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事鸟类研究的人员,时常要到野外去进行科研工作。在工作中,不仅用望远镜观察鸟的羽色、形态和栖息环境,还往往需要将鸟摄成照片,作为科研资料保存起来。鸟类的照片不仅是科学的记录,拍得好的话,也是出色的艺术作品。为了使鸟类研究人员能抓住时机,拍好野外鸟类的照片,下面谈一谈进行此项工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相机相机多种多样,从事鸟类的野外摄影,使用单镜头反光相机为佳。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换镜头。从180°的广角镜头直到  相似文献   

2.
利用红外相机对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塘山区域鸟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进行调查。于2013年6月—2014年10月,在12个位点放置红外相机,每台相机在每个位点放置时间为7~17个月。共获得鸟兽有效照片1 840张,有效照片中兽类占69.35%,鸟类占30.65%。经鉴定,兽类有9种,鸟类有14种。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花面狸Paguma larvata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鸟类中拍摄率最高的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红外相机在不同海拔和植物群落中的拍摄率各不相同,1 018~1 260 m海拔段高于811~995 m;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拍摄率最高,针阔混交林最低。研究表明,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于调查和监测大中型兽类和部分鸟类具有一定优越性,所采集数据及图片对保护区科研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底层地面活动鸟类由于行为隐蔽,野外调查较困难。于2011年1月—2017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广东北部3个自然保护区开展底层地面活动鸟类监测,共拍摄到54种鸟,其中在南岭、车八岭和南雄分别拍到鸟类47种、27种和21种。广东北部森林底层地面活动优势鸟种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平均每台红外相机拍到鸟类4种,并且三地差异非常显著,以南岭最高、南雄最低;平均每台红外相机拍到鸟类32只,但三地差别不明显。在广东北部森林用红外相机拍到的底层地面活动鸟类种类比周边地区多,与安放的红外相机数量多、拍摄的时间长有关。依据本研究和近年来在广东北部的鸟类调查结果推断,广东可能已经没有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刘芳  李迪强  吴记贵 《生态学报》2012,32(3):730-739
红外相机是监测野生动物的有效工具,目前广泛用于兽类资源调查以及动物损害、鸟巢生态学、种群评估、行为生态学等研究领域。为了调查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于2010年5—12月采用红外相机进行系统调查,在210个位点放置了红外相机,每台相机在每个地点上放置一个月。研究期间共拍摄到照片2203张,其中73%为兽类,12%为鸟类,13%为工作人员,2%为其它人员。共鉴定出17种兽类(分属5目10科)以及36种鸟类(分属5目17科)。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动物分别是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狗獾(Meles meles)和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鸟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动物分别是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红外相机在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不同月份所拍摄动物的拍摄率不同:在1000—1400m的海拔段,拍摄率显著高于低海拔(600—1000m)以及中高海拔(1400—1700m);在阔叶林中的拍摄率最高,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中的拍摄率相似;秋季(8—10月)拍摄率较高,夏季(6—7月)次之,冬季(11—12月)最低。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累积物种数与相机放置的时间成上升曲线,但曲线的增长速率逐渐变缓。研究表明红外相机适合于调查和监测大中型兽类和部分鸟类,所采集的动物数据以及拍摄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将为保护区的监测、科研和环境教育提供资料。讨论了应用红外相机调查和监测野生动物的技术细节。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示波器照相记录仍是目前常用的记录方法之一。拍摄资料后,一般待胶卷冲洗好再进行核对整理,然后用手工书写编码,既浪费时间又易出错,且工作量较大。所以,实验工作者都希望有一种能对所拍底片根据先后顺序自动编码的装置。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带自动编码装置的示波相机出售,即使进口示波相机,并非都带有自动编码器。我们对荧光型计算器进行改装并与国产SB408和日本的PC-2A示波照相机进行组合,使编码工作完全自动进行,经多年实际使用,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参与观鸟活动的人数与日俱增,尤其是日益庞大的退休人群已成为观鸟活动的主力军。他们中有不少人将观鸟和鸟类摄影作为娱乐、爱好和消遣。在森林中挖掘小型水塘,适量投放食物,吸引鸟类前来饮水、洗浴、取食,并在附近搭建隐蔽棚,让游客躲在里面隐蔽拍摄,这样的拍摄方式称为鸟塘摄影。这种方法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从事自然历史摄影的摄影家早在70年前就已经使用。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7.
利用红外相机对陕西汉中市佛坪县北部山区3个监测样地内的大型兽类和地栖鸟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监测,分析了在该区域利用红外相机监测的效率、相机数量和相机工作日与物种数量间的关系以及物种的最佳拍摄地点.结果表明:59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物种独立照片22089张,鉴定出野生动物4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4—7月,利用红外相机在西藏自治区亚东县、错那县进行野生动物调查时,拍摄到了细嘴钩嘴鹛Pomatorhinus superciliaris(又称作"剑嘴鹛")、大长嘴地鸫Zoothera monticola和灰翅鸫Turdus boulboul,经查阅《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郑光美,2017),并查找以往的观鸟记录,确认为西藏自治区鸟类分布新记录。4月14日,安放在亚东县海拔3 000 m的1台红外相机拍摄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生态的破坏,人为的干扰,很多候鸟已经不见踪影。除此之外,捕鸟等干扰因素也让鸟类离开各自原先生存的区域。随着鸟类生存和迁徙环境的改变,不少候鸟纷纷被迫改变飞行航线。所幸的是人们已经开始在思考如何保护它们。摄影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展示它们的魅力。但拍鸟更要保护鸟,很多人在寻找拍摄时存在拍摄方法不当、对鸟类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个别人为了追求利益,无端扩大披露稀有鸟类的生存地点,形成了无序拍摄的乱象。本文回顾了寻访拍摄的过程,介绍了长耳鸮的部分生活状态,探讨了在摄影过程中进行保护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物种编目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对更新本底物种编目至关重要。目前红外相机的应用十分普通,已成为陆生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监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屏山县,面积35 km2,是我国第一个以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等珍稀濒危雉科鸟类以及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本文整理了保护区2013年4月至2020年9月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并进行了详细的物种鉴定,提供了按照年度统计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集。本数据集展示了不同监测年度下的相机位点坐标和相机工作日、每个相机位点拍摄的兽类和鸟类物种数、独立有效记录数、整体鸟兽物种名录(包括分布海拔、分布区域以及不同年度下的网格占有率与相对多度指数等)、代表性物种的红外相机照片等。该数据集是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监测工作以来首次全面的成果汇总,可为保护区制定针对性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野生鸟类摄影作品不仅具有一般风光摄影的艺术特质,还由于鸟类多变的形体语言使其作品更加人性化,它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但是,在不干扰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要拍到一幅好的作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有一定的措施,如:伪装拍摄,用长镜头远距离拍摄等。  相似文献   

