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微绿球藻是一种海洋单细胞微藻,含有丰富的EPA、DHA等活性代谢产物,为了获得生长快、高产EPA的优良藻株,利用紫外诱变技术对微绿球藻进行诱变,筛选出生长较快的突变株2株(MN-1和MN-2),并与出发株就生物量、粗蛋白、多糖、总脂及脂肪酸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突变株MN-1与出发株相比,生长速率增加21.08%,生物量增加14.55%,粗蛋白含量增加2.54%,总脂含量增加9.81%,EPA增加1.81%,SFA增加2.70%;突变株MN-2的生长率增加6.25%,生物量增加5.62%,多糖增加13.26%,总脂增加7.93%,SFA增加28.9%。  相似文献   

2.
肉毒神经毒素是引起肉毒中毒的强烈毒素。肉毒梭状芽胞杆菌产生7种血清型的神经毒素(A~G)。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肉毒神经毒素的基因和蛋白序列变异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基于这些变异,在各血清型中尚可被划分为不同的亚型。众多证据表明肉毒神经毒素亚型的变异可以影响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和对毒素的中和能力。领会并应用这一理论对于肉毒神经毒素免疫学检测、临床治疗和疫苗研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蛇神经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蛇毒是由许多种蛋白质、多肽、酶类以及其他小分子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在蛇毒中已经分离了许多种毒素分子,其中有一大类分子对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具有毒性效应,习惯上把这类分子成为蛇神经毒素.蛇神经毒素根据其作用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突触前蛇神经毒素、突触后蛇神经毒素、抗胆碱酯酶的蛇神经毒素和离子通道蛇神经毒素.许多蛇神经毒素已经分离纯化并进行了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几十近百种蛇神经毒素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已经得到测定.近几年来一些蛇神经毒素的基因文库以及cDNA文库已经构建出来,从中分离出的基因已经用于重组蛇神经毒素的生产研究.蛇神经毒素的分子结构与其功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即作用机制相同的毒素具有类似的空间结构.天然的蛇神经毒素以及重组的蛇神经毒素都已广泛应用于理论研究和一些临床应用.分离新的蛇神经毒素及其基因以及根据需要设计新的蛇神经毒素分子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采用生物工程的方法规模生产蛇神经毒素也是当前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神经调节功能及临床应用11梭菌神经毒素梭菌神经毒素是一类剧毒蛋白,包括破伤风神经毒素(TeNT)和肉毒神经毒素(BoNT),分子量150Ku,以一条多肽链形式合成,经菌体蛋白酶或体外蛋白酶切割成双链形式才有毒性。迄今,BoNT已发现七种血清型,分...  相似文献   

5.
对首次自E型肉毒中毒食品中分离到的一株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LCL155)所产生的神经毒素,同E型肉毒梭菌(E153)所产生的神经毒素进行了精制及特性比较,发现(1)两菌神经毒素的分子量,Native-PAGE测试均为320kDa;SDS-PAGE测试则均为147kDa,非毒性非血凝素部分均为128kDa;用胰蛋白酶激活神经毒素后发现两菌神经毒素均由分子量为103kDa的H链和48kDa的L链组成。(2)两菌神经毒素柱层析图像基本一致,但在菌体毒素提取效果及精制效果诸方面,分离的酪酸梭菌却都较差。(3)胰蛋白酶激活试验表明:两菌神经毒素达到最大毒力所需激活时间不等。在相同温度下,分离的酪酸梭菌毒素只需5min,而E型肉毒梭菌毒素却需30min,提示两菌神经毒素激活动力学上存在差异。(4)琼脂双扩散试验结果表明两菌神经毒素的抗原性是一致的,没有发现沉淀线呈交叉或部分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6.
银环蛇神经毒素的分子克隆和功能表达(英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抽提银环蛇毒腺总RNA,通过反转录PCR技术扩增出其神经毒素cDNA,克隆并测定了全序列。银环蛇神经毒素的cDNA编码21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74个氨基酸的成熟蛋白。该信号肽非常类似于短链神经毒素、κ-神经毒素和心脏毒素的信号肽。而成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从台湾产银环蛇中通过蛋白测序鉴定的α-bungarotoxin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样。此外,还克隆到该神经毒素缺失前体cDNA。利用麦芽糖结合蛋白融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前文的基础上,改进了蝮蛇神经毒素的分离方法,纯化了蝮蛇毒中的两个神经毒素之一,突触前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简写为ATX),并对其生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应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CM-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均一的神经毒素蛋白,经聚丙烯酰胺凝胶在pH 碱性和pH 酸性电泳鉴定,都呈现一条区带。氨基酸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此神经毒素由121个氨基酸组成,由此计算出的分子量为13,700,与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值接近。N 末端是门冬酰胺,C 末端是丝氨酸。纯化后的神经毒素显示磷脂酶A 活性,比活相当于粗毒的11倍。  相似文献   

