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颡鱼 (Pseudobagrus fulvidraco) ,鱼危科 ,体青黄色 ,大都具有不规则褐色斑纹 ,喜欢生活在静水或江河的缓流中 ,白天趴在水底休息 ,夜晚游到水面上觅食。黄颡鱼的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 ,营养价值高 ,人工养殖大有可为。从天然水域中捕捞鱼苗 ,一是数量有限 ,二是质量没有保证 ,三是天然苗养殖成活率低。人工繁殖是一条解决苗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也是致富的新门路。1 亲鱼的选择与暂养要人工繁殖黄颡鱼苗种 ,首先需要性成熟的亲鱼 ,黄颡鱼的生长比较慢 ,在 3龄以上才能性成熟 ,雌鱼在南方地区一般 4~ 5月开始产卵 ,北方地区 6月以后…  相似文献   

2.
瓦氏黄颡鱼与黄颡鱼的耗氧率及窒息点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平均水温25℃条件下,测得平均体重10.0 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及平均体重12.6g的黄颡鱼(P.fulvidraco)耗氧率分别为0.21和0.23 mg/g.h,窒息点分别为0.91和0.75 mg/L;平均体重75.8 g的瓦氏黄颡鱼及平均体重85.4 g的黄颡鱼耗氧率分别为0.16和0.12 mg/g.h,窒息点分别为0.77和0.54 mg/L。分析表明,瓦氏黄颡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都高于黄颡鱼。  相似文献   

3.
汪少平 《四川动物》1993,12(1):39-40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和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Richardson)是我国常见的二种小鱼,栖息于河川支流和湖泊中,除西南、西北和少数地区外,均普遍存在。它们寄生有多种寄生虫,并传播寄生虫病。我们近年来在福建许多县市进行黄颡鱼复殖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与长须黄颡鱼种间的RAPD标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颡鱼属(Pelteobagrus Bleeker, 1865-属鲇形目( Siluri formes), 科(Bagridae-。    相似文献   

5.
选取相同养殖条件的10月、22月和34月龄的黄颡鱼和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黄优1号”进行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通过形体指标测量发现“黄优1号”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黄颡鱼; 在22月和34月龄黄颡鱼中, 雄性的体重是雌性的2倍左右, 雄性生长速度显著高于雌性; 而在“黄优1号”中, 两性生长异形现象被显著减弱。基于性腺解剖形态分析发现雌性“黄优1号”卵巢完全退化, 呈细线状结构且没有卵子产生, 故“黄优1号”雌鱼完全不育; 雄性“黄优1号”精巢组织呈现透明状和退化状态。精巢组织切片HE染色分析发现10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为空腔状几乎没有精子产生, 22月和34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内出现极少量精子。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分析发现, 相比于黄颡鱼, “黄优1号”精巢中精子量非常少, 有效活力低下; 经过繁殖能力测试, 22月龄“黄优1号”雄鱼不具备繁殖能力。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在生长性能提高上显现了杂交优势, 具有推动黄颡鱼产业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区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及其杂交种,前期研究构建了一个YY超雄黄颡鱼的BAC文库并筛选到了一个包含性别连锁标记Pf62-Y的BAC克隆。研究对该BAC克隆进行测序并鉴定到了一个新基因Inad-like,而且Inad-like的外显子序列在X和Y染色体上基本一致。通过黄颡鱼Inad-like的外显子序列及序列的保守性我们设计引物在瓦氏黄颡鱼中扩增获得了其部分内含子序列。通过内含子序列比对,发现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少了一个DNA片段。基于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显著遗传差异,设计了一对引物,该引物在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基因组中分别扩增出1908和1178 bp DNA片段,而且在杂交黄颡鱼中同时扩增出这两个DNA片段。总之,这个新的遗传标记提供了一种稳定、高效识别黄颡鱼及其与瓦氏黄颡鱼杂交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黄颡鱼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对翻阳黄颡鱼种内性状变异,食性,年龄和生长,成熟系数,周年变化,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和增养殖黄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黄颡鱼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20 0 0年 3~ 5月 ,收集洞庭湖黄颡鱼 1 5 5尾 ,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黄颡鱼鳍式为D Ⅱ ,2~ 6,A 1 9~ 2 2 ,主要以虾、小型底栖鱼类、软体动物为食。体重 (W :g)与体长 (L :cm)关系为 :W =7 9861× 1 0 -2 L2 4471;体长生长方程为Lt=2 3 0 482 [1 -e-0 592 8(t+ 0 13 54) ];体重生长方程为 :Wt=3 68 3 90 9[1 -e-0 592 8(t+ 0 13 54) ]3 。生长速度以 1~ 2龄最快 ,以后逐步减慢 ,绝对繁殖力为 1 3 45~ 72 0 8粒 ,相对繁殖力为 48~ 78 3粒 g。繁殖力系数F =1 1 5 4977L1 453 9;性成熟年龄为 1 + 龄 ,自然性成熟雌鱼W =3 0 67g,L =1 0 2 9cm ,黄颡鱼人工养殖宜用 2年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研究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 Cu稳态调控机制,从黄颡鱼cDNA中克隆获得了810和192 bp的ccs (Pfccs)和cox17 (Pfcox17)基因编码序列,并成功构建了p ET32a(+)-Pfccs和p ET32a(+)-Pfcox17重组表达载体;转化重组质粒到E. coli Rosetta (DE3)感受态细胞中,以IPTG(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作为诱导剂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鉴定重组蛋白表达,发现PfCCS蛋白主要在沉淀中表达, PfCOX17蛋白主要在上清中表达;分别采用包涵体和亲和层析纯化的方法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重组PfCCS和PfCOX17蛋白;以纯化得到的PfCCS和PfCOX17蛋白免疫Balb/C小鼠3次,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鉴定了PfCCS和PfCOX17抗血清可以分别特异性识别重组PfCCS和PfCOX17蛋白,也可以分别特异性识别黄颡鱼内源性CCS和COX17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对黄颡鱼CCS和COX17蛋白在鳃、心脏和肝脏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发现黄颡鱼CCS和CO...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杂交黄颡鱼[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 (♀)×瓦氏黄颡鱼Tachysurus vachelli (♂)]的繁殖效率,文章首先对精子保存液中L-精氨酸(L-Arg)和L-亮氨酸(L-Leu)两种功能性氨基酸的添加进行了研究,以找出最适添加浓度。实验以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为评判指标。结果显示,受精率随着L-精氨酸浓度的等倍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0.50 mmol/L的浓度组最高,而对孵化率和畸形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L-亮氨酸浓度增加,受精率和孵化率呈先升后降,畸形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0.80 mmol/L浓度组的受精率、孵化率最高,畸形率最低,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两种氨基酸同时添加,当L-精氨酸浓度为0.4 mmol/L, L-亮氨酸浓度为1.0 mmol/L时,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次,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对精子活力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0.4 mmol/L精氨酸与1.0 mmol/L亮氨酸的单...  相似文献   

