副模3♀♀1♂,四川乡城,1982年7月7日,陈德牛采;副模1♀,西藏左贡,1982年8月12日,海拔3100m,陈德牛采;1♀,西藏林芝,1980年6月1日,  相似文献   

9.
幽灵蛛科Pholcidae的六眼幽灵蛛属Spermophora,前此,在我国仅有广六眼幽灵蛛S.senoculata(Duges,1836)一种,系Schenkel于1936年见于甘肃。本文现记述两新种,文中量度以毫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家六眼幽灵蛛Spermophora domestica,新种(图1) 体长(包括触肢,下同)2.1;头胸部长(包括额部向前突出部分,下同)0.6,宽0.6;腹部长0.8,宽0.65。足式:Ⅰ>Ⅳ>Ⅱ>Ⅲ;其量度(腿+膝、胫+后跗+跗节)为Ⅰ:9.0(2.6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几种熊蛛(蜘蛛目:狼蛛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了采自我国南方的6种熊蛛,其中有3种新种,定名为:湄潭熊蛛Arctosa meilatnensis sp.nov..指囊熊蛛A.millensa sp.nov.和泉熊蛛A.springiosa sp.nov.;另有3种为新记录:印熊蛛A.indicus Tikader et Malhotra.1980.库定熊蛛A.khudiensis Tikader et Malhotra,1980和韩熊蛛A.kwangreungensis Paik et Tanaka.1986.前1种新记录的雄性为单性新发现。  相似文献   

11.
作者分别在安徽黄山和九华山采得一种跳蛛,经鉴定,为我国新纪录种。 弗氏巢跳蛛 Viciria vlijmi Proszynski,1977 形态:雌蛛体长9.30—11.1毫米;头胸部长4.3—4.6毫米,宽4.0—4.2毫米;腹部长5.0—6.5毫米,宽3.0—3.4毫米。眼区占头胸部1/2以下,有金属光泽。各眼周围黑色,在眼区中央有一较大的黑褐色圆斑,在后眼区内侧有一“八”字形黑斑。中窝明显,红褐色。螯肢黄褐色,前齿堤2齿,后齿堤具  相似文献   

12.
在浙江西天目山蜘蛛调查中,采到皿蛛科一种中皿蛛,经鉴定认为系一新种,报道如下: 天目中皿蛛,新种Centromerus tianmushanus sp.nov.(图1—5) 正模:1♀,浙江西天目山新茅蓬,1983年4月3日;配模:1♂;副模:1♀,采集地点和日期同正模。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采自陕西旬阳坝的熊蛛属Arctosa一新种、即旬阳熊蛛,新种Arctosa xunya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调查安徽省农林蜘蛛中,发现卵形蛛两新种,现记述如下: 1.黑纹螨蛛,新种Gamasomorpha nigrlineata sp.nov.(图1—4) 正模:配模:♀;副模2♀♀,3。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1984年10月28日。 雄蛛体长1.84—2.04毫米。背甲梨形,棕黄色,边缘有一黑色环带,在胸区有4对黑色放射状宽斑。背甲中线脊状,向两侧及后方倾斜。6眼2列:前、后侧眼白色,后中眼暗色。前侧眼间隔约4/5眼径,前后侧眼约等大。后列眼后凹,后中眼紧靠,前后缘有深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采自中国云南高黎贡山的园蛛属Amneus 4新种:春林园蛛,新种Amneus chunlin sp.nov.,李氏园蛛,新种Araneusliae sp.nov.,丰盛园蛛,新种Amneua plenus sp.nov.和亚坪园蛛,新种Araneus yapingensis sp.nov..模式标本正模及部分副模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HNU),部分副模将保存于美国加州科学学院(CaAS).文中量度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云南高黎贡山球蛛科灵蛛属2新种:长灵蛛Thymoites elongatus Peng,Yin et Hu,sp.nov.和三刺灵蛛Thymoites trisetaceus Peng,Yin et Griswold,sp.nov.。并提供了详细的描述和分布数据。模式标本保存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美国加州科学院。长灵蛛,新种Thymoites elongatus Peng,Yin et Hu,sp.nov.(图1 ~6)正模♂,副模1♀,云南腾冲县界头乡桥头村, 1 652m,2006-05-17 ,尹长民,胡佳芳,杨小华采(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副模: 1 ♂,云南腾冲县界头乡大塘村大河岭干脚,1 952m,2006-05-17 ,彭贤锦,王新平,胡鹏采(保存于美国加州科学院) ;1 ♂,云南腾冲县界头乡大塘村大河岭干脚,1 952m,2006-05-17 ,彭贤锦,王新平,胡鹏采(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新种雌蛛与Thymoites chikuniiYoshida,1988相似,但是有以下几点不同:新种交媾腔位于生殖板中部,远离生殖沟。而Thymoites chikunii的交媾腔则位于生殖沟附近。交媾管也比后者更长,弯曲缠绕更复杂。新种雄蛛与王氏灵蛛Thymoites wangi Zhu,1998类似。但有以下区别:新种插入器很长,几乎围绕整个生殖球边缘,而王氏灵蛛的插入器则相对较短,位于生殖球的中部。新种的贮精管清晰可见,后者的则不明显。词源:雄蛛触肢器具有长的引导器,故名长灵蛛。地理分布:中国云南。三刺灵蛛,新种Thymoites trisetaceus Peng,Yin et Griswold,sp.nov.(图7 ~12)正模♂,副模1♀,云南腾冲县界头乡大塘村大河岭干脚, 1 952m,2006-05-14 ,彭贤锦,王新平,胡鹏采(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副模: 2 ♂♂,云南腾冲县新华乡龙井村山清, 1 880m,2006-05-27 ,尹长民,胡佳芳,杨小华采(保存于美国加州科学院) ; 1 ♂,云南腾冲县上阴乡窜龙村,1 990m,2006-06-04 ,尹长民,胡佳芳,杨小华采(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 ;1 ♂,云南腾冲县猴桥乡找笔塘村, 2 510m,2006-05-29 ,彭贤锦,王新平,胡鹏采(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新种雌雄蛛都类似于王氏灵蛛Thymoites wangiZhu,1998 ,但有以下不同: 1)新种的外雌器后端无球状隆起,而王氏灵蛛的外雌器后端有球状隆起;2)新种雌蛛的交媾管呈纵向排列,而王氏灵蛛的则呈横向排列; 3)新种的交媾孔接近生殖沟,而后者的则远离生殖沟; 4)新种雄蛛的插入器很短,起始部位于9点的位置,而王氏灵蛛的插入器长,起始部位于3点的位置; 5)新种的插入器基部较小,生殖球腹面突起较少。词源:新种因前中、侧眼间的突起上有3根刺,故名三刺灵蛛。地理分布:中国云南。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蟹蛛1新属高峭蛛属及1新种胶高峭蛛Acrotmarus gummosus gen.et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峭蛛属,新属Acrotmarus gen.nov.与蟹蛛科蟹蛛亚科峭腹蛛族中的其它属的主要区别在于:后侧眼眼丘大而隆起,雄蛛触肢插入器呈薄片状,基部有宽缘,其端部具1凹陷,末端呈钩状.本属近似于非洲的Pherecydes O.P.-Cambridge,1883,但有以下不同:前者仅后侧眼在隆起的眼丘上,后者的前侧眼、后侧眼均在隆起的眼丘上;前者雌蛛的后侧眼间距/头胸部宽为0.93,后者为1.29;前者雌蛛前中眼间距/前中、侧眼间距为0.97,后者为1.52.本属的生殖器官结构与Pherecydes差异明显:前者雄蛛触肢有VTA而后者缺乏,前者插入器扁平片状而后者丝状;前者外雌器有兜而后者无.词源:新属属名由于标本系从高层雨林冠层采集而来,且与峭腹蛛族的属在外形上有相似性.胶高峭蛛,新种Acrotmarus gummosus sp.nov.(图1~3,6~21)正模♂.副模:24 ♂ ♂,15♀ ♀,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勐仑保护区的热带雨林及橡胶林,2007年7~8月间,郑国采;1 ♂,西双版纳勐仑镇绿石林森林公园,2009年11月15日,唐果、姚志远采.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新种部分标本采于橡胶林冠层.  相似文献   