8.
蝮蛇突触前神经毒素的纯化及其生化性质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前文的基础上,改进了蝮蛇神经毒素的分离方法,纯化了蝮蛇毒中的两个神经毒素之一,突触前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简写为ATX),并对其生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应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CM-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均一的神经毒素蛋白,经聚丙烯酰胺凝胶在pH碱性和pH酸性电泳鉴定,都呈现一条区带。氨基酸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此神经毒素由121个氨基酸组成,由此计算出的分子量为13,700,与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值接近。N末端是门冬酰胺,C末端是丝氨酸。纯化后的神经毒素显示磷脂酶A活性,比活相当于粗毒的11倍。  相似文献   

9.
解淀粉芽孢杆菌MN-8对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既是生物质资源化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在前期获得木质素降解菌——解淀粉芽孢杆菌MN-8菌株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该菌株对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作用.研究利用玉米秸秆粉-MSM培养基对MN-8菌株进行固态发酵,监测发酵过程中木质纤维素酶活力和木质纤维素含量变化情况,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气质联用色谱(GC/MS)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情况及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MN-8菌株可产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等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在发酵10~16 d陆续达到酶活力峰值,最高酶活力分别为55.0、16.7、45.4和60.5 U·g-1.发酵24 d后,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可分别达到42.9%、40.6%和27.1%.FTIR光谱数据表明,玉米秸秆发酵后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木质纤维素被部分降解.GC/MS分析结果也证实,解淀粉芽孢杆菌MN-8能有效降解秸秆木质纤维素.MN-8菌株可断裂玉米秸秆木质素单体之间的连接键β-O-4,将秸秆木质素解聚为苯丙胺、苯丙酮和苯丙酸等保留木质素苯丙烷结构的单体化合物,并将部分单体化合物进一步氧化为Cα羰基化合物,如2-氨基-1-苯丙酮和紫丁香基苯乙酮等.在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产物的GC/MS分析中发现,降解产物包含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等多种单糖化合物以及甲酸、乙酸、丙酸、1,1-乙二醇和3-羟基丁酸等代谢产物.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MN-8对秸秆木质纤维素表现出强降解作用,且该作用依赖于菌株产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半环扁尾海蛇神经毒素的融合表达及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将海蛇神经毒素基因克隆到融合表达载体pET32a中,诱导表达海蛇神经毒素,鉴定融合表达蛋白的生物功能,为大量合成海蛇神经毒素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融合表达载体将海蛇神经毒素与硫氧还蛋白融合表达,使其在胞内可溶;采用亲和层析与G50凝胶过滤纯化融合蛋白;利用豚鼠直肠纵肌电刺激检验融合蛋白的神经信号阻断功能。结果:得到电泳纯的融合蛋白,该蛋白对豚鼠直肠纵肌电刺激有明显的阻断作用。结论:融合表达能促进海蛇神经毒素的可溶性表达,表达产物能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  相似文献   

11.
昆虫神经毒素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描述了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的来源和特性,概述了在昆虫神经毒素基因工程方面已取得的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电鳐(Torpedocalifornica)的电器官是一种富含突触的组织.将这种电器官的粗制膜悬液与同位素125I标记的β-蝮蛇神经毒素进行结合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电器官中存在相对含量较高的毒素结合位点,Bmax为1150fmol/mg,KD为2.8×10-8mol/L.响尾蛇神经毒素和β-银环蛇神经毒素对其结合作用的抑制实验显示,前者与β-蝮蛇神经毒素有共同的结合位点,后者的作用位点则不同.提示β-蝮蛇神经毒素结合位点可能涉及一种新的参与突触前递质释放机制的功能蛋白  相似文献   

