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省瘤虻属新种(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四川省瘤虻属6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l.蜂形瘤虻Hybomitra mimapis,新种(图1) 雌虫体长13—14毫米。 头部 前额两侧平行,覆黄灰色粉被及黄黑毛,高度约为基部宽度的2.2—2.3倍。基胛黑色、略呈圆形,两侧与眼分离。中胛矛头状与基胛相连或分离,有些副模标本中胛不明显。单眼瘤卵圆形,棕色。亚胛、颜、颊均覆灰  相似文献   

2.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78,(4):437-438
本文记述我国斑虻属一新种描述如下 高原斑虻Chrysops plateauna Wang新种雌虫体长10毫米,橘黄色种。 头部前额灰色粉被、具少量黑毛,前额基部宽度大于高度,端部窄于基部。额胛黑色,与眼有少许距离。颊、颜均覆黄灰色粉被及少量黑毛。口胛、颜胛黑色。颊胛甚大,亦为黑色。触角黑色,第1、2节  相似文献   

3.
玉树瘤虻,新种 Hybomitra yushuensis sp. nov. (图1—3) 雌 体长11毫米。黑色种。 头部 前额黑色,复黄色粉被,具黑毛及少量金黄毛;两侧平行,额高约为基部宽度的2.5倍;基胛近方形,上缘波状,与眼及亚胛相接触;中胛柱状,与基胛及单眼瘤连接;亚胛黑色,覆灰色粉被。颊黑色,覆黄灰色粉被,颊与脸具淡黄色毛。单眼瘤棕黑色,明显。复  相似文献   

4.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88,(4):429-432
美腹虻Tabanus callogaster 新种(图1) 雌虫体长14毫米。头部:复眼具1条带。前额黄棕色,具黑毛,基部略窄于端部,高度为基部宽度的3.7倍。亚胛及颊基部1/6呈黄棕色,颊其余部分及颜灰色。基胛黑色,略呈卵圆形,向外突起明显,两侧与眼分离。中胛矛头状与基肿相连,亦呈黑色。柄节、梗节浅棕色,具黑毛,鞭节红棕色,顶端有明显的钝角,环节部分及鞭节端部黑色。下颚须灰  相似文献   

5.
多村虻 Tabanus paganus,新种(图1) 雌 体长14—15毫米。灰黑色种。 头部 复眼有短毛(40×),具3条宽紫色带(回潮)。前额具灰色粉被及淡黄色毛,两侧平行,高度为基部宽度的3倍,顶端略宽于基部。基胛亮棕色,近方形,中部有皱纹,与眼缘分离,接触亚胛。中胛黑色,卵圆形,与眼和基胛分离。亚胛具黄灰色粉被。颊上半部黄灰色,下半部及脸均覆灰色粉被,具乳白毛。口鬃乳白色。触角第1、2节橙色,具  相似文献   

6.
四川横断山地区瘤虻属二新种(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瘤虻属二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似黄茸瘤虻,新种Hybomitra subrobiginosa sp.nov.(图1) 雌虫体长14—15毫米。 头部 眼密覆黄色短毛。前额灰色,具浓密的橙色长毛及少量黑毛,顶端稍宽于基部,额宽,高度约为基部宽度的2.3倍左右。亚胛具灰色粉被。颊与颜亦具灰色粉被及少量黑毛。口毛白色。基胛黑色,近方形,形状有变异,具皱纹,两侧与眼稍有距离或相距甚远或与  相似文献   

