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年5月10日在攀枝花市仁和区,采到雌性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一只,攀枝花市仁和区,海拔1100m,标本号87002号。全长97mm,头体长50mm,尾长47mm。头扁,略呈三角形,吻端钝尖。耳孔小,稍竖斜。鼻孔在吻鳞和第一枚上唇鳞的上  相似文献   

2.
李胜全  李成  王跃招 《四川动物》2000,19(3):156-157
米仓山攀蜥(Japaluramicangshanensis)是宋鸣涛(1987)依据1982年在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所采标本描述的种。目前仅知分布于陕西南部地区。作者1999年6~7月在甘肃省陇南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先后于6月10日~6月14日、7月9日~17日在文县刘家坪、康县阳坝和文县碧口采到鬣蜥科龙蜥属标本22号,经鉴定为米仓山攀蜥,为甘肃省新纪录。米仓山攀蜥与草绿攀蜥(JaplaluraflavicepsBarbourandDunn)相近似。区别是前者没有喉褶;上唇鳞7~8枚,下唇鳞8~9枚;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个别超出两倍)。草绿攀…  相似文献   

3.
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疣尾蜥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放  余丽江  徐蕴丽 《四川动物》2003,22(4):234-235
2003年1月4日,我们对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考察,采得壁虎科(Gekkonidae)标本1号(♀),经鉴定系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疣尾蜥虎隶属于蜥蜴亚目壁虎科蜥虎属^[1-3]。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1979年在内蒙古大学学报10卷2期报道的棘尾林虎(Alsophylax spinicauda,)经重新鉴定标本,应为灰弯脚虎(Cyrtopodion russowi)。标本的主要特征:颏鳞三角形,颏片1对,两颏片间有1鳞相隔。鼻鳞3对,第一对被2枚小鳞隔开。沿脊柱两侧各有大、小疣鳞相间排成一纵列。大疣鳞卵圆形,小疣鳞圆形。每尾节背面及侧面具横列的大型棘状疣鳞6枚。中央一列扩大的尾下鳞平滑,每尾节纵向鳞数为1—1或1—2。 本种首先由Strauch(1887)订为裸趾虎Gymnodactylus,后被和(1984)归入他们新建的细趾虎Tenusdactylus。Kluge(1985)认为该属壁虎最早的命名应为弯脚虎Cyrtopodion、Tenuidactylus仅为其亚属之一。故T.russowt应改隶于  相似文献   

5.
2008~2010年,在对广东省山区开展陆生脊椎动物野外调查过程中,记录了3种广东省尚无正式分布纪录的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锯尾蜥虎(Hemidactylus garnotii)及白尾双足蜥(Dibamus bourreti).  相似文献   

6.
在整理华缨鱼属标本时发现,1993年9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红水河水系地下河采集到的一批标本为一个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订名为大眼华缨鱼(Sinocrossocheilus megalophthalmus)。其下咽齿2行,可与下咽齿3行的7种华缨鱼相区别,而与属内同样具2行下咽齿的贵州华缨鱼(S.guizhouensis)、小口华缨鱼(S.microstomatus)和宽唇华缨鱼(S.labiatus)亲缘关系较近。但:(1)新种胸鳍中点上方无黑斑,背鳍分枝鳍条7,腹鳍分枝鳍条7,背鳍前鳞15—16,眼大,头长为眼径2·5—3·1倍,眼径为头宽44·7%—57·8%,吻须后伸至前后鼻孔之间或眼前缘,口角须后伸至眼前缘至眼中之间或眼中至眼后缘之间,体长为尾柄高8·9—10·7倍,头长为吻长2·5—3·7倍,可与贵州华缨鱼(胸鳍中点上方有一明显黑斑,背鳍分枝鳍条8,腹鳍分枝鳍条8,背鳍前鳞12—14,头长为眼径4·0—5·0倍,眼径为头宽16·6%—20·7%,吻须后伸不达后鼻孔后缘,口角须后伸至眼前缘,体长为尾柄高7·2—8·2倍,头长为吻长1·9—2·2倍)相区别;(2)新种背鳍前鳞15—16,侧线鳞39—40,侧线上鳞4·5—5·5,背鳍分枝鳍条7,鳃耙13,腹鳍末端伸达肛门,眼径为头宽44·7%—57·8%,可与宽唇华缨鱼(背鳍前鳞22,侧线鳞42—45,侧线上鳞6·5,背鳍分枝鳍条8,鳃耙10,腹鳍末端不达肛门,眼径为头宽23·3%—30·0%)相区别;(3)新种与同水系的小口华缨鱼在鳍条数、侧线鳞、体色、斑纹等方面最为相似,但新种围尾柄鳞14/16,眼大,头长为眼径2·5—3·1倍,腹鳍末端伸达肛门,口角须后伸至眼前缘至眼中之间或眼中至眼后缘之间,吻皮边缘深裂成小穗,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背鳍长大于头长,体长为尾柄长4·8—5·9倍,头长为吻长2·5—3·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2·1倍,可与之(围尾柄鳞12,眼小,头为眼径4·4—4·6倍,腹鳍末端不达肛门,口角须伸达眼下方,吻皮边缘不开裂或开裂不明显,背鳍起点距吻端等于距尾鳍基,背鳍条约等于头长,体长为尾柄长6·1—6·4倍,头长为吻长2·1—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5倍)相区别。  相似文献   

