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生物物理学报》2006,22(2):143-143
生物电子显微学是结构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主要包括电子晶体学(electron crystallography)、单颗粒技术(single particle technique),电子断层成像技术(electron tomography),以及冷冻电镜技术(cryo-EM),适于从分子到细胞各个结构层次的三维结构研究,与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谱学一道,是结构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手段。本次研讨会旨在分析该领域国际发展趋势,促进国内合作研究,整合国内资源,加强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整体透明技术在植物生物学中的应用实例及其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建华  强胜 《植物学通报》2007,24(4):490-497
通过采用不同的透明剂和透明方法,对番茄(Lycopercicon esculenturm)侧根原基、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与一枝黄花(S.decurens)的亲和性识别反应和苏门白酒草(Conyza sumatrensis)的胚珠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提供了整体透明技术在植物生物学中的应用实例,简要回顾了该技术在植物生殖生物学中的应用和发展状况,分析了该技术在植物生物学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中一些具体的技术环节,如透明剂的选择和使用以及与特殊用途显微镜的配合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的评价和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谭天伟  沈忠耀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6):368-370,363
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的评价和展望谭天伟(北京化工大学化工系,北京100029)沈忠耀(清华大学化工系,北京100084)自1956年瑞典伦德大学的Albertsson发现双水相体系[1]到1979年德国GBF的Kula等人将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生物...  相似文献   

4.
生物磁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磁粒崔亚丽李铮甘化民赵文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西安710049;美国美联(西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710043)关键词生物磁粒分离技术生物磁粒(biomag,又称磁珠)是一种分子生物学分离技术,它利用表面修饰的磁性颗...  相似文献   

5.
英格兰的科学与技术设施理事会(STFC)下属的中英激光实验室设计,与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协作,应用新的激光技术实现更快地诊断骨科疾病。已成为一种快速、安全、经济的肌骨病(例如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筛企系统。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芯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芯片(proteinchip),狭义上可以称为蛋白质微阵列(proteinarray),是继基因芯片后发展起来的生物检测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除了酵母双杂交、双向电泳技术、质谱技术等之外的一种重要的工具。蛋白质芯片是一种高通量的蛋白质功能分析技术,具有平行、快速、自动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生态工程理论和实践在西方与中国的发展蓝盛芳,耿世磊(华南农业大学生物系,广州510642)生态工程(Ecologicalengineering)或生态技术(Ecotechnology),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在国际生态学界崛起,始于6...  相似文献   

8.
封面说明     
《生物磁学》2011,(13):2422-2422
自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拉开了人造生命的序幕,2010年,可谓是人造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本刊2011年封面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人造生命技术的蓬勃发展:①封面背景以第三代测序技术即基于纳米孔的单分子实时DNA测序技术的研制成功为契机(图中,偏下),这为人造生命及人类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②封面图案以2010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体外受精技术(即试管婴儿),最强壮晶胚的筛选技术,人工卵巢及人类卵细胞的培育技术为主体(图上,右,中,左),  相似文献   

9.
陈明艳  朱飞  刘爱玲  邱群芳 《生物磁学》2013,(30):5981-5983
目的:比较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与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在呼吸道人偏肺病毒(hMPV)的检测效果,探讨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因呼吸道感染在我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接受治疗的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共831份(男523例,女308例)。标本按年龄分0~6月龄(68例)、6月~1周岁(153例)、1~3周岁(281例)、3~6周岁(198例)、〉6周岁(131例)五组。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与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共检测出221例hMPV阳性(26.6%),直接免疫荧光法检出121例hMPV阳性(14.6%),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X2=5.19,P〈0.05);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出103例HMPV阳性(12.4%)与实时荧光PCR法相比有统计学差异(X2=7.17,P〈0.05);1~3周岁组hMPV感染率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9,P=0.01)。结论:实时免疫荧光技术hMPV的检测率明显高于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对hMPV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柯为 《生物工程学报》2006,22(6):972-972
含番茄红素的果蔬颇多,如番茄(西红柿)、西瓜、石榴等等,这类“素”的功能作用已引起国内外研究与企业家的关注。因为:(1)它是一种强抗氧化剂,特别是源于生物的番茄红素具有抑制突变、降低核酸损伤、减少心血管病和防癌抗癌之功效;(2)索取该“素”的原料颇为广泛,如番茄等果蔬,除传统育种技术能生产番茄外,太空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以及微生物技术育种也得到实际应用,因而在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扩大该“素”的生产规模方面还有着巨大的潜力;(3)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医疗保健品应用面广泛,使这个行业充满着巨大的商机。  相似文献   

