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稀有鮈鲫──一种新的鱼类毒性试验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作为毒性试验材料的可行性。采用换水式试验,在硬度为200mg/L(以CaCO3计)、pH7.8±0.2、温度24-25℃条件下研究了铬、铜、锌和五氯酚(PCP)对稀有鲫的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对2日龄稀有鲫的24h和96h和LC50控制范围分别263.6-334.7和1153-178.5mg/L(n=8)。铬、铜、锌和五氯酚对2日龄稀有鲫的急性毒性值(96hLC50)范围,从铜的52.2μg/L到铬的52000μg/L,毒性大小的顺序是铜>五氯酚>锌>铬。研究结果表明,稀有鲫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毒性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2.
以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复溶水为试验相,采用96h急性毒性试验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对稀有(鱼句)鲫的毒性.结果显示,高浓度的复溶水对稀有(鱼句)鲫胚胎、仔鱼和幼鱼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更为敏感.随着复溶水浓度的增加,稀有(鱼句)鲫受精卵孵化率降低,仔鱼畸形率增高、成活率降低、生长减慢;对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的NOEC、LOEC和MATC分别为12.5%、25%和17.68%;对幼鱼96h LC50为69.1%.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底泥经晾晒后毒性大幅降低,暗示恢复东湖通江状态并让水位自然涨落,可能有助于缓解污染、恢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以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复溶水为试验相,采用96h急性毒性试验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对稀有的鮈鲫毒性。结果显示,高浓度的复溶水对稀有鮈鲫胚胎、仔鱼和幼鱼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更为敏感。随着复溶水浓度的增加,稀有鮈鲫受精卵孵化率降低,仔鱼畸形率增高、成活率降低、生长减慢;对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的NOEC、LOEC和MATC分别为12.5%、25%和17.68%;对幼鱼96h LC50为69.1%。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底泥经晾晒后毒性大幅降低,暗示恢复东湖通江状态并让水位自然涨落,可能有助于缓解污染、恢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海洋酸化条件下铜、镉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晓慧  慕芳红  孙艳桃  曹志泉 《生态学报》2014,34(14):3879-3884
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试验生物,采用高纯度CO2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调配试验所需酸化海水(pH值7.70、7.30、6.50),研究不同海水酸化条件下铜、镉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单一CO2酸化海水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存活的影响不显著;海水酸化对铜和镉急性毒性的影响效应有差异。铜在低pH值(6.5)时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毒性最强,96h LC50浓度为0.64 mg/L,明显低于pH值为8.0、7.7、7.3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96h LC50浓度,其分别为1.98,1.19,1.05 mg/L,随pH值下降,96h LC50下降了近3倍。海水酸化使镉的96h LC50略呈下降趋势,但对其急性毒性影响效应并不显著;pH值为7.7和7.3时,铜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1.9、10.5μg/L,接近于中国海水二类水质标准。本研究表明随着海洋酸化的进程我国近海水域将面临铜污染加剧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一种快速评价有毒化学品对稀有鲫慢性毒性的试验方法。选择<3d龄的稀有峋鲫幼鱼开始暴露,试验药物为国际标准参比毒物CU( 2),Cr( 6),Zn( 2)和PCP;试验温度为25±1℃,每天更换试验液一次,试验持续5d。以现存量为测试指标,Cu( 2),Cr( 6),Zn( 2)和PCP对稀有鲫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20,2500,100,40ug/L;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40,5000,200,80ug/L,与7d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相接近。试验结果表明,稀有鲫亚慢性毒性试验可从7d缩短为5d。  相似文献   

6.
稀有鮈鲫对重铬酸钾和3,4-二氯苯胺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作为一种本土特有的小型鱼类,是我国正在标准化的化学品毒性测试生物之一。为评价稀有鮈鲫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中效应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研究优化筛选了重铬酸钾和3,4-二氯苯胺两种化学品,分别在单一实验室内及不同实验室间进行急性毒性验证实验。结果对于来源相同、体长固定的稀有鮈鲫,无论在实验室内还是实验室间,两组化学品的96 h LC50值均在x珋±2s的质量控制范围之内,所有结果体现了很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结论根据研究获得的数据可建立一个有效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衡量数据库,用来评估之后其他单个实验的可靠性;稀有鮈鲫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生态毒性测试的生物种类,具有成为标准实验动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三氯异氰尿酸和环丙沙星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翔  聂湘平  李凯彬 《生态科学》2006,25(2):155-157,161
研究了三氯异氰尿酸(TCCA)和盐酸环丙沙星(CPFX)对小球藻、大型溞和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CCA和CPFX对小球藻的96hEC50分别为0.31mg·L-1和20.61mg·L-1、对大型溞48hLC50分别为0.19mg·L-1和135.15mg·L-1,TCCA对稀有鮈鲫96hLC50为1.76为mg·L-1,CPFX对稀有鮈鲫不产生急性毒性。对于TCCA,大型溞最敏感,小球藻次之,稀有鮈鲫最不敏感;对于CPFX,小球藻最敏感,大型溞次之,稀有鮈鲫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8.
