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太平湖浮游动物动态演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 对太平湖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5属89种, 其中轮虫 29属69种、枝角类5属7种、桡足类2属4种和原生动物9属9种; 优势种主要来自于轮虫异尾轮虫属(Trichocereca)和龟甲轮虫属(Keratella)。浮游动物的丰度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表现为夏季最大, 平均达1326 ind./L, 秋季春季次之, 分别为608和605 ind./L, 冬季最小为216 ind./L; 垂直分布表现为春夏季太平湖表层浮游动物丰度最高, 中间层次之, 底层最小, 秋冬季则表现为中间层最高。浮游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中间层普遍高于表层和底层, 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底层要高于表层和中间层, 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的现象, 水质评价表明夏秋季水质好于春冬季。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 太平湖浮游动物可分为夏秋季类群与春冬季类群, 两类群均表现为湖心与上下游区域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其中春冬季类群差异较明显; 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透明度和水温为太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依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冗余分析(RDA)的结果显示, 在溶解氧和水温较高的水环境中浮游动物丰度值表现为较大, 其中水温对轮虫的影响高于对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草海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动态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于 2016 年 10 月和 2017 年 1 月、4 月、7 月对 草海后生浮游动物群落进行四次生态调查, 并运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NMDS)、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 45 种, 以轮虫种类为主(32 种)。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性差异显著, 春季最高(5287 ind.·L-1), 冬季最低(73.20 ind.·L-1); 生物量的季节性差异显著, 春季最高(18.30 mg·L-1), 夏季最低(1.50 mg·L-1)。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矩形龟甲轮虫(K. quadral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主要优势种。春季、夏季均以螺形龟甲轮虫为优势种类; 秋季、冬季没有明显的优势种。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获得样品的空间定位点图, 四季分明, 反映出群落结构的水文季节性特征。冗余分析(RDA)表明, 水温(Water temperature, WT)、透明度(Secchi disk depth, SD)是影响草海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 营养盐、pH、叶绿素 a(Chlorophyll-a, Chl a)是影响草海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佳琪  赵坤  曹玥  吴波  庞婉婷  尤庆敏  王全喜 《生态学报》2020,40(18):6644-6658
数量庞大、体积微小、高度多样化的浮游生物对淡水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鄱阳湖设置50个采样点,分别于2017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8年2月(冬季)和5月(春季)进行浮游动物群落与生境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浮游动物共记录43属99种,其中轮虫31属83种,枝角类8属11种,桡足类4属5种,春夏季节种类较为丰富。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155.29 ind./L,具有极显著的季节差异(P< 0.01),夏季(3150.37 ind./L)显著高于其他三季。四季共确定优势种14种,轮虫中优势度最高的为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浮游甲壳动物中仅有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在秋季形成优势。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夏秋季节间的更替率(86.00%)高于其他季节(77.00%,66.67%)。优势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结果均显示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和分类回归树分析(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 CART)表明,每个季节均有多种群落类型,其中春夏两季中浮游动物群落类型的划分与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密切相关,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是影响秋季群落划分的关键环境因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结果表明,温度(Water Temperature,WT)、Chla、电导率(Conductivity,Cond)是造成四季浮游动物群落显著差异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除Chla外,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固体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s,TSS)和酸碱度(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pH)也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优势种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滴水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青  由文辉  徐凤洁  俞秋佳  余华光 《生态学报》2014,34(23):6918-6929
为研究上海市滴水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2年1—12月对滴水湖进行了一年调查采样。共检出浮游动物33属61种,其中轮虫22属45种,枝角类4属7种,桡足类7属9种。优势种包括10种轮虫,桡足类为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和无节幼体,枝角类不形成优势种。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1200个/L,年均生物量为1.67mg/L,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均为春夏两季相对较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年均值分别为1.61和1.01,多样性季节差异显著而各样点间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水温是影响滴水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子,冗余分析(RDA)显示TN、TP、叶绿素a和p H也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表明滴水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与水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综合运用水质理化因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多样性指数及浮游动物优势种对滴水湖进行水质污染水平和富营养化评价,得出2012年滴水湖水质状况属于α-中污型,营养程度为中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5.
