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龙县是吉林省水稻种植重点地区之一,稻田皮炎流行比较严重,历年稻田皮炎发病率很高,有的生产队竟达100%,对水稻生产和农民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在以往工作(吉林医科大学稻田皮炎研究组,1963;白功懋等,1963;刘兆铭等,1963;孙瑞宗等,1964)的基础上,于1965年4—9月在该县城南公社新胜大队第一小队蹲点,以如何大面积防治稻田皮炎作为研究重点,同时进行了病原学调查。经过几个月的现场工作,在大面积防治上取得一些经验,并发现该处稻田皮炎主要病原为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的尾蚴。现将病原学研究方面的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凤头麦鸡中吸虫三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鸟类吸虫已有不少报道,但吉林省鸟类吸虫仅有少数几篇报告。Yamaguti等(1942)报告了吉林省吉林和长春野禽吸虫4种。浅田(1942)对东北蠕虫的总结中,仅有极少数是鸟类吸虫。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1960)在长春地区鸡中发现棘口吸虫,感染率5.8%。姜泰京(1965)在延边地区家禽和野鸭中发现吸虫7种。我教研室对吉林省鸟类血吸虫进行了研究,部分虫种已作了报道(刘兆铭等,1963,1974,1976;白功懋等,1963,1978)。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稻田皮炎病因的调查及集安毛毕吸虫生活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76年对吉林省一市七县十个公社稻田皮炎的病因进行了调查,证明一市六县八个公社的病因为耕牛东毕吸虫(Orientobilharzia),其中四个公社为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O.turkestanica var.tuberculata(Bhalerao,1932)],并对其生活史进行了研究。以后,1977年在集安县三个公社调查稻田皮炎的过程中,检查当地耕牛均无血吸虫的感染,而解剖家鸭,有69.6%感染毛毕吸虫(Trichobilharzia)。同吋检查稻田内土蜗螺[Galba pervia (Martens)],有5.1%感染具眼点无咽短尾叉叉尾尾蚴,将该尾蚴滴于实验  相似文献   

4.
有关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寄主体内的发育生理,知道的很少。唐仲璋等(1973)对其在终末寄主体内的迁移途径作了精细的实验研究,确定了童虫的肺—肝移行的正常途径。了解和掌握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寄主体内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生理活动规律特点,不仅对开展血吸虫病的药物预防和免疫预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作为评价血吸虫离体培养的发育程度也是所必需的。本文报告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寄主皮肤后的移行、定居、生长和  相似文献   

5.
稻田皮炎是吉林省水田社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水田社队的一种职业病。在6—7月拔草季节,发病于上、下肢(图版Ⅰ,图1)奇痒难忍,有的并发感染或形成溃烂。严重地危害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从1972年至1975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证实吉林省集安、延吉二县两个公社稻田皮炎病因主要是家鸭毛毕吸虫(Trichobilharzia)的尾蚴(刘忠,1975),其他一市六县八个公社病因主要是耕牛东毕吸虫(Orientobilharzia)的尾蚴,其中四个公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38年,唐仲璋在光学显微镜的水平上已对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形态构造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由于近年来扫描电镜技术的发展,寄生虫学家应用它观察血吸虫生活史各期虫体的构造,使得一般平面图象分辨不清的细微结构呈现清晰的三维图象,因而又补充和丰富了有关血吸虫形态和生理方面的若干新知识。关于血吸虫毛蚴的扫描电镜观察曾有LoVerde(1975)对埃及血吸虫毛蚴、K(?)ie和Frandden(1976)及Miegeville等(1979)对曼氏血吸虫毛蚴以及坂本启二和石井洋一(1978)对日本品系的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广西部分地区稻田皮炎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各地稻田皮为存在已久。1984-1990年,经调查及实验研究,证实流行于上林、横县、宁明、龙州、天等、田阳、都安等县的稻田皮炎,其病原为包氏毛毕吸虫尾蚴,本虫的自然终宿主为家鸭,中间宿主是椭圆卜螺和小土蜗。皮炎的发生常与养鸭习惯、季节性、稻田种类及施肥等因素有关。每年的4-9月份为广西稻田皮炎发病季节,其中4-5月份为广西稻皮炎发病季节,其中4-5月份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8.
长角沼蝇属幼虫可捕食鸭血吸虫(毛毕吸虫属)的中间宿主椎实螺。鸭血吸虫的尾蚴也可导致人的稻田皮炎;另一方面.长角沼蝇属的卵又是稻螟赤眼蜂(稻田螟虫卵的天敌)天然的交替寄主:因此长角沼蝇对卫生和农业都是有益的.本初步观察了华东地区一种常见的长角沼蝇——铜色长角沼蝇的成蝇形态特征、活动场所.出现季节,螺类宿主、幼虫食性和生活史.成虫寿命在春季为2个月。夏季为40-50天,一卵块通常含20-30个卵;幼虫以活椎实螺饲养.幼虫是否能攻击活的椎实螺,视幼虫期和宿主螺大小有关;自卵产下发育到羽化为成虫,平均温度在26℃时约需20天,在32℃时约为13天。  相似文献   

