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很高,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其中约50%的HIV感染者最终因侵袭性真菌病而死亡。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大大降低了 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的发生率。因此,深入研究HIV与深部真菌病的关系,对预防、诊断和治疗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归纳了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与治疗进展,有助于临床医师预防和诊治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也为将来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男男性行为(MSM)人群中HIV感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传播亚型呈现出新的特点,疾病进展较快。HIV核酸及抗原抗体检测等手段对早期发现MSM人群中HIV感染者具有重要意义。解析MSM人群艾滋病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发现新的生物学标记,可为早期评估HIV感染的预后提供创新性手段。早期发现我国MSM人群中HIV感染者和抗病毒治疗等综合干预,对我国艾滋病流行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维生素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患者营养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检索查阅国内(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1997—2020年)和国外(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2002—2020年)的相关文献,共纳入41篇学术论文进行证据体评价(参照WHO推荐的证据评价方案及标准)。结果: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易出现一种或多种维生素不足或缺乏的情况,维生素补充能够改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营养状况。维生素A的补充可能降低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延缓疾病进展以及带来额外的健康收益,但会增加HIV垂直传播风险;烟酸补充可以改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可以降低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骨骼健康,降低冠心病、结核以及肝纤维化的发生风险。结论:复合维生素补充(包括矿物质)可能延缓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疾病进展以及带来额外的健康收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矿物质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营养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检索查阅国内(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1997—2020年)和国外(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2002—2020年)的相关文献,纳入8篇论文形成证据体,对其进行评价(参照WHO推荐的证据评价方案及标准)。结果与结论: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易出现一种或多种矿物质不足或缺乏的情况,部分矿物质补充能够改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其中的硒补充可能延缓艾滋病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存以及带来额外的健康收益,锌补充可能延缓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疾病进展、降低腹泻的发生率以及带来额外的健康收益。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途径群体中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抗体情况,探讨HEV疫苗接种的必要性。采集HIV感染者的血清或血浆,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EV IgG抗体、IgM抗体及抗原,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HEV核酸,Roche高纯化HIV-1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检测HIV感染者的HIV载量。比较分析不同HIV感染途径群体中HEV流行率的差别。结果显示,HIV感染者中HEV IgG抗体的阳性率为37.4%,静脉吸毒、成分献血和传播途径不明HIV感染群体的HEV 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9.3%、39.5%和30.4%。HEV核酸荧光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3种HIV感染群体之间HEV 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78,P0.05)。HEV IgG阳性与阴性感染者之间HIV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为保护HIV感染者免受HEV感染,应考虑接种HEV疫苗。  相似文献   

6.
我国于1985年发现第1例AIDS患者,据估计到2001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HrV)感染者和患者累计数已达84万人,而且我国艾滋病的传播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01年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数较上年增长了58%。HIV主要通过静脉吸毒、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以及不良性行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高危人群中HIV/HCV核酸和抗体的关系。从新疆地区采集吸毒人群的血样,并对其进行HIV/ HCV核酸和抗体的检测。320例吸毒人员血浆样品中HCV抗体阳性为80.3%,HIV抗体阳性率为41.9%,HIV 和HCV共感染者为38.3%。HIV RNA与抗体的总符合率为98.8%,在186例HIV抗体阴性样品中可能有2例 为HIV感染的窗口期。HCV抗体和HCV RNA的阳性符合率为92.6%,HCV RNA与HCV抗体的总符合率为 90.0%,以上结果说明在HIV/HCV的高流行区进行HIV/HCV核酸检测可以发现病毒感染的窗口期,而约8% 的HCV抗体阳性样品为病毒核酸阴性,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HCV)混合感染者的免疫淋巴细胞亚群和肝脏生化指标的特征。