7.
1986年9—10月,在辽宁省北镇县城东河滩沙地采到97号丽斑麻蜥Eremiasargus标本,在体视显微镜下进行了形态观察(见表)。其中上唇鳞两侧均为9枚的34尾,均为10枚的16尾,有1例雌性丽斑麻蜥的右侧上唇鳞第四枚分裂成14枚小鳞片。下唇鳞两侧鳞片数相等的65尾,其中两侧均6枚的56尾。腹面大鳞一横排鳞片数若为13或15枚的,其中靠一侧必有1枚鳞片较小,但仍大于背部和体侧鳞片。股孔数均为7—12枚,两侧相等者35尾。观察项目平均上唇鳞鳞片数左7891011右789101112左9.27个体数21052267313443151右9.26下唇鳞鳞片数左56789右5678左6.28个体数37216423692…  相似文献   

8.
1997~1998年,在对山东省胶东半岛最大的山脉———昆嵛山进行两栖爬行动物的普查中,采到2号活体蜥蜴标本,经鉴定为蜥蜴科草蜥属北草蜥(TakydromusseptentronalisG櫣nther),是山东省爬行动物新记录,现报道如下。形态学量度(mm,g)编号性别体重头长头宽头高头体长尾长前肢长后肢长9707161♂717167657267822082453259707162♀7821707174696断尾23753325  体形细瘦;吻较窄,吻端略微钝圆,吻鳞不与额鼻鳞相接;鼻孔位于鼻鳞、鼻后鳞与第一上唇鳞之间;耳孔较大,卵圆形,鼓膜清晰并内陷,其后上方或后下方有部分加…  相似文献   

9.
2022年11月在浙江省庆元县贤良镇采集到10只半叶趾虎属(Hemiphyllodactylus)蜥蜴,经形态比对和分子系统分析鉴定为香港半叶趾虎(H. hongkongensis),为浙江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大于尾长,颏鳞5或6枚,背鳞13 ~ 15行,腹鳞9或10行,第II-V指、趾扩展部攀瓣式分别为3(4)-4-4-4、3(4)-4(5)-4(5)-4(5),雄性具连续的肛前孔和股孔24或25个。浙江庆元的标本在形态特征上与香港半叶趾虎地模标本基本一致。基于线粒体ND2基因进行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浙江庆元的标本与香港半叶趾虎地模标本的序列聚成单系支,支持率达0.99,并且两者间的未校正遗传距离仅为1.6% ~ 1.7%,确定浙江庆元的标本为香港半叶趾虎。这是半叶趾虎属在浙江省的首次记录,说明该属物种可能有更大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爬行动物新纪录——米仓山攀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米仓山攀蜥Japaluramicangshanensis属于爬行纲有鳞目鬣蜥科攀蜥属。本种自宋鸣涛于 1 987年发表以来 ,仅记载分布在陕西省的南部地区。笔者于1 993年 7月和 2 0 0 0年 8月在四川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采到 4 5号标本 ,经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的资料报导如下。1 形态特征  雄性体全长 2 0 1~ 2 32mm ,尾长 1 36~ 1 62mm ;雌性体全长 1 89~ 2 2 4mm ,尾长 1 2 8~ 1 52mm。雌雄尾长均超过头体长的两倍 (表 )。鼓膜被鳞。没有喉褶。上唇鳞 7~ 8枚。雄性背鬣大于雌性。雄性头背鳞的棱较雌性强。雄性头背浅褐…  相似文献   

