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两种瓢虫对刺槐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龟纹瓢虫成虫和异色瓢虫成虫对不同密度刺槐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 型功能反应模型,其模型分别为:Na=0.4050/1+0.0073N和Na=0.4227N/1+0.0046N,x2值均小于X20. 05=9.49,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5.6头和90.9头.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单个瓢虫捕食率下降,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模型分别为:E=0.208P-0.235,E=0.236P-0.324.  相似文献   

2.
双带盘瓢虫与六斑月瓢虫成虫对螺旋粉虱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双带盘瓢虫Lemnia biplagiata与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us Fabricius成虫对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并用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拟合.拟合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1.0776N/1+0.0032N和Na=0.8606/1+0.0060N,双带盘瓢虫和六斑月瓢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33.333头和142.857头.结果表明,两种瓢虫对入侵害虫螺旋粉虱有良好的捕食作用和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异色瓢虫对设施栽培桃树上桃蚜的自然控制力,在室内研究了异色瓢虫成虫自身密度和不同蚜虫密度对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其拟合模型为Na=0.898Nt/(1+0.0045Nt),每头异色瓢虫在1 d内对桃蚜的最大捕食量为200头,捕食每头桃蚜的处置时间Th=0.005d。异色瓢虫自身密度对桃蚜捕食作用有一定制约,拟合Watt竞争模型方程为A=86.441P-0.6592。  相似文献   

4.
小十三星瓢虫对苜蓿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蓉  杨芳  马建华 《昆虫知识》2007,44(2):280-282
对小十三星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捕食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Monell)的研究表明,其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模型,方程为Na=0.967N/(1+0.0095N),捕食苜蓿斑蚜的数量随斑蚜密度增加而增大,日最大捕食量为102头。在10~25℃下,小十三星瓢虫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3.4x-7.9375;在25~35℃间的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137.08-2.25x。25℃下小十三星瓢虫捕食率最高,捕食率达79.4%。在种内干扰条件下,其捕食作用率E随天敌密度P的增加而减少,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6063P-0.6743。随着叶片数的增多,小十三星瓢虫和斑蚜之间的距离相对增大,造成捕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六斑月瓢虫成虫捕食洋槐蚜的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鹤  郑发科 《四川动物》2007,26(4):907-90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六斑月瓢虫成虫对洋槐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并进行了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拟合,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0.9615 Nt/(1 0.00673 Nt),经χ2检验,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六斑月瓢虫成虫的捕食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模型拟合为E=0.935.P-0.169,其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 att模型拟合为A=109.4.P-0.629。  相似文献   

6.
邹建掬  周程爱 《昆虫知识》1993,30(3):174-176
闪蓝红点唇瓢虫是猕猴桃考氏白盾蚧的主要天敌,在湖南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猕猴桃树干及枝条上的考氏白盾蚧下或以蛹在立架铁丝和猕猴桃小枝上越冬,该瓢虫成虫对考氏白盾蚧卵的功能反应属于Hassell &Comins Ⅲ型,对雌成蚧和雄蛹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Ⅱ型;取食卵的“S”型曲线方程为Na=0.06339N/1+0.06339N+7.16307×10~(-5)·N~2,取食雌成蚧和雄蛹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1.0211N/1+0.008443N和Na=0.7315N/1+0.002394N;一昼夜对卵、雌成蚧、雄蛹的最大捕获量分别为885粒、121头和308头。  相似文献   

7.
自然情况下的捕食是以植物为中介发生的。作者采用植物模型作为捕食环境,测试了单纯的物理因素(避难所)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难所的存在能造成七星瓢虫捕食量和捕食率极显著下降,对雄虫的影响显著比雌虫强,且在中等猎物密度时影响更为突出。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七星瓢虫雌虫和雄虫无论避难所是否存在,功能反应类型均为HollingⅡ型。避难所不存在的情况下,雌、雄成虫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 a=1.0259 N0/(1+0.003078 N0)和N a=0.9246 N0/(1+0.002127 N0),避难所存在的情况下,其圆盘方程分别为N a=0.9500 N0/(1+0.00342 N0)和N a=0.6463N0/(1+0.002262 N0)。避难所的存在能导致两性成虫瞬时攻击率极显著下降,但仅雄虫处置时间极显著延长,说明雄虫在环境异质性较高时捕获猎物更困难。  相似文献   