1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脑垂体促性激素(GtH)的释放, 亦可促进鱼类生长激素(GH)的释放。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是哺乳类GnRH的类似物, 为了分析LHRH-A对尼罗罗非鱼生长调节的作用, 设计了长期和短期2个实验, 采用腹腔注射(剂量0.1 μg/g体重)方法, 分析LHRH-A对尼罗罗非鱼绝对生长率、特定生长率、肝体系数和肥满度的影响, 并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在注射LHRH-A后不同时段(6h、12h、24h、2周)尼罗罗非鱼垂体GH、肝脏GHR和肝脏IGF-I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 LHRH-A组尼罗罗非鱼的绝对生长率、特定生长率、肝体系数、肥满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注射LHRH-A后12h、24h垂体GH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 2周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注射LHRH-A后24h和2周肝脏GHR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 注射LHRH-A后6h肝脏IGF-I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 12h、24h和2周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以上结果提示, LHRH-A可显著上调尼罗罗非鱼生长轴相关基因的表达, 从而促进鱼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以性腺未发育的5~6月龄幼鲤和1龄性成熟雌鲤为材料,研究年龄对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多巴胺能药物刺激的鲤鱼GH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5~6月龄幼鱼血清基础GH水平明显低于1龄性成熟鱼;5~6月龄幼鱼对LHRHA、DA和APO刺激的GH分泌的反应性也明显低于1龄性成熟鱼;DA和APO在5~6月龄幼鱼和1龄性成熟鱼都不能增强LHRHA对GH分泌的刺激作用;DOM不影响5~6月龄幼鱼和1龄性成熟鱼的血清GH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基因的功能, 合成了达氏鲟垂体SMART cDNA, 克隆得到GH全长cDNA序列。达氏鲟GH全长cDNA序列为1008 bp, 由52 bp的5'端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 UTR)、编码214个氨基酸的645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和311 bp的3'UTR构成。运用GH氨基酸序列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 达氏鲟与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一致性要高于真骨鱼类。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达氏鲟GH mRNA主要在垂体和下丘脑中表达, 且垂体中GH的表达量约为下丘脑的110倍; Western-blot研究结果与qRT-PCR一致, 仅在垂体和下丘脑中检测到生长激素蛋白, 且垂体中GH的表达量远高于下丘脑。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 GH主要定位于垂体中部, 下丘脑中也有少量荧光信号; 苏木精-伊红组织切片染色研究表明, GH主要是由嗜酸性的生长激素分泌细胞分泌。研究为深入研究脊椎动物生长激素基因的进化和人工养殖达氏鲟的生长调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鱼类生长和生长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综述)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林浩然 《动物学报》1996,42(1):69-79
本文综述近十年来在鱼类生长激素分泌和鱼体生长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阐明脑(各种神经内分泌因子)-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肝脏(产生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轴调控鱼类生长的作用,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可供养鱼生产实践应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棕榈油替代水平对黄颡鱼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形体指标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实验采用5组等氮(400 g/kg)等脂(100 g/kg)等能(15.70 MJ/kg)饲料饲喂黄颡鱼[(16.15±0.04) g], 对照饲料以鱼油鲶豆油1鲶2混合为脂肪源, 实验饲料以棕榈油分别替代10、25、40和55 g/kg的混合脂肪源。经过8周的养殖实验, 结果表明棕榈油替代水平对黄颡鱼的摄食量、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未产生显著性的影响(P>0.05), 但是上述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略微下降的趋势, 并在25 g/kg替代组达到最大值。背肌肌肉中亚油酸和n-3HUFA含量随着棕榈油替代水平的上升而显著下降(P<0.05), 但n-3/n-6比值随着棕榈油替代水平的上升而显著上升(P<0.05), 棕榈油替代水平对各组黄颡鱼的肥满度和脏体比未产生显著性的影响(P>0.05), 但是55 g/kg棕榈油替代水平组肝体比显著高于25 g/kg棕榈油添加组(P<0.05), 且55 g/kg棕榈油替代水平组黄颡鱼的肝脏组织出现细胞肿胀, 细胞核移位, 肝血窦和脂肪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等不良影响。据上所述: 对于黄颡鱼幼鱼, 棕榈油可以替代25 g/kg的混合脂肪源(鱼油鲶豆油=1鲶2)不影响鱼体生长性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背肌肌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6.
选用24只2月龄SD处女鼠配对分组,实验组日粮添加10μg/g塞曼特罗(CIM),试验期30天。与对照组比较,CIM显著提高大鼠生长速度(27.30%,P<0.01)和胴体比率,降低腰胁部脂肪重,提高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趾浅屈肌的鲜重和RNA合量及PNA/DNA值,同时提高大鼠垂体和血清GH水平分别达36.70%(P<0.01)和23.77%(P<0.05),降低血清脲氮含量。表明CIM可显著促进大鼠生长,降低体脂含量,促进肌肉肥大,促进蛋白沉积。其作用机理可能还与其促进GH的合成和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7.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18.
以初始体重(4.20±0.02)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为实验对象,在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糖与脂肪比例(CHO∶L)对其生长、饲料利用、血糖水平和糖酵解酶活力的影响。饲料等氮(粗蛋白40%)等能(19 MJ/g),CHO∶L梯度为0.75—6.53。每种饲料随机投喂3桶鱼,每桶(50 L)放养40尾鱼。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HO∶L升高,瓦氏黄颡鱼特定生长率(SGR)先升高后降低,当CHO∶L为3.55时,SGR达最大,显著高于CHO∶L为0.75和6.53时的值(P<0.05)。饲料效率(FE)和蛋白效率(PER)在CHO∶L为1.30—3.55区间内都没有显著差异,但当CHO∶L为0.75或6.53时,FE和PER的值都显著降低(P<0.05)。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在各处理组间无显差异(P>0.05)。随CHO∶L的增加,全鱼粗蛋白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且在CHO:L为3.55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CHO:L为0.75时的值(P<0.05)。而全鱼粗脂肪含量随CHO∶L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血糖和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在各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浆甘油三酯水平随CHO∶L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随CHO∶L的增加,瓦氏黄颡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活力先增加后降低,且在CHO∶L为3.55时活力最大,显著高于CHO∶L为0.75时的值(P<0.05)。肝脏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和磷酸果糖激酶(PFK-1)活力在各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用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拟合特定生长率和CHO∶L的关系,得到饲料最适CHO∶L为4.06。  相似文献   

