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是新发现的淋巴系统家族成员,在介导免疫反应、调节组织稳态和炎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效应功能、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差异,其可分为几种不同的亚群:Ⅰ型ILCs、Ⅱ型ILCs、Ⅲ型ILCs。ILCs在组织中分布广泛,并可能是病毒感染期间,率先产生免疫应答的细胞之一。本文主要就ILCs发育、分型及其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等病毒感染过程中引发的免疫应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利用ILCs免疫机制,为新型抗病毒方法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Notch 信号通路为一广泛应用且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决定多能祖细胞的分化方向,其中在共同淋巴祖细胞向 T 淋巴细胞或 B 淋巴细胞分化选择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 Notch 信号通路参与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促进 Tαβ细胞的形成、诱导处女型 T 细胞变为调节型 T 细胞、阻止 CD4+T 细胞向 Th1 类型分化,以及增加外周免疫器官边缘区 B 细胞的数量 . 在分析 Notch 蛋白结构的基础上,综合最新进展,系统阐明了 Notch 信号通路的组成、作用机制、参与的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以及所起的作用 .  相似文献   

3.
由于世界范围内营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及其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能量摄取和消耗以及体内脂肪储存、分解和脂肪组织重塑的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脂质过量及异位堆积将导致代谢组织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这开启了肥胖相关组织炎症研究的新方向.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  相似文献   

4.
Ⅲ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3)是近十年才被定义的一群新型免疫细胞,属于固有淋巴细胞家族。ILC3包括多种表型和功能差异的细胞亚群,主要分布于肠道、肺及皮肤等屏障组织,在机体免疫调节、组织修复和淋巴组织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ILC3出现数量和功能异常,可通过分泌白介素(interleukin, IL)-17、IL-22、γ-干扰素(interferon γ, IFN-γ)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等致炎性细胞因子调控其他免疫细胞和诱导异位淋巴结构形成,从而促进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因此,深入探究ILC3的表型及功能对拓展炎症性疾病的认识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ILC3的表型特点、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它们在体内广泛分布,在不同组织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ymphoid tissue-inducer cell,LTi)和其他新近发现的三型固有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肠道固有层,在肠道抗感染免疫、维持肠道稳态以及自身免疫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揭开了固有淋巴细胞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6.
在植物根的内皮层(某些茎的初生构造中也有)是皮层的最内层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内皮层既不同于其内方的中柱鞘,也不同于外方的皮层薄壁组织。它的分化有着特殊的生理意义。植物组织发育的研究表明,内皮层来源于基本分生组织。但是,不同类群的植物,其内皮层的发育状况也不同。根中的内皮层常较为典型,它的发育一般终止于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常见于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幼根中,在幼小的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端壁上,有一条初  相似文献   

7.
<正>淋巴细胞亚群分析主要指用单克隆抗体(McAb)和流式细胞计(FCM)进行表面标志的分析。作者就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的现状和临床应用,概述如下。 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的现状 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首先从T细胞、B细胞的分类开始。T细胞又进一步区分为CD_4细胞、CD_8细胞。详细的分析以CD_4细胞内的亚群和CD_8细胞内的亚群为主体。最近也很少单独使用McAb标记的CD_4或CD_8这种大的亚群标志。淋巴细胞的功能亚群标志分析,主要指体外的功能亚群分析。都是在非常限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其结果未必具有普遍意义。主要用标记区别亚群,是否确切或仅是偶然与其功能有关,还很难判定。这些亚群实际上作为功能亚群使用,所以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临床评价。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发现CD_4和CD_8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与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5和IL-13等II型辅助性T细胞(type 2 T helper cell,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II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是在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α(retinoic acid receptor related orphan receptorα,RORα)和GATA结合因子3(GATA-binding factor 3,GATA3)控制下由骨髓中的淋巴样祖细胞发育而来。ILC2s能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如IL-5和IL-13,有助于启动和维持II型免疫反应。近期研究表明,ILC2s在变应性哮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ILC2s对于了解变应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主要综述ILC2s的发现、发育、分布与功能及其与变应性哮喘关系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哮喘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困扰全球3亿、我国3 000万人口。哮喘发病机制多样且复杂。近年来,固有免疫在哮喘发生中的作用及地位受到广泛关注。2010年发现的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具有堪比CD4+Th2细胞的强大的Th2型细胞因子分泌能力,是引起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关键固有免疫细胞。围绕ILC2s的来源、特性、生物学活性及其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六十年代前后,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确认是免疫学研究中的重大突破。至此,机体的免疫功能找到了它的细胞学基础,古老的免疫学从此逐渐形成为揭示机体免疫功能本质的科学。一、淋巴细胞功能的早期研究1770年,英国科学Hewson首次描述了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出现在机体各个组织中,它有一个很大的核,胞浆很少;它的代谢相对静止,又没有活跃的细胞周期。所以,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淋巴细胞是一种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一系列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在冰冻切片上对不同胎龄(9~38周)的脾,比较观察了淋巴组织形成过程中,B细胞膜抗原的变化。结果发现胎儿脾内T、B淋巴细胞集聚是沿血管分布的,开始为集落样,随着淋巴细胞不断增加,则分别发育为脾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B细胞由集落发展为脾小结时,膜抗原出现一系列变化,如Leu14和BA-1由弱阳性到阳性,OKB-2和Tac由阴性转变为阳性。其他的各种SIg,HLA-DR也有相应改变,这些膜抗原表达的变化,提示B细胞向成熟方面发育,但未发育为浆细胞,脾小结内也未见有生长中心。T细胞数量由少到多,但染色强度没有改变,这是因为T细胞不在脾内发育,而且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功能上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12.
人为什么有情绪变化、思维、记忆、感知、产生和谐的动作……。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提出了种种现在看来十分可笑的解释,试图揭开这团迷雾,直到近代,由于生理学和医学的发展,人们才认识到,人所具有的这些功能是因为脑结构的存在。特别是近10多年,神经生物学以及分子...  相似文献   

