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云南位于低纬度地区,是一个多山高原,北依青藏高原,南连中南半岛.全省土地面积3.9×105km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阶梯式下降,西北部高山集中,海拔最高的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m.其它5000m以上的高山就有20多座,山地上部有发育完善的现代冰川;南部海拔低,滇东南海拔最低处仅76m.在865km的直线剖面上,相对高差达6664m[2].云南高原四周,河流众多,以西则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其间三江并流,径流量很大.  相似文献   

2.
黑喉石(即鸟)繁殖期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喉石(即鸟)(Saxicola torquata przewals-kii)在贵阳地区为夏候鸟。我们于1983年3—7月,在贵阳市东南郊的龙洞堡,对这种鸟繁殖期的种群生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如下。一、工作地点及工作方法1.工作地点的自然环境本研究是在贵阳市东南郊,距市中心12km的龙洞堡进行。该地区的地貌为高原丘陵。由于地近城镇,多被开垦为菜地或农田,仅在村寨周围、河流两岸有少量人工林,山坡及路边荒地全为刺梨-黄背茅灌草丛。龙洞堡地区海拔1,100m,年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3.
神农架完好保留了我国北亚热带山地丰富独特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生物生态学过程,是公认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也是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最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之一。神农架自然地域总面积12,837.42km2,其中,湖北省有11,050.60km2,占总面积的86.1%;重庆市有1,498.23km2,占11.7%;陕西省有288.59 km2,占2.2%。海拔1,000m以下的区域有4,618.91 km2,占总面积的36.0%;1,000–1,500m有6,945.75 km2,占54.1%;2,000–3,000 m有1,271.88 km2,占9.9%;3,000m以上仅有0.88km2(徐文婷等,2019)。  相似文献   

4.
刘天天  邓文洪 《生态学报》2015,35(8):2622-2627
2007年4月至7月,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分别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小龙门森林公园、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以及延庆县松山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普通(Sitta europaea)和黑头(Sitta villosa)两种同域分布的类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普通在小龙门森林公园、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和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种群密度分别是40.92、96.67只/km2和16.67只/km2。而黑头在上述3个调查区域的种群密度分别是2.03、16.67只/km2和23.33只/km2。普通的总体平均密度(51.4只/km2)高于黑头(20.68只/km2)。两种类分布的海拔和林型存在着差异。普通在海拔高度1070—1350 m的分布比较多。在海拔段1070—1250 m区间,普通的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而黑头在海拔600—800 m分布较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种群数量呈递减趋势。普通主要分布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而黑头主要分布在针叶林中。  相似文献   

5.
神农架地区珍稀植物沿河岸带的分布格局及其保护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神农架香溪河流域从源头到河口的不同海拔高度沿河岸带共设置 4 0个与河流方向平行的10 0m× 10m的样带 ,进行了植物群落学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沿河岸带分布有珍稀植物 14种 ,占神农架地区珍稀植物总数的 4 2 .4 % .这些珍稀物种主要分布在海拔 12 0 0~ 180 0m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珍稀植物种类的物种丰富度在中等海拔高度上最大 .珍稀植物的种类可划分为低海拔、中等海拔和高海拔 3组 .针对珍稀植物的分布特点 ,明确指出应重视河岸带在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珍稀物种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6.
岷山中部地区是我国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种群分布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砍伐森林、种植药材等农业活动较为突出,可能对大熊猫及其生境利用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明确该地区农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保护区内外大熊猫生境的影响,我们采用遥感影像解析、GIS空间分析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白草河流域进行了本项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的农用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 m以下的地区.从1994-2008年,农用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1994-2001年间,农用地面积减少,减少区域主要在海拔1,700 m以下的地区;2001-2008年间,农用地面积增加明显,增加区域主要在海拔1,7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周边.农用地扩张直接导致1994-2008年间该地区5,281 hm2(6.46%)的大熊猫生境丧失.就保护区内外而言,保护区外部大熊猫生境的丧失比例达21.53%,而保护区内部的生境变化不大.为了有效保护该地区的大熊猫生境,除了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部进行开发外,建议对保护区外部的大熊猫生境进行保护,禁止在海拔1,7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进行土地开发.  相似文献   

7.