13.
选取眼镜蛇蛇毒和银环蛇蛇毒中 1 0个差异较大的神经毒素类似物 ,通过麦芽糖融合表达系统使它们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可溶性表达 .通过 Amylose- Sepharose6B亲和树脂纯化这些融合蛋白 .分别制备这 1 0种融合蛋白多克隆抗体 .同时将这 1 0种神经毒素类似物进行硫氧还蛋白融合表达 ,表达产物基本上都是包涵体 .以硫氧还蛋白融合表达产物为抗原和上述 1 0种神经毒素类似物抗血清进行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 ,大多数神经毒素类似物之间没有免疫交叉反应 ,表明这些神经毒素类似物的抗原性差别较大 ,可能存在不同的分类和进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A型肉毒神经毒素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为A型肉毒神经毒素制品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DS-PAGE、HPLC测定A型肉毒神经毒素的纯度;采用毛细管凝胶电泳分析其在非还原条件及还原条件下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采用等电点聚焦电泳测定其等电点;对其N-末端氨基酸序列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NCBI blast数据库中A型肉毒梭菌Hall株的氨基酸序列作比对,确证其各组分的成分;对A型肉毒毒素复合物及A型肉毒神经毒素进行口服毒性分析,并对3批A型肉毒神经毒素原液和其半成品进行生物学稳定性研究。结果 A型肉毒神经毒素纯度99.00%;非还原条件下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2 000,N-末端氨基酸序列ALNDLQINVN,为完整的A型肉毒神经毒素;还原条件下,由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1 000、N-末端氨基酸序列为ALNDLQINVN的重链和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1 000、N-末端氨基酸序列为PFVNKQFNYK的轻链组成;等电点为4.91;口服A型肉毒神经毒素的小鼠LD50为1.50×107U/kg,是其复合物的7.9倍;3批A型肉毒神经毒素原液在2~8℃放置28 d生物学活性无下降,平均比活性为2.13×108U/mg,是其复合物的7.1倍;3批半成品在18~26℃放置28 d生物学活性无下降。结论 A型肉毒神经毒素纯度较高,非还原条件下为单链,还原条件下裂解为轻链和重链,其原液及其半成品的生物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发现梭菌神经毒素为锌内肽酶一新家族,它们特异作用于神经胞吐装置的蛋白质成分,可能由此而导致毒素的强毒性。梭菌神经毒素的细胞毒作用分结合、内移、跨膜和胞浆内毒性四步。根据这四步对梭菌神经毒素分子的作用机制作一扼要阐述。  相似文献   

16.
<正> 在液体培养基中,肉毒梭菌神经毒素(NT)蛋白与非神经毒素蛋白紧密结合。在神经毒素精制中,分几步来精制这种稳定的复合物。人们早已熟知的结晶肉毒毒素就是该复合物,含有约20%(w/w)神经毒素。1965年到1970年间,我们相继用色谱精制法收获了>90%纯度的神经毒素。为了提高纯度,减少流速,洗脱,梯度斜率的变动性,并且得到我们已经使用的快速蛋白液相色谱法更具重复性的结果,对神经毒素的三种血清型进行了检查,将A、B、E型复合物交连在Momo Q柱上, pH值为7.5-8.0,0.02m(摩尔) Tris-HC1或 0.05M Tris-HC1缓冲液。将已交连的A、B和E型神经毒素用0.12,0.13,0.08MC1-线性梯度洗  相似文献   

17.
张浩晨  曹刚强 《蛇志》2013,25(1):9-12,24
目的为银环蛇神经毒素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生物信息学视角的分析,并对其应用提出展望。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生物信息学相关数据库及软件,对银环蛇神经毒素两类主要蛋白的三维结构,及其与乙酰胆碱和乙酰胆碱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了银环蛇神经毒素的氨基酸序列及其三维结构图像,对此神经毒素的作用机制在分子水平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结论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生物大分子研究,能取得较好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在微山湖地区土壤的分布情况,我们采集了该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调查。50份土样培养上清中,有18份(36%)检出了肉毒毒素,经中和试验证实均为E型。从其中的7份阳性样品中分离到产毒菌株,对分离菌株进行毒性测定、生化特性检查及其神经毒素基因的PCR检测,所有菌株均具有E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并产生相应毒素,但其生化特性与E型肉毒梭菌不同,而与酪酸梭菌一致。结果说明沿微山湖地区土壤中确实存在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而且阳性率很高。对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的分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从土壤中分离到该病原菌,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9.
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 BmK)是治疗癫痫的经典中药之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BmK毒液中分离纯化的神经毒素被认为是作用于膜离子通道的主要活性成分。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 VGSCs)在癫痫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癫痫药物靶点。BmK的长链毒素由60~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能特异性识别VGSCs,其中用于建立癫痫模型的α-样神经毒素与VGSC受体位点3结合,可诱发鼠类癫痫。而β或β-样神经毒素则与VGSC受体位点4结合,对癫痫模型有显著的抗惊厥作用。本综述旨在阐明BmK多肽作用于VGSCs的抗惊厥或惊厥作用,同时也为抗癫痫药物设计提供潜在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蓝细菌飞速繁殖形成水华能够造成严重的危害,其中某些蓝细菌由于能够产生毒素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我国对于产神经毒素的蓝细菌一直研究较少。我们对蓝细菌神经毒素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