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免疫应答——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的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蒋昶宇  项荣 《生命科学研究》2011,15(6):556-559,564
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免疫应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一方面免疫反应能有效清除HBV病毒和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对HBV诱发的肝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免疫反应在清除被感染肝细胞的同时,也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损伤正常的肝细胞和组织.其中,特异性免疫T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是这一免疫应答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侧重总结了在HBV感染治疗中的关键细胞和分子及激活人体免疫应答治疗中的两面性,为调节自身免疫应答治疗HBV,避免应答不当而引发的肝损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在没有感染乙肝病毒纯系动物模型的情况下,几个实验室选用研究鼠对HBV编码蛋白质伴为免疫原的免疫反应,而非感染因子本身。在这篇文章中David R. Milich综述了乙肝病毒抗原的免疫原性,HBV抗原T及B细胞识别的高度特异性以及调节这些反应的遗传因素.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在HBV感染过程中免疫介导的病毒消除机制,也可为第二代及第二代HBV疫苗的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HBV感染的临床后果差别极大。因为病毒并不直接损伤肝细胞,非病毒因素、宿主因素可能与肝细胞损伤有关。普遍认为对HBV感染的免疫反应的差异可能,起码部分地解释了与HBV感染相关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在急性乙型肝炎感染后,大约90%成人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并且对病毒具有免疫力;然而其临床过程则相互不同。其中0.1~  相似文献   

3.
应用Southern blot杂交试验检测HBsAg及HBeAg均阳性母亲流产的9例胎儿肝细胞中HBV DNA的存在状态,并与其HBV血清学、免疫电镜及肝脏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相比较。结果在3例胎肝高分子DNA中检出了整合的HBV DNA顺序,且此3例HBV DNA整合到胎肝细胞基因组并无特定部位,提示为随机整合。3例中2例的血清及肝匀浆都检出HBsAg颗粒,其胎肝细胞胞浆HBsAg也阳性;另1例受HBV感染的唯一标志是在胎肝细胞中存在着整合的HBVDNA。此外,另1例则仅胎肝细胞中HBsAg阳性而无整合的HBV DNA。在胎肝细胞中检出整合的HBV DNA进一步证实HBV子宫内传播途径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HCC)占我国大陆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所致.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HBV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非可控性炎症是HBV进化和HCC发生的必要因素.持续的、非充分的抗病毒免疫对HBV变异有选择作用.在炎症促癌过程中病毒和肝细胞基因组均经历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HBV变异不但能预测HCC的发生,而且具有促癌功能.HBV在肝细胞基因组中整合,尤其是羧基端截短型X基因的整合不但促进HCC的发生和转移,而且抵抗抗病毒治疗.明确HBV致癌机制可为降低和推迟HCC的发生和转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HCC)占我国大陆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所致.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HBV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非可控性炎症是HBV进化和HCC发生的必要因素.持续的、非充分的抗病毒免疫对HBV变异有选择作用.在炎症促癌过程中病毒和肝细胞基因组均经历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HBV变异不但能预测HCC的发生,而且具有促癌功能.HBV在肝细胞基因组中整合,尤其是羧基端截短型X基因的整合不但促进HCC的发生和转移,而且抵抗抗病毒治疗.明确HBV致癌机制可为降低和推迟HCC的发生和转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多效生物活性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体内多种炎症反应介导的免疫损伤,在病毒感染性疾病及其进展中影响深远.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宿主后可引起一系列炎性免疫反应,导致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大量研究表明IL-6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对IL...  相似文献   

7.
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过程中,适应性免疫与病毒的致病和清除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可以清除外周循环的病毒颗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体内的传播,细胞免疫主要清除被感染细胞中的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抑制HBV复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TL在肝内主要通过分泌γ干扰素抑制病毒,同时,当CTL识别HBV抗原后,HBV特异性CTL募集抗原非特异性炎症细胞对肝组织浸润,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对CTL抗病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将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谭文杰  阮力 《病毒学报》2006,22(5):407-411
HBV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慢性肝炎[1],尽管有效的预防性疫苗使用已超过20年,但HBV感染引起死亡人数仍位居前10位,而且当今世界上多于5%的人口(4个亿)为HBV携带者,5%~10%成年感染及40%~90%婴幼儿感染可发展为慢性感染,每年死于HBV相关的肝硬化与肝癌病人多于25万[1]。目前HBV的抗病毒治疗不仅价格昂贵、副作用大、疗效有限,而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应研发HBV治疗性疫苗,使用抗病毒治疗与治疗性疫苗相结合的乙肝组合免疫治疗方法。1 HBV感染后的免疫应答与临床转归HBV感染肝细胞造成的肝损伤主要由宿主对病毒感染肝细胞的免疫应答及炎性…  相似文献   

9.
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分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肝脏疾病的共同的表现,也是各型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建立稳定可靠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对于肝损伤病理机制研究及有效防治肝损伤药物筛选提供了前提。针对肝细胞损伤分子机制不同,目前已成功建立基于免疫损伤、氧化损伤、脂肪损伤等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用于临床药物筛选及疗效作用机制研究,本文对目前常见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及其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在人类中,乙肝病毒(HBV)是最普遍也是主要导致肝病的传染性病原体。之前的调查研究确认了长期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不能将HBV完全从肝细胞清除。形成长期感染的主要机制尚未被阐明。然而研究者相信,和能够成功清除HBV感染的患者相比,那些患者基因和免疫参数的不同,可能是长期感染的原因。有研究证明,趋化因子在调节免疫细胞迁移和活化中有重要作用,并在抗HBV的全面免疫应答中是至关重要的。RANTES、MIP-1a和MIP-1b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病毒黏着并进一步侵入肝细胞是感染启动的关键步骤。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肝细胞膜上的受体在病毒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几种可能的HBV受体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对阐明HBV入侵肝细胞的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情况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HEV、HBV感染以及HBV重叠HEV感染进行血清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BV重叠感染HEV病例多分布青壮年,且女性多于男性;重叠感染患者的年龄高峰都在21~40岁;HEV感染组与HBV-HEV重叠感染组比较,ALP、TB IL存在明显差异,胆汁淤积增多,黄疸程度加深,肝细胞损伤明显。结论 HEV主要侵犯青壮年,HBV重叠HEV感染后肝细胞损害加重,病情趋向重症化。  相似文献   

