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业的低碳化发展是近年来广州着力打造优质、高效、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广州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事关新时期节能减排目标计划的实施与低碳城市建设的成败。论文运用SWOT 方法,分析了广州低碳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指出广州在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步伐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水平高、技术推广体系成效显著等背景下,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应为建设都市现代低碳农业,通过低碳农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和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能源的缺乏,环境的破坏,污染的加剧,气候的巨变……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约束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过,随着低碳经济(指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应运而生,农业低碳也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3.
屋顶绿化作为一类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展现出碳源/汇特征。然而,屋顶绿化碳作用机制复杂,目前缺少针对性的综合碳绩效量化方法和考核指标,阻碍了屋顶绿化城市脱碳的推广应用。着眼于屋顶绿化低碳景观潜力量化,本文分析了屋顶绿化系统内部碳循环机制,探究了生物碳汇、隐含碳、运行碳以及生物能源供给4条减碳增汇路径(P1~P4);基于碳排放归一化值和碳回收期双重绩效指标,总结了各减碳增汇路径归一化值测度方法;通过提取文献数据,量化了各减碳增汇路径的绩效潜力和特点。结果表明:路径P1~P4潜力量化值分别为9.54、-2.26、2.96、0.35 kg CO2·m-2·a-1,各路径潜力受植物类型、气候等因素影响很大;此外,基础数据库不完善、评估情景异质对测度准确性产生了影响。对粗放型绿色屋顶综合低碳景观潜力进行分情景讨论,其生命周期(40年)综合减碳量在92.24~433.42 kg CO2·m-2...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能源农业发展的资源现状与发展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平  左玉辉  柏益尧 《生态学报》2008,28(8):3948-3957
在讨论江苏省农村生物质类型和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对江苏省能源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现状进行定量的估算,并通过对发展能源农业的种质和可利用土地、江苏省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态势的分析研究,对江苏省能源农业的发展潜力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2006年江苏省农村生物质能总蕴藏量和可利用量折合标准煤分别达到14238.06万t和2311.54万t.到2010年和2015年,江苏省农村生物质能资源量折合标准煤将分别达到5390万t和6109万t.  相似文献   