13.
转染小干扰RNA片段(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被广泛用于沉默基因表达.外源性核酸短链的进入能激活Toll样受体,触发免疫应答,促进机体炎症因子的表达与释放. siRNA还能活化双链RNA依赖性蛋白激酶(dsR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PKR)等胞内模式识别受体,通过免疫反应引起机体功能障碍.siRNA的免疫效应与其核苷酸链的长短、碱基序列、核糖结构等密切相关,相应的化学修饰能阻断其激活模式识别受体,抑制固有免疫应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siRNA对固有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为改善基因沉默效应和拓展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4.
CD100是第一个被确认的在免疫系统起重要作用的脑信号蛋白(semaphorin)家族成员。CD100在B淋巴细胞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封闭受体CD72的负调控信号而促进B细胞的活化,从而增强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5.
固有无序蛋白是一类在天然条件下没有稳定单一的三维结构,存在多种动态互变结构,与传统蛋白不同类型的蛋白质。这类蛋白普遍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该文对固有无序蛋白的序列、结构特点进行了介绍,总结了无序蛋白预测和鉴定方法,对固有无序蛋白的分子功能和抗逆机理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其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固有无序蛋白质是一类在生理条件下缺乏稳定三维结构而具有正常功能,参与信号转导、转录调控、胁迫应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蛋白质.植物中许多逆境响应蛋白是固有无序蛋白质,通过其结构无序或部分无序区域在蛋白质 蛋白质、蛋白质 膜脂、蛋白质 核酸的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固有无序蛋白质的类别、氨基酸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在逆境胁迫下其稳定细胞膜、保护核酸和蛋白质、调控基因表达等分子功能进行综述,以拓展对逆境胁迫下蛋白质作用分子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淋巴细胞膜质组成及膜生物物理特性的变化显影响质膜上某些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膜脂质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涉及两所带电荷性质,蛋白质疏水氨基酸等,同时也与两种分子空间位阻,水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助细胞是被子植物雌配子体的组成细胞之一,是大多数被子植物完成受精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受精过程中,助细胞吸引花粉管向雌配子体生长,并接受花粉管长入细胞程序死亡助细胞中。接下来的花粉管停止生长和花粉管顶端破裂释放出2个精细胞的过程可能也依赖于助细胞。另外,雄性生殖单位的解体、提供精细胞的运动轨道和启动精细胞合成DNA的生物学事件也可能与助细胞有关。助细胞的形态结构已研究得比较清楚,但有关助细胞的发育机理和它在受精过程中的作用则仍不明确。近年来对助细胞的研究又取得了一些新结果,尤其是一些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为揭示助细胞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该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助细胞的生殖功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被子植物助细胞的发育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雅英  田惠桥 《植物学报》2009,44(4):506-514
助细胞是被子植物雌配子体的组成细胞之一, 是大多数被子植物完成受精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受精过程中, 助细胞吸引花粉管向雌配子体生长, 并接受花粉管长入细胞程序死亡助细胞中。接下来的花粉管停止生长和花粉管顶端破裂释放出2个精细胞的过程可能也依赖于助细胞。另外, 雄性生殖单位的解体、提供精细胞的运动轨道和启动精细胞合成DNA的生物学事件也可能与助细胞有关。助细胞的形态结构已研究得比较清楚, 但有关助细胞的发育机理和它在受精过程中的作用则仍不明确。近年来对助细胞的研究又取得了一些新结果, 尤其是一些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为揭示助细胞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该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对助细胞的生殖功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小脑间位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脑深部核团之一间位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以拓宽对小脑功能的认识进而增加神经免疫学的知识.方法:在大鼠双侧小脑间位核内注射海人酸(KA)以损毁间位核内神经元的胞体,并设对照组,于小脑间位核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在手术后的第8、16、32 d分别用血细胞计数法检测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检测动物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 A)刺激的增殖反应;用ELISA法检测动物血清中抗绵羊红细胞(SRBC)特异性IgM抗体的生成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结果:小脑间位核损毁后的第8、16、32 d,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都明显低于损毁手术前的淋巴细胞数,也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应时间段的淋巴细胞数.在小脑间位核注射KA后的第8、16、32 d,动物的肠系膜淋巴结细胞由Con A诱导的增殖反应、血清中特异性抗SRBC IgM抗体的生成能力和脾脏NK细胞杀伤靶细胞YAC-1的活性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但比较损毁后不同时间段的T、B和NK细胞功能的变化,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结论:小脑双侧间位核损毁可导致总淋巴细胞数以及T、B和NK细胞功能均发生不可逆的降低,充分说明小脑间位核可调节淋巴细胞的功能,并提示在正常体内,小脑间位核对淋巴细胞功能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