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在茶树苗圃育苗过程中,播种后常因出苗太密,必须进行匀苗间拔,才能使茶苗发育健全,生长良好;而被间拔出来的茶苗,一般约占出苗总数的1/3以上。过去,这些茶苗未经利用,遗弃于  相似文献   

2.
茶树内生木霉种的鉴定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定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离自健康茶树叶片组织的一株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菌株CSN-18,研究茶树内生木霉的人工接种、再分离及其在茶树地上部组织中的内生性。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快,产孢量大。用CSN-18回接茶苗,接种后一个月可以从茶苗的茎和叶组织中再分离获得该真菌。接种后的茶苗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病害表现;与对照相比,接种后6个月组培苗生长良好,叶色更绿;接种后1个月,实生苗生长正常。通过石蜡切片和苯胺蓝染色,在已接种的茶树组培苗的叶片内部组织中可观察到木霉的存在,从而证明了木霉能够在茶树地上部组织内定殖,是茶树的一种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茶树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茶树在分子和基因水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转基因技术尚不成熟且茶树生长周期较长,茶树的基因功能研究依然不能有效开展。采用铁观音(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cv.‘Tieguanyin’)实生幼苗叶片,通过筛选多种纤维素酶、果胶酶、离析酶和甘露醇的浓度组合,并结合原生质体的数量、活性和杂质含量综合确定了最佳配方,成功建立了铁观音茶苗叶片原生质体提取和PEG介导的高效瞬时转化体系,转化率达56.25%。利用该系统探索了茶氨酸代谢通路中2个重要合成酶(茶氨酸合成酶(TSI)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II-1.1))的亚细胞定位。研究发现,这2种酶均定位于铁观音原生质体细胞质中。茶苗叶片原生质体提取和瞬时转化体系的建立为茶树基因组功能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SSR标记鉴定浙江省主要无性系茶树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促进浙江省茶树育种的发展,利用SSR引物对浙江省茶树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筛选出可用于鉴别浙江省茶树品种的核心鉴定引物和标准品种,并进一步应用于未知茶苗身份鉴定。首先,利用35对SSR引物研究了36个茶树育成品种,并进行聚类分析;然后,根据电泳谱带和基因型筛选出核心鉴定引物和标准品种;最后,对4株未知茶苗进行了身份鉴定。结果表明:共有34对引物表现出多态性,各品种基本按遗传背景聚类,重复样本间遗传距离介于0~0.094;有10对引物确定为核心鉴定引物,8个品种为标准品种;4株未知身份茶苗中,NH-01属于乌牛早品种,另外3株并非浙江现有品种。本研究认为,核心鉴定引物在两个浙江育成品种间差异引物对≥2时,应判定为不同品种;差异引物对≤1时,应判定为相同品种或极相似品种,必要时应引入其余24对引物计算遗传距离进一步验证,遗传距离>0.140判定为不同品种,遗传距离≤0.140判定为同一品种。  相似文献   

5.
茶树短穗扦插,是茶树无性繁殖中最有价值而且容易推行的方法之一。目前,全国各茶区正日趋广泛地用来大量繁育茶苗,对于解决迅速扩大新茶园所需种苗起了很大作用。这对实现中央提出:茶叶生产,三年超过锡兰,五年赶上印度的号召,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一年生扦插苗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硒酸钠(0、0.15、0.3、1.5、3、5、8 mg·L-1)对茶苗的硒积累、植株生长、生理指标和根尖显微结构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苗的根和新梢中的硒含量与营养液中的硒浓度正相关;随着硒浓度升高,茶苗的鲜重、侧根数量、根系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根系活力等生长指标,茶多酚、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茶叶质量指标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而丙二醛、过氧化氢、脯氨酸含量等抗逆生理指标则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显微结构分析显示在不同硒浓度处理条件下根尖的显微构造存在差异。低硒浓度(0.15、0.3、1.5 mg·L-1)处理的茶苗根尖的皮层薄壁细胞饱满、完好,表皮细胞较小;高硒浓度(Se≥3 mg·L-1)处理的茶苗根尖的皮层薄壁细胞变形或受损,表皮细胞增厚,表现出胁迫反应。上述结果说明硒对茶树具有双重效应,合适浓度(0.3 mg·L-1)硒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有益,表现为光合作用和根系活力增强,过氧化物和脯氨酸含量降低,生物量增加,茶叶茶多酚含量增加;硒浓度过高(≥3 mg·L-1)对茶苗的生长和茶叶品质有害,表现为茶苗出现胁迫反应,茶多酚降低。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硒对茶树的双重作用机制和富硒茶的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短穗扦插是我国茶树栽培上一项新成就,它不但可于短期内人为地获得大量生长健壮的无性茶苗,克服了茶种生产要受自然条件等限制的缺陷;而且还可保持母本原有优良性状。因此,对于大力开辟新茶园和加速良种选育具有很大意义。目前国内各茶区,推广茶树短穗扦插极其广泛,如江苏省1958年扦插达6.000余亩,福建大  相似文献   