5.
尚光引  杨欣 《应用生态学报》2021,32(4):1373-1382
农业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不仅给农业减排工作带来巨大压力,还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低碳农业技术并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与农户对低碳农业政策的认知密切相关。因此,如何促进农户采纳以绿色、可持续为目标的低碳农业技术,成为实现农业碳减排的关键。本研究基于江汉平原704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熵值法和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从农户政策了解程度、政策参与程度、政策满意程度3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基于全过程视角的农户低碳政策认知变量,实证分析农户全过程政策认知对其低碳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农户低碳政策认知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农户的政策认知整体水平仅为1.89;农户对单项低风险、高效益的低碳农业生产技术采纳率较高,但对多项的低碳农业技术采纳程度偏低,平均采纳程度仅为1.62;农户政策认知对其低碳农业技术采纳与否、采纳程度均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加大低碳农业技术政策宣传力度、完善低碳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专项补贴标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逸如  刘晓彤  高文强  李海奎 《生态学报》2021,41(13):5093-5105
分析近20年来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及碳汇(源)特征,以期为我国天然林保护的政策制订和措施实施提供数据支撑。利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6-9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把森林植被划分乔木林、灌木林、竹林、疏林地、散生木、四旁树,基于行业标准的生物量模型和碳计量参数、采用生物量加权平均法等方法,估算整个工程区和各省的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对乔木林分起源、龄组、优势树种(组)估算碳储量和碳密度;量化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和乔木林碳储量随时间变化的消长,明确其碳汇/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6-9次清查,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分别为2999 TgC、3254 TgC、3585 TgC和4097 TgC,年均增长率为1.65%、1.96%和2.70%;碳储量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北和西南区域,其中四川碳储量最高,4期碳储量均占天保工程区总量20%以上;乔木林碳储量是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体,每期占比均稳定在80%以上,其中天然林比例由94.67%下降至90.28%,人工林比例稳步上升,但到9次清查时其碳密度仍低于天然林50%;不同龄组间,中龄林碳储量最高,近熟林碳储量增长最快,碳密度从幼龄林到过熟林逐渐上升,4期趋势一致;乔木林中纯林碳储量占60%以上,大部分树种(组)碳储量和碳密度随时间推移而增加。7-9次清查,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总固碳量(当期相对于前期)分别为255.33 TgC、331.46 TgC和511.53 TgC,对全国森林植被总碳汇量的贡献由8次连清的53.78%上升到9次的67.46%,其中,乔木林对全国乔木林碳汇的贡献为68.71%;天保工程区内天然林对乔木林碳汇的贡献为75.90%;不同清查期,乔木林各龄组的碳汇变化较大,幼龄林和中龄林碳汇占比明显上升,近熟林和过熟林下降,9次清查时各龄组碳汇量大小顺序为:中龄林 > 近熟林 > 幼龄林 > 成熟林 > 过熟林;不同清查期,各个优势树种的碳汇/源表现不一,总体上,混交林的碳汇比例最大,到9次清查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对乔木林碳汇的贡献分别为62.59%和17.23%,纯林中柏木碳汇贡献最大,为5.43%。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总碳储量随时间稳步增长,乔木林是总碳储量的主体,天然林是碳汇的主要来源,天然林保护增强了我国天然林碳汇的碳汇功能,促进了人工林碳汇作用提升,未来天保工程区碳汇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7.
葡萄园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中连片栽培的葡萄园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开展葡萄园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研究, 是完整探讨葡萄园生态系统碳循环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葡萄生态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如何直观地揭示葡萄园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和碳汇功能已经成为葡萄生态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发现, 葡萄园生态系统固定大量碳, 将碳封存在葡萄果实等一年生器官、主干等多年生器官以及土壤碳库中。葡萄园生态系统碳输入量大于碳输出量, 是碳汇; 土壤是葡萄园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 占总碳储量的70%, 尤其是土藤界面; 覆盖和免耕作为葡萄园的碳减排策略, 可以减少碳排放, 提高葡萄园土壤肥力。基于此, 为了阐明葡萄园生态系统的碳汇价值, 该文围绕葡萄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 系统回顾了葡萄园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规律、碳汇研究进展及碳减排策略, 为葡萄生态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并对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调整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利用辽宁省碳排放/吸收参数,估算了辽宁中部城镇密集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 1997—2010年,碳排放量为308.51 Tg C,碳吸收量为11.64 Tg C,碳吸收量可抵消
3.8%的碳排放量.土地利用变化的净碳排放为296.87 Tg C,其中,保持用地类型不变的土地上净碳排放量是182.24 Tg C,对总排放量的贡献为61.4%;发生用地类型转换的土地上净碳排放量是114.63 Tg C,对总碳排放量的贡献为38.6%.通过量化土地利用变化和碳排放之间的映射关系可知,1997—2004年,保持建设用地不变(40.9%)和农田转为建设用地(40.6%)类型对碳源的贡献最大,农田转林地(38.6%)和保持林地不变(37.5%)类型对碳汇的贡献最大;2004—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对碳源和碳汇的贡献类型与前一时段相同,但保持建设用地类型对碳源的贡献提高到80.6%,保持林地类型对碳汇的贡献提高到71.7%.基于不同景观变化类型的碳排放强度,我们从两方面提出低碳土地利用的调控对策:从碳减排方面,严格控制土地利用向建设用地转变,提高建设用地能源利用效率,避免对林地和水域过度开发利用;从碳增汇方面,增加森林覆盖率,实施农田、草地还林,加强对森林、水域的保护,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和科学实施农田管理.  相似文献   

9.
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创造丰富的农产品,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现就位于我国西部的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应当采取的对策作分析和探讨。一、宝鸡市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一) 消大于长,森林覆盖率下降宝鸡市辖十县二区,三面环山,南依秦岭,西为关山,北为千山余脉。山区面积1.3324×10~4 km~2,占全市总面积72.68%,森林面积  相似文献   

10.
多年以来,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一直较低,特别是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差距。并且在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是农业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志凌  黄贤金  赵荣钦  赖力 《生态学报》2010,30(16):4493-4502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内涵和理论基础等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碳政治和碳排放权分配、目标思路、指标体系构建和碳排放的核算;从政策路径、政策工具和政策仿真等方面介绍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趋向,主要有:低碳经济理论的深入研究,低碳经济战略和政策工具研究,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和经济技术风险研究,碳减排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  相似文献   