7.
福建虻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保海  许荣满 《昆虫学报》1992,35(3):362-364
梅花山虻Tabanus meihuashanensis新种(图1) 雌虫体长16—18mm,黑色。头部:眼暗黑无带,光裸;前额淡黄灰色,具黑色毛,高为基宽6倍,上缘稍比基段为宽;基胛卵圆形,棕黑色,不接触眼,中胛延线状;亚胛淡黄灰色;颜和颊灰白色,具灰白色毛;触角柄节,梗节暗棕色,着生黑色毛,鞭节基环节红棕色,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虻属一新种(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85,(2):225-226
雌虫体长20毫米,棕黑色。眼有二条带。前额颇窄,深棕,具黑毛;端部明显宽于基部,长为基宽的2倍,高为基宽的9倍。亚胛高,棕色,颊与颜亦棕色,颊具黑色短毛。口毛黑色。基胛黑色,棒状,上端延线超过前额高度的1/2。触角黑色,柄节密覆黑毛,梗节具黑毛,鞭节较窄长,背缘有明显的背角。下颚须黑色,第2节较窄长,末端钝,具黑毛。盾片黑棕,具浅棕色条纹。小盾片、翅前胛(prealar callus)亦呈黑棕。小盾片侧后缘具白毛。胸侧片黑色、覆同色毛。翅透明,具浅棕色阴影,R_4脉无附脉。腋瓣上的一丛毛白色。平衡棒棕色。足黑色,具同色毛。腹部背板黑色,第1—4节中央具不明显白点状斑,  相似文献   

9.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88,(3):323-325
本文记述了海南岛虻属(Tabanus)二新种,翅均具明显的斑纹,该类群的虻在我国属罕见。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壮蛇Tabanus omnirobustus新种(图1,3A) 雌虫体长22—24毫米。头部:复眼裸,无带。前额棕黑色,具黑毛,颇窄,基部窄于端部,基部宽度约为高度的10倍。基胛卵圆形,黑色,两侧与眼分离,上端延线超过前额高度的1/2。亚胛高、棕色,颜与颊黄色。触角黑色,柄节与梗节密覆黑毛,鞭节窄长,背  相似文献   

10.
雌虫 体长8—9毫米。 头部 前额具黄灰色粉被及黑、黄色毛,高与基部宽度略等。额胛大、黑色,两侧与眼略有距离。单眼明显,周围有黑色光泽斑,颜与颊黄灰色。颜胛圆形,具黑色光泽。触角长,黑色,具同色毛,梗节长于柄节;鞭节略等于梗节与柄节之和。下颚须黑色、具浅黄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采自秦岭太白山的二新种瘤虻,模式标本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亮脸瘤虻Hybomitra nitelofaciata,新种(图1) 雌虻体长15~16毫米。 头部:眼深绿具3条宽的紫色带(回潮),着生密毛;额高为基宽的2.1~2.4倍,两侧大致平行,黑色,仅中部覆薄的灰棕色粉被,其余无粉被,发亮,着生灰棕色长毛,头顶部夹杂黑毛;基胛大,接触眼,端部界线不清楚,中胛短,与基胛联,基胛中部和中  相似文献   

12.
华南虻科三新种(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维德 《昆虫学报》1981,(2):216-218
崇安虻Tabanus (Tabanus)chonganensis新种 雌虫体长22—25毫米棕黄色大型种。头部前额(frons)狭长,高度约为基部宽度8.5倍,两侧大致平行,或顶端稍大于基部宽度。基胛(callus)圆柱形,与亚胛(subcallus)几乎接触而与眼远离。中胛(median callus)线状,与基胛紧密接连,长度约达前额高度的一半。亚胛具淡黄色粉被。触角第1,2节淡黄色具黑毛丛,第3节第1环节深棕色,背缘有钝角突起,上有少量黑毛,长度约为最宽处宽度2倍。  相似文献   

13.
斑虻属二新种的记述(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虫体长8—10毫米,土黄色。额(frons)黄色,高略大于基宽;基额瘤(basal callus)棕黄色,远离眼;亚额(subcallus)、脸(face)、颊(cheek)与额同色;脸中央具达脸中部的黄条;脸瘤、口瘤与基额瘤同色,颊瘤棕色至棕黑色,小而不明显;触角第1、2节黄色,具黑毛,第3节桔黄色,端环节略暗;下颚须桔黄色,具少量黑毛。胸部黄绿色,具3条灰黑色纵纹,中央一条最窄;足全部棕黄色,具黄毛,跗节有少量黑毛;  相似文献   