为了估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水生生物毒性的大小,以大鳞副泥鳅作为受试动物,研究不同浓度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其急性毒性和生理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5.93μg/L、17.28μg/L、14.11μg/L,安全浓度为2.30μg/L。低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起诱导作用,高浓度对其起抑制作用,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有较强的毒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试验鱼适宜急性毒性试验的发育期。方法将诸氏鲻虾虎鱼早期仔鱼、中期仔鱼、晚期仔鱼、稚鱼、幼鱼及成鱼暴露于一定浓度的钻井液中,比较钻井液对不同发育期诸氏鲻虾虎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早期仔鱼48 h LC50为157 mg/L,中期仔鱼48 h LC50大于500 mg/L;中期仔鱼96 h LC50为79 mg/L,晚期仔鱼96h LC50为625 mg/L,稚鱼、幼鱼、成鱼96 h LC50显著大于500 mg/L;卤虫无节幼体96 h LC50为105 mg/L;不同发育期诸氏鲻虾虎鱼对钻井液的敏感性顺序为:早期仔鱼〉中期仔鱼〉晚期仔鱼〉稚、幼、成鱼。结论诸氏鲻虾虎鱼的早期仔鱼适用于海洋污染物急性毒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夹竹桃叶乙醇提取物对斑马鱼的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 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及其提取物对多种害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已在害虫生物防治中显示出较大作用。为了合理开发夹竹桃植物, 需要进一步评价夹竹桃植物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和对动物的毒理学。文章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夹竹桃叶乙醇粗提物, 并进一步用氯仿萃取浓缩、硅胶柱层析方法提取分离乙醇精提物, 经鉴定为强心甙组分。在此基础上, 委托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评价了乙醇粗提物对实验动物的毒理学, 并采用静态法评价了这二种提取物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效应。结果表明: 夹竹桃叶乙醇粗提物的提取率为45%, 乙醇精提物(主要成分为强心甙组分)的提取率为0.25%。乙醇粗取物对大鼠经口和经皮毒性为低毒级, 对家兔皮肤和眼无刺激, 对豚鼠的致敏反应属弱致敏性。这说明夹竹桃叶乙醇粗提物对哺乳动物十分安全。在急性毒性试验中, 发现斑马鱼的死亡率与提取物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处理浓度越大, 斑马鱼的死亡率越高; 同一浓度处理时间越长, 死亡率越高。用24 mg/L 乙醇粗提物处理6、12、24 和48h 的死亡率分别为26.67%、60%、91.11%和95.56%; 用0.5 mg/L乙醇精提物处理12、24、48、72 和96h 的死亡率分别为6.25%、33.33%、52.08%、54.17%和60.42%; 用24 mg/L 乙醇粗提物处理96h 或32 mg/L 处理48h, 或者用1 mg/L 乙醇精提物处理24h, 斑马鱼全部死亡。在慢性毒性试验中, 用3.33-10.0 mg/L 乙醇粗提物处理斑马鱼28d, 其死亡率为12%-20%。乙醇粗提物处理斑马鱼后, 急性毒性LC50=12.52 mg/L(药后96h)10 mg/L, 慢性毒性LC50=199.51 mg/L(药后28d); 乙醇精提物处理斑马鱼后, 急性毒性LC50=0.46 mg/L(药后96h)1 mg/L, 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1990)中农药对鱼类的毒性分级标准, 说明夹竹桃叶乙醇粗提物对斑马鱼的毒性属于低毒, 比较安全; 乙醇精提物对斑马鱼的毒性则为高毒, 十分不安全。    相似文献   

11.