方法 检测并分析研究组(40例混合感染HIV/HCV的血友病患者)和对照组(12例单独感染HIV的血友病患者)若干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研究与对照)结果 差异显著的指标分别为:自然杀伤(NK)细胞9.26%±5.98%对12.19%±5.80%,P<0.05;CD4/CD8细胞比值0.39±0.21对0.53±0.24,P<0.05;CD3细胞74.99%±10.33%对68.42%±8.82%,P<0.05;CD8细胞52.28%±12.59%对43.58%±10.99%,P<0.05;丙氨酸氨酶(ALT)(48.59±40.21)U/L对(26.87±27.23)U/L,P<0.01;天冬氨酸转氨酶(AST)(61.66±51.02)U/L对(34.17±30.24)U/L,P<0.001;谷氨酰转肽酶(GGT)(136.50±111.50)U/L对(43.88±36.17)U/L,P<0.001;甘胆酸(CG)(683.41±962.22)μg/L对(250.96±290.81)μg/L,P<0.001;透明质酸(HA)(180.94±196.69)ng/ml对(64.68±32.74)ng/ml,P<0.001;白/球蛋白(A/G)比值1.35±0.24对1.50±0.34,P<0.05。与单独HIV感染者比较,HIV/HCV混合感染者的NK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和A/G比值显著降低,而ALT、AST、GGT、CG和HA的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HIV/HCV混合感染可能加剧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不平衡,加重肝脏损伤和出现肝硬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莫凌 《微生物与感染》1999,22(6):8-10,1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载量是指HIV感染者体内潜伏的和具有复制活性的病毒数,它包括血浆中的循环HIV-RHA和整合到细胞内的HIV-DNA即前病毒。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早期感染者的组织中已存在大量病毒和病毒产物,因此可用病毒载量来评估无症状感染者的免疫状态和病毒的复制情况。近年来病毒载量的测定已被广泛地用于多项临床研究及观察中,现就HIV感染者病毒载量研究的若干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可使被感染者体内CD4细胞数量减少,最终导致艾滋病。关于HIV-1如何杀死免疫细胞的精确机制仍是1个争论的问题。现已知道,细胞凋亡为HIV-1诱导细胞死亡的一个重要机制。HIV可直接诱导细胞凋亡,也可以通过活化作用,同源被感染的细胞的介导,以及CD^8 T细胞诱导细胞凋亡。且细胞因子在HIV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总结HIV-1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有效的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的普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的生存期逐步延长。这一过程中,HIV感染者自身免疫反应对免疫系统功能的恢复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HIV感染激活干扰素信号通路,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ISG)上调表达,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其中,类泛素蛋白ISG15在HIV感染者中显著上调,通过ISG化抑制HIV颗粒的出芽和释放;而HIV的非结构蛋白则通过干扰ISG化过程或结合干扰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逆转ISG15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本文从ISG15的生物学特性、在不同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抗病毒功能及病毒逃逸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解析ISG15在HIV感染中扮演的角色、探索如何获得以抗HIV感染宿主因子为契机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余邹邹  李云  宋银宏 《病毒学报》2018,34(4):586-59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CD4~+T细胞,造成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导致适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均发生异常。肠道是人体重要的CD4~+T细胞库,因此,肠道也是病毒感染的主要目标,此外,人肠道内居住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近年来发现这些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中起关键作用。HIV感染除了直接改变肠道CD4~+T细胞组成,也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本文综述了HIV引起的肠道微生物改变,并探讨这些改变在HIV感染个体中产生的局部及系统效应与相关的系统病理损伤,以及用肠道微生物进行靶向调节HIV感染和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部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于1985年发现第1例ADS患者,据估计到2001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es,HIV)感染者和患者累计数已达84万人,而且我国艾滋病的传播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01年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数较上年增长了58%.HIV主要通过静脉吸毒、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以及不良性行为传播.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统计分析2012年~2014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患者中HBsAg、HCV、HIV及TP感染情况,了解期间来院患者四种病原体的感染情况,为临床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我院住院患者血清中HBV、HCV、HIV和TP感染状况。结果 2012年至2014年共统计214 935人次,HBsAg阳性率为13.08%,HCV阳性率为0.51%,HIV阳性率为0.37%,TP阳性率为2.44%。各年份间HBs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χ2=55.74,P<0.0001;HCV:χ2=2.24,P=0.327;HIV:χ2=2.67,P=0.26;TP:χ2=2.65,P=0.27)。不同性别之间,HBsAg、HIV或T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χ2=2680.6,P<0.0001;HCV:χ2=2.69,P=0.101;HIV:χ2=344.3,P<0.0001;TP:χ2=192.4,P<0.0001);不同年龄段之间,HBsAg、HCV、HIV及T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χ2=3036.1,P<0.0001;HCV:χ2=59.45,P<0.0001;HIV:χ2=246.06,P<0.0001;TP:χ2=636.80,P<0.0001)。结论 开展术前四项检测,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情况,明确人群感染情况,对制定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储存库的存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即便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也无法完全清除体内的潜伏病毒.本文就HIV在人体内可能存在的解剖学储存库、病毒储存库...  相似文献   

16.