18.
笔者于杭州郊县采得皿蛛科标本,经镜检,发现指蛛属一新种,今报道如下: 桐庐指蛛,新种Bathyphantes tongluensis sp. nov.(图1—4) 正模♀,配模♂,副模1♀,杭州桐庐县,1985年6月6日,陈樟福采。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雌蛛长2.29—2.32mm。头胸部黄橙色,颈沟、放射沟及背甲边缘有灰褐色纹。前眼列背面观微后凹,后眼列平直。前中眼小,其余6眼大小相仿。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后中眼间距稍小于后中侧眼间距。两前中眼围在同一黑圈内;各侧的前、后侧眼相  相似文献   

19.
记述了采自中国重庆洞穴内的球体蛛科喀蛛属1新种,心形喀蛛Karstia cordat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SCUM).心形喀蛛,新种Karstia cordata sp.nov.(图1~18)新种与上扬子喀蛛K.upperyangtzica Chen,2010相似,但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具1插入器附片,后者缺失;前者插入器突不分叉,后者多分叉;前者中突表面呈具细齿锉刀状,后者光滑;前者雌性生殖板呈心形,后者为近三角形,前者纳精囊宽且长,后者窄而短.正模♂,产自中国重庆市武隆县土地乡天生村硝洞(29.53°N,107.85°E;海拔1050 m),2010-10-17.副模:1 ♂,3♀ ♀,采集信息同正模;2 ♂♂,10♀ ♀,产自四川省华蓥市洋河镇盐井沟村垛子石洞(30.29°N,106.77°E),2010-10-16,均为林玉成和窦亮采集.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拉丁词语cordatus(心形的),意指该种雌性生殖板形状;形容词.  相似文献   

20.
记述中国园蛛科新园蛛属3新种:朱氏新园蛛Neoscona zhui sp.nov.,黄色新园蛛N.flavescenssp.nov.和崇左新园蛛N.chongzuo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文中测量单位为mm。朱氏新园蛛,新种Neoscona zhuisp.nov.(图1~9)正模♀,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2003年7月17日,张超采。副模1♂,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2003年7月17日,张超采。新种与多褶新园蛛N.multiplicans(Chamberlin,1924)近似,区别为:1)新种雌蛛的外雌器基部窄,垂体较长;2)新种外雌器垂体的的侧隆起位于中部,而多褶新园蛛的侧隆起位于垂体的末端;3)新种触肢器的引导器有1骨质化的裂片,而多褶新园蛛无裂片;4)两者中突齿的位置不同;5)新种基节Ⅳ具1肉质的小瘤状突起,而多褶新园蛛无小突起。新种与类青新园蛛N.scylloides(B senberg & Strand,1906)近似,区别为:1)新种雌蛛外雌器的垂体短;2)新种中突相对较小;3)新种触肢器的顶突基部具1凹陷,而类青新园蛛无凹陷;4)两者胫节Ⅱ的刚毛数不同。词源: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