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人,对关云长和鲁智深一定都不会陌生:一个是身高九尺,武艺超群;一个是身长八尺,力大过人。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彪形大汉了。人们也就无形中产生一种印象,以为古人比今人高大。有人在展览馆中看到一些古代又长又大的战袍,更加深了这种想法。对于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来作一番细致的分析。第一、小说作为一种艺术作品,为了突出形象,总免不了艺术的夸张,因此它不能作为科学的证据;第二、过去武器落后,武将一般都是依靠本身的体力,有名的武将常常比当时一般人高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现在的篮球代表队员身材比较高大,我们总不能说现代人身高一般都达到了一米八、九吧。第三是古代的尺度与现在不同,一般比现在小。例如前汉时  相似文献   

2.
最初提出保护九寨沟的想法,是出自那叫人永生难忘的美丽经过电话联系和安排,我终于在成都与中国科学院的植物学家印开蒲先生见了面。印先生不善客套之辞,坐下来便单刀直入谈起了他最初是怎样进入九寨沟,又是怎样向国家提出建议把九寨沟建成自然保护区的。近年来,九寨沟无以伦比的美丽景观折服了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人们在惊叹和赞美之余,开始关注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化石》2015,(3)
<正>自贡是举世闻名的"恐龙之乡",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曾风趣地说过"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这句话应该是对自贡恐龙总体特点最形象而直观的评价。作为中国恐龙发掘和研究的开拓者,杨钟健教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他与自贡恐龙之间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这还要从一百年前的那次发现说起。1915年,应中国当时相关部门的邀请,美国地质学家乔治·D·劳德伯克博士带领美国的一个地质调查组来  相似文献   

4.
抗战遇良师我上大学来之不易,学习自然非常努力。在山东大学二年级时,童第周老师由欧洲回国,来山大执教,讲授实验胚胎学,这是一门新发展的实验科学,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他平易近人,时常与我们学生聊天谈学习,当时同班的张致一同学喜欢学习实验胚胎学,但我自己却爱好植物学,童老师便对我介绍中国植物生理学界的情况。他说当时有三个人从事植物生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个是罗宗洛教授,在南京中央大学;另一个是汤佩松教授,在武汉大  相似文献   

5.
《化石》2015,(4)
<正>1976年是个多事之秋,三大伟人相继去世、唐山发生7.8级特大地震。前一年根据当时的"斗批改"形势提出科研室要"掺砂子",我们这些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在技术室作为工人编制的人员进了研究室。我原是技术室的负责人之一,到了人类室仍被安排到室领导小组。进禄丰队当队长完全是一种巧合。1975年由徐庆华、陆庆五、彭春等同志组成的发掘队在禄丰石灰坝发现了一具古猿下颌,在中国古人类学界掀起了一次不小的波澜。由于在1975年的野外  相似文献   

6.
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被分类是植被生态学研究中最复杂、充满着争论的问题之一,直到现在并没有一个能为植被学家共同接受的、统一的分类系统。常绿阔叶林的复杂性仅次于热带雨林,加之在人类长期干扰下,变化极大,过渡性群落极多,更增加了分类的困难。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经历了漫长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俄学派,60年代初引进威斯康星学派的“重要值"概念,在研究云南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林时也曾试用过法瑞学派的理论和方法。80年代《中国植被》(1980)一书的作者们提出,对于“南方某些类型"在“群系(Formation)"和“群丛(Association)"划分时应采用“标志种(Diagnostic species)"的原则,当时由于资料所限,这一原则并未得到贯彻。本文在总结以往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高级单位以生态外貌、中级单位以优势度类型、低级单位以特征种组的分类原则,构建了从“群丛"、“群系"、“群系组"到“植被亚型"和“植被型"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系统。将中国常绿阔叶林划分出3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14个群系组和53个群系。这些群系大都占据一定的地理区域,并与一定的生境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正>一年前,当我看到《猿猴家书》手稿,立感释然,倍感兴奋。因为从字里行间中,我闻到了中国灵长类学"春"的气息,看到了中国新一代灵长类学者的"范"!这确实是令我心动的一本好书!"我们人类从何而来?往何而去?猿与猴区别为何?猴子会进化成人吗?猴宝宝和人宝宝有何不同?……"书中的每一个科学问题都显得那么绚丽张扬,撩动心中那久违的好奇;而问题的回答又都是那么浅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2月12日,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第八届洞庭湖观鸟大赛。该赛事创始于2002年,是国内观鸟人士自行发起并成功组织的首例观鸟比赛,由此开创了全国各地"观鸟大赛""观鸟节"等各项活动之先河。"朱雀会"承接了第八届洞庭湖观鸟大赛的协办工作。之后,一个大胆的想法被提出:  相似文献   

9.
庄寿雨 《化石》2003,(4):27-32
问题的由来  前几年国外有学者提出在 1 1 - 1 2万年前 ,人类的一部分走出非洲 ,他们在亚洲蒙古高原一带演化成一种即非白种人又非黄种人的人种 ,他们称之为泛欧亚人种。后来在 5万年前左右泛欧亚人种又分化成白种人和黄种人。他们认为能证明这一假说的考古材料就是在中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 2 - 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 1 934年发现了山顶洞人遗骨 ,由当时在协和医院工作的德国解剖学教授魏敦瑞对保存较好的三个头骨作了测量 ,认为一具有欧洲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的特征 ,一具有爱斯基摩人的特征 ,一具有美拉尼西亚人的特征。那么这个泛欧亚…  相似文献   