12.
人类干扰影响着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存、繁衍等各个环节。干扰强度不同,对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也不同。为了了解不同强度人类干扰对野生动物栖息的影响,2021年1月,在浙江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人为干扰综合强度预先设定点位,布设40台红外相机。40个点位被分为4种干扰区,干扰强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基本无干扰区、干扰轻微区、干扰较轻区和干扰较重区,每区10个点位,监测365 d,共监测14 585相机日。研究表明:(1)拍摄到野生动物独立照片4 256张,其中兽类3 485张,鸟类771张。除啮齿类动物外,拍摄到31种动物,其中兽类14种、鸟类17种,另外有3张因照片不够清晰而未能识别鸟的种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2)基本无干扰区、干扰轻微区、干扰较轻区及干扰较重区所拍摄到的野生动物独立照片数量和种类分别为1 798张29种(兽类15种,鸟类14种)、1 308张23种(兽类15种,鸟类8种)、756张19种(兽类12种,鸟类7种)、394张18种(兽类13种,鸟类5种),各区之间的独立照片数量差异极显著(P < 0.01)。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拍摄到的独立照片数量逐渐减少,拍摄到的独立照片数量与人类干扰强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线性关系(P < 0.01)。同时,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拍摄到的野生动物种类也逐渐减少,尤其是鸟类减少幅度更大。(3)国有林内23台相机拍摄到3 163张,计33种(兽类16种、鸟类17种);集体林内17台相机拍摄到1 093张,计22种(其中兽类13种、鸟类9种)。集体林内平均每台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数量为国有林的46.75%,差异极显著(P < 0.01),这可能是由于早些年份的林木采伐使栖息地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并导致生境片段化,进而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因而,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来说,栖息地保护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实验工作中,我们利用普通闪光灯作为显微摄影的光源,效果较好(见照片)。这一方法也可供野外工作或无电地区的显微摄影用,安装简便,即在原显微镜灯源位置或反光镜位置,对齐放好闪光灯,其它显微摄影装置完全按通常装置不变,闪光灯用一稍长的专门联线与相机闪光灯联线插孔接上即可;也可不用联线,采用照流星的手法,置相机快门于B门档,摄影时只要按动闪光灯的开关即可。由于闪光灯的亮度不同于原显微镜灯源亮度,而且摄影中随放大倍数不同曝光时间也不同,所以正确掌握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4.
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对海南尖峰岭60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鸟类和兽类进行了调查.共在79个位点上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27,848个相机日,获得可鉴定到物种的独立有效照片15,320张.经鉴定,共拍摄到46种野生动物,包括16种兽类(隶属于6目11科)和30种鸟类(隶属于8目16科).其中,...  相似文献   