8.
茶足柄瘤蚜茧蜂对苜蓿蚜的寄生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25±1℃,L:D=16:8光周期,RH=40%~60%)条件下,研究了茶足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testaceipes(Cresson)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Koch)若蚜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苜蓿蚜的龄期对茶足柄瘤蚜茧蜂的寄生作用有很大影响,用功能反应HollingⅡ模型模拟,其模拟方程为Na=1.118 N/(1+0.0184 N)。通过该方程可明确单头雌成蜂在24 h内最多寄生60.60头苜蓿蚜,其寄生1头苜蓿蚜所需时间为0.396 h。在5个温度梯度下,茶足柄瘤蚜茧蜂对苜蓿蚜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但不同温度下的功能反应参数有明显的差异。此外茶足柄瘤蚜茧蜂自身密度对寄生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其干扰作用通过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方程为a=0.0621P-0.3062,表明茶足柄瘤蚜茧蜂雌蜂的发现域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小,寄生蜂雌蜂个体间的相互干扰效应降低了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9.
龟纹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龟纹瓢虫雌虫和雄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符台Holling Ⅱ型模型,其模型为:Na=0.9233N/(1 0.0171N)(雌虫)和Na=0.8641N/(1 0.0164N)(雄虫),瓢虫捕食豆蚜的数量随豆蚜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寻找效应随豆蚜密度增加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37.42(雌)、34.11头(雄)和17.25(雌)、15.8头(雄)。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E=0.3032·P^-15634(雌)和E=0.3048·P^-1.1697(雄)。干扰反应的教学模型为:E=0.8104·P^-2.1721(雌),E=0.7125·P^-2.2660,E=0.5963·P^-2.1751(雌雄混台种群)。  相似文献   

10.
四种天敌对麦双尾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蚜小蜂 Aphelinus sp. 对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 I型,直线方程为Na=0.6060N-3.4700。七星瓢虫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 成虫对麦双尾蚜功能反应也为I型,直线方程为Na=0.6020N+5.9000;多异瓢虫 Hippodamia variegata Goeze成虫和斑腹蝇 Leucopis annulipes Zett. 3龄幼虫对麦双尾蚜的功能反应均为II型,关系式分别为1/Na=1.2550/N+0.0046和1/Na=1.3280/N+0.0071。  相似文献   

11.
杨群芳  卢永宏 《昆虫知识》2011,48(3):622-625
本文通过室内对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 punctillum Weise和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 takahashii Priesener成虫捕食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成螨的功能反应及种内干扰作用的研究,比较了2种天敌对朱砂叶螨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深点食螨瓢虫和塔六点蓟马成虫对朱砂叶螨成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其模型分别为Na=0.7181N0/(1+0.0175N0)和Na=0.5168N0/(1+0.0136N0),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1.11头和38.14头,处置时间分别为0.0243和0.0262d。深点食螨瓢虫和塔六点蓟马种内干扰模型分别为E=0.1916P-0.1805和E=0.1535P-0.4684。深点食螨瓢虫成虫对朱砂叶螨成螨的捕食能力强于塔六点蓟马。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了异色飘虫二-四龄幼虫对桃大尾蚜低龄和高龄若蚜的捕食作用,对低龄若蚜的捕食作用,三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4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二龄幼虫,四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7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三龄幼虫。对高龄若蚜的捕食作用,三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20头以上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二龄幼虫,四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3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三龄幼虫。异色飘虫二-四龄幼虫对桃大尾蚜低龄和高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用a/Th来评价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异色飘虫蚴虫龄期愈大,对桃大尾蚜控制作用愈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明确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对莴苣指管蚜Uroleucon formosanum的控害潜能。【方法】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测定食蚜瘿蚊对莴苣指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并利用室外笼罩法模拟食蚜瘿蚊对莴苣指管蚜的田间控害潜能。【结果】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1-5龄莴苣指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对1-2龄莴苣指管蚜的瞬时攻击率(a)和捕食能力(a/Th)均最高,分别为0.466和12.90;搜寻效应随莴苣指管蚜密度的增大而下降;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1-5龄莴苣指管蚜的日均捕食量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捕食作用率随其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种内干扰方程分别为:E1–2=0.304P﹣1.148、E3=0.226P﹣1.155、E4=0.177P﹣1.094、E5=0.128P﹣1.028;在捕食偏好选择中,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莴苣指管蚜1-2龄及3龄若蚜的...  相似文献   