10.
<正>有这样一位学者,他曾经说过:"做教师是一个让人年轻的职业,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从年轻人朝气蓬勃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中,总能看到新的希望,感受到新的力量;做教师是个幸福的职业,年轻时有老先生的鼓励和教诲,中年时又有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年老了还有学生们的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11.
自然选择理论,是由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其广博的进化理论,对后世及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与达尔文同时提出这一理论的学者华莱士也为人所知。但是,很少人知道,早在《物种起源》发表前二十几年,就有一个人开始用自然选择的思想来考虑物种进化问题了,他最明白,最清楚地达到了达尔文在二十几年后提出的观点,这个人就是苏格兰人帕特里克·马修(1790—1874)。  相似文献   

12.
幻想星球     
<正>这是一个没有学校、没有老师、没有兴趣班,没有任何强迫事情发生的自由地盘。你有什么奇妙的幻想故事和稀奇古怪的超酷想法,不用客气,通通发到这里吧!酷想大晒台给你世界上所有可以使用的材料,在大树上建造一所独一无二的房子,它会是什么样子呢?现在就来看看各位小酷想家的劳动成果吧!我建造树屋的所有材料都来自废品回收站。我把一个废弃的集装箱吊到了树上,然后在"墙壁"上开两个窗户和一个门,一座  相似文献   

13.
“如果这故事不是Dorothy Hodgkin亲口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人会相信的”,普渡大学的Michael Rossmann以肯定的口气对我说。这是1980年,我第一次访问他在West Lafayette的实验室。我们正在一个很舒适的餐厅用早餐,一边享用着他最喜欢的苹果酱,一边看着园里的野兔子在灌木下穿行。他是在说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Dorothy Hodgkin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宣布了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关于胰岛素晶体结构的研究成果。这项重要的成果是在中国还深陷于文革的动乱中取得的,而且当时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包括Michael Rossmann)解出了屈指可数的几个蛋白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房桂珍 《化石》2016,(4):15-18
正我认识吴汝康院士是在上世纪的1985年年底,那时我从军队转业刚来到中国解剖学会办公室工作。当时吴汝康院士是中国解剖学会的理事长,学会里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习惯地称呼他为"吴先生"。有意思的是,吴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竟是从一本画报上开始的。事情是这样的,我在军队18年,转业后才觉得有个像样的家,为了能有一个气氛好的家和住房,免不了对"家"不断地进行收拾。有一天,我在我爱人的书柜里看到一本画  相似文献   

15.
董为 《化石》2019,(4):31-35
<正>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在周口店一带发现了古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化石,当时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和协和医学院解剖系主任步达生便在一起酝酿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新生代研究室"。这个机构就是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建立于1929年,至今正好90周年。据参加过早年周口店发掘的胡承志先生回忆,当时地质调查所尚无  相似文献   

16.
《人与生物圈》2014,(3):52-54
<正>1974年,一群高山区域开发国际会议的与会者聚在一起,讨论是否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组织以促进山地区域生态开发,这个想法当时颇受好评。然而,事有蹉跎,从构想到制定计划再到付诸行动,没想到这一过程延续了近10年。经过不懈努力,1979年,该构想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一部分。1983年12月5日,由尼泊尔提供办公地点,瑞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资助,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简称ICIMOD)终于成立。当年的与会者,和来自全世界的支持者一同汇集到加德满都,观瞻它的落成,不胜感慨。  相似文献   

17.
吃屎治腹泻     
<正>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吃屎"是一句低俗的骂人话。嘻嘻!谁听说过医生拿屎给病人吃的呢?恐怕连在神话小说里也没有吧。曾几何时,吃屎在美国却变成了治病的方法,一点也不假,就是拿人的大便给病人口服!而且这还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科学杂志。美国人真是什么都想得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人的粪便其实是食物残渣、消化系统的脱落物和寄生在肠道(主要是大肠)里的微生物的混合物。可别小看这些"又脏又臭"的微生物,它们实际上控制着人的身体健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我国24个民族、74个群体的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Gm、Km分布。测定了9560例个体的Gm(1,2,3,5,21)因子和9611例个体的Km(1)因子。根据Gm单体型频率计算了遗传距离并绘制了系统树。结果支持作者早前提出的有关中华民族起源于古代两个不同群体的假说。这两个群体大致以北纬30度为界,分别居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本文数据和其他主要人种的Gm分布资料相比较,作者认为在人类进化中,尼格鲁人种首先和高加索-蒙古人种分离;然后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分离。不同人种间的差异,大于同一人种内不同群体间的差异。蒙古人种明显地被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分别以具有高频率的Gm~(1;21)和Gm~(1,3;5)单体型作为种族的标记。与高加索人种关联的Gm~(3;5)单体型存在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提示混有高加索人种血缘。很可能来源于中亚地区的高加索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Km因子在所调查的74个群体中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9.
中生代时期的地球,曾是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天下。这些不可一世的世界主宰,在较为短暂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竟然都一个个先后退出了生物历史的大舞台,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这一次生物大绝灭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科学家提出许多假说,但都不是无懈可击。最近又提出一个听起来很怪的新假说:当时全球性气候变冷,爬行动物的后代性别单一,找不到配偶,自然也就断子绝孙了。  相似文献   

20.
李朔 《生命世界》2005,(8):22-23
在中国传统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中有一个夸娥氏,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力神。故事里说,玉皇大帝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王屋山、太行山搬到了别的地方。如今这位大力士又被中国科学家"请"进了基因研究领域,有望一显身手。2005年7月25日,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将一种源于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