15.
红外相机安放于地面和林冠层对野生动物监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日趋普及, 逐渐成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过去的监测常局限于地面, 而针对林冠层的监测较少, 这对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评估影响尚未可知。为此, 本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碧罗雪山南段, 将20台红外相机分别拍摄地面层(0.5-1.5 m)和林冠层(5-10 m)配对比较, 累计拍摄2,319个有效相机日, 平均每对相机同步进行112.5 d的监测。监测期间共拍摄到44种野生动物(不包括鼠形啮齿类), 其中兽类20种, 鸟类24种; 冠层和地面红外相机监测的物种相似度为29.54%; 15种动物仅拍摄于林冠层, 16种动物仅拍摄于地面, 13种动物拍摄于两个林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层监测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林冠层与地面层监测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同林层红外相机的监测手段也能用于研究野生动物的空间选择和生态位分化。红外相机监测中根据目标物种的习性在相应的林层设置相机能提高物种发现率; 为全面掌握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红外相机监测需要兼顾不同林层这一点需要在监测规范中明细。  相似文献   

16.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格局一直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整垂直带的兽类和鸟类开展连续10年的野外监测,分析了保护区当前鸟兽多样性及受胁情况,并通过整合水平与垂直分布的多样性格局开展热点与空缺分析。2012–2021年间共设置了116个红外相机点位,相机累计拍摄85,164个工作日,获得可识别独立有效照片21,194张,共记录到兽类24种,鸟类50种。兽类受威胁物种比例较高,为45.83%。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最高的5种兽类为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小麂(M. reevesi)、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而红颊獴(Herpestes javanicus)和水鹿(Rusa unicolor) RAI最低,仅各拍摄到1次。RAI最高的4种鸟类是白鹇(Lophuranycthemera)、紫啸鸫(Myophonuscaeruleus)...  相似文献   

17.
介绍用显微摄影装置定格拍摄气孔开闭、颖花开闭、浆片膨大、花粉萌发,用扫描仪录入稻穗开花以及用相机拍摄稻根负向光性生长等植物运动的技术和方法,并展示所摄植物运动的照片。  相似文献   

18.
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的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一环。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按照网格法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36台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累积7 835个相机工作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 915张,共鉴定出32种鸟类和兽类物种,隶属8目18科,其中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NT)的物种分别有2种、4种和3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的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IRA=36.81);夏季(7.68)和秋季(7.81)物种拍摄率大于春季(4.65)和冬季(4.30),不同季节拍摄到的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不同海拔段物种拍摄率、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不具有明显差异。濒危物种中的羚牛不同海拔段拍摄率存在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拍摄物种与相机位点之间相关性较强,这与相机位点附近的生境条件有关。研究结果初步掌握了老县城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种类组成、相对多度及分布状况,为未来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了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的物种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期间,共累计4442个相机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003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683张,共4目9科16种;鸟类独立有效照片320张,共9目23科46种;保护区内兽类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鸟类丰富度最高的是黑领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2种,梅花鹿(Cervus nippon)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6种,分别为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草鸮(Tyto longimembris)、红角鸮(Otus sunia)和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红外相机在灌丛中拍摄率最高,在草甸中拍摄率最低。通过稀疏外推曲线对物种多样性进行估计可得,保护区实际的物种数远大于监测到的物种数,因此有待继续进行长期监测。通过物种与相机位点的PCA排序图可知,各个相机位点和物种的相关性较强。调查结果为保护区提供了重要的兽类和鸟类资源信息,为保护区对野生动物的有效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红外相机技术已成为野生动物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自然保护区物种资源的清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完善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的编目信息,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我们按样线法布设了52台红外相机进行连续监测.本次调查累计18,417个相机工作日,拍摄到独立有效照片8,908张,记录到野生兽类与鸟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