8.
茶树植物有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狭义的茶树植物是指目前广泛栽培的茶(Camelliasinensis(L.)O.Ktze.)和普洱茶(Camelli assamica(Mast.)Chang),习惯上,前者称为小叶茶,是灌木型的茶树,后者称为大叶茶,在野外成乔木型茶树,在人工栽培的茶园里,由于修剪而成矮化的灌木型茶树,但如管理疏忽,修剪不及时,也就很容易长成乔木状的茶树。普洱茶原来只作为茶的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Mast.)Kitamuca,1984年,张宏达教授将它提升为种,由于它和茶显著  相似文献   

9.
陕西秦巴山区茶园栽培群落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秦岭、巴山地区新老茶园面积约有2.67×10~4ha,主要分布于秦岭南坡和巴山北坡的低山丘陵地带,它在我国“江北茶区”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区植茶历史悠久,早在隋末唐初这里就开始栽种茶树,从事茶叶生产。为了总结和交流这一地区农民过去在茶树栽培技术上所取得的成果,近两年来我们侧重于以茶树为主与经济林木和豆类作物的间作进行了调查,并按照植物群落生态学的观点,将区内较常见的、且形成有一定面积的茶园复合栽培群落,划分为:栗-茶、桑-茶、椿-茶、桐-茶、桐-茶-豆等若干主要类型,叙述了每个类型的茶树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林分内茶树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和小气候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板栗-银杏-茶(Castanea mollissima-Ginkgo biloba-Camellia sinensis)和板栗-茶(Castanea mollissima-Camellia sinensis)复合林分和纯茶(Camellia sinensis)林分内3个小气候因子[包括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空气温度(Ta)和空气相对湿度(RH)]和茶树光合特性[包括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影响茶树Pn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在不同测定时期3种林分内PAR、Ta和RH差异较大;同一时期纯茶林分内的PAR和Ta基本都高于2种复合林分,但纯茶林分内的RH总体上均低于2种复合林分;与纯茶林分相比,板栗和银杏与茶树复合种植有助于调节林分内的PAR、Ta和RH.2种复合林分内茶树的生长均受到板栗或银杏阴蔽的影响,纯茶林分中茶树的Pn最高,与板栗-银杏-茶复合林分内茶树的Pn有显著差异;而纯茶林分中茶树的Gs总体上高于复合林分、Ci与复合林分间差异不显著,且3种林分中茶树的Tr总体上也无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6个生理生态因子(Gs、Ci、Tr、PAR、Ta 和RH)中,Tr对3种林分内茶树的Pn影响最大,其次是Ta,其他因子在各种林分内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复合种植可调节林分内的水热状况,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值得在现有茶园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对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以及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探讨灰茶尺蠖对茶树品种的适应机制。【方法】首先测定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并从中选择5个茶树品种测定其叶片生化成分(水分、可溶性糖、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分析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生化成分的关系;用筛选出来的5个茶树品种叶片饲喂灰茶尺蠖,测定不同茶树品种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平阳特早舒茶早中黄2号越香早中黄1号岚里香漕溪1号玉露1号福鼎大白陕茶1号苏玉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说明灰茶尺蠖幼虫偏好取食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的茶树叶片,不喜食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叶片。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可显著影响灰茶尺蠖低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发育历期,对成虫寿命、末龄幼虫体重、蛹重、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取食量和食物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茶树的生化成分影响着灰茶尺蠖的取食选择,而灰茶尺蠖可通过改变取食策略等方式来适应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2.
茶刺蛾是湖南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1957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试验站的200余亩采叶茶园,被害面积达165亩,占82.5%,其中有15%的茶树片叶不存,成了光杆。茶刺蛾的为害不仅直接影响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13.
苗进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07,27(10):3973-3982
应用可视DC-EPG方法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在9个品种茶苗上的口针刺探行为,共发现并初步确定了7种主要波型,即A波、S波、C波、E波、F波和R波、以及非刺探波NP波。A波为刺探波,S波为口针向韧皮部刺探和进入韧皮部中的分泌唾液波,C波为口针到达韧皮部之前的主动取食波,E波和F波为口针在韧皮部中吸收波,R波为取食间歇波。以该叶蝉在不同品种茶树上的平均刺探次数和各波形平均持续时间为指标,或者以其在不同品种茶树上含有各波形的单次刺探平均持续时间为指标,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均将9个品种分为3个不同的组。S、E和F波对应着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的主要取食活动,可能与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取食密切相关。以S、E和F各波的平均持续时间、以及含有各波形的单次刺探的平均持续时间为指标,对品种的抗性强弱排序,评判9个茶树品种抗叶蝉取食能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龙井长叶、黄旦、政和大白茶、黔湄601、红芽佛手、中茶102、中茶302、龙井43和安吉白茶。该顺序与田间查得的9个品种茶树上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一致,表明DC-EPG方法简捷、可信度高,可作为检测茶树品种对叶蝉抗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摸清贵州古茶树资源组成与分布,为区域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线路调查的方法,对贵州省内古茶树进行全面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分析贵州古茶树资源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特征、年龄结构特征及生长状况。结果:(1)资源调查涉及338个分布点,记录了7 816株古茶树,隶属5种2变种;(2)赤水河-綦江水系是疏齿秃房茶现有分布中心、乌江水系是茶现有分布中心、都柳江水系是突肋茶现有分布中心;(3)古茶树垂直分布于海拔200 m到2 500 m之间,随着海拔升高,分布的物种数越多,在1 000~1 500 m海拔段物种数量达到峰值,随后海拔越高物种数越少;(4)古茶树树高一般在10 m以下,地围在20~100 cm的居多,平均冠径集中在3 m以下,绝大部分古茶树生长势正常,也存在因生境影响而处于衰弱或濒危状态。结论:调查显示贵州古茶树资源共7种,含5种2变种,存在疏齿秃房茶、茶、突肋茶等3个物种的现有分布中心。古茶树生长状况良好,少数处于衰弱或濒危状态,亟需加强古茶树保护与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5.
丛枝菌根(AM)对无性繁殖茶苗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 ,分别接种丛枝菌根 (AM)真菌Acaulospora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 ,菌号 :34)、Glomusmanihot(木薯球囊霉 ,菌号 :38)和Glomus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酶 ,菌号 :90 0 36) ,观察AM对枝条繁殖茶苗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持续 1 4个月。结果表明 ,接种AM真菌明显促进了无性繁殖茶苗的生长 ,无论是株高还是地上、地下干重都高于不接种者 (CK) ,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AM对茶树吸收无机元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对P、Ca、Mg等的吸收。接种AM真菌的茶苗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CK。接种AM真菌还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和茶多酚的浓度 ,改善了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分别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Acaulospora 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菌号:34)、Glomus manihot(木薯球囊霉,菌号:38) 和Glomus 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酶,菌号:90036),观察AM对枝条繁殖茶苗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持续14个月。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明显促进了无性繁殖茶苗的生长,无论是株高还是地上、地下干重都高于不接种者(CK),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AM对茶树吸收无机元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P、Ca、Mg等的吸收。接种AM真菌的茶苗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CK。接种AM真菌还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 和茶多酚的浓度,改善了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茶园中杂草的危害是普遍的现象。而在茶苗苗圃及幼龄茶园中杂草对茶树的危害,比一般采摘茶园更为严重。在一些老茶区,多为平地种稻,半山栽茶,农忙季节既要翻地插秧,又要采茶炒茶,都要求不误农时,劳动力很紧张,茶园除草常被延误;而手工削除又不能有效地防除深根性和蔓生性杂草。为了有效地防除杂草,必须明确杂草的种类及危害的程度,以便于选择有效而又安全的药剂。我们在浙江地区的茶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崂山茶区土壤生境因子与不同茶园进行对应分析研究,发现可以按照崂山茶区土壤特征将不同的茶园分成三类:富磷区、富有机质区、老茶园区.从而为崂山茶区不同种类茶树种植以及如何改良土壤促进茶树生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氟对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沙培法,用不同浓度的Na F溶液处理6周,对茶树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600 mg L–1的氟处理,茶苗叶片的OJIP曲线O相呈小幅度上升,P相下降得非常明显,IP相显著下降,出现清晰的L点(150μs)和K点(300μs);经过氟处理的茶苗叶片I点、J点的相对可变荧光和耗散能增加;荧光参数RC/CSo、ETo/ABS、PIabs、PIcs等明显下降,而DIo/RC、DIo/CSo和DIo/ABS等参数大幅度增加;叶片氟含量与ETo/TRo、REo/ABS、PICS呈负相关,与DIo/RC呈正相关。因此,氟胁迫处理削弱了茶树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能力,影响了光合机构的作用,同时叶片以增加自身热耗散来防止受到光抑制和光破坏。  相似文献   