9.
福建建瓯县肺吸虫病流行区的发现和病原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建人体肺吸虫病例首先在厦门一位病人的痰里检到虫卵而被发现(Manson,1880)。福州郊区和屏南县棠口亦有病例报告(Maxwell,1931)。在福州、福清、莆田、长汀等地的虎、豹、狐、野猫、犬、家猫和猪等动物体内曾查得成虫(吴光,1937、1938;金德祥、1939;陈国忠,1941)。唐仲璋(1940)对福清林氏型和啮齿型等肺吸虫作生活史的比较研究。解放后陈捷先(1953)报道脑型病例。肖玉山等(1964)和吕建华(1965)又报告我省病  相似文献   

10.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Cuvier et Valenciennes)为我国近岸的咸淡水鱼类,常栖息于河口。肉质鲜嫩,年产量在1,000吨上下,是我国的经济鱼类之一。 我国有关鲈鱼的吸虫研究,秦素美(1933)在青岛发现双冠冕吸虫Stephanostomum bicoronatum(Stossich,1883)Fuhrmann,1928;林秀敏(1963)在闽江淡水鲈鱼发现海鲫冠冕吸虫Stephanostomum ditrematis(Yamaguti,1939)Manter,1947与等肠属的未定种Isocoelium sP:唐仲璋、唐崇惕(1963)在福州发现冠扇盘牛首吸虫Rhipidocotyle cornatum Tang et Tang,1963。在海产鲈鱼体内,未发现这些种类。在日本报道以鲈鱼为宿主的有Opecoelus lateolabracis Yamaguti,1958;Isocodium mediolecithale Ozaki,1927;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东部绵羊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东毕属(Orientobilharzia)吸虫是寄生在牛羊等反刍动物门静脉血管中的血吸虫。国内报道过的东毕吸虫有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Orientobilharzia turkestanica(Skriabin,1913)Dutt et Srivastava,1955、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O. turkestanica(Skrjabin,1913) var.tuberculata(Bhalerao,1932)和程氏东毕吸虫O.cheni Hsu et Yang,1957 3种(徐锡藩,1938;唐仲璋、唐崇惕,1978;白功懋、刘忠等,1963;许绶泰、杨平,1957;等)。近年来了解到本类吸虫在国内东北、西北及新疆等地牧区中对牛羊等牲畜危害很大。为了要知道内蒙古东部浅山丘陵型牧区中本吸虫病病原种类、流行状况、中间宿主种类及它们含  相似文献   

12.
洪湖的野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1981—1986年冬、春在湖北省洪湖观察野鸭的结果。洪湖有353平方公里,水生植物覆盖率90%,冬季冰冻现象较轻,黄丝草仍能生长,洪湖成为水禽优良越冬场所,洪湖的野鸭有21种,与1965年相比,减少1种,新出现3种,4种没有出现。野鸭的数量较大,其中优势种为罗纹鸭(Anas falcata),大部分野鸭在9、10月间迁来洪湖,翌年3月离去,冬季各种野鸭聚集大群活动,大部分野鸭以黄丝草及其种子为主要食物,天敌有鹞属鸟类。  相似文献   