于2010 年1 月至12 月对广东省大沙河水库中的河流区、过渡区和湖泊区进行逐月采样, 采集浮游动物并测定水体理化指标, 以探讨热带大型富营养化水库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异质性。在三个采样点, 形态学分类共鉴定出25 种轮虫,其中19 种来自游泳亚目的6 个科, 8 个属, 4 种来自簇轮亚目的1 个科, 2 个属, 剩余2 种来自胶鞘亚目的2 个科, 2 个属。数据分析表明: 1)大沙河水库轮虫群落结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可分为枯水一期(1-4 月),丰水期(5-9 月)和枯水二期(10-12 月),Indval分析显示不同季节的指示种不同且均不少于三种; 2)轮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Shannon-Hill number)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但轮虫多样性和物种数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p=0.004,p=0.007);3)环境变量对轮虫群落结构的解释率为41.269%,水体理化变量解释率31.935%,其中温度解释率16.512%,水库水文变量对轮虫群落结构变化解释率9.334%,水体理化变量对轮虫群落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浙江水源地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达到用浮游动物群落参数监测水源地水库水质的目的。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 对10个饮用水源地水库(K1—K10)展开了水质参数、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浙江水源地水库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过程。结果表明, 2014—2016年水库浮游动物平均密度97.5 ind./L, 主要由桡足类无节幼体(占36.3%)、轮虫(28.4%)和剑水蚤(20.0%)组成。平均生物量289.3 μg/L, 主要由枝角类(占39.3%)、剑水蚤(29.0%)和哲水蚤(14.5%)组成。Chl. a含量是春、夏季水库浮游动物丰度的决策因子, TP含量是秋、冬季群落丰度波动的限制因子, 春季TN通过N﹕P比率影响群落丰度。DO含量是冬季和夏季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发展的决策因子, 冬季DO通过降低N﹕P比促进群落生物量发展。水库浮游动物现存量受到了TP含量消长、N﹕P比率变化, 以及最终反映的水体Chl.a含量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沈玉莹  程俊翔  徐力刚  李仁英  游海林  杨海 《生态学报》2023,43(24):10399-10412
2022年鄱阳湖流域发生了特大干旱事件,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揭示极端水文干旱年的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鄱阳湖浮游动物进行了综合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0种(轮虫40种、桡足类17种和枝角类13种),丰度和生物量范围分别为0—152.67个/L和0—1.52 mg/L。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在季节上,物种数夏季最多,丰度和生物量呈现夏季最高、秋季最低的特征,干旱季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组成明显不同于非干旱季节;在空间上,南部湖区的物种数、丰度、生物量高于北部湖区,多样性指数在中部湖区最高、北部湖区最低。极端水文干旱年的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均明显低于往年同期,但空间上的差异较小。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干旱季节和非干旱季节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干旱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水温、水位、硝态氮、氨氮等的共同影响,非干旱季节受化学需氧量和水位的影响较大。总体上,极端水文干旱使得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于2017年11月调查了三峡库区长江万州段干、支流的水质情况以及浮游动物种类和组成变化,分析了浮游动物和水体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的演替情况。结果表明:流经万州城区的长江干、支流水质都已达到富营养化状态,且支流的污染程度比干流更严重。浮游动物共检出28属39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长江干流的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有5种,支流有9种。典范对应分析发现,硝态氮和总悬浮物是影响冬季浮游动物种群变化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分析三峡库区万州及其周边地区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的长期演替发现,随着水环境的稳定,水体中原生动物的种类逐渐从喜流水型向喜静水型转变。与2012年同期相比,本次调查中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相对丰度增加,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减少,这可能和水位波动的长期影响和城市水体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江豚生存状况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进而评价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生存状况, 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西江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 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7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4个季节间浮游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 夏季种类数最多, 为39种; 冬季种类数最少, 仅为16种。(2)全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15 ind./L和1.735 mg/L, 且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夏季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3)全年共记录优势种12种, 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6种、桡足类2种;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差异明显。(4)采用浮游动物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 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α-中污状态, 表明西江水质基本上满足江豚生存需求。(5)依据浮游动物的现存量, 估算出西江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渔产力为54340.2 kg, 相应地可满足36头江豚的营养需求。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长江故道这种特殊水体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还对迁地保护区江豚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白洋淀典型湖泊鲥鯸淀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体营养状况, 于2018年秋季、2019年春季和夏季对该淀的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了主要水质理化指标, 运用多变量统计方法分析浮游动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关系。共鉴定浮游动物3类52种, 其中轮虫类种类数最多, 为33种, 占64.46%。共鉴定优势种23种, 其中15个优势种为轮虫; 浮游动物密度秋季最高, 生物量夏季最高。冗余分析表明, 氨氮、COD和总磷是轮虫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综合多样性指数与水质指标评估鲥鯸淀水域处于中度污染状态。研究可为白洋淀生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福建中部近海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与水团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丰歌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12,32(4):1097-1104