约20%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CD4 T细胞水平无法有效恢复,即免疫功能重建不全,但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文根据HIV感染者的临床和免疫学指标,分析发生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风险因素;进一步从外周循环系统中T细胞损伤、细胞因子变化及肠道黏膜局部CD4 T细胞删除等方面解析可能机制,其中肠道黏膜CD4 T细胞删除可能与肠道微生物菌群诱导的细胞焦亡有关。虽然目前国际上有多项关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但由于缺乏一致的、有力的基础研究证据,导致疾病诊断指标缺乏,单独细胞因子给药治疗亦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应深入探索免疫功能重建不全发生机制,进行大样本、长时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制定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临床与免疫学界定标准,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microRNA(miRNA)对调控基因表达有着重要作用,病毒与宿主在miRNA水平存在着复杂的"对话"。研究显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能编码病毒miRNA(vmiRNA),通过维持病毒潜伏、保护感染细胞免于凋亡或外力刺激下的细胞死亡等方式,在HIV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宿主miRNA则参与到了抗HIV的防御性机制中,但也面临HIV调控相应宿主miRNA、编码RNA沉默抑制物等多种阻力。深入研究HIV与宿主间miRNA水平上的动态相互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HIV的致病机理,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reatment,HAART)在延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lciencysyndrome,AIDS)患者的生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HIV感染者寿命的延长,AIDS痴呆综合征(AIDSdementiacomplex,ADC),其他非AIDS相关疾病,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也比较常见.这些各种疾病对脑组织中HIV-1DNA的影响在HAART后还未完全搞清楚.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澄清HAART后ADC以及其他HIV感染的并发症对AIDS病人脑组织中病毒载量的影响.本实验用定量PCR研究了13例AIDS病人脑组织尸检标本,这些病人死于AIDS并发症,除1例病人外,其他12例病人均从1995年开始接受HAART治疗,直到死亡.2例死于严重的CVD,脑组织中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cerebrovascularatherosclerosis,CVA).5例AIDS病人死于ADC,6例AIDS人既无ADC,也无CVA.用定量PCR检测了病人脑组织6个部位(脑膜、前叶灰质、前叶白质、颞叶皮层下部、小脑和基底节)HIV-1DNA的含量并对其进行了比较.HAART后,与非ADC/CVA的AIDS病人相比,ADC的AIDS病人脑组织中HIV-1DNA含量明显升高.一个新的发现是,2例患有CVD,特别是CVA的病人,脑组织中,也同样检出高浓度的HIV-1DNA,这些病人并没有ADC的症状,这是首次报道CVA与脑组织中HIV-1病毒载量有关.研究表明,HAATR抗性的HIV病毒储存库可能存在于ACD患者脑组织的损伤部位及富含巨噬细胞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仍需要大量的CVA病例研究来证实后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用微粒酶免疫试验和蛋白质印迹法对HIV感染者的血清进行HIV抗体初筛和确认,并对感染者的流行病学、机会性感染及免疫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在1998~2006年期间,我院共发现77例HIV感染者,其中上海户籍患者占了50.7%,男、女比例为2.85∶1,年龄以30~49岁为主,传播途径中以性传播最常见(40.3%)。早期症状常被忽略,以消化道及肺部真菌、假单胞菌感染,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皮损等就诊于各科室。多重或多部位的机会性感染可见于大多数临床已发病患者。结论 HIV感染的及时诊断,对感染者的治疗、机会性感染的预防以及减少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高危人群中HIV/HCV核酸和抗体的关系.从新疆地区采集吸毒人群的血样,并对其进行HIV/HCV核酸和抗体的检测.320例吸毒人员血浆样品中HCV抗体阳性为80.3%,HIV抗体阳性率为41.9%,HIV和HCV共感染者为38.3%.HIV RNA与抗体的总符合率为98.8%,在186例HIV抗体阴性样品中可能有2例为HIV感染的窗口期.HCV抗体和HCV RNA的阳性符合率为92.6%,HCV RNA与HCV抗体的总符合率为90.0%,以上结果说明在HIV/HCV的高流行区进行HIV/HCV核酸检测可以发现病毒感染的窗口期,而约8%的HCV抗体阳性样品为病毒核酸阴性,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