14.
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叉角厉蝽Cahtheconidea furcellata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为了探明该虫的捕食潜能,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叉角厉蝽成虫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二龄和三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叉角厉蝽成虫的捕食量随着斜纹夜蛾幼虫的密度增加而增大,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7364N/(1+0.0118N),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7504N/(1+0.0005N),叉角厉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叉角厉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侯茂林  万方浩 《昆虫知识》2004,41(4):347-350
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L .成虫对烟蚜Myzuspersicae的捕食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 ,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 =1 .1 5 76Nt ( 1 +0 .0 0 3 48Nt) ,χ2 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捕食选择试验表明在烟蚜、烟青虫Helicoverpaassaut(Guenee)卵和 1龄幼虫 3种猎物中 ,七星瓢虫成虫最喜好烟蚜。七星瓢虫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模型拟合为A =2 90 .0 3P-0 .7584,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模型拟合为E =0 .8783 7P-0 .1 0 0 94。文中进一步就烟田中七星瓢虫的保护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黄足肥螋Euborellia pallipes(Shiraki)的发生及其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的捕食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7~9月份是黄足肥螋田间发生高峰期,它对苹果绵蚜E.lanigerum(Hausmann)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Na=0.9804N/(1+0.0108N),其捕食量随苹果绵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可达46.3头和19.9头。在15~30℃下,黄足肥螋的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每头成虫在10、15℃、18℃、20℃、25℃和30℃下的取食量分别为3.3头、20.3头、23.8头、25.8头和27.0头。研究表明了黄足肥螋是苹果绵蚜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之一,应加强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7.
六斑月瓢虫对菊小长管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段金花  张润杰 《昆虫学报》2004,47(2):213-218
六斑月瓢虫对菊小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功能反应受到温度、容器大小和捕食者密度的影响。在同一温度下,六斑月瓢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捕食的菊小长管蚜高龄若蚜头数增多,而在25℃~35℃有相反的趋势,以25℃下的捕食数量最大,平均达95头/天,捕食上限达392.1头。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温度与六斑月瓢虫捕食作用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拟合,捕食的最适温度(25℃左右)与菊小长管蚜发生高峰季节的温度相吻合。六斑月瓢虫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地降低,搜索常数Q为0.9003,干扰系数m为0.9816,E=0.9003P-0.9816。实际应用时,要充分考虑气象因子、瓢蚜密度比等对防效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以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Riley)为猎物观察了拟小食螨瓢虫Stethorusparapauperculus Pang的发育历期、捕食量、捕食作用及干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拟小食螨瓢虫取食六点始叶螨时完成一个世代需23.2 d,幼虫1~4龄的捕食量分别为9.5、14.5、19.5、64.2头六点始叶螨成螨;成虫期对六点始叶螨成螨的捕食量高达880.4头,拟小食螨瓢虫对六点始叶螨的捕食作用符合HollingⅡ方程,拟合的模型方程为Na=1.3843 N/(1+0.0231N),日均最大捕食量为43.29头;拟小食螨瓢虫的捕食率与个体间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1959)模型拟合为E=0.4690P-0.5470。  相似文献   

19.
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是我国分布较广、捕食能力较强的天敌昆虫。为明确大草蛉对桃蚜Myzus percicae潜在的控制能力,在室内研究了大草蛉不同龄期幼虫和成虫对桃蚜的捕食作用,以及种内干扰对大草蛉捕食的影响。结果表明:25℃恒温条件下,大草蛉成虫和幼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可拟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在24 h内大草蛉成虫、1龄幼虫、2龄幼虫和3龄幼虫对桃蚜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70.4头、21.5头、112.4头和217.4头。大草蛉成虫和幼虫对桃蚜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桃蚜数量增加到150头后,大草蛉成虫和幼虫捕食量的增加速度明显减缓。成虫及幼虫对桃蚜的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内干扰作用随着大草蛉虫龄的增加而增强。试验结果表明大草蛉对桃蚜具有较强的控害能力,对研究桃蚜生物防治技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室内试验研究了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Neuroptera:Chrysopidae)1~3三龄幼虫对麦蚜P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的功能反应、二龄幼虫自身密度干扰作用和种内干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日最大捕食蚜虫量1~3龄分别为331头、470头和767头,功能反应的参数表明中华通草蛉幼虫对麦蚜具有很大的捕食潜能.二龄幼虫自身密度干扰作用分别用Hassel&Varley的模型E=QP-m和Beddington的模型E=at/(1+btw(P-1))进行模拟,模拟模型分别为E=0.555P-0.765和E=0.515/(1+0.551(P-1)),结果表明:随着二龄幼虫密度的增大,其捕食作用率随之减少.二龄幼虫的种内干扰效应试验表明,在捕食过程中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和蚜虫数成倍增加的时候,其捕食作用率仍然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