王磊  王杰  付林  林叶彬 《生态科学》2019,38(1):159-167
植被覆盖度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 研究一个区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对于认识该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制定更加合理的生态环境政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2年Landsat 7 ETM、2014年Landsat 8影像和DEM数据, 利用ENVI和ArcGIS软件进行处理, 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方法对南充市辖区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 并划分为5个不同盖度等级。根据DEM数据提取海拔、坡度和坡向因子, 然后将植被覆盖度图与海拔、坡度、坡向图进行叠加, 定量分析了南充市辖区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南充市辖区植被覆盖度在2002—2014年总体变化不大, 其中以Ⅴ级(fc ≥ 0.8)植被覆盖度为主, 其覆盖面积达42.49%。2002—2014年, Ⅳ级和Ⅴ级增加了60 km2和191 km2, 增幅率分别为7.61%和21.39%, 而Ⅰ、Ⅱ和Ⅲ级分别减少了84 km2、124 km2和42 km2, 降幅为31.7%、56.62%和10.91%。其中植被集中分布在海拔300 m—400 m和坡度2°—6°的地带, 植被覆盖度坡向差异呈现半阳坡>半阴坡>阳坡>阴坡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张利平  薛燕  郭翔  王明田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1):3823-3832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土地覆盖栅格数据、四川省52个站点和4个其他省市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基于美味牛肝菌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川西高原山地美味牛肝菌的气候生态适宜性。选取气温、降水、植被等影响因子作为区划指标,应用集优法,通过GIS分析本区美味牛肝菌资源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 美味牛肝菌潜在分布区的北界在32° N附近,海拔上限约为3000 m,下限约为800 m,总面积约286.3万hm2,约占研究区整个行政区域面积的9.7%;29° N以南的攀西地区是美味牛肝菌的主要潜在分布区,核心分布区在攀西地区中南部,攀西分布区面积约占全部潜在分布区的90%,其中,适宜区面积约占20%,次适宜面积约占80%。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攀西地区雅砻江以东的安宁河流域、海拔1000~2600 m的山区;次适宜区主要是适宜区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到海拔3000和800 m左右的林区;海拔3000 m以上的高原高山区和海拔800 m以下的干热河谷区为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9.
香港的蝴蝶     
赵力 《四川动物》1997,16(2):68-69
香港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面积1068km2,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最高点大雾山海拔959m。除九龙半岛南端和香港岛太平山北部的市区外,香港大部份地区为丘陵山地,植被繁茂,加之气候温暖湿润,1月平均气温为17℃,7月为29℃,年降水量约2300mm,使这里的自然条件较  相似文献   

10.
