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鲢鳙直接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围隔试验和湖泊实践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6  
刘建康  谢平 《生态科学》2003,22(3):193-198
为了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所形成的水华,国外经典的生物操纵论者提倡放养食鱼性鱼类以控制食浮游生物的鱼类,藉此壮大浮游动物种群,然后借助浮游动物遏制藻类.按照这条思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和鳙应该是清除的对象.本文作者认为我国湖泊中危害性最大的是微囊藻水华,而浮游动物根本不能摄食这种水华,不如直接利用鲢鳙进行控制,因而1989-1992年间在武汉的东湖进行了三次原位围隔试验,2000年再度重复了一次围隔试验,结果证明,迄今在东湖中已消失18年的微囊藻水华,重新出现在不养鱼的围隔里.在养入一定密度的鲢或/和鳙的围隔中,就没有水华出现.已经出现水华的围隔,放入适当密度的鲢或/和鳙后,在短期内水华又复消失;而放入草鱼的围隔,则水华始终持续,不受影响.说明鲢和鳙能有效地遏制微囊藻水华.鲢、鳙遏制水华的有效放养密度(亦即有效生物量)为46-50g·m-3.东湖湖泊中鲢、鳙的生物量,直到1985年才达到这个水平,所以1985年湖里反常地没有出现水华.往后的年份,东湖的鱼产量越来越高,也就是湖里鲢、鳙的生物量越来越大,所以迄今没有微囊藻卷土重来的机会.东湖的水质和其他非生物条件仍适于蓝藻水华的发生与发展,如果东湖鲢、鳙的产量下降到阈值以下,亦即降到1985年以前1000t水平,那么微囊藻及其它蓝藻水华的重来将是不可避免的.经典的生物操纵论学说和措施不能解决微囊藻水华猖獗的问题.相反,用滤食浮游生物的鲢和鳙直接遏制微囊藻却是有实验根据并已被渔业生产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3种放养(单养三角帆蚌,蚌与鲢、鳙混养,蚌与银鲫混养)和2种管理(施肥、投饵兼施肥)模式下养殖水体的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围隔内浮游植物主要为<20 μm粒级的种类,其中蓝藻、绿藻和裸藻占优势,硅藻、隐藻、黄藻和甲藻的数量和质量较低;实验期间,围隔内浮游植物数量和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35×109~1.26×109 ind·L-1和32~86 mg·L-1,其中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的围隔内浮游植物数量和质量较高,蓝藻和硅藻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围隔;围隔内浮游动物数量以原生动物最多,其质量则以轮虫占优势,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的数量较少;单养蚌的围隔内浮游动物质量最高;与混养围隔相比,单养蚌的围隔内轮虫质量在浮游动物中的比例较低,桡足类的比例相对较高;蚌与鲢、鳙混养围隔内浮游动物数量最多,原生动物数量在浮游动物中的比例分别高于单养蚌和蚌、银鲫混养的围隔,而轮虫的比例低于后者;实验期间,围隔内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4.11~5.45 g O2·m-2·d-1,水呼吸为2.39~4.12 g O2·m-2·d-1,初级生产力与水呼吸的比值为1.25~1.99;单养蚌的围隔内初级生产力最高,蚌、银鲫混养的围隔内初级生产力最低.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养殖水体内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均表现出小型化的趋势;较高的浮游植物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较高的硅藻数量和质量,可能是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围隔内二龄蚌生长较好的原因之一;浮游植物种类组成较初级生产力对蚌生长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池养大口胭脂鱼鱼种的食性研究表明 ,大口胭脂鱼鱼种为浮游动物尺寸选择性鱼类 ,其选食行为主要受鱼体及水体中浮游动物的个体大小影响 ,与浮游动物的种类、逃跑能力、运动方式等关系不明显。并初步探讨了 3种浮游生物食性鱼类 (大口胭脂鱼、鲢、鳙 )的食物关系。  相似文献   