12.
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综述了农业生产中的化感作用,建议应合理有效地运用化感作用中的相生相克效应,改进秸秆还田,载培的耕作措施以及杂草和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为我国的农业持续发展提出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低碳旅游是解决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碳均衡分析作为新时期旅游业低碳转型的探索性工作,突破了以往研究中无法明确判断碳减排压力的困境,逐步成为新的学术热点。本文基于旅游业碳排放与生态系统碳吸收模型的构建,结合区域旅游经济贡献,对太原市旅游碳赤字进行初步估算。结果表明:2010—2016年,太原市旅游业碳排放从48.85×107kg增长到66.84×107kg,其中,旅游交通、住宿、购物及餐饮部门是主要碳源;旅游交通和住宿部门在选定时段内的比重不断减小,其余要素部门占比逐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太原市陆地生态系统年均碳吸收总量为122.98×107kg,其中,森林和农田系统是主要碳汇,草地和水域系统的增汇能力相对较弱;旅游业年均碳赤字的估算值为34.30×107kg,呈现严重的碳失衡状态;太原市旅游业成为一个显著的碳源,节能减排和生态增汇将是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章家恩  骆世明 《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实践,现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目前,全国2000多个县、乡镇先后实施了生态农业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实践和理论问题。在实践方面,存在着思想认识、技术、资金、建设与管理等问题。在科学理论方面则需要解决如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分类、生态模式的内在过程与机理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模式的尺度转换以及生态农业模式变化规律、生态农业安全等问题。因此,加快开展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生态产业,全面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是当前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王桃妮  张子莲  全为民 《生态学报》2024,44(7):2706-2716
牡蛎礁生境是指由聚集的牡蛎和其他生物及环境堆积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固碳和储碳潜力巨大,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牡蛎礁生境碳源与汇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主要在于牡蛎钙化和呼吸作用都释放CO2,而碳源与汇的评估忽视了钙化、同化和沉积过程带来的整体碳汇价值及牡蛎礁生态系统功能带来的碳汇效应。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牡蛎礁生境的碳汇价值。一方面,牡蛎礁生境的碳源和碳汇需要从牡蛎礁自身的整体碳循环中进行评估,包括牡蛎礁系统中的沉积、钙化、呼吸作用及侵蚀、再悬浮和再矿化作用; 另一方面,牡蛎礁生态系统服务引起的碳汇效应需从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进行评估,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碳价值进行关联,从而纳入碳汇核算体系。从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增汇角度出发,综述了牡蛎礁生境中碳的源与汇;阐述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微生物在牡蛎礁生境碳汇中的作用;以保护和生态修复为目的,进一步提出可实现牡蛎礁生境最大潜在碳汇的策略,以期为实现海洋负排放及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梁森  张建军  王柯  刘时栋 《生态学报》2023,43(9):3517-3531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措施,借助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固碳潜力,无疑是土地利用碳减排的新路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整治视角,从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质量两个方面评估了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并借助InVEST模型定量化地分析了工程实施前后的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结果如下:(1)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加速了各类生态系统间的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城镇生态系统的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减少;工程区植被覆盖度整体提高,NDVI值平均水平不断上升、高值区逐步扩大,劣质、低质生态系统改造成果显著,陆地生态系统质量有效提升。(2)试点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潜力得到有效改善,工程累积增加碳汇面积22.68%,其中工程实施前期增加碳汇面积18.06%,中后期增加面积4.62%;工程实施后2018年碳汇总量增加32.74 Tg, 2020年碳汇总量增加31.28 Tg,年均碳汇潜力的提升约1.24%;工程在增加生态系统质与量、碳汇潜力的巩固与提升上具有显著成效。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保护修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项,这也是生态保护修复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基本...  相似文献   

17.
有机农业发展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不同国际组织为有机农业下的定义、有机农业的起源及理论发展过程,以及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轨迹:我国有机农业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通过详细叙述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规模、种植作物种类、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投入品及有机种植技术,比较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与国外存在的差异.从有机农业标准、生产技术、产品市场、有机认证、企业信誉、自然环境污染、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方向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Canopy greening,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canopy structure changes, is the most notable signal of ecosystem changes in response to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However, our knowledge of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canopy development and senescence, and its endogenous and climatic drivers is still limited. Here, we used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to quantify the changes in the speed of canopy development and senescen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during 2000–2018, and used a 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dataset as a proxy for photosynthesis, in combination with climate datasets to decipher the endogenous and climatic driver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canopy changes. We found that the canop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early green-up stage (April–May) is accelerating at a rate of 0.45–0.8 × 10−3 month−1 year−1. However, this accelerating canopy development was largely offset by a decelerating canopy development during June and July (−0.61 to −0.51 × 10−3 month−1 year−1), leading to the peak NDVI over the TP increasing at a rate of only one fifth of that in northern temperate regions, and less than one tenth of that in the Arctic and boreal regions. During the green-down period, 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accelerating canopy senescence during October. Photosynthesis was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driver for canopy changes over the TP. Increasing photosynthesis stimulates canop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early green-up stage. However, slower canopy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d senescence was found with larger photosynthesis in late growth stages. This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tosynthesis and canopy development is probably linked to the source–sink balance of plants and shifts in the allocation regime. These results suggest a sink limitation for plant growth over the TP. The impact of canopy greening on the carbon cycle may be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source-oriented paradigm used in current ecosystem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