根据2009—2010年在福建中部近海24°55'—25°13'N、119°11'—119°32'E水域冬、春、夏3个季节的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水域浮游动物总丰度与生物量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台湾海峡水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在冬、春之交变化较大,而在春、夏季变化较小。浮游动物冬、春两季的平均丰度分别为8.90 个/m3和245.65 个/m3,夏季为236.82 个/m3。冬、春两季,该水域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相近。其数量在近岸较高,向外侧水域逐渐降低。冬季浮游动物的丰度最高为31.56 个/m3,春季最高达到831.67 个/m3。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冬、春季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与冬、春季不同,夏季浮游动物的数量在离岸水域较高,丰度最高达1053.13 个/m3,而在近岸较低,最低值仅19.17 个/m3。汉森莹虾(Lucifer hanseni)、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是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浮游动物在各季的不同分布特征与台湾海峡的季节性水团变化有关。受季风转换影响,从冬季到夏季,海峡内沿岸流势力逐渐减弱,台湾暖流水势力逐渐增强,并影响到沿岸的水文环境。这导致调查水域内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由暖温种向暖水种演替。由于冬、春季的重要优势种类中华哲水蚤与夏季的汉森莹虾、双生水母具有不同的温度适应性,受不同性质水团的影响,在近岸和离岸水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数量高低。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各季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象山港春、夏季大中型浮游动物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象山港大中型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0年4月、7月大、小潮期对浮游动物群落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四个航次共检出浮游动物成体14大类64种、浮游幼体10大类14种,春、夏季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P=0.001),物种更替率为66.7%,优势种差异明显,共同优势种仅有短尾类溞状幼虫(Brachyura zoea)和仔鱼(Fish larvae)两类幼体;同一季节大、小潮物种相似度约为60%,群落结构差异较小(P=0.031);春季生物量和丰度高于夏季,但物种多样性低于夏季。温度是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异质性分布方式受潮流影响,群落结构在大潮期梯度分布特征明显,小潮期通常呈斑块性分布;生物量、丰度和多样性等参数的空间分布取决于群落的分布特征,并受影响于该参数在狭湾口内外的差异。典范对应分析及环境参数统计分析表明:梯度分布主要由盐度、悬浮物的梯度性特征决定;主导斑块性分布的因素多样,不同情况下可能为水深、叶绿素a、营养盐和内外水团相互作用;梯度性和斑块性分布均受到潮流影响。总体来看,象山港浮游动物空间分布主要受水文因素控制,受化学和生物因素影响较弱,其中叶绿素a浓度仅在春季与浮游动物丰度有一定相关性,溶解氧、酸碱度和营养盐等水质参数对浮游动物空间分布几乎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Zooplankton abundance, biomass (biovolume) and taxonomic compositionwere studied within an annual cycle (August 1995–October1996) in the Bay of Blanes (northwest Mediterranean). Weeklyzooplankton sampling included oblique tows made with a 200 µmJuday–Bogorov net, and vertical tows made with a 53 µmnet, to adequately sample both mesoplankton and the smallerzooplankton fractions. Total zooplankton abundance showed highvariability, lacking any clear seasonal pattern. However, thedifferent species within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displayeda clear succession throughout the year. In general, cyclopoidcopepods (Oithona spp.) and cladocerans (Peniliaavirostris)dominated the summer and autumn communities, whereas in winterand spring, calanoid copepods (Clausocalanus spp., Paracalanussp. and Centropages typicus) were predominant. The zooplanktonannual cycle in the Bay of Blanes does not resemble those ofother Mediterraneanlittoral areas, probably due to the inherentparticularity and variability associated with open coastal environments.On average, the abundance of organisms estimated with a traditional200 µm Juday–Bogorov net was 8.1 times lower thanthe values obtained with a 53 µm net. Even if only organisms>200 µm collected in the 53 µm tows were considered,the total abundance within the 53 µm net was still 4.4times higher than the estimates from the Juday–Bogorovne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need for accurate samplings ofthe entire zooplankton assemblage when characterizing the structureand dynamics of zooplanktonic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4.
