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赤眼蜂属两新种(膜翅目:赤眼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赤眼蜂属Trichogramma种类的描述和报道有:Ishii(1941)、钱永庆等(1964)、曾省(1965)、Nagaraja(1973)和庞雄飞等(1974),目前我国已知赤眼蜂约14种。 在赤眼蜂应用过程中,为了摸清辽宁省的种类及种类消长规律,我们曾对寄生于玉米螟卵的赤眼蜂种类作了比较系统地调查和采集,发现两新种,描述如下:铁岭赤眼蜂Trichogramma tielingensis,新种  相似文献   

2.
赤眼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赤眼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省采集赤眼蜂中,发现一新种,现记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研究室。稻苞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parnarae Huo,新种 图1-4 雄:成虫体长0.95毫米,头宽0.29毫米。胸部褐色,中胸盾片及小盾片色稍深,腹部黑色。触角毛最长的为鞭节最宽处的1.7倍,前翅臀角缘毛为翅宽的1/9。雄性外  相似文献   

3.
在陕西省调查采集的赤眼蜂,经制片整理共有10种,其中有1个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省植保所。现列名录如下: 螟黄赤眼蜂 Trichogramna chilonis Ishii 舟蛾赤眼蜂 T.closterae Pang et Chen 松毛虫赤眼蜂 T.dendrolimi Matsumura 广赤眼蜂 T.evanescens Westwood 毒蛾赤眼蜂 T.ivelae Pang et Chen 稻螟赤眼蜂 T.japonicum Ashmead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赤眼蜂日活动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ostriniaePang et Chen是本地玉米螟卵期的重要寄生蜂。其数量占赤眼蜂种群的95%以上,常年在玉米田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高达70~80%,对控制玉米螟发生起了显著的作用。为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5.
陈永明  黄佩忠 《昆虫知识》1993,30(3):141-141
<正>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ostriniaePang et Chen是本地玉米螟卵期的优势蜂,常年在玉米田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高达70~80%,是影响玉米螟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充分利用玉米螟赤眼蜂的控制作用,1990年我们在室内变温条件下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寄生于黄纹竹斑蛾Artona funeralis Butler卵的赤眼蜂属一新种。已知分布于湖南。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斑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artonae新种 雄:体长0.45毫米。体黄,腹部黑褐。触角(图1)鞭节较长,长为宽的6倍,触角毛约45根,最长毛为鞭节最宽处的3.5倍,鞭节长为柄节的3.2倍,柄节长为宽的2倍。前翅(图2)长为宽的2倍,臀角缘毛为翅宽的0.14倍。雄性外生殖器(图3):阳基背突不明  相似文献   

7.
舟蛾赤眼蜂 Trichogramma closterae Pang et Chen是淮北地区主要蜂种之一,自然越冬群落较大,也是春季赤眼蜂的重要来源。为了用于防治农林害虫,我们对其越冬情况和利用价值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 一、越冬观察 近年来,我们在淮北地区,对舟蛾赤眼蜂的自然越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观察。 1.越冬寄主 在淮北地区,柳毒蛾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卵是舟蛾赤眼蜂的一种主要越冬寄主。据观察,柳毒蛾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成虫6月上旬出现,上旬末至中旬盛发,下旬进入末期;第二代8月下旬开始发蛾,  相似文献   

8.
<正> 当前我国林用赤眼蜂主要有4种:松毛虫赤服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拟澳赤眼蜂T.confusum,广赤眼蜂T.evanescens及舟蛾赤眼蜂T.closterae。其中以松毛虫赤眼蜂用量最大。从报道的材料来看,我国应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侧柏毛虫、杉梢小卷蛾、竹镂舟蛾、竹螟、杨扇舟蛾、杨二尾舟蛾、黄二星舟蛾、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采自北京市顺义县和海淀区。圆翅赤眼蜂属Poropoea一新种,榆卷叶象赤眼蜂。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卵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卵的寄生潜能,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测试了3种赤眼蜂对不同密度甜菜夜蛾卵和小菜蛾卵的寄生率、寄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对甜菜夜蛾卵和小菜蛾卵均有一定的寄生效应。螟黄赤眼蜂对甜菜夜蛾卵的寄生率、瞬间攻击率、寄生效能和搜寻效应均高于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3种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率、瞬间攻击率、寄生效能和搜寻效应则表现为: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3种赤眼蜂对两种寄主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方程,表现为寄生量均随寄主卵密度的增加而升高,达到一定水平后趋于平稳。赤眼蜂的搜寻效应随寄主卵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可知,螟黄赤眼蜂对于甜菜夜蛾的控害能力优于稻螟赤眼蜂螟和玉米螟赤眼蜂,而稻螟赤眼蜂比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更适合用于防控小菜蛾。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赤眼蜂在甜玉米地寄生率和扩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在甜玉米地的年消长动态、日活动规律,以及对不同甜玉米品种和不同防治类型地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卵的寄生率。玉米螟赤眼蜂田间扩散规律为:在苗期,按每点2000头的蜂量相距32m左右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即可达到50%以上的寄生率;在穗期,按每点2000头的蜂量相距24m左右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可达到80%以上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12.
赤眼蜂田间混合种群的分离、鉴定及其性比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赤眼蜂Trichogramma田间混合种群分离、鉴定及性比确定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并据此方法成功地鉴定出4种自然寄生于小菜蛾卵的寄生蜂种类,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Viggiani、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striniaePangetChen、微突赤眼蜂TrichogrammaraioNagaraja及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bactraeNagaraja。  相似文献   