19.
家蚕中的5-氧脯氨酸酶及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金荣  许廷森 《昆虫学报》1990,33(2):143-148
本工作首次在家蚕Bombyx mori的马氏管、中肠、丝腺及脂肪体等组织中测到了γ-谷氨酰循环中一个关键酶——5-L-氧脯氨酸酶的活力.该酶以马氏管中活力最高,在蚕的中肠、血淋巴中均存在有游离的5-氧脯氨酸.观察了保幼激素类似物(JHA)处理后,家蚕中肠、丝腺和脂肪体中5-L-氧脯氨酸酶活力的变化,同时观察了血淋巴中5-氧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对该酶及γ-谷氨酰循环在蚕体中氨基酸转运上的可能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实验模拟自然氧化条件制备氧化鱼油, 替代普通鱼油加入饲料中, 研究其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表皮黑色素、酪氨酸酶活力、血清与脑内分泌激素含量的影响。处理组分别为未替代组(C组)、50%氧化鱼油替代组(Y50组)和100%氧化鱼油替代组(Y100组), 结果表明: 随着氧化鱼油替代普通鱼油的比例提高, 黄颡鱼5级(黑色素占细胞面积80%以上)黑色素细胞比例上升; 酪氨酸酶活力上升, 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 皮质酮(CORT)在血清和脑组织中各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 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在脑组织中含量增加 (P<0.05), 而血清中Y50组含量高于C组及Y100组(P<0.05); 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降低, Y50与Y10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而脑组织中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 血清中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含量, Y100组高于其他组(P<0.05), 而脑组织中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表明, 随着氧化鱼油替代普通鱼油的比例提高, 5级黑色素细胞比例上升, 黄颡鱼血清和脑组织中能互相转换的ACTH与α-MSH总量提高, 变化趋势与表皮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