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玉米生长期间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酶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41  
研究了玉米生长期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活性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玉米生长前期和中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迅速上升,并逐渐达到最大值;玉米生长后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下降至某一值后并逐渐趋于平稳.几种处理相比较,以秸秆+尿素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为最大.除玉米生长后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碱解氮、活性腐殖质、土壤pH不相关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活性及速效养分在玉米生长期间均相关或极相关  相似文献   

2.
福州市绿地景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酶活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仝川  董艳  杨红玉 《生态学杂志》2009,28(6):1093-1101
以福州市建成区自然绿地和人工管理绿地为对象,研究不同绿地景观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和垂直结构。结果表明:与自然绿地景观土壤相比,人工管理绿地不同土层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且变异性较大,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平均值下降,各土层脲酶含量均低于自然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表层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10~20 cm土层脲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短期放牧对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提供微生物学基础数据。了解草原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方法】分别采集六个不同放牧强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分析短时期不同放牧强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不同放牧强度下,菌群数量分布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均表现为放牧区高于对照区;在土壤表层(0 1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表现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先上升后略降的趋势,且放牧区均高于对照区,与土壤表层比较,在较深层(10 cm 20 cm),土壤细菌、真菌的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下降幅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为0 10 cm>10 cm 20 cm。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干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微生物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密切相关,过氧化氢酶、转化酶与细菌、放线菌极显著相关(P<0.01)、与微生物量碳显著相关(P<0.05);蛋白酶与真菌及微生物量碳、氮极显著相关(P<0.01),与细菌显著相关(P<0.05)。【结论】适度放牧可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对比研究了黑土自然恢复、休闲裸地和种植作物3种管理方式对0~10、20~30和40~50cm深度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和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0cm表层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自然恢复〉种植作物〉休闲裸地处理,而20~30cm和40~50cm深度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虽也存在差异,但不如表层土壤变化显著.自然恢复和种植作物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休闲裸地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却以20~30cm土层为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碳和全氮、土壤全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和4种土壤酶活性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两项指标表明在自然恢复条件下黑土土壤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的9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撂荒地为参照,分析了各类植被植物根际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与撂荒地相比,经过植被恢复后,乔木和灌木植被下土壤肥力、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有所提高,而草本植被下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磷、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却有所降低.(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符合灌木>乔木>草本的规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符合乔木>灌木>草本的规律.(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4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受植被类型及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且人工灌木植被对土壤的恢复作用高于乔木和草本植被.  相似文献   

6.
为从土壤微生物的角度分析东洞庭湖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质量状况,本研究选取了苔草、芦苇和柳树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在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和酶活性进行监测,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1)3个水位时期,各植被类型湿地土壤MBC、MBN、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枯水期纤维素酶除外)均表现为0~10 cm高于10~20 cm,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则相反。2)各植被类型湿地0~20 cm土层土壤MBC、MBN和MBC/TOC(总有机碳)、MBN/TN(总氮)皆以丰水期最低。3)各植被类型湿地0~2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峰值均出现在枯水期,而纤维素酶活性峰值出现在平水期,过氧化氢酶活性季节性波动较小,以丰水期稍高。4)不同植被类型间比较:平水期和丰水期,芦苇湿地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而其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最低,枯水期不同湿地间两种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平水期以苔草湿地最高,枯水期以柳树湿地最高,丰水期以芦苇湿地最低。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MBC、MBN和蔗糖酶与TOC、TN、总磷(TP)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与TOC、TN、TP呈显著负相关,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季节性水位波动影响土壤C、N、P和pH值,并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使其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扎龙季节性湿草甸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a L  Ding XH  Gu W  Ma W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717-1724
以扎龙自然湿地典型季节性湿草甸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均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酶活性的空间分布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表现复杂.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分别与β-葡萄糖苷酶、脲酶、磷酸酶显著相关(P<0.05);有机碳与放线菌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相关(P<0.05);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C/N分别与放线菌数量、细菌数量、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相关(P<0.05);全P、pH与土壤微生物活性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采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湿地土壤养分的评价模型及微生物学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腐植酸肥料对生姜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设4个处理:空白对照、等量腐植酸、等量无机养分和腐植酸复合肥.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腐植酸肥料在生姜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微生物量和3种重要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用腐植酸使前期的微生物量碳增加、脲酶活性降低,后期的微生物量碳减少、脲酶活性提高;施用腐植酸增加土壤活跃微生物量、提高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蔗糖酶活性,全生育期平均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7.34%和11.40%、蔗糖酶活性降低10.57%.与施用等量无机养分处理比较,施用腐植酸复合肥也使前期的微生物量碳增加、脲酶活性降低,后期的微生物量碳减少、脲酶活性提高;施用腐植酸复合肥增加土壤活跃微生物量、提高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全生育期平均土壤活跃微生物量、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18.61%、10.07%和7.61%.  相似文献   

9.