14.
若羌虻,新种Tabanus ruoqiangensis sp.nov.(图1,3,5,7) 鉴别特征 本新种接近T.zimini Olsufjev,1937,但具有暗棕色的触角,着色较浅的颜带及腹板Ⅷ 尾端凹陷较浅而可区分。 雌虻 沙土色,体长13—14毫米。 头部 眼深绿具二紫色带,近中胛另有一对不清楚的紫斑(回潮),额灰黄色,高为基宽的2.5—2.7倍;基胛亮暗棕色至棕黑色,两侧接触眼;中胛黑色,轮廓不清楚,头顶有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采自广西凭祥地区的二新种麻虻,模式标本除在标本记录中注明者外,均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 白线麻虻,新种 Haomatopota albalinea sp. nov. (图1) 雌虻 体长9—10毫米,翅长9—10毫米。 头部 额灰棕色,近眼缘和额胛灰白色,着生黑毛和灰黄毛,近额胛为灰白毛,高明显大于宽,为基宽的1.5—1.7倍,为顶宽的1.7—2.0倍,额胛黑色,隆起,中央有一些细的皱  相似文献   

16.
拟云南麻虻Haematopota yunnanoides,新种(图1、2) 雌虹 体长9—11mm,翅长8.5—10mm。 头部 额灰黄色,着生黑毛,近眼缘和侧点前方着生白毛,额高略小于基宽,大于顶宽,额胛亮黑色,隆起,后缘中央略后突,侧点大,接触眼,接近额胛,中央点圆形,明显;亚胛在额胛前方具很窄的棕黑色亮片,触角间具大的黑色绒斑;颜灰白色,上侧颜具散在黑斑点,中颜上方两侧角具小黑斑;触角暗棕色,鞭节Ⅱ—Ⅳ黑色,基节稍亮,中部略膨大,向内侧尤显著,着生黑毛,下缘和基部杂有灰白毛,长接近宽的3倍,略长于鞭节Ⅰ,梗节具明显背突,鞭节Ⅰ向端部渐暗;下颚须第1节灰黑色。着生长白毛夹杂黑毛,第2节灰黄至棕黄色,着生黑毛和白毛;喙烟黑色,着生黑毛和深棕色毛。  相似文献   

17.
锚胛林虻 Silvius anchoricallus,新种(图1—4) 体黑色,额胛特宽而形似锚状,为其突出特点,接近宽额林虻希腊亚种S.latifronsgraecus Chvala,Lyneborg et Moucha,1972,但后者为淡黑黄色种,额胛较宽而呈半球形,足胫节浅黄色,腹背板前2节浅褐黄色,与本新种相区别。本新种为林区的少见种类。 体长9—11毫米。  相似文献   

18.
突颊剑虻属Bugulaverpa首次在中国被发现,自此分布于旧世界的塞洛提剑虻族Cyclotelini的3个属(环剑虻属Procyclotelus,沙剑虻属Ammothereva和突颊剑虻属Bugulaverpa)均在中国被记录。本文记录中国突颊剑虻属1新种:海南突颊剑虻Bugulaverpa hainanensis sp. nov.。该种额为亮黑色,仅在侧缘各有1个半圆形的灰白粉斑。单眼瘤被灰白粉。中足胫节褐黄色。雌虫生殖叉前缘有2个明显的突起。  相似文献   

19.
米小其  余波  王华 《动物学杂志》2015,50(3):469-469
<正>2014年4月19日,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祖坟附近(26°51′N,104°15′E,海拔2 175 m)湖边枯萎的香蒲(Typha orientalis)丛中观察并拍摄到1雄2雌共3只苇鹀(Emberiza pallasi)。该鸟的识别特征:雄鸟头顶、颊、耳羽、喉及上胸均黑色,下髭纹白色,后颈具较宽的白色横带;背、肩深褐色,羽缘灰白,腰及尾上覆羽浅灰色,小覆羽灰色;下体灰白色。雌鸟头顶和枕部皮黄色,耳羽褐色,眉纹和喉部白色,其余同雄鸟。苇鹀与近似种芦鹀(E.schoeniclus)的区别如下:苇鹀小覆羽灰色,而芦鹀为棕色;苇鹀上喙较直,而芦鹀上喙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1982年采自广西的三个新种虻,模式标本除在标本记录中注明保存在广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的以外,均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 凭祥虻,新种 Tabanus pingxiangensis sp. nov. (图1) 鉴别特征 本新种接近 T. nigra Liu et Wang,1977,但翅前缘着黑色,下颚须和足灰棕色,胸部侧板主要覆灰白毛,而可区分。也接近 T. nigrinus Szilady, 1926,但后者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