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东钱湖的枝角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枝角类为鱼类天然食料之一,也是最好的鱼类食料之一,幼鱼的全肠有时几乎充满了枝角类。但对于太小的幼鱼,也是鱼苗进入鱼池后饲养的最初三,四天,还不能吞食成年的枝角类,那时它们如果大量的过分繁殖,必须会抑制其它小型浮游动物的繁殖。  相似文献   

2.
枝角类是一切幼鱼以及許多经济鱼类成鱼期的良好食料。    相似文献   

3.
淡水枝角类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枝角目(Cladocera)是一类常见的低等甲壳动物,棣属鳃足亚纲(Branchiopoda)。它是淡水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淡水养殖鱼类如鲩、鲢、鳙等鱼苗的主要食料之一。因此,我国养鱼者常大量养殖它,作为鱼苗的天然饵料。苏联也非常重视淡水枝角类的  相似文献   

4.
枝角类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甲壳动物,营养丰富,是淡水鱼类的优质饵料,也是禽畜的优良促长剂。研究枝角类的培养技术,对促进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枝角类中的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是淡水鱼苗转食后的适口饵料,也是某些成鱼的终生饵料。该溞最适的生长繁殖季节正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摄食和生长旺季。它具有生长快,性成熟期短,生殖量较大等优点,可作为优良的培养种类。对发头裸腹溞的培养研  相似文献   

5.
水蚤(溞)     
水蚤俗称红虫,动物学上称为枝角类或溞类。其中绝大多数种类都生活在淡水里面,构成了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部分。水蚤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纲,鳃脚亚纲,枝角目。它不仅在动物学的教材上甚为重要,同时对于水产养殖业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水蚤是幼鱼的主要食料,它的产量密切地关联着鱼类的繁殖与生长。解放以来,淡水养殖事业受到了党与政府的无比重视,水蚤的研究工作就使得更加需要蓬勃开展起来。可是这方面做的工作及资料还  相似文献   

6.
淡水枝角类的生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淡水枝角类是一类富有经济意义的小型浮游甲壳动物,它是淡水养殖角类(鲤、鲢、鳙、鲩等)鱼苗的重要饵料。因此,它们的产量可以直接影响这些经济鱼类的生长繁殖,而影响它们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生殖量和生殖率。如果生殖量高,生殖率快。产量必然增高,这是很明显的。所以研究枝角类的生殖对渔业增产具有实  相似文献   

7.
鳡鱼(Eloptchthys bambusa),又称黄尖、竿鱼、横杆子,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生活于水域的中上层,活动迅速,性猛贪婪,在全国各地水域都有分布,对经济鱼类的养殖,危害较大。据《水生生物学集刊》1959年3期报道,鳡鱼在14毫米长的鱼苗期就捕食其它鱼苗,以后即会以鱼类为主要食料。由于鳡鱼的肠管较短,消化、排泄迅速,所食的鲢鳙等经济鱼类及骨骼很快被  相似文献   

8.
直额裸腹潘对海水盐度的适应能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枝角类广布于淡水水体且是幼鱼的主要食料,仅有少数种类分布于海水。海产枝角类繁殖力低又不易大量培养,作为海水动物养殖的活饵料意义不大。为了探究利用淡水枝角类供作海产动物人工养殖的活饵料的可能性,我们对不同产地的直额裸腹溞(Moina rectirostris)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作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裸腹溞是淡水枝角类中繁殖力最强的一个属,直额裸腹溞在我国干旱地区半咸水水体很常见,曾经在盐度5.5‰的达里湖中形成优势种群,从培养海产动物活饵料的来源,应是很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引进优良鱼种是发展淡水鱼类养殖事业重要途径之一。非洲鲫(Tilapia mossambica Peters)属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ae),原产于非洲东南部的莫三鼻给湾。由于它具有生长迅速、繁殖力和抗病力强等特点,因而具有养殖价值。1957年开始引入我国,先后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省试养成功。并很快传播到其他省区,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养殖对象之一。费鸿年(1958)在报导“新移殖到我国饲养的非洲鲫鱼”时指出:这种鱼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幼鱼完全吃硅藻、单细胞绿藻和小甲壳类。较大的鱼摄食腐败的植物,特别爱吃丝状藻类、原球藻类、硅藻类,有时还能吃蚊的幼虫和虾类。广东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60)对非洲鲫研究结果也表明其食料以植  相似文献   

10.
人工饲料喂养中华鲟仔鱼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鱼为秋季繁殖的鱼类,秋末至冬季则是其仔幼鱼的生长发育时期。由于这一季节水温低,仔幼鱼的培育通常所采用的水蚯蚓、枝角类等活饵料[‘],无论人工培养还是在天然水域中采集,其产量均难以保证大量培育中华鳄幼鱼的饲料需求。同时,长期投喂污水中生长的水蚯蚓,难免带来各种病原体,导致幼境易于感染疾病。近年来,国外多采用人工饲料培育幼鳄,既保证了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幼鳄对饲料的需求,同时又可避免单一使用水蚯蚓作为饲料所带来的弊端.在美国,采用鲑鲫鱼类人工开口饲料已成功饲养高首势(上lp*n**ro。ns**n*nUsD…  相似文献   