红剑鱼、孔雀鱼、食蚊鱼亚慢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一种快速评价有毒化学品对红剑鱼、孔雀鱼、食蚊鱼慢性毒性的试验方法。方法选择<3d龄的红剑鱼、孔雀鱼、食蚊鱼幼鱼开始暴露,试验药物为国际标准参比毒物Cr6 、Cu2 、Zn2 和Cd2 ,试验温度为25±1℃,每天更换试验液1次,试验持续5d。依据试验鱼的每尾干重和现存量作为观察指标,测定了铬、锌、铜、镉对红剑鱼、孔雀鱼和食蚊鱼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和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结果铬、锌、铜、镉对红剑鱼和食蚊鱼的NOEC分别是2500、100、10、10μg/L,LOEC分别是5000、200、20、20μg/L。铬、锌、铜、镉对孔雀鱼的NOEC分别是2500、100、10、20μg/L,LOEC分别是5000、200、20、40μg/L;这与7天亚慢性试验结果相接近。结论红剑鱼、孔雀鱼、食蚊鱼,亚慢性毒性试验可从7d缩短为5d。  相似文献   

12.
五氯酚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郑敏  朱琳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0):1967-1971
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对环境激素类物质五氯酚的毒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五氯酚(PCP)对胚胎的特定作用时间段是卵产出至发育6 h之内;PCP对胚胎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会造成胚胎发育的畸形或死亡,不同时间染毒产生的可观察毒理学终点各异;随着PCP对发育48 h斑马鱼胚胎作用时间的减短,其致死效应敏感性降低,其中0 hpf组的LC0值最小,为70.8μg·L-1,24hpf组LC0值最大,为831.8μg·L-1;斑马鱼胚胎对孵化后0时染毒的PCP最为敏感,PCP对胚胎产生急性毒性效应的敏感指标:心胞囊肿、血液循环障碍、无心律>孵化率降低>停滞发育作用;斑马鱼胚胎最敏感的指标为48 h血液循环障碍和48 h半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微塑料对淡水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了大型溞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聚氯乙烯(PVC)对其产生的急性毒性效应与恢复试验.研究设置了7个PVC浓度梯度,范围是0-400 mg/L,等比系数为2,对其进行急性毒性处理,测定96h LC50,并对大型溞心率变化和抗氧化指标进行测定.同时,对其进行清水21d恢复实验.96h LC...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铜(Cu2+)、锌(Zn2+)和镉(Cd2+)对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结果显示,Cu2+对唐鱼胚胎12、24h LC50分别为2.4092mg/L和0.4039mg/L;Zn2+和Cd2+对唐鱼胚胎24h LC50分别为372.9mg/L和50.0mg/L。Cu2+对唐鱼初孵仔鱼12、24和48h LC50都是0.3228mg/L,其安全浓度为0.0986mg/L;Zn2+对唐鱼初孵仔鱼24、48h LC50分别为72.44mg/L和25.17mg/L,其安全浓度为0.9116mg/L;Cd2+对唐鱼初孵仔鱼24、48h LC50分别为36.5mg/L和20.59mg/L,其安全浓度为1.9654mg/L。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对唐鱼胚胎和初孵仔鱼毒性依次为Cu2+〉Cd2+〉Zn2+。  相似文献   

15.
LAS对草鱼胚胎及鱼苗96h LC50值分别为4.2mg/L及5.6mg/L。胚胎发育在高于5.6mg/L时出现发育畸形。DEHP在乳化后浓度高达1000mg/L对虹将幼鱼未见急性毒性,在饱和的DEHP溶液中暴露30d的胚-鱼苗阶段试验也未见明显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从江苏省扬子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曝气池出口处取活性污泥样品,驯化、培养、分离得到降解氯代酚类芳烃化合物的复合菌作为微生物源,采用细菌生长抑制法分别进行了2-氯苯酚、3-氯苯酚和4-氯笨酚的24h急性毒性试验,求得了相应的24h半数抑制浓度值及24h毒性效应-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复合菌群较自然水体中混合细菌对氯代苯酚有更强的耐受性.采用实验室摇瓶法得到了这三种受试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曲线,对应的降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2.氯酚K=0.0112(h.1)、3.氯酚K=0.0556(h-1)、4-氯酚K=0.0038(h-1);降解半衰期t1/2分别为61.9(h)、12.5(h)和182.4(h).三种化合物在100 h内均达到了降解平衡,且降解平衡时的降解率分别达到:2-氯酚56.3%,3-氯酚81.7%,4-氯酚36.4%,属于高效复合菌,发挥了微生物对外源性化合物的巨大降解和修复潜能.  相似文献   

17.
