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绿毛龟是在龟甲上着生丝状绿藻的珍贵动物,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我国早在南齐书上(公元488年)就有记载。本文记述了天然产绿毛龟有黄喉水龟、乌龟;丝状绿藻的种类有龟背基枝藻、基枝藻、集团刚毛藻等。本文总结了民间饲养绿毛龟的经验,提出一套科学的培育技术。作者建议有关部门将绿毛龟列为我国第二类保护动物,并在江苏省常熟县虞山和湖北省蕲春县南征湖绿毛龟产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使其类群能够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2.
一、绿毛龟简介绿毛龟其实不是一种单纯的动物,而是在龟背上着生了绿色基枝藻(所谓“绿毛”)的水龟,这是一种我国特产的高档珍奇观赏动物,兼具较高药用价值.近几年,国外客商对绿毛龟格外青睐、据1990年2月5日的中央电视台报道,绿毛龟的出口价格又有新的提高.目前,国内对绿毛龟的养殖尚处于探索阶段,很有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李胜全  高音 《四川动物》1991,10(4):38-39
绿毛龟是一种珍贵的生物资源,是动物同植物共生的一个例证。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视为高贵、吉祥、长寿的象征。所谓绿毛龟,实际上是黄喉拟水龟Maremys mutica背甲上附生有四季常绿的低等水生植物基枝藻Basicladia crassa或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 var.nana。现将其培育及日常管理介绍于后:1绿毛龟的人工培育1.1普通培育法龟与藻同养一容器,缸不宜过大。水温在20—28℃,pH6.5—7.5即可。再将其置于散射光较明亮的位置,水深以淹没龟背3—4cm为宜,经过30天左右,成熟藻体不断地繁殖,孢子在水中游离,钙质的龟背为孢子提供了理想的着床条件,…  相似文献   

4.
海产哺乳类动物的鲸类,是世界上最巨大的动物,可是在它们上皮中,却发现了几种低等植物的硅藻。这些硅藻都是营寄生生活,它们的大小一般在30微米以内,须以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如卵形藻(Cocconeis caticola)、羽状藻(Plumosigma Hustedti)等的构造还特别显得美丽。奇怪的是这些藻类本来是分布在海洋深渊海底的泥土中,如古班达海(印度尼西亚)的水深达7400来的梅底泥土曾采到过这些藻类,而且能在高压培养器生存。在海中游泳中的巨  相似文献   

5.
植物会竭尽全力来进行防卫,以使自己(特别是自己的繁殖部分)不被动物吃掉。除了高度复杂的有花植物的防卫习性外,研究人员发现,在藻类植物体内存在的化学威慑物质,使得草食动物不敢接近它们的繁殖部分。分布在太平洋东北海岸线上的巨翅藻(Alariamargina)是一种相当大的褐藻,其藻体展开可达3米长。美国圣克鲁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斯坦伯格,用这种巨藻来喂一种饥饿的小蜗牛,这种小蜗牛(Tegula funebralis)是与巨翅藻生活在同一海岸线上的,在实验室和在海岸线现场进行的实验都发现,翅藻藻体的营养部分较位于靠近藻体基部地方的繁殖部分被吃掉得多,即使相当多  相似文献   

6.
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是人以及动物所必需的高不饱和脂肪酸(poIyunsanJrated fatty acids,PUFAs),在人和动物的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藻中含有丰富的这些高不饱和脂肪酸.综述了微藻的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甲藻门、红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中藻的脂肪酸组成和国内外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的澳洲水泡螺(俗称红螺,它既是一种著名的淡水观赏螺,又能作为热带鱼和绿毛龟的补充食料。作者对红螺的形态、饲养方式、食料、光照、管理等都做了较细致地描述,同时对此种动物的繁殖、寿命作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8.
刚毛藻目(Cladophorales)属绿藻门,细胞多核管状,植物体为分枝或不分枝丝状体。刚毛藻目植物广泛分布于各种淡水、咸水、海水中,世界各地甚至于南极和北极都有它们的踪迹。就目前所知,海产种类比淡水多。有些刚毛藻目植物着生在乌龟、螺助等的贝壳上,极具观赏价值,如绿毛龟等。我国对此目的研究仅见建国前的一些零星报道,至今尚无专门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外藻类学家报道的我国淡水刚毛藻目的名录为6属31种11变种2变型,其中有新属1个、新种7个、新变种3个、新变型2个。主要的研究者有饶钦止、李良庆、王…  相似文献   