三峡地区香溪河流域不同树种叶片凋落物的分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书秀  江明喜 《生态学报》2006,26(9):2905-2912
在香溪河流域1160m、930m、658m 3个海拔梯度,利用网袋法,研究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pubescens)、五裂槭(Acer oliverianum)、扇叶槭(Acer flabellatum)3个树种叶片凋落物在河流中和河岸陆地的分解速度和分解动态.结果表明,分解进行90d,叶片凋落物干重流失率为13﹪~74﹪.凋落物的干物质重量流失速度符合指数衰减方程(p<0.05).叶片凋落物分解前3d干物质迅速淋洗,在河流中,凋落物干重淋洗率为9﹪~18﹪,河岸陆地为4﹪~9﹪.叶片凋落物在河流中分解30d后,分解速度趋于稳定.叶片凋落物在河岸陆地分解90d的过程中,分解速度呈现一定的波动性.黄栌叶片的分解为中速(分解系数k值为0.0043~0.0079d^-1),显著慢于五裂槭和扇叶槭.五裂槭和扇叶槭作为同属物种,叶片的分解速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海拔1160m和930m河流中为快速分解(分解系数k值为0.0101~0.0140d^-1),在海拔658m河流中为中速分解(分解系数k值分别为0.0084d^-1、0.0078d^-1).扇叶槭在河岸陆地的分解速度在3个海拔间差异较小,干物质流失均缓慢,分解速度(分解系数k为0.0027~0.0036d^-1)显著低于河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海拔梯度与叶片凋落物的分解速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河流中叶片凋落物在春夏季节的快速分解对底栖生物群落和下游养分循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永胜  苗长虹  佟连军 《生态学报》2023,43(18):7651-7659
以"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和"过程+格局+机制"思维范式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DPSIR模型的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和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对2008-2017年东北地区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障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从"小差距低水平"逐渐向"大差距高水平"转变的时序特征,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自北向南阶梯式递减的格局特征,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②东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之间并非完全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不一定越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绿色发展反而达到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关。③东北地区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其中,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政府投资规模在绿色发展水平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导致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水平不同阶段呈现不同进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绿色发展测度及影响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美  朱莹莹  郑秀霞 《生态学报》2021,41(23):9266-9281
海洋绿色发展是海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优先和资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对于海洋可持续的意义重大。在梳理了海洋绿色发展概念与内涵基础上,以沿海11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7年沿海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海洋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对海洋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软件和马尔可夫空间模型对其进行时空演变分析,最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2006-2017年我国海洋绿色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总体提高了19.6%,但整体仍呈中等水平,且地区差异明显。在空间分布上,空间集聚特征依然明显,东南沿海地区总体海洋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海洋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②从时空演化特征来看,上海、天津、山东的海洋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河北、广西的海洋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区域背景对海洋绿色发展类型转移具有显著影响,高水平区域背景对海洋绿色发展水平增长具有辐射、促进作用,而低水平区域背景对增长具有制约、减缓作用。③从外部因素来看,政府调控、陆域经济水平和开放程度对海洋绿色发展有正向显著影响,环境治理有负向显著影响;从内部因素来看,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管理和海洋资源利用都有正向显著影响。根据总结以上结论,针对不同地区的海洋绿色发展情况提出不同的发展途径与对策,为海洋绿色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伍博炜  王远  王强  伍世代  詹智成  蒋培培 《生态学报》2022,42(20):8238-8253
研究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构建了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马尔科夫链和BP神经网络-地理加权回归组合模型,系统探讨2005-2020年福建省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福建省生态环境指数整体稳定,而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二者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整体呈现错位特征。(2)福建省县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指标之间的耦合关系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且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是驱动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其影响程度呈"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WOX(WUSCHEL-related homeobox)转录因子与植物发育密切相关,包括植物胚胎发育和体胚发生、花和根发育、愈伤组织的形成和维持,以及干细胞维持等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WOX在植物发育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WOX调控植物发育的机理研究在促进植物发育以及构建植物良好表型等研究提供了突破口。本文主要对WOX调控植物发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表观遗传学调控,探讨了WOX调控植物发育的过程,以期为WOX转录因子调控植物的作用机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史亚琪  朱晓东  孙翔  李扬帆  魏婷 《生态学报》2010,30(15):4119-4128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协调评价的模型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在应用方面多集中在现状评价,预测的案例较少;另外现有的研究多以经济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与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协调性评价,忽略了发展潜力这一重要变量。以连云港为分析案例,把发展潜力作为重要变量与发展水平变量相结合计算得到的综合发展指数纳入经济与环境协调评价模型中,并尝试根据系统历史与现状协调发展的演变规律运用GM(1,1)灰色模型预测系统未来的协调发展状态。