11.
1988年10月3日,在安徽省东至县马垠乡园口村山上采到一条雌蛇,标本编号88101,经鉴定为山烙铁头华东亚种Trimeresurus monticola orientalis,系安徽蛇类新纪录。此标本保存于本所标本室。头较短,吻较圆钝,头背长与宽几乎相等,近等边三角形,灰白色。体背棕褐色,具深褐色斑点,有二行较规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斑23个,尾斑2个。腹面灰色。体长580mm,尾长93mm,重235g。头背为细鳞,背鳞25—23—19,腹鳞138,尾下鳞36对,上唇鳞9片,下唇鳞10片,鼻鳞和鼻间鳞较大,左右鼻间鳞相切,眶上鳞间小鳞6片,眼径2mm。管牙二枚,间距14mm。山烙铁头在安徽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12.
一、印度狗母鱼Synodus indicus(Day),1873 属狗母鱼科Synodontidae。标本20尾。测量标本11尾。体长82—223毫米。采自广东省汕头、达濠,海南岛三亚和白马井等地。在我国为新纪录。非洲东南部、印度均有分布。 背鳍12—13;臀鳍9—10;胸鳍11—12;腹鳍8。侧线鳞54—56(3-4)/(5-6)。脊椎骨55—56。体长为体高6.3—8.3倍;为头长3.5—4.1倍。头长为吻长3.5—4.2倍;为眼径4.4—6.6倍;为眼间距6.4—  相似文献   

13.
中国鱼类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太公鱼 Hypomesus nipponensis McAllister,1963 标本29尾(17 12),体长56—96毫米,采于鸭绿江口内约50公里处。 背鳍10—11(分枝8—9);臀鳍16—18(分枝14—16);胸鳍12—13。侧线鳞6—8;纵列鳞54—  相似文献   

14.
山地麻蜥外部形态某些性状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景明  王芳 《四川动物》2000,19(1):31-32
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Guenther)是华北地区一种习见的蜥蜴类动物,以往曾被认为是丽斑麻蜥(E.argusPeter)的一个亚种[1]。有关山地麻蜥外部形态方面观察研究,在《安徽两栖爬行动物志》等资料上已有初步报道。但笔者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其形态特征与以往[1,2,3]的记录有一定出入。为此,1996年遂对徐州南郊牛头山的山地麻蜥进行了全年性的更为详细的观察和统计。资料[1,2,4]报道山地麻蜥的鉴别特征为:体被粒鳞,眶下鳞扩大伸进上唇鳞间;股窝10-11个,尾长超过头体长的15倍。我们观察的结果是:1 体色 山…  相似文献   

15.
淮河水系沙塘鳢形态生物学和繁殖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德亮  洪磊 《生态学杂志》2007,26(2):228-232
分析了淮河水系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的外部形态特征和框架特征及其繁殖力,为其形态种质标准和系统分类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可数性状,背鳍Ⅶ,Ⅰ-9~10,尾鳍14~15,臀鳍Ⅰ-7~8,腹鳍Ⅰ-5,胸鳍14~15,纵列鳞36~41,横列鳞14~18,体侧感觉乳突线鳞28~30,第一鳃弓鳃耙数9~11,脊椎骨数28~29;可量性状,平均全长是体长1.23倍,体长分别是体高、头长、尾柄长、消化道长和肠长的3.82倍、3.08倍、5.19倍、1.86倍和6.99倍,头长分别是吻长、眼径、眼间距和口裂宽2.94倍、6.09倍、3.86倍和1.94倍,体高是体宽0.96倍,尾柄长是尾柄高1.66倍。肥满度系数K=2.90;平均个体绝对繁殖力3288粒,体质量相对繁殖力102.3粒.g-1,体长相对繁殖力308.7粒.cm-1。平均成熟系数雌鱼为12.87%,雄鱼为1.13%。  相似文献   

16.
宽头四须鲃,新种Barbodes laticeps sp.nov.(图1) 根据模式标本8尾描记。 背鳍条3,7—8,臀鳍条3,5;胸鳍条1,12—13,腹鳍条1,8。鳃耙8—14。下咽齿3行,2.3.5—5.3.2。侧线鳞38×[6/(5—V)]×42;背鳍前鳞12—17;围尾柄鳞14—16。脊椎骨4+34—36(X光检视8尾)。  相似文献   