于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对苏州工业园区湖泊和河流水体的浮游甲壳动物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年度变化,探讨其分布与水体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园区水体有枝角类6科12属24种,桡足类7科13属18种,其中短尾秀体溞、长额象鼻溞、汤匙华哲水蚤及近邻剑水蚤在不同水体中不同季节均为优势种.在湖泊水体和河流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为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且在夏、秋季分别具有2个峰值.枝角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在河流水体中均高于湖泊水体,两者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在河流水体和湖泊水体间差异不显著,而平均生物量要显著高于湖泊水体.湖泊水体和河流水体在溶解氧、pH、透明度、总溶解固体、盐度、总磷、总氮及铵氮含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无论是湖泊水体还是河流水体,多数浮游甲壳动物的分布与水温、盐度、化学需氧量(CODMn)和总磷等指数呈正相关,只有枝角类中的溞属、船卵溞属种类的分布与水体溶解氧、pH值及透明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沙颍河下游城市黑臭内河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沙颍河下游城市黑臭内河不同季节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特征,对安徽省阜阳市黑臭内河中清河、七渔河表层沉积物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黑臭河流中沉积物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不高,但是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即春季>冬季≥夏季>秋季;通过冗余性分析发现微生物多样性受季节与沉积物pH影响较显著。分析沉积物门水平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季节、温度、TN及SOM对微生物影响较大。变形杆菌、厚壁菌门、绿弯菌门、疣微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季节水平上存在差异,春季厚壁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其中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是已知指示污染的微生物,变形杆菌门相对较少。秋季疣微菌门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减小,变形杆菌门相对其他季节显著增加。样品中共发现16个硫酸盐还原菌(SRB)菌属,其中Desulfoprunum是丰度最高的菌属。春季沉积物中SRB的类群最多,相对丰度最大;硫酸盐还原菌群与SO42-、TN、SOM、Cl–等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为营养盐控制时机的选择从而有效避免河流中黑臭物质的产生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 Ⅱ.桡足类数量分布及变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用1959年全国海洋普查浮游动物中网样品分析渤海浮游动物。尤其是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变动特点。结果表明,渤海浮游动物全年平均丰度为3841ind/m^3,最大33756ind/m^3,最小6.5ind/m^3。其中桡足类年平均密度为3413ind/m^3,是数量的主要构成者。渤海浮游动物主要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此外春、秋两季各自有一个小的高峰。春季峰主要是由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的大量繁殖造成,秋季峰主要是由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构成。夏季峰是由于小拟哲水蚤(Parac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拟长腹剑水蚤等多种桡足类和一些幼虫大量繁殖造成。渤海浮游动物季节演替比较明显。双毛纺锤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春季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是夏季的优势种;拟长腹剑水蚤、真刺唇角水蚤(Lubidocera euchaeta)等是秋季的优势种。数量的水平分布同温度的水平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同盐度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8.
谈金豪  蔺丹清  代培  张家路  刘凯 《生态学报》2021,41(16):6494-6505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下游江段长江江豚的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为了解江豚主要栖息地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对保护区水域浮游动物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时空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共发现浮游动物4门41属90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数最多,为40种,其次为桡足类和枝角类,而轮虫类较少。三年共确定优势种8种,以食藻类原生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小型化趋势明显。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季节性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呈现夏、秋季较春、冬季高的现象。Pearson相关性和RDA分析结果显示,水温、溶氧、pH和氮营养盐是造成浮游动物群落显著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渔产潜力综合评估结果显示,与历史资料相比,保护区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渔业资源匮乏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江豚的食物资源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为镇江保护区江豚栖息地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研究提供了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