13.
不同赤眼蜂对灰白蚕蛾卵的偏好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不同种类和品系的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对灰白蚕蛾Ocinnara varians选择性和灰白蚕蛾对其适合性的差异,筛选防治灰白蚕蛾的有效蜂种和品系,结果表明,在供试的8种赤眼蜂中,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losterae、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euproctidis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5种赤眼蜂较其它3种赤眼蜂更偏好寄生灰白蚕蛾的卵,每雌蜂在灰白蚕蛾卵上的接触次数、寄生卵数都相对较多,且羽化率也都较高.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对灰白蚕蛾卵的接触次数最多,为6.60次/雌,但寄生卵数却很少,为4.55粒/雌,羽化率也很低,为27.86%.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灰白蚕蛾的卵比较多,为14.35粒/雌,但对灰白蚕蛾卵的接触次数很少,仅1.20次/雌,羽化率也很低,为24.17%.卷蛾分索赤眼蜂对灰白蚕蛾卵的接触次数和寄生卵数最少的,分别为0.60次/雌和2.20粒/雌,且被寄生卵全部不能发育成功.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是最适合寄生灰白蚕蛾卵的赤眼蜂种,可作为其生物防治的潜在寄生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和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对天敌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的影响, 在室内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其对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 亚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 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和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ood成蜂的急性毒性, 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 在测定的新烟碱类药剂中, 噻虫嗪对拟澳洲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表现出最高的急性毒性, 其LC50分别为0.24 (0.21~0.27) 和0.40 (0.37~0.44) mg a.i./L; 其次为烯啶虫胺, 该药剂对上述两种赤眼蜂的LC50分别为0.83 (0.74~0.96) 和0.72 (0.65~0.80) mg a.i./L; 而吡虫啉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的毒性最低, 其LC50分别为502.13 (459.80~549.62)和752.62 (687.51~828.63) mg a.i./L。在测定的大环内酯类药剂中, 阿维菌素对稻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最高, 其LC50为0.49 (0.46~0.65) mg a.i./L, 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拟澳洲赤眼蜂表现出最低的急性毒性, 其LC50为21.76 (19.59~24.40) mg a.i./L。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 吡虫啉、 啶虫脒、 氯噻啉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4种赤眼蜂为低风险~中等风险性, 安全性系数为0.57~23.54; 噻虫啉和依维菌素对4种赤眼蜂却为中等风险~高风险性, 安全性系数为0.16~3.45; 而烯啶虫胺、 噻虫嗪和阿维菌素对4种赤眼蜂为高风险~极高风险性, 安全性系数为0.01~0.15。本研究测定的大部分杀虫剂对赤眼蜂都有一定的急性毒性风险。因此, 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应谨慎使用新烟碱类和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尤其是烯啶虫胺、 噻虫嗪和阿维菌素, 以免造成对赤眼蜂的大量杀伤。  相似文献   