毛苔草湿地土壤酶活性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对水分梯度的响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万忠梅  宋长春  郭跃东  王丽  黄靖宇 《生态学报》2008,28(12):5980-5986
通过设置的W1(15cm)、W2(-5cm)、W3(-5~5cm)、W4(淹没)4种水分梯度的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盆栽培养实验,研究了湿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及毛苔草地上生物量对水分梯度的响应及土壤酶活性与MBC、DOC、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土壤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随着土壤水分增加而降低,但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土壤水分增加而增加。与持续淹水相比,于湿交替(W3)增加了土壤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表现为W3〉W1〉W2〉W4,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MBC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W4〉W1〉W3〉W2,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DO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毛苔草地上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呈正相关,其中,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与毛苔草生长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生物结皮对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物结皮是铜尾矿废弃地自然原生演替的最初阶段.本研究以铜陵杨山冲铜尾矿库和铜官山新铜尾矿库为对象,采用熏蒸浸提和化学分析法研究了两尾矿库不同类型生物结皮下土壤微生物量C、N及脱氢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铜尾矿废弃地上的生物结皮能够显著提高表层尾矿中的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藻类结皮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高于藓-藻混合结皮,藓类结皮的影响最小;随着土壤生物结皮类型的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也随之变化;各类生物结皮下表层尾矿中土壤酶活性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藓类植物假根能够显著提高藓类结皮假根层的微生物量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化植物-凋落物-土壤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福州市常见的15种乔木、灌木和草本绿化植物为对象,连续2年取样测定了这些植物、凋落物、立地土壤、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探讨城市绿化植物-凋落物-土壤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中国城市绿化植物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绿化植物不同器官C、N、P含量均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C含量N含量P含量、叶茎根,呈现出叶的富集作用;绿化植物各器官化学计量比(C/N、C/P、N/P)也表现出基本一致的乔木灌木草本的变化趋势;各绿化植物对N的再吸收率极显著高于对P的再吸收率(P0.01),绿化植物N和P再吸收率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不同绿化植物对N的再吸收率差异均显著(P0.05),对P的再吸收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绿化植物凋落物C、N、P含量基本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其中不同绿化植物凋落物P含量差异不显著。(3)绿化植物立地土壤C、N、P含量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但其N/P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基本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其相应的C/N、C/P、N/P差异均不显著。(4)植物-土壤-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N、P)均随着生长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升高,P素的回归系数绝对值明显低于C素和N素;植物-凋落物-土壤的C与N含量、N与P含量、C/P与N/P、以及土壤和植物的C/N与N/P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凋落物的C/N与N/P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典范对应CCA排序中,植物高度、冠幅、茎粗、比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和C/N、C/P和N/P具有较大影响作用,其中高度、冠幅和茎粗与比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植物C、N、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与其C/N、C/P和N/P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邱权  李吉跃  王军辉  王宁  孙奎  何茜  苏艳  潘昕 《生态学报》2014,34(24):7411-7420
西宁南山区植被退化情况严重,人工造林植被恢复被看作是最有效的恢复手段,其中选择合适造林树种尤为关键。选择人工种植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西北小蘗Berberis vernae和短叶锦鸡儿Caragana brevifolia共4种灌木树种造林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综合比较种植4种灌木树种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肥力差异,科学评价其对土壤的改善效果。研究表明:(1)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总体呈现出根际高于非根际的规律,仅放线菌数量和脲酶活性出现了根际低于非根际现象。(2)土壤养分方面,4种灌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 H值、全N、全P、全K含量差异不显著,有机质、有效P、速效K含量均呈现出根际非根际,而碱解N则是根际非根际。