13.
HBV感染免疫状态不同,临床意义不同;HBV基因型不同,导致病毒致病性、变异、抗病毒等临床疗效及预后不同.HBV感染临床意义的不同,是宿主与病毒共同作用的结果.将HBV感染免疫状态与HBV基因型结合在一起研究,探索广西桂北地区不同免疫状态下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及HBV感染免疫状态与基因型的关系,并希期望能针对宿主免疫状态、病毒特性,为每一位HBV感染患者制订最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早期进入肝细胞机制研究一直是HBV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简单易得的HBV体外感染细胞模型是HBV感染进入机制研究无法逾越的主要障碍.近年来,随着新型HBV体外感染细胞模型的建立和应用(HepRG细胞和树鼩原代肝细胞),HBV的进入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综述了近几年HBV进入肝细胞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HBV表面蛋白进入相关结构域的鉴定,已发现的候选HBV进入相关分子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肝癌中HBV和HCV基因和抗原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HCV RNA及HBV X基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HCV核心抗原,非结构区C33c抗原及HBxAg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定位及分布.结果表明(1)HCV RNA、HBV X基因在肝细胞肝癌组织检出率分别为40%(55/136)和82%(112/136).HCV RNA定位于癌细胞的胞浆内,阳性细胞呈散在、灶状及弥漫分布三种形式;HBV X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分布呈胞浆型、核型及核浆型,阳性细胞也呈上述三种分布形式;(2)HCV C33c抗原、核心抗原在肝细胞肝癌中的阳性率为81%(133/164)及86%(141/164).C33c抗原定位于癌细胞及肝细胞的胞浆内;核心抗原既定位于癌细胞核中,又可定位于胞浆中.C33c抗原阳性细胞以灶状分布为主;而核心抗原阳性细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生物素标记HBV 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作探针,对129例肝病患者肝组织作原位杂交研究。发现HBV DNA主要存在肝细胞浆内,可分为胞浆致密型、疏松型和包涵体型。HBV DNA阳性肝细胞在肝实质中分为三种型:小叶型、局灶型与散在点状分布。HBV DNA在慢性活动型肝炎中检出率最高(81%),显著高于肝硬化,慢性小叶型肝炎、急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组。乙肝复制指标阳性患者肝细胞内HBV DNA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复制组;并观察到HBV DNA阳性肝细胞与肝细胞坏死灶关系密切,多数紧紧毗邻肝细胞坏死灶/或和位于坏死灶中间,尤以局灶型分布的HBV DNA阳性肝细胞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薄芝糖肽注射液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试验小鼠建立肝损伤模型,然后分为三组,一组作为正常对照组,另两组分别注射薄芝糖肽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测定NK、IL-2、TNF的活性.结果采用薄芝糖肽注射液治疗能显著提高NK、IL-2、TNF的活性.结论薄芝糖肽注射液具有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能治疗肝细胞损伤.其机制与免疫网络有很重要的关系,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造成的肝脏损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宿主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因此,HBV病毒颗粒在肝细胞中的分泌效率会极大地影响病毒的致病性。在以往的研究中,作者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了一些具有病毒高分泌特性表型(克隆4B)和病毒分泌受阻表型(克隆3.4)的病毒株。研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HBV慢性感染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病毒(HBV)中X基因编码的一种多功能蛋白(HBx),参与众多重要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并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 早期研究表明,HBx在HCC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但其确切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近几年,HBx参与生物学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有了较快的进展.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HBx在不同的细胞系以及HBV感染的不同阶段发挥促抑凋亡的双重作用,HBx还参与细胞自噬的调控. 此外,在HBx参与细胞增殖及肿瘤侵袭和转移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本文将从HBx对肝细胞凋亡、自噬和增殖的调控及其对肝癌细胞转移和侵袭的调控等方面,对HBx参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调控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素(AFB1)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用HBV感染人胚胎肝细胞移植至裸鼠背部皮下,以后每周注射AFB1,能诱发裸鼠成瘤,实验分为4组:A组为HV+AFB1组,即用HBV感染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同时注射AFB1;B组为HBV^ 组,用HBV感染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不注射AFB1;C组为AFB1^ 组,用不感染HBV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注射AFB1;D组为对照组,用不感染HBV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也不注射AFB1。结果:A组成瘤率为27.3%(6/22),B组0%,C组13.3%(2/15),D组0%,所有肿瘤病理诊断均为肝细胞癌。用EMA单抗检测,证实为人来源细胞。PCR和DNA狭缝印迹显示:HBV X和HBV S基因阳性,证明HBV基因已在瘤细胞中。细胞首次用人乙肝病毒协同AFB1在裸鼠体内诱发成功人肝细胞癌,证明了ABV协同AFB1,在人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病因作用。同时,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的发生及防治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