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前沿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未来临床医生的主力军,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更新也要求他们必须与时俱进。我校在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素养,希望其能对医学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阶能力是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微生物药物学”是生命科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探索、应用研究和工业生产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本文基于应用导向型教学理念,就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讨,构建“主题知识—专题讨论—项目驱动—科研训练—仿真平台—实践学习”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并提出破解制度障碍和条件约束等困境的对策。教学评价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式持肯定态度,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为加强应用型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按照课程标准“‘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这一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写出实验报告并进行交流。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详细讲解各个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相应的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创造条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使学生从做中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技术的兴趣,为那些将来学习理工科的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帮助实验区教师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本刊将结合相关教材.分别发表一系列的文辛,供实验区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建构和完善“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笔者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强调课程价值、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评价方式等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与梳理,以期与同行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5.
陈文青  邓子新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10):2294-2297
微生物药物学是针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主干选修课。在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建立合理的微生物药物学课程教学体系是教学工作者值得深思的课题。本文从微生物药物学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方面入手,简要阐述了作者对微生物药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所进行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循环系统疾病为常见病及多发病,是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内容,其涉及的内容多、重点及难点集中,特别是循环系统影像学更是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反映的教学难点。随着医学整合模式教学的推广及普及,对新形势下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医学生循环系统内容进行课程探索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本文初步探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含影像模块的循环系统整合模式课程教学设想,试图为临床医学教学探索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2014-2019年间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微生物与生活"的教学探索。通过教学方法、情感培养及结课评价等改革实践,采用模块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课程打破常规的考试评价机制,采用结课报告与课堂学生现场汇报的评价方式,强化对学生自身的锻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5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改革创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为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参与,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并激发部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研究的情感。本文将理论教学、学生汇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改变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认知,通过启发、引导等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中学生物学教学角度简述了数学模型与模型方法的含义,通过实例介绍了数学模型构建的基本步骤,以及模型结论的课堂拓展、运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新世纪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 ,以及为实现这个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初步阐述了“产、学、研”之间关系 ,并将“产、学、研”的成果、经验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 ,从而全面提高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10.
“观赏渔业”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朝阳  邴旭文  徐跑  方秀珍 《生物学杂志》2011,28(6):102-103,108
《观赏渔业》是新兴"水族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结合作者多年在《观赏渔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以培养学生对观赏水族的兴趣为本,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教学的注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该课程实践功能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这对培养水族专业人才,满足中国现代水族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亦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激发学生对医学细菌学实验课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医学细菌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主要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科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把科研和探索性学习融入医学细菌学实验课程,开设细菌学综合及设计性实验。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临床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2009年至2010年,共调查135例糖尿病足患者.结果 检出细菌株数为10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4株,占41.1%;革兰阴性菌57株,占53.3%;真菌6株,占5.6%.需氧菌感染80例,检出率59.3%.以金葡菌、链球菌、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要感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其他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治疗以亚胺培南首选,也可选用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结论 检出革兰阴性菌57株,革兰阳性菌44株,应根据药敏情况合理应用抗菌素.  相似文献   

13.
腹内感染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外科腹内感染150例进行了需氧与厌氧的细菌学研究。结果表明腹内感染的病原菌都是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需氧菌以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而厌氧菌则以吉氏拟杆菌等脆弱群拟杆菌多见。感染多为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尤其是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并对内源性细菌引起感染的致病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留学生医学教育中,作为桥梁课程连接基础与临床医学的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本文结合近年来对留学生生理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从国际留学生特点及生理学教学特点出发,通过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提高英语授课质量,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加强授课教师与留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方面来探索创新生理学国际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葛菁萍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0):1537-1540
双语教学是当前国家教育部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根据普通高校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实施微生物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从教材的选取、教纲的制定、教法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蒋成英  胡盈  潘瑞  李紫微 《广西植物》2022,42(Z1):105-109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博物馆数字化的普遍应用,馆藏文物及标本的保护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将中药馆藏及展陈标本数字化成果应用到中医药科普实践中,激发了大众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普及。该研究以重庆市中药博物馆运用数字化开展中药科普为例,阐述了中药博物馆如何利用数字化创新中药科普工作,探讨了中药博物馆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方向和数字化建设成果的科普应用方式以及中医药科普的后续方向,对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扩大中药文化的普及力与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认为只有不断应用科技手段,逐步推动中药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让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网络共享,才能促使中药博物馆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科普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型的过渡时期。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实习期间培养出扎实的临床基本功、科学的临床思维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对于医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临床实习教学也是医学院校及教学医院的工作重心。作为教学医院,我院多年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提升临床实习质量的方法,部分科室率先开展了PBL等新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我院领导阶层也通过抓好教学准备、提升带教质量、严格实习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提升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提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Clinical endometritis in dairy cows is defined as mucopurulent or purulent vulvar discharge 21 days or more after parturition. The diagnosis of clinical endometritis is commonly based on vaginal examination. Techniques to reduce the proportions of false negative findings have been described. This paper discusses a clinical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false positive findings that might occur by vaginal inspection. The consequences of false positive findings in dairy practice are unnecessary or inadequate treatments. In research, incorrect diagnoses have an impac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udi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linical endometriti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ompare intrauterine bacteriology and endometrial cytology in cows diagnosed with clinical endometritis with findings obtained by vaginoscopy. Clinical endometritis was defined as mucopurulent or purulent vulvar discharge. On two commercial dairy farms, cows were examined 21 to 28 d postpartum. Uterine samples (n = 230) were collected from cows with clinical endometritis with the cytobrush technique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 and to culture smears for aerobic bacteria. Two threshold values for the proportion of PMN (5 and 18%) were chosen as possible indicators for an inflamed endometrium. Common uterine pathogens A. pyogenes and E. coli were found in 33.5 and 10.4% of the samples, respectively. With increasing vaginal discharge score, proportion of samples positive for A. pyogen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proportion of cows exceeding the thresholds for PMN increased with vaginal discharge score and the presence of A. pyogenes.Considering only the presence of aerobic uterine pathogens and a proportion of PMN above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5 and 18% as indicative for endometritis, a proportion of 17.3 and 28.5%, respectively, of diagnoses by vaginoscopy were false positiv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在医学高等院校人体解剖学专业课程中的意义,以及该教学策略对生物医学教学实践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校本部学生8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实验组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并在假期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结果:①期末测试结果: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平均分为88.3,对照组学生的期末考试平均分为68.9,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92.28%的学生认为教学能够提高学习主动性,而对照组为69.36%;实验组88.61%的学生认为教学有助于提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对照组为66.19%;实验组93.45%的学生认为教学促进师生互动,而对照组为67.64%;实验组72.75%的学生认为教学可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而对照组为46.73%。实验组的调查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理论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