15.
赤眼蜂的个体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眼蜂Trichogramma devderolimi Matsumura属膜翅目、小蜂总科、赤眼蜂科、赤眼蜂属,是一种寄生在昆虫卵内的寄生蜂.赤眼蜂在农业、林业中是应用价值很大的一种益虫,其不仅分布很广,而且广性寄生.赤眼蜂成虫将卵产在害虫(寄主)卵内,使害虫的卵不能孵化,从而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由于用它来防治农林害虫具有饲养方便、繁殖快、省劳力、无公害、效果好等特点,已成为综合防治虫害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董贝  王素琴  李正西 《昆虫知识》2012,49(5):1210-1218
赤眼蜂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卵寄生蜂,其中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是我国玉米种植区重要的天敌昆虫,但其不同的地理种群在生物防治效果上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有效利用玉米螟赤眼蜂的优势种群,有必要对其进行准确的鉴别。然而,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对同一种赤眼蜂的不同种群进行鉴别是非常困难的。本研究首先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对采自我国北京农科院、山东日照和山西太原的3个玉米螟赤眼蜂种群,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然后筛选了种群特异性位点,并通过克隆测序和引物设计构建了种群特异性分子标记,即序列特征性扩增区域(SCAR)标记。最后,利用SCAR标记对混合蜂群竞争试验结果进行了分子检测。该研究方法有助于玉米螟赤眼蜂优势种群的筛选,对于赤眼蜂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宏岳  宋月  王哲  沈佐锐 《昆虫知识》2009,46(2):266-271
Wolbachia是一类可以引起寄主生殖行为改变的共生菌,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内。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是我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卵寄生蜂的优势种。本文利用Wolbachia的16SrDNA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以及克隆测序,对我国14个地区的玉米螟赤眼蜂种群中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被测的1412头野生玉米螟赤眼蜂全部感染有Wolbachi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北京柳沟、山东菏泽、河南郑州、河南驻马店、湖南长沙5个种群存在超感染现象。这是Wolbachia在玉米螟赤眼蜂种群内分布情况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三年前,我们(郑儒永、陈桂清,1979)为Uncinula simulans Salm.一种成立了新属Uncinuliella Zheng et Chen。除新组合Uncinuliella simulans (Salm.)Zheng et Chen var.simulans外,同时还报道了它的一个新变种Uncinuliella simu-lans(Salm.)Zheng et Chen var.rosae-rubi Zheng et Chen和另外一个新种Uncinu-liella rosae Zheng et Chen。上述新组合和新种均产于日本,只有新变种产于我国。三者的寄主都属蔷薇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三唑类杀菌剂对天敌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的影响。【方法】在室内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其对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亚洲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 Pang et Chen和拟澳洲赤眼蜂T. confusum Viggiani成蜂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测定的6种三唑类药剂中,氟环唑急性毒性最高,对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和亚洲玉米螟赤眼蜂的LC50分别为12.38(11.34~13.60),12.34 (10.34~15.07) 和41.12 (37.75~45.05) mg a.i/L;其次为苯醚甲环唑和种菌唑,这两种药剂对上述3种赤眼蜂的LC50在507.14 (464.79~556.48)~2 246.93 (1 866.65~2 755.12) mg a.i/L之间;而环丙唑醇、戊唑醇和己唑醇对3种赤眼蜂的毒性最低,其LC50在5 970.03 (5 062.21~7 093.93)~11 712.34(9 941.23~14 026.12) mg a.i/L之间。氟环唑对3种赤眼蜂为低风险性,安全性系数为0.10~0.34。苯醚甲环唑对拟澳洲赤眼蜂为中等风险性,安全性系数为3.96;而该药剂对稻螟赤眼蜂和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却均为低风险性,安全性系数分别为8.13和7.69。环丙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和种菌唑对测定的3种赤眼蜂成蜂均为低风险,其安全性系数在7.31~107.74之间。【结论】一些三唑类杀菌剂对赤眼蜂具有急性毒性潜力,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应谨慎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尤其是氟环唑,以免对赤眼蜂造成不良影响及危害。  相似文献   

20.
有关赤眼蜂种鉴别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省 《昆虫学报》1965,(4):404-410
Quednan,W.在1956、1960年连续发表文章,提出用生物学特性的标准来辨别赤眼蜂种或生态型,是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忽视雄外生殖器的构造。石井悌(Ishii,T.,1941)曾建议根据雄虫外生殖器的构造来区别几种赤眼蜂,并成立两个新种,即Trichogramma chilonis与T.jezoensis。因为制片的关系,雄外生殖器构造部分看不清楚,故他所绘的图是不甚完善的;作者现改进了制片方法,使赤眼蜂雄外生殖器内部构造,在显微镜检视下较为明显,特为补充,重行描述,并取北京地区玉米螟卵赤眼蜂(T.chilonis)与桃捲叶蛾卵赤眼蜂(T.minutum)作为典型,以资比较。同时发现这两种赤眼蜂的前翅毛列与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有显著的差异,特别是第6条纵毛行与第8条横毛行汇合处,前者有缺口,呈倒“八”字形,后者无缺口,呈倒“人”字形(图2,A、B);而且稻螟赤眼蜂雄外生殖器内不具“针”,故不同意Quednau把T.chilonis并入T.japonicum种内作为“同物异名”,而应该维持石井悌的T.chilonis 仍为—个独立种。 作者1963,年在辽宁省丹东市郊区于柞蚕卵内发现一种食胎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agum (Hartig)),在国内为初次记载,确是产雌性孤雌生殖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