9.
珊瑚藻类对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南麂列岛潮间带珊瑚藻类对于其他大型藻类和底栖动物的影响, 在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条潮间带断面, 于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对其生物状况进行了逐季调查, 分别分析了中低潮区大型藻类、非珊瑚藻大型藻类、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 并计算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多样性指数Rao's Q。主要结果如下: (1)共采集和鉴定出大型藻类52种, 其中珊瑚藻科藻类有5种; (2)珊瑚藻类在高潮区没有分布, 在中低潮区均占据优势, 占潮间带藻类生物量的68.9%。四季中低潮区大型藻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638-4.044, 非珊瑚藻大型藻类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495-3.809, 底栖动物为5.289-6.917; 大型藻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819-0.971, 非珊瑚藻大型藻类的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830-0.973, 底栖动物为0.967-0.988; (3)大型藻类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的降低与珊瑚藻类优势度的增加相关, 但珊瑚藻类优势度与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显著相关性; (4)底栖动物功能多样性与珊瑚藻类优势度均呈低潮区高于中潮区的变化规律, 但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间并无直接联系。推测珊瑚藻类通过竞争占据了其他藻类的生存空间, 从而降低了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藻类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底栖动物则因其自身生活特点而使得珊瑚藻类的扩张未能影响其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10.
头孢藻属(Cephaleuros)是一类寄生性藻,在分类学上位于绿藻门石莼纲橘色藻目橘色藻科。国内对头孢藻属的研究多见于它对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的危害,而分类学研究较缺乏。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头孢藻属的多样性,于2012-2018年先后在多个省份采集头孢藻属标本60余份,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显示,头孢藻属中国新记录种有6种,分别为:寄生头孢藻(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德鲁特头孢藻(Cephaleuros drouetii Thompson&Wujek)、肿毛头孢藻(Cephaleuros tumidae-setae Thompson&Wujek)、散生头孢藻(Cephaleuros diffusus Thompson&Wujek)、宽阔头孢藻(Cephaleuros expansa Thompson&Wujek)、亨宁头孢藻(Cephaleuros henningsii Schmidle),对6个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照片资料。  相似文献   

11.
钙质红藻是指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在其细胞壁上沉淀碳酸钙的红藻。钙质红藻可以保存为化石,是红藻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但以往的研究对钙质红藻类群的系统分类及地史分布缺乏清晰认识。本文详细综述了钙质红藻化石的系统分类,归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的4个目7个科,分别为珊瑚藻亚纲(Corallinophycidae)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石叶藻科(Lithophyllaceae)、宽珊藻科(Mastophoraceae)和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混石藻目(Hapalidiales)的混石藻科(Hapalidiaceae),孢石藻目(Sporolithales)的孢石藻科(Sporolithaceae)以及真红藻亚纲(Florideophycidae)耳壳藻目(Peyssonneliales)的耳壳藻科(Peyssonneliaceae)。最早的钙质红藻为管孔藻科,出现于中奥陶世,于中新世灭绝。珊瑚藻科最早出现于晚志留世并于白垩纪辐射演化至今,其他科均于白垩纪...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四川省黄龙风景区钙华沉积地貌上藻垫大面积滋生,厚度达3-5cm,严重影响了钙华的持续沉积及欣赏价值。【目的】为有效控制藻类过度生长,并提出相关治理方法措施,需要对藻垫的结构特征及滋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方法】利用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黄龙钙华沉积区典型附生藻垫剖面的不同层次进行真核物种组成分析,同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且对藻垫的生长厚度与水环境参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藻垫内的真核生物有400种左右,优势藻类主要为硅藻门(Diatomea)、轮虫动物门(Rotifera)和链型植物门(Streptophyta),硅藻门主要为桥弯藻属(Cymbella)。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统计和聚类分析表明,藻垫的中层和底层真核物种组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果显示,硅藻主要分布在藻垫上层,中层主要为丝状藻类,底层为钙华颗粒填充在丝状藻构成的网状结构中。水质参数与藻垫生长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藻垫厚度主要与水体中的总氮(total nitrogen, T...  相似文献   

13.
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是蓝藻和红藻藻胆体的组成部分,是光合作用集光复合体的组成部分,一般由α和β亚基构成,每个亚基含1~4个辅基色素,从而使藻胆蛋白具有特定的光谱吸收性质。根据这些吸收光谱性质,可以将藻胆蛋白分为:别藻蓝蛋白(APC)、藻蓝蛋白(PC)和藻红蛋白(PE)等,在某些缺乏PE而有异形胞的蓝藻中存在充当PE天线捕光功能的藻红蓝蛋白(PEC)〔1〕。藻胆蛋白可用于天然食用色素、化妆品色素和制药行业,还可作为免疫检测、荧光显微技术和流式细胞荧光测定法技术方面的荧光探针。特别是本工作研究的层理鞭枝藻(简称M.laminosu…  相似文献   

14.
双星藻科是1933年由Smith建立的,隶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接合藻纲(Conjugatophyceae),双星藻目(Zygenematales)。此科包含的属的多少,依不同观点而有不同。饶钦止认为应该包含下列11属,即1)双星藻属(Zygnema),2)拟双星藻属(Zygnemopsis),3)膝接藻属(Zygogonium),4)转板藻属(Mongeotia),5)拟转板藻属(Mongeotiopsis),6)单极藻属(DebaFya),7)切胞藻属(Temnogametum),8)水绵属(spirogyra),9)链枝藻属(Sirocladium),10)双盘藻属(Pleurodiscus),11)链膝藻属(Sirogonium).    相似文献   