4.
太湖梅梁湾大型控藻围栏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对太湖梅梁湾大型鲢、鳙控藻围栏内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围栏内外的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无显著差异.但鲢、鳙放养对浮游甲壳动物的生物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围栏内浮游甲壳动物的总生物量和枝角类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围栏外.总体上,枝角类各种类的生物量受鲢、鳙放养的影响程度大于桡足类的种类.太湖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明显,大部分种类只是季节性出现.冬季和春季以溞(Daphnia sp.)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nus)等大型种类为主,夏季和秋季以象鼻溞(Bosmina sp.)、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和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等小型种类为主.典范对应分析表明,透明度、温度和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罗非鱼对盐碱池塘围隔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单养尼罗罗非鱼 (Orecohromisniloticus)对施肥处理下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罗非鱼的放养使浮游植物丰度、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增大 ,浮游植物小型化 ,生物量以小型硅藻和绿藻占优势 ,裸藻占有相当比重 ;浮游动物生物量也增大 ,桡足类占优势 ,枝角类小型化 ,原生动物密度增大。施肥特别是施有机肥能显著地提高浮游植物生物量 ,使透明度降低 ,但施无机肥对初级生产力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影响不大。施有机肥围隔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有鱼围隔 ,罗非鱼的生长最好。文后讨论了罗非鱼滤食和施肥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并与鲢鱼的实验结果 (赵文 ,1999)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单养链(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施肥对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链的放养使浮游植物丰度,叶绿素a 含量和和初组生产力增大,浮游植物小型化,生物量以小型硅藻和绿藻占优势,裸藻和金藻占有相当比重;浮游动物生物量减少,特别是枝角类的生物量无鱼围隔大于有鱼围隔,且多是较大型的种类,施肥特别是施无机肥能显著地提高浮游植物丰度和初级生产力,浮游动物生物量也增大,施有机肥围隔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虽高于有鱼对照围隔,但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含量,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P/R系数均较低,链鱼的生长最差,文中讨论了滤食性鱼类和施肥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两种鱼食物组成的空间变化,分析了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洱海古生和北部两采样点逐月采集或收集的共93尾鲢和71尾鳙的肠道内含物,对其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与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食物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鲢、鳙全年摄食的饵料生物数分别为75 属和 64属。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微囊藻(Microcystis)和象鼻溞(Bosmina)为两种鱼的主要饵料类群。鲢、鳙的食物组成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与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在空间上,两种鱼在古生摄食的浮游植物比例大于北部,这是由不同区域饵料生物组成差异导致的结果。Schoener重叠指数显示鲢、鳙与太湖新银鱼之间的食性重叠不显著(E0.6)。    相似文献   

8.
武汉东湖颗粒悬浮物的结构与元素组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1996,20(3):197-205
本研究于1989-1990对武汉东湖营养水平不同的二个湖区的颗粒悬浮物的干物质结构和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综合平均值表明,浮游动物的现存量约为浮游植物的1/4,浮游动物群落以小型的原生动物和轮虫占优势。从年平均值来看,浮游生物的干重占颗粒悬浮物干物质的2.5-7.6%,浮游生物碳量占颗粒悬浮物碳量的4.0-9.8%;颗粒悬浮物的碳/氮比与一般浮游植物的比值相似,但明显大于多数浮游动物;颗粒悬浮物的碳与干物重之比约为一般浮游生物的3/4;颗粒悬浮物的灰分含量约为45%,显着高于除硅藻以外的其它浮游生物。从数量上来看,有机碎屑是东湖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活体浮游生物只占颗粒悬浮物很小的一部分(<10%);这意味着在东湖来自以浮游植物为核心的食物网的有机碎屑的形成速率显着大于有机碎屑的矿化速率。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北部海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份于北部湾北部海域5个观测站位获得的分层水样,分析了表层叶绿素a含量和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以及类群组成;同时于现场采用稀释培养法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率(μ)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调查海区的微型浮游动物丰度400—1167个/L,类群组成以无壳纤毛虫为主;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1.50—1.13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33—1.08 d-1;推算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以及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8.1%—66.0%和-7.4%—438.4%。相对于中国其他海区,8月份北部湾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处于中等水平。调查期间,广西沿海高生产力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率大于微型浮游动物动物的摄食率,浮游植物生物量处于积累期;涠洲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较低,微型浮游动物摄食作用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鳙在低营养水体中的下行效应,于秋冬季节在流溪河水库开展了原位围隔实验。该实验在水库原水中进行,并根据鳙的生物量(0 g·m–3和3 g·m–3)设置了对照组和有鱼组。研究结果显示:总氮(TN)、总磷(TP)、氮磷质量比(TN:TP)和叶绿素(Chl a)在加入鳙后均未发生显著变化。所有围隔中浮游动物群落均是以小个体种类为主,缺少大型枝角类。鳙的存在促进了轮虫和剑水蚤丰度的增加,但降低了枝角类和哲水蚤的丰度,并导致枝角类、桡足类及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有鱼围隔中甲壳类的平均体长(352—396μm)显著低于对照组(547—592μm)。添加鳙使浮游植物优势门类绿藻与大型浮游植物(最大轴直径≥30μm)的生物量显著升高,但对优势门类硅藻、金藻和甲藻、小型浮游植物(最大轴直径<30μm)以及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显示,鳙对浮游动物群落产生了强烈的下行效应,对浮游植物群落则未产生明显的级联效应。我们的结果表明,在缺少大型牧食性枝角类的低营养水体中,鳙在低温季节对水质的影响可能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1.
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别从生物资源,药理学,化学合成和组织培养方面对红豆杉植物中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从中可以了解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医院分支杆菌菌库和基因库的建立 ,应用了计算机管理 ,不仅使各类菌及其相关资料得到系统管理 ,也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了可靠信息 ,是医院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15.
The gametophyte, old embryo, and sporophyte of Schizaea pseudodichotoma sp. nov., sporophyte and female parental gametophyte of S. diversispora hybr. nov. (S. pseudodicholoma X probably S. dichotoma), sporophyte of S. rhacoindusiata sp. nov., and gametophyte, old embryo, and sporophyte of Actinostachys macrofunda sp. nov. are described. The taxonomy of Schizaea is discussed and the system of Diels is strongly supported. The two sectional names used by Diels, Euschizaea Hook, and Lophidium Rich, are replaced by Pectinatae Prantl and Schizaea respectively. The prime morp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Schizaea pseudodicholoma lies in its leafless embryo and its simple leaf differing from other species in its section, and that of Actinostachys macrofunda lies in its reduction to nearly complete heterotrophic existence and its frequent multiple annulus. Fungal hyphae have been traced from Schizaea and Actinostachys through the substratum and into root nodules of Casuarina and into roots of two other angiosperms.  相似文献   