11.
《生物磁学》2011,(22):4367-4367
自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拉开了人造生命的序幕,2010年,可谓是人造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本刊2011年封面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人造生命技术的蓬勃发展:①封面背景以第三代测序技术即基于纳米孔的单分子实时DNA测序技术的研制成功为契机(图中,偏下),这为人造生命及人类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②封面图案以2010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体外受精技术(即试管婴儿),最强壮晶胚的筛选技术,人工卵巢及人类卵细胞的培育技术为主体(图上,右,中,左),这些不仅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12.
《生物磁学》2011,(10):1930-1930
自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拉开了人造生命的序幕,2010年,可谓是人造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本刊2011年封面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人造生命技术的蓬勃发展:①封面背景以第三代测序技术即基于纳米孔的单分子实时DNA测序技术的研制成功为契机(图中,偏下),这为人造生命及人类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②封面图案以2010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体外受精技术(即试管婴儿),最强壮晶胚的筛选技术,人工卵巢及人类卵细胞的培育技术为主体(图上,右,中,左),这些不仅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13.
探讨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中芦荟的快速繁殖,为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依据。用中芦荟幼苗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6-苄基腺嘌呤(6-BA)及吲哚丁酸(IBA)不同浓度用量的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该品种各阶段快速繁殖的激素配方分别为:(1)丛生芽诱导:MS 6-BA3.0mg/L IBA0.4mg/L;(2)丛生芽继代增殖:MS 6-BA2.0mg/L IBA0.3mg/L;(3)生根诱导:1/2MS IBA0.4mg/L。另移栽试验表明:采用河沙:菌包:腐质土=2:2:1的基质栽植,成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4.
封面说明     
《生物磁学》2011,(9):1654-1654
共同的画卷封面设计说明自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拉开了人造生命的序幕,2010年,可谓是人造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本刊2011年封面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人造生命技术的蓬勃发展:①封面背景以第三代测序技术即基于纳米孔的单分子实时DNA测序技术的研制成功为契机(图中,偏下),这为人造生命及人类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②封面图案以2010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体外受精技术(即试管婴儿),最强壮晶胚的筛选技术,人工卵巢及人类卵细胞的培育技术为主体(图上,右,中,左),这些不仅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福音,同  相似文献   

15.
为扩展免疫酶标记分子病理学技术在血液病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我们探索了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组化和DNA原位末端标记(ISEL)技术在骨髓涂片和切片(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GMA冷包埋)中联合应用(双重染色)的方法,结果令人满意,已初步用于白血病分化抗原及细胞凋亡的共同检测。  相似文献   

16.
DNA指纹技术在污染土壤生态毒理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标记物能在细咆或分子水平上指示暴露.效应关系,是进行污染土壤生态毒理诊断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基础的、在分子水平上检测污染物质导致的生物体DNA损伤的DNA指纹技术。DNA指纹技术的主要类型有: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AP—PCR)、差异显示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DDRT)、短DNA重复序列(SSR)及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这些技术与检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损伤为主的一系列经典研究方法如彗星分析、微核实验等相比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本文着重介绍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3种重要的DNA指纹技术在污染土壤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学杂志》2008,28(5):F0004-F0004
1988年中国医科大学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公共实验技术支持体系和高新实验技术平台的建设,通过整合原公共实验技术中心(建于1988)年,化学检测中心(建于1983年)和同位素中心(建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医科大学实验技术中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放射导向手术(RGS)的基本原理及发展情况,概括了体内γ探针在放射免疫导向手术(RIGS)和淋巴结(SLN)成像技术中的应用,说明了体内γ探针与药物相结合应用于临床能推动外科技术的发展,改善手术的效果,提高病人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前发现有多种人类及动物疾病是由体内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引起的,其中朊毒粒病因具有传染性而备受关注.朊毒粒病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正常细胞朊蛋白(PrPc)向异常致病朊毒粒(PrPsc)转变的机制.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技术(protein misfolding cyclic amplification,PMCA)就是最新发明的在体外诱导朊蛋白(PrPc)产生错误折叠生成朊毒粒(prpsc)的技术.该文将概要介绍此项技术的原理、技术要点及在诊断与基础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的一次突破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侯学文  潘力 《生物技术》1999,9(5):43-45
细胞生命活动的过程,无不涉及两个或多个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如信号传导、免疫反应、酶与底物作用等。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生命过程,就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能实时检测出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系统,Phar-maca公司于90年代初就开发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即BM技术(BiornoecularInterationAnalssis),该技术是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nd。PI。R。ce,简称SPR)的光物理现象[fi。在该现象中,所检测出的共振角与结合在传感片表面的生物分子的质量呈正比例关系。因此以时间对共振角(以共振单位表示)作图可记录相互作用的动态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