海洋酸化条件下Cd2+和Hg2+对斧文蛤幼贝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在海洋酸化条件下重金属污染物对滩涂贝类的影响,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利用海洋酸化人工模拟系统,分析了不同酸化条件下(对照组pH 8.20、酸化组pH分别为7.80、7.60和7.40)Cd2+和Hg2+对斧文蛤(Meretrix lamarckii)幼贝急性毒性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设定的海洋酸化范围内,单一的海洋酸化对斧文蛤幼贝的存活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海洋酸化显著增强了Cd2+和Hg2+的急性毒性。与对照组相比,酸化组Cd2+和Hg2+的毒性随着酸化程度的加剧而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 Cd2+和Hg2+均在pH 7.40时对斧文蛤的毒性最强,其96h半致死(96h LC50)浓度分别为4.068 mg/L(Cd2+)和10.332 mg/L(Hg2+),明显低于pH 8.20、7.80和7.60时其对斧文蛤幼贝的96h LC50浓度(其值分别为Cd2+ 6.458、5.947、4.728 mg/L和Hg2+ 12.027、11.169、10.595 mg/L)。研究有助于丰富海洋酸化与重金属毒理作用在海洋贝类中的研究内容,为斧文蛤资源恢复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伊维菌素作为一种高效的抗寄生虫兽药,在畜禽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药物随着畜禽动物的代谢产物的排放而进入自然生态系统也成为逐渐显现的环境问题。由于药物具有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快速降解和对水生枝角类高毒性的特点,因此流入天然水体的伊维菌素存在着影响水生态平衡的风险。为了比较全面评估药物对水生动物潜在的毒害作用,研究模拟天然河道环境,对药物在底质中的降解速率进行了测定,并选取7种占据不同生态位的水生生物作为试验对象,通过关于急性毒性的国家标准试验方法来初步评价药物对水生态系统的风险。结果显示伊维菌素在自然水体中降解缓慢,在泥水混合25℃恒温条件下,70d的降解率仅为28.3%。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伊维菌素对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并不表现出毒性,对淡水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96h EC50=19.80 mg/L,属中毒;而对其他实验生物则表现出了较高的毒性,伊维菌素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和鲫鱼鱼苗(Carassius carassius)的96h LC50分别为40.48、34.81和13.79μg/L,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96h LC50=7.87μg/L,对大型溞(Daphniamagna)的24h LC50=4.81 ng/L,均属极高毒。因此残留在天然水体的伊维菌素对水生态中的生物有较大影响,对含伊维菌素的废弃物排放进行监控和科学管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验证稀有鮈鲫作是否适用于幼体生长试验,为相关化学品测试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以重铬酸钾和3,4-二氯苯胺为参比物质,按照《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No.215鱼类幼体生长试验》,分别开展三次实验室内稀有鮈鲫幼体生长试验以评价试验结果的重复性,进行实验室间比对试验以评价试验结果的再现性。结果实验室内重复试验中,重铬酸钾和3,4-二氯苯胺对稀有鮈鲫生长抑制效应(EC_(20))平均值分别为30.9 mg/L和163μg/L,变异系数均小于15%;实验室间比对试验中,虽然变异系数增大,但是各实验室的28 d EC_(20)均在【math14】±2s范围之内。结论稀有鮈鲫幼体生长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且稀有鮈鲫对3,4-二氯苯胺的敏感性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相当,因此稀有鮈鲫可作为鱼类幼体生长试验的本土受试鱼种。  相似文献   

20.
4种重金属离子对多刺裸腹溞的联合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了铜、铅、镉和锌4种单一因子对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急性毒性作用基础上,采用Marking 相加指数法研究了联合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d2+>Cu2+>Pb2+>Zn2+,对多刺裸腹溞48h的LC50分别为0.0076mg/L,0.0306mg/L,0.0532mg/L,0.3568mg/L;Pb2+-Cu2+-Cd2+、Pb2+-Zn2+-Cd2+3种离子和Cu2+-Pb2+-cd2+-Zn2+4种离子共存时的毒性效应表现为拮抗作用;Cu2+-Zn2+-Cd2+和Pb2+-cu2+-Zn2+共存时的联合毒性较为复杂,三者浓度比1:1:1时表现为协同作用,而毒性比1∶1:1时在24h内表现为协同作用,至48h时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