17.
竹片蛇,因其头体部扁平似竹片俗称竹片蛇或裹脚蛇(图1见封二)。上唇鳞2—2—3;体鳞排列明显斜行;鳞式19—17—15;背鳞起棱;腹鳞145—165,尾下鳞58—70对;雄性体长550毫米,尾长150毫米;雌性体长570毫米,尾140毫米,颈背有黑色箭形斑纹。经鉴定为斜鳞蛇中华亚种(Pseudoxenodon macrops sinensis Boulenger),分布于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河南等省。无毒蛇。以蛙类为  相似文献   

18.
研究肇庆地区南草蜥和南滑蜥断尾和再生形态特征, 结果显示, 断尾位置、再生时间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南滑蜥和南草蜥的尾长均具有显著影响。在自然断尾下, 南滑蜥和南草蜥较多的断尾位置位于近基部(断尾1/2), 断尾个体分别约占29.3%(87/297)和49.2%(29/59)。实验表明, 二者的尾自切处在2 天后开始愈合并长出再生尾, 南滑蜥在远基部(全断尾)的再生速度最高, 而南草蜥则在近基部(断尾3/4), 其尾再生率都明显高于南滑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石两栖类和有鳞类研究进展:过去15年回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过去15年中,我国的化石两柄类和有鳞类研究取得了加速进展。共报道了16种两栖类和22种有鳞类,其中15种两栖类和11种有鳞类为新种,包括我国最古老的四足动物宁夏晚泥盆世的潘氏中国螈,湖北中三叠世的大型全椎两栖类宽头远安鲵,东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多种滑体两栖类(如无尾类三燕丽蟾和北票中蟾,有尾类奇异热河螈和东方塘螈),华北占近纪的蜥蜴类(如淅川短齿蜥和垣曲响蜥),以及内蒙古晚白垩世的多种蜥蜴类等。部分旧属种被修订,多与热河生物群的种类有关,如细小矢部龙过去依据幼年个体被认为是一种小型细弱的蜥蜴,新材料显示它实为大型强壮的种类。一批新的两栖类和有鳞类重要化石点被发现,如辽宁北票市四合屯、陆家屯和葫芦岛市水口子,河北丰宁县炮仗沟以及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和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我国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栖类和有鳞类对研究滑体两栖类和有鳞类相关类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但系统发育研究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在西藏墨脱县海拔 10 0 0m左右地方采到成年雌性环蛇 1号 ,系我国新纪录。该蛇全长 /尾长 (mm) 10 95 /112 (尾尖断 )。通身背面黑褐色 ,后 3/4有由背鳞白色点斑缀成的窄横纹约 4 0个 ;腹面浅黑色 ,每隔 3或 4枚腹鳞有不规则的黄白色横斑。尾背有少数不完整的白色纹 ,但尾腹面有 7条很明显的横斑。头部斑纹与M .Smith (194 3:4 10 )描述一致 ,可能由于蛇龄较老而不清晰。背鳞通身 15行 ,脊鳞略扩大 ;腹鳞2 33,尾下鳞 35 (略低于文献记载的 4 4~ 5 1,可能与尾尖断有关 ) ,除前端第三、四两枚成单外 ,其余均成对。没有颊鳞 ;眶前鳞 1,眶后鳞 2 ;颞鳞 1 2 ;上唇鳞 7(2 2 3式 ) ;下唇鳞 7,第一对在颏鳞后彼此相接 ,前 4对接前颔片 ;前颔片大于后颔片 ,后者后半介一小鳞。检查一侧 ,除前沟牙及其预备牙外 ,没有发现其他上颌齿。该次考察还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海拔 2 4 0 0m左右地方采到 4号雌性西藏竹叶青蛇。该蛇是黄正一教授根据西藏聂拉木县却克苏木雌雄各 1号标本命名的种 ,虽然在邻国尼泊尔多处发现 ,但我国尚无更多标本报道。作者采到的 4雌全长 /尾长 (mm)按编号顺序依次为 :6 18/88,6 92 /10 2 ,6 2 3/95和 6 4 3/10 2。 3号的腹鳞都是15 0 ,1号为 15 2 ,均较原始描述略少 ,可能与计数方法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