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受益面宽、发展迅速 ,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 ,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面向 2 1世纪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院生物教研室已初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结构和考核方式等方面 ,体现了 2 1世纪微生物学教学特点 ,成为注重科学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1 明确指导思想 ,修订教学大纲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萍  李正鹏  史钧  黄诚 《生物学杂志》2002,18(4):49-49,55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微生物学实验课不仅是学好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进一步学习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细胞生物学、酶工程、发酵工程及食用菌学等其他后继课程实验技术的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尝试。1 实验课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基础、重实践、重效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相似文献   

3.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为学习畜禽传染病、兽医卫生检验、兽医病理、兽医药理、家畜寄生虫病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细菌、病毒等微小的生物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尤其是细菌和病毒的各论部分,各种病原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验等甚至是枯燥而乏味的,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效果不好,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适当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1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兽医临床,引…  相似文献   

4.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培养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任务。针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类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优化课程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更新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学》是生物相关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立足学生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精心组织教学,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8.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微生物学是生物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对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在利用网络教学、提问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归纳式教学以及考核等多个环节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尽可能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业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学是农业院校面向植物生产类和资源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特点,通过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建设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等改革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如何围绕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学进行探讨,从教材选定,教学内容重组与更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综合思考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考核制度的改革等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项目拟采取"对分课堂"教学法,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旨在分析该方法在医学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上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问能力、思考探索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同时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能力、重难点把控能力、讲演能力以及评价能力,改善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分教学法简单高效,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双方综合能力的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微生物学课程组进行微生物学导师系统设计、开发的教学改革实践。已建成的微生物学导师系统题量达3 800余道,题型丰富,具备网络考试与练习功能,同时强调导师帮助功能,重视对学生网络练习过程中的疑问进行针对性帮助,并整合作业网上发布与提交功能,可从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在微生物学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中起了较好作用。本文最后还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地方本科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类专业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应用性强。为了更好地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及课程现状,对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及师资培养等环节尝试了一些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对象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会产生新的学科与专业,对新型专业的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对于培养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为适应我校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我们对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3个方面进行调整。化学生物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独立开课5年来基本达到我校教学目标与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本文介绍我校化学生物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改革内容与方向,供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5.
“食品微生物学”是面向食品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该课程存在的思政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和协同培养系统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课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科研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创设“一链三融,践行创新”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融合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科学研究与课堂学习、区域产业与专业教学,将学科、产业优势转化为创新教学资源,提升“两性一度”,实现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赋能食品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就微生物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授课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微生物生物学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徐晓宇  王睿  邱立朋 《微生物学通报》2023,50(12):5604-5613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设计课程教学,将制药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实验教学项目设置成入门、进阶和自主3种项目等级。实验项目内容由浅入深、逐级递进、层层相关,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并结合线上教学手段和竞赛机制的支持。实践结果表明,经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效两个方面均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在论文撰写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值得后续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构建课程思维导图、挖掘与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教学的改进。实践证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及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为了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和提高大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各种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本文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相结合,从发现学习促进微生物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有意义学习、以学习评价进一步提高微生物学双语教学3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