现状评价与未来的预测结果表明:(1)1996—1999年连云港经济与环境系统从低级共生向环境资源的粗放利用转变;(2)2000—2006年,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入快速调整期,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指数不断增强,协调程度较上一阶段变化稳定;(3)到2007—2009年,环境对经济的限制作用将又逐渐显现;(4)2010—2015年,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指数都相应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综合来看,1999年以后连云港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度均处于0°以下,说明连云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往往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应主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速度和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东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楠臣  张平宇  吴相利  李鹤  杨奇峰 《生态学报》2021,41(24):9717-9728
以俄罗斯东部地区为对象,结合PES和PSR模型分别构建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变异系数赋权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程度,划分其阶段类型。研究表明:2005-2018年,(1)俄东部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经济城镇化的贡献份额最大;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呈小幅下降态势,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作用最大;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但整体处于基本不协调阶段,其内部由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系统均衡发展。(2)西伯利亚联邦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远东联邦区,二联邦区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差距较小,西伯利亚区协调发展程度略强于远东区;西伯利亚区内部由城镇化滞后→系统均衡发展,远东区内部始终为城镇化滞后。多数联邦主体处于基本不协调阶段、高级协调的数量最少。(3)空间上,城镇化、生态环境、二者协调发展度均呈"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核心高值区分布在新西伯利亚州-阿尔泰边疆区-克麦罗沃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的串联区,边缘低值区位于阿尔泰共和国和楚科奇自治区。最后探讨了促进俄东部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MYB转录因子作为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胁迫反应、产物代谢等过程,在植物花的发育特别是花药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花药的发育在植物繁殖后代中起关键作用,文中就MYB转录因子在花药绒毡层发育、花药开裂、花粉发育、糖类物质和激素途径等方面对花药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进行总结,以期为植物花药发育调控机制及调控网络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集对分析的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檀菲菲  张萌  李浩然  陆兆华 《生态学报》2014,34(11):3090-3098
区域发展的协调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采用社会经济各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及资料,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和各级评价标准,利用集对分析中的同异反态势排序的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间的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结果表明:(1)2000—2004年间北京和天津属于不协调发展,2006—2010年逐渐步入弱协调发展,但研究时段内河北省始终为不协调发展。(2)京、津和冀协调能力指数2010年相比2000年分别提高27.86%、8.87%和18.51%,各省域协调发展改善均不明显且步伐不一。(3)对京津冀区域各省域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但仍要加强各地区的合作和明确各自功能地位尤其重要。研究结果可以为京津冀整体规划的制定及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也为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的重要障碍之一。基于2010—2019年长三角区域4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科教事业、基础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5个子系统的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借助GeoDa和ArcGIS软件,运用区域协调发展测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各要素内部相关性。结果表明: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协调性逐年增强。2010—2019年,上海市、苏州市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教事业水平领先于其他城市,皖西北地区、舟山市、黄山市发展协调程度较弱。从空间自相关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区域各子系统平均自相关程度依次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科教事业>基础建设。其中,经济发展与科教事业的全局莫兰指数呈下降趋势,科教事业没有呈现出显著相关性,基础建设的莫兰指数基本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年份浮动程度较大,人民生活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高-高与低-低集聚特征,资源环境的全局莫兰指数呈现“V”字形分布。经济建设和科教事业是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性最强的两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檀菲菲  陆兆华 《生态学报》2016,36(8):2403-2412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发展的持续性和系统的协调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研究的三角构架,而在传统上基于各子系统主成分分析结果直接进行形色各异的加权计算对可持续发展评价而言是有待商榷的。提出了非线性主成分分析和施密特正交化(NLPCA-GSO)相耦合的方法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并由此建立区域发展持续性模型和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模型,再以环渤海区域为实证分析其2001—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基于NLPCA-GSO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模型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主成分分析及对各子系统结果的综合评价的不足;区域发展持续性模型、协调性模型和区域可持续系统变化的滤波分析形象地揭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实证研究表明环渤海区域在研究时段内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上升,而环境子系统持续性的下降是引起区域发展持续性和系统协调度的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丰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学,也可为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