13.
潘洪乐 《水生生物学报》1988,12(1):65-69,i004
关于牛首科Bucephalidae Poche,1907在我国的研究情况,秦素美(1931)报道了海鱼的3种前吻属吸虫,潘金培(1965)D、郎所等(1964)及唐仲璋等(1976),分别在湖北、上海及福建等地记述了20余种本科吸虫。唐仲璋等(1976)还作了一些种生活史的研究。尔后,顾昌栋等(1975、1976)在海鱼内发现8新种。汪溥钦(1980)报道了福建省6新种。王溪云(1983)在江西鄱阳湖发现2新种。顾昌栋等(1983)又报道了海鱼上2新属7新种。最近,作者在广东境内的北江、东江和西江一些地方进行鱼病调查,亦捡得一些虫种。经整理鉴定有6种,其中2种为新种。  相似文献   

14.
福建几种鱼类的腹口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口类吸虫(Gasterostomata Odhner,1905) 主要是鱼类的寄生虫。在我国,曾省(1930)、秦素美(1933)早已进行过研究,解放后,祝海如(1950)、王伟俊等(1963)、郎所等(1964)和顾昌栋等(1975、1976),先后报告很多种类。在福建省,唐仲璋和唐崇惕  相似文献   

15.
雀科(Fringillidae)鸟类,主要由食植物性鸟类所组成,与农、林业有较密切的关系。研究其生态,了解其数量和地理分布,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而且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鸟类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国内雀科鸟类的专题研究,苏造文(1959)、贾相刚等(1963)、赵正阶(1983)等曾有过报道。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沼泽山雀的生态习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 brevirostris Taczanovski)是中山、低山带较常见的典型森林鸟类。关于它的生态习性,La Touche(1925—30),ⅡeMe~TKCB,r.n.等(1954),郑作新等(1958),郑作新等(1963)、范忠民等(1965)及李桂垣等(1982)均有过报道;但鉴于其生态习性的地区差异及某些环节的不足,尤其是对其生长发育的研究欠缺。为此,笔者将1963—1965,1979—1983年,在长白山北坡对该鸟生态习性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华枝睾吸虫尾蚴的形态学Hs(?)等(1939)、Komiya等(1941)以及Tang等(1963)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对华枝睾尾蚴的生态观察未见报道。几年来笔者在华枝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时,对华枝睾吸虫尾蚴的生态作了某些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童虫在终末宿主体内迁移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终末宿主体内后,童虫期的迁移途径曾经若干学者的考察,如宫川米次(1912,1913,1916),楢林兵三郎(1914,1916),Miyagawa and Takemoto(1921)Faust and Meleney(924),Sadun,Lin and Williams(1958)等。研究曼氏血吸虫的迁移途径的有 Faust,Jones and Hoffman(1934)。在经肤感染发现后,在本世纪十至二十年代  相似文献   

19.
中国裂体科血吸虫和稻田皮肤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解放后的新中国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危害人民的血吸虫病基本消灭。在考察我国血吸虫病的自然疫源和家畜疫源的同时,有关动物血吸虫的问题也得到了注意。这些血吸虫虽然不是人类正常的寄生虫,但其尾蚴却能侵入人体肌肤及内脏,产生称为稻田  相似文献   

20.
日本血吸虫尾蚴头器、腺体及体被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报告用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尾蚴的头器、膆体及体被的超微结构。 从不同角度扫描电镜观察日本血吸虫的尾蚴头器前端,见有5对钻腺的开口,开口的周围有围褶,围褶的外侧分布有7对无鞘单纤毛的感觉乳突,这些结构靠近头器的腹侧围成马蹄形,顶端为无棘区。作者综合有关图像重建日本血吸虫尾蚴头器表面结构的示意图,供参考。 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体被、头腺及钻腺与曼氏血吸虫尾蚴基本相似,但在前钻腺分泌小体我们另见有连续性条索状透明物,对它的形成及其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