(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P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K含量与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全N、碱解N含量均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4)从土壤肥力综合水平来看,根际非根际,其中根际土壤中西北小蘗柠条短叶锦鸡儿唐古特白刺,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小蘗和柠条能大幅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岷江下游紫色丘陵区玉米+红薯间作、大豆单作、生姜连作、水稻-紫云英轮作等4个典型种植模式下栽植生姜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和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栽植生姜显著降低了4个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含量,但各种植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玉米+红薯间作和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大豆单作与生姜连作模式,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下降幅度明显较高.栽植生姜显著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其下降幅度以玉米+红薯间作模式最大,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最小;土壤转化酶活性在生姜连作模式下显著降低;土壤脲酶活性在大豆单作、生姜连作和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下均显著降低.相对于其他模式,栽植生姜使玉米+红薯间作模式下的土壤维持了较高的转化酶和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and continued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and manures on microbial biomass,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their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soils in relation to soil fertility. For this, soils were sampled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from Shenyang Long-term Experimental Statio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total nitrogen (N), organic carbon (C), basal respiration,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atic activity increased in manure-amended surface soils, but decreased with soil depth.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fertilizer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oil pH value, sucrase activity and microbial biomass C, but increased soil metabolic quotient (qCO2). However,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soil total N, urease activity and microbial biomass N was observed in comparison with CK0 (neither tillage nor fertilization) and CK (no fertilizer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K0 and CK in soil total N, organic C and microbial activity in surface soil layer (0–20 cm), but these parameters in subsurface soil layer (20–40 cm) were higher in CK than in CK0. Moreover, season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erms of soil nutrient contents, enzymatic activity,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respir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N, between organic C and sucrase activity and between total N and urease activity, respectivel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combined use of organic manure with inorganic fertilizer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maintain higher microbial biomass,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soil fertility. Considering considerably high nutrients reserve and microbial activity in subsurface layers of soil and wind-erosion-caused nutrient loss in spring in north China, we also propose that low tillage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make use of nutrients in soils.  相似文献   

15.
嫁接对铜胁迫下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嫁接(以黑籽南瓜为砧木)对铜胁迫下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铜胁迫下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下降,基础呼吸和代谢熵显著上升,但嫁接黄瓜根际土壤MBC和MBN含量显著高于自根黄瓜,而基础呼吸和代谢熵则显著低于自根黄瓜.铜胁迫下,根际土壤放线菌和自生固氮菌的数量显著下降,真菌数量显著上升,而细菌数量变化不显著;嫁接黄瓜根系土壤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的数量显著高于自根黄瓜,而真菌数量显著低于自根黄瓜.嫁接黄瓜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铜胁迫下显著高于自根黄瓜.试验结果证明嫁接使铜胁迫下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和酶活性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从而提高了黄瓜植株对铜胁迫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6.
山竹岩黄蓍固沙群落对土壤养分及生物活性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半流动沙丘为对照,对5、10和22年生山竹岩黄蓍人工固沙群落不同层次(0~10、10~20和20~30cm)土壤的养分状况、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山竹岩黄蓍固定流沙后,随着群落年龄的增长,土壤中C、N、P、K含量及生物活性均明显提高.其中,0~10cm土层的增长幅度显著高于10~30cm土层.0~30cm土层中C/N由7.3增加到8.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以及土壤脲酶、磷酸单酯酶、蔗糖酶、蛋白酶、脱氢酶、硝酸还原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0~10cm土层中蔗糖酶的活性是对照的49.7~284.5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以及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