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愉 《人类学学报》2004,23(4):255-263
生活于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的行走方式一直是古人类学家关注争论的焦点之一。尽管标本露西(AL288)保留有大部长骨和盆骨,使得研究者有可能对其全身形态结构进行复原。从形态结构出发,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这一标本所代表的个体在直立行走方面的能力,仍有很大的歧见。本文以露西的人体测量数据为基础,辅以现代人及黑猩猩的身体质量分布数据,建立起一套露西的静力学模型,并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各种可能行走方式的运动方程“驱动”静力学模型,由此分析各种静力模型/运动方程组合导致的生物力学特征。最初结果显示,若露西以现代人运动方程直立行走,髋、膝、踝关节的能量消耗较小,且分布比较合理。但深一层的分析显示,包括露西在内的南方古猿股骨标本均表现了较强的在矢状面的抗变形能力与以屈膝屈髋方式行走的露西的力学需求相合,显示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人在太空     
吴国兴 《生命世界》2008,(10):78-79
太空中怎么行走? 航天员住失重环境中的感受与地面完全不一样。进入失重状态以后最先感觉到的是漂浮。由于缺乏重力的向下吸引,双脚自然离开地板,身体悬浮在空中。这时正常行走已不可能,航天员只能用双手推拉舱壁来帮助身体移动。  相似文献   

3.
《生理通讯》2008,27(1):31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行走速度快的人比行走速度慢的人更长寿。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在美国老人医学学会的常年大会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4.
《昆虫知识》2010,(1):15-15
一项新研究发现,蝗虫并不是靠“感觉”走路,而是依靠“视觉”精确定位自己的每一步,这表明人类可能低估了蝗虫的视觉导向系统。此前研究表明,昆虫大多靠触角等器官凭“感觉”行走或飞行,依靠视觉引导行走对于脑部较小的昆虫来说似乎过于高级。  相似文献   

5.
驱动蛋白能够携带"货物"沿微管高速连续行走,在行走过程中,将ATP结合与水解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蛋白的由十几个氨基酸组成的颈链周期性地与驱动蛋白头部对接和分离是其行走的关键步骤,也是驱动蛋白发力做功的关键环节。现结合本课题组最新的研究结果,对驱动蛋白颈链3个部分不同的对接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驱动蛋白颈链对接机制的阐明,加深了人们对于驱动蛋白沿微管行走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其他分子马达工作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今年2月24日,著名的古人类学家玛丽·利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宣布了一项新的发现:即三百五十多万年前人类的远古祖先的足印。足印的形态和分布表明:它们是由一个直立行走的个体留下来的,而这种直立行走的样子与现代人的直立行走的样子十分相像。这些足印是英国的科学家A·黑尔在莱托里尔发现的。莱托里尔,是坦桑尼亚北部地区东非大裂谷中的一个著名的考古地点。足印保存在一层灰黄色的中  相似文献   

7.
李丽国 《化石》2011,(2):27-31
恐龙是中生代地球陆地的霸主,在世界的各大洲甚至如今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均发现有恐龙的化石,可见当时其在地球上的繁盛状况。恐龙体型各异,种类繁多,但按照腰带的不同仅划分为蜥臀目(三射式)和鸟臀目(四射式),而如果按照恐龙的行走和站立姿态大体有三种:两足行走、半四足行走和四足行走。  相似文献   

8.
龚缨晏 《化石》1996,(2):8-9
人的双脚是怎样开始直立行走的龚缨晏在现代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才采取双脚直立的行动方式,这是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双脚直立行走的产生,是人类起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现有的材料而言,约400万年前出现于非洲的南方古猿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人材...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笼养肉仔鸡胸囊肿发生的行为学机制,观察比较3种盒式笼(笼底分别由铁丝网、塑料片和竹竿组成)中肉仔鸡从3至6周龄的行为, 以及胸囊肿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6周龄时,肉仔鸡在3种笼底上的伏卧行为虽无显著差异,但在行为格局中其比例最高(均在70%以上),而站立、行走和晃动3种行为之和仅占10%左右;竹竿笼底上的肉仔鸡行走频次、晃动频次和比例均显著高于铁丝和塑料笼底上的(均P<0.05),而竹竿笼底上的肉仔鸡胸囊肿发生率显著低于铁丝笼底上的(P<0.05);随着周龄增长,铁丝笼中肉仔鸡行走和晃动频次均减少,伏卧时间延长,胸骨承受的重量增大,这增加了胸部与铁丝网笼底接触及摩擦的几率和时间。实验结果说明,笼养肉仔鸡行为格局趋向静态单一化(动态行为频次降低,静态行为比例占优势)与其胸囊肿发病率的变化相一致,提示两者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这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假设,即依赖于笼底类型和周龄的肉仔鸡行为趋向静态性是胸囊肿形成的必经环节。  相似文献   

10.
邵青 《生命世界》2014,(9):90-93
正首先承认,我不是摄影发烧友,一则是记不住各种摄影术语和理论,二则又很喜欢在行走中记录大自然。摄影这个行业对我来说太烧钱,加上单反相机太重扛不动,所以一直都偏好用各种便宜且携带方便的卡片机,在行走中凭着感觉去拍摄各种花草。近日工作基本上都是各种稿件的写作,在敲字之余,翻出之前用卡片机拍的一些照片。照片里面的植物拍摄时间大多都是正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因  相似文献   