16.
17.
多子小瓜虫的形态发生及其寄生导致翘嘴鳃组织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小瓜虫的形态发生及其对鳃组织的危害过程,本文开展了多子小瓜虫的光镜观察和翘嘴鲌鳃组织病理切片方面的研究。光镜形态研究发现小瓜虫运动时呈球形,直径500-800 m;前端具有耳廓状胞口和内陷的袋状胞咽;环境温度为18℃时,滋养体经1h左右发育成包囊,体表形成一层透明胶膜,并以虫体中央的分裂沟为界进行二分裂;子代虫体从8细胞期进入16细胞期时,包囊内部形成内胞膜将子代虫体等分为两个集团。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虫体呈卵圆形,挤压了周围的包裹细胞,导致组织变形;鳃小片黏连,鳃丝上皮细胞受到破坏,严重区域鳃丝结构被完全破坏。本研究解析了小瓜虫的形态发生与发育过程以及对宿主危害的组织病理结构与机制,为揭示小瓜虫的侵染、发育和成熟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小瓜虫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糖密草(MelinisminutifloraBeauv.)的幼穗分化发育及花和果实的形态作了研究,将幼穗分化发育过程划分为以下九个时期:第一苞原基形成期;第一次枝梗原基形成期;第二、三次枝梗原基形成期;小穗及颖花原基形成期;雌、雄蕊原基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充实期;花粉成熟期。全过程历时约需42d.从抽穗到颖果成熟约需50d。糖蜜草的花序为圆锥花序。每花序有可育花2000—3000朵.小穗是由小穗轴、内外颖片、不育花外稃和小花构成。小花包括有内外稃各一片、一鳞被、雄蕊三枚和一枚雌蕊,颖果千粒重为91mg。  相似文献   

19.
四种鹭类繁殖生态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本文对夜鹭,白鹭,黄鹭白鹭,池鹭混群在同一巢区的繁殖,种间协高及雏鸟生长进行进行了观察研究,其中黄嘴白路豫南大别山类新纪录,在此繁殖亦为首次发现。几种路在巢位,食性,取食活动和习性方面都表现出其混居同一巢地繁殖的种间协调性,符合高期假说。比较4种鹭鸟雏鸟生长过程中各生长参数。其中池鹭虽个体最小,但体重和各部位生长却对较快。  相似文献   

20.
Pereskia diaz-romeroana and its putative relatives are scandent plants with vigorously growing long shoots, small flowers and fruits, and tuberous root systems. Except for size, floral development parallels that in other pereskias. The gynoecium has three to six carpels, is basically superior with axlie placentation, and is partially divided into locules by the connate carpel margins. The closest relative of these Andean forms appears to be P. acule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