20.
茶氨酸是茶树叶片中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药理功能,但迄今仅在蘑菇、蕈和一些山茶科(属)植物中检测到茶氨酸。茶氨酸因有一种独特的风味特色"umami鲜爽味"而被人类营养学广泛研究,并发现合成茶氨酸的植物不仅在植物分类上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植物资源的有效发掘有巨大经济价值;同时还可以间接去研究茶树中茶氨酸的代谢机理以及茶氨酸合成酶的分离纯化和TS基因的克隆表达。该文运用HPLC、LC-TOF/MS对大别山地区野生幼年与成年油茶根、叶中茶氨酸进行检测,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油茶中茶氨酸合成酶(theanine synthetase,TS)基因进行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幼年的油茶根中检测到茶氨酸,含量为0.08mg·g-1(鲜重),而在幼年的油茶叶片和成年油茶根、叶中均未检测到茶氨酸;在幼年油茶根中克隆出一条长为1 071bp油茶TS基因开放阅读框,其基因序列与茶树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AB117934)基因和TS(DD410896)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8%,氨基酸序列与茶树中GS(AB117934)和TS(DD410896)的相似性高达99%。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序列编码的TS蛋白具有20个磷酸化位点,不存在信号肽序列与跨膜结构,含有卷曲螺旋结构的亲水性细胞质蛋白。该研究将为油茶新经济价值的发掘,为茶氨酸在油茶中合成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茶氨酸在茶树中代谢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