11.
在亚丁,骑在马背上,行走于海拔4000米以上崎岖陡峻的山路,你多少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此时,你的生命托付给了为你牵马的马夫。特别是遇到下雨下雪,道路泥泞,大雾笼罩,空气稀薄,高山反应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杨吉娣 《蛇志》2011,23(3):318-319
下肢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不正常地凝结,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麻木,腓肠肌及腹股沟有明显压痛,皮温高于对侧,站立和行走时疼痛加剧,是妇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现将我院妇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手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非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收治的85名临床确诊MSA患者的临床资料,每隔6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直至需辅助行走时间,研究时限3.5年,筛选10个可能影响MSA独立行走的危险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85例MSA患者中,很可能MSA38例(44.7%),可能MSA47例(55.3%),以帕金森表现(MSA-P)43例(50.6%),以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MSA-C)42例(49.4%),男性46例(54.1%),女性39例(45.9%),起病年龄54.7±8.8岁,首发运动症状30例(35.3%),首发非运动症状55例(64.7%)。起病至非运动症状合并运动症状中位时程27.9(11.5, 40.5)月。截至本研究终止,28例(32.9%)患者独立行走,57例(67.1%)患者不能独立行走,起病至辅助行走中位时程36.0(22.5, 54.0)月。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起病年龄大(HR=1.041, 95%CI 1.000-1.083, P=0.049)、HY高分期(HR=2.015,95%CI 1.031-3.938,P=0.040)、起病至非运动症状合并运动症状短时程(HR=0.980,95%CI 0.967-0.993, P=0.003)是MSA患者发展至辅助行走状态的危险因素。结论:起病年龄大、HY高分期、起病至非运动症状合并运动症状短时程是MSA患者辅助行走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发奎 《化石》2008,(2):44-45
人类起源是人们喜闻乐道的科学问题,是个老话题,有关文章很多,但不是老生常谈,而是时谈时新的。今年又有什么新话题可谈呢?这里我向大家介绍Thorpe S.K.S.et all(2007)新提出的人类的双足直立行走方式起源的新假说(Science 316:1328~1331)。  相似文献   

15.
新型仿生眼     
美国第二视觉公司推出的新型仿生眼能帮助因色素性视网膜炎失明的人(视网膜退化的遗传性眼病),能沿着路上的白线行走,甚至能够分辨出袜子的颜色。  相似文献   

16.
西藏时光     
卢海林 《生命世界》2009,(10):76-77
行走在魂牵梦绕的西藏大地,岁月流淌,光影变换万千,把这片神秘净土装扮得分外梦幻:光影中雅鲁藏布江纵横交错,神来之笔的光线划过寂静湖面,柔光轻抚流动的沙漠……与河流山川相遇,与速度时间碰撞,自由的阳光嬉戏、穿透万物,光影交汇奏起浑厚、优美、抒情乐章。用多少语言可以慰藉勇敢的天路者疲惫的心灵,大美西藏!  相似文献   

17.
西藏时光     
行走在魂牵梦绕的西藏大地,岁月流淌,光影变换万千,把这片神秘净土装扮得分外梦幻:光影中雅鲁藏布江纵横交错,神来之笔的光线划过寂静湖面,柔光轻抚流动的沙漠……与河流山川相遇,与速度时间碰撞,自由的阳光嬉戏、穿透万物,光影交汇奏起浑厚、优美、抒情乐章。用多少语言可以慰藉勇敢的天路者疲惫的心灵,大美西藏!  相似文献   

18.
《生命世界》2008,(10):111-111
人类常常以万物之灵来自居,因为我们能直立行走,我们能靠头脑创造出不可思议的高科技产品,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动物界所没有的丰富的感情生活。这些感情生活,让人类彻底与行尸走肉区别开来。然而,一只失去幼崽的大猩猩的举动却使人不得不相信,动物与人类一样,它们也有爱,也博,导悲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人体在主动和被动两种行走模式下的步态特征与下肢主要肌群的肌电信号变化规律。方法:选取12名在校男大学生,通过Greenjog履带式自发力跑台和h/p/cosmos电动跑台建立主动式和被动式行走模型,先后在两种模式下以3种递增速度即慢速(2 km/h)、常速(4 km/h)、和快速(6 km/h)进行一次性步行运动,运用三维运动捕捉分析系统和表面肌电测试仪,分别对每种速度采集2 min的连续三维步态和肌电信号数据。结果:慢速时,被动式行走的支撑相占比显著高于主动式行走(P<0.05),而摆动相占比和膝关节角度变化值则显著低于主动式行走(P<0.05);常速时,被动式行走的膝关节角度变化值和股二头肌积分肌电值显著低于主动式行走(P<0.05);快速时,被动式行走的膝关节、踝关节角度变化值和股二头肌积分肌电值显著低于主动式行走(P<0.01);此外,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被动式行走的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呈现显著增高的趋势(P<0.05)。结论: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人体主动步行时的膝关节活动范围更充分,对主动肌的锻炼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植物杂志》2011,(1):32-37
身高2米以上,全身披满红棕毛发,直立行走,抓住人会大笑不止……这就是传说中神农架野人的形象。很久以来;它与北美地区的大脚怪、中国西藏的雪人一样,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探险家和游客。虽然20世纪以来,有关神农架野人的目击报告已有上百次,科学家也曾深入神农架茂密的丛林中进行实地科考,甚至还有被认为是野人毛发、粪便、脚印等遗留物的发现,但时至今日,仍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神农架野人的存在。神农架野人,是否永远只是一个神秘的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