15.
层理鞭枝藻藻红蓝蛋白E基因片段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是存在于蓝藻、红藻和隐藻中的一类捕光色素蛋白,可分为藻红蛋白(简称PE),藻蓝蛋白(简称PC),别藻蓝蛋白(简称APC)和藻红蓝蛋白(简称PEC).藻胆蛋白连有发色团辅基色素-藻胆色素(Phycobilins),藻胆色素分四类:藻蓝胆素(简称PCB),藻红胆素(简称PEB),藻尿胆素(简称PUB)和藻紫胆素(简称PVB)1.    相似文献   

16.
实验研究了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中分离纯化培养出的11株与微鞘藻(Microcoleus)形态接近的丝状蓝藻,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和ITS二级结构相结合的多相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藻株隶属于微鞘藻科(Microcoleaceae)的微鞘藻属(Microcoleus)和束脉藻属(Symplocastrum),其中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斯坦微鞘藻(Microcoleus steenstrupii)和细长束脉藻(Symplocastrum flechtnerii),另外还有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和类似斯坦微鞘藻的存疑物种。藻丝多少与排列方式、细胞大小与末端细胞形状,以及16S rRNA系统发育位置是确定微鞘藻(Microcoleus)与束脉藻(Symplocastrum)属于不同物种的关键依据, ITS二级结构是区分属内不同物种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13年对青草沙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重点分析直链藻的种群生态学特征及其与理化、生物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直链藻4种,分别是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e)、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var.angustissim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螺旋变型(var.angustissima f.spiralis)和模糊直链藻(Aulacoseira ambigua)。直链藻生物密度的年均值为(158.804±215.996)×10~4 cell/L,占总藻类生物密度的21.65%:其中颗粒直链藻原变种及其极狭变种在本年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直链藻总密度的3个峰值分别出现在3月、5月、8月,较为稳定的水体和适宜的水温是其生长繁殖的重要条件。冗余分析(RDA)、Pearson相关性分析、线性拟合方法显示水温、浊度、总氮、总磷以及某些藻类、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是影响直链藻种群特征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鲢对藻类摄食效应的室内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40-947
为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藻类的摄食作用, 采用小环藻(Cyclotella)、小球藻(Chlorella)、微囊藻(Microcystis)和东湖原水开展了小规格鱼种的养殖试验, 对鲢摄食和排泄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3 种纯培养藻种投喂下鲢存活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小环藻组 小球藻组 微囊藻组;相应地, 鲢对藻的平均摄食率排序也是小环藻组 小球藻组 微囊藻组。在显微镜下观察粪便发现大部分小环藻为空壳, 一部分小球藻外部形态结构不完整, 外部形态完整的小球藻则色泽暗淡、内部结构紊乱, 微囊藻没有明显变化;3 种藻类细胞的受损率分别为20.04%、7.13%和1.97%。叶绿素荧光活性显示, 粪便中小环藻基本失去光合活性, 小球藻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 微囊藻活性明显降低(P0.05), 东湖原水处理组光合活性较对照极显著降低(P0.01)。对东湖水饲喂试验组排泄物的检测发现, 浮鞘丝藻Planktolyngya、鱼腥藻Anabeana(有破损)、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和颤藻Oscillatoria 细胞受损严重;空星藻Coelastrum 和盘星藻Pediastrum 细胞部分破损;针杆藻Synedra、小环藻、桥弯藻Cymbella 和舟形藻Navicula 多为空壳。鱼粪中平裂藻Merismopedia、微囊藻、浮鞘丝藻、鱼腥藻、颤藻、卵囊藻Oocystis、栅藻Scenedesmus 和衣藻Chlamydomonas 在重新培养后恢复了生长。本研究显示硅藻尤其是小环藻、针杆藻和舟形藻对鲢摄食最敏感;栅藻、卵囊藻和平裂藻对摄食压力不敏感。研究表明鲢捕食对藻类群落结构有明显的改变效应, 利用鲢的滤食进行藻类群落调节和水华防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对采自海南省三亚亚龙湾国家森林公园,湖北省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和黑龙江省兴凯湖湿地的硅藻标本进行分类学研究,发现异极藻属植物中国新记录5种,分别是狭状披针异极藻(Gomphonema acidoclinatum LangeBertalotReichardt)、矛形异极藻(Gomphonema hasta D.Metzeltin)、林氏异极藻(Gomphonema kobayashiae MetzeltinLange-Bertalot)、宽缘异极藻(Gomphonema latipes E.Reichardt)和隐形异极藻(Gomphonema occultum ReichardtLange-Bertalot)。对相似种类之间的形态差异进行比较,为中国异极藻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20.
应用同位素标志法, 研究了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aakashiwo) 、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 ) 和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 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对紫外线B波段 (UVB, 2 80~ 32 0nm) 辐射增强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 :1) 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 3种海洋赤潮微藻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依次是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 2 ) UVB辐射增强抑制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和脱氧核糖核酸 (DNA) 的合成, 而低剂量的UVB辐射对中肋骨条藻和亚历山大藻的生长与DNA的合成表现出刺激作用, 高剂量则表现出抑制作用。 3) 随着UVB辐射的增强, 3种海洋赤潮微藻核糖核酸 (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速度下降, 其中赤潮异弯藻合成速度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中肋骨条藻和亚历山大藻, 表明赤潮异弯藻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高于中肋骨条藻和亚历山大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