11.
吕凯  诸爽爽  谷磊  孙运菲  张露  杨州 《生态学报》2023,43(11):4604-4618
表型可塑性是指生物(尤其是单一基因型)在适应异质环境时表达出不同表型的能力,并且有遗传基础。环境变化调控表型可塑性既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进程中(称为代内表型可塑性),也能够以可遗传表型响应的形式持续多个生物世代(称为代际表型可塑性)。浮游动物枝角类常常受到来自鱼类的捕食风险影响而表现出诱导型防御的表型可塑性。诱导型防御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代谢稳态控制,因此枝角类的诱导型防御的表达容易受到内稳态代谢干扰物(例如抗抑郁药舍曲林)的影响。考虑到舍曲林在水中生物活性高且难以被降解;同时,枝角类世代周期较短,因此需要评估连续多代舍曲林暴露对枝角类反捕食防御代内以及代际可塑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代内可塑性方面,连续两代的舍曲林暴露放大了鱼类信息素诱导的蚤状溞体长减小趋势以及相对尾刺长度增长趋势,但是对鱼类信息素作用下的种群适合度参数无明显干扰。在代际可塑性方面,随着连续两代舍曲林的浓度上升,亲代经历鱼类信息素产下的子代继续响应鱼类信息素时,体长减小、相对尾刺长度增大,说明形态防御得到加强;同时种群净繁殖量以及种群内禀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被放大,由此可能抑制鱼类捕食风险下蚤状溞的种群丰度。上述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2.
太湖新银鱼移植对(鳖)早期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择长江中游西洞庭湖水系太湖新银鱼移植水体(黄石水库)和未移植水体(蒙泉水库),研究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移植对浮游动物食性鱼类(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早期生长和摄食的影响。2009年7月下旬和8月中旬共采集稚鱼157尾,其中7月下旬采集稚鱼在14—23日龄之间,两水体间生长差异不显著;8月中旬采集稚鱼在20—49日龄之间,黄石水库生长率显著小于蒙泉水库。对样品耳石日轮分析发现25日龄之前两水体稚鱼生长率相似,之后黄石水库稚鱼较蒙泉水库生长慢。食性分析发现25日龄前两水体稚鱼食物组成相似,主要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25日龄后黄石水库稚鱼食性没有显著变化,而蒙泉水库稚鱼则转食大型枝角类、昆虫及鱼卵和仔鱼。两水体气候条件、营养状况、鱼类区系组成上基本相同,是否有太湖新银鱼移植是两水体间的主要差别。太湖新银鱼春群在1—5月间繁殖,而的繁殖在6月下旬之后。因此在早期生活史阶段与太湖新银鱼的食物竞争会主要发生在转食大型浮游动物之后。太湖新银鱼摄食使黄石水库大型浮游动物饵料资源短缺,稚鱼在25日龄后不能转食,是导致黄石水库幼鱼在25日龄后生长减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水体中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粗成及数量的多寡,对于渔业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有些主要的经济鱼类(如草鱼、鳊、鲤、鲫等)是以水生维管束植物作主要的食料,也有很多产粘着性卵的鱼类(如鲤、鲫、鲶等)要把卵产在水生植物上;一些高等水生植物的多寡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底棲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另一方面,有些高等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4.
鱼类的洄游     
除了极少数定居鱼类以外,大多数鱼类都有定时定向的周期性成群移动,称做鱼类的洄游。洄游可以是主动的活动,如性成熟时向产卵场的移动,生长到达一定肥满度时向越冬场的迁移以及产卵、越冬后向肥育场的迁徙等,称为主动洄游;伹也可以是被动的,如鳗的幼鱼被海流携带很远,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鱅(Aristichthys nofilis)的鱼苗在长江中顺水而下等称为被动洄游。  相似文献   

15.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大中小型水库不断兴建,为水产养殖提供了新的水域。水库鱼类资源的培殖主要依靠人工放养鱼种。链、鳙、草、青等鱼类则是放养的主要对象。当水库中的鲢、鳙群体性腺成熟达到生殖年龄时,在繁殖季节,从捕捞的成鱼中选择亲鱼,就地拴养催产,孵化鱼苗。在生产过程中,既省去了亲鱼运输、培育等环节,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不需催产池等专门设备。生产成本比在池塘繁殖鱼苗降低  相似文献   

16.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是滇池湖泊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和特有种。因水质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该鱼类自1986年起就从湖体中消失,仅有湖周围的少数龙潭中尚保存有少量滇池金线鲃。至2007年3月初,有两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先后试验了5尾雌鱼和6尾雄鱼,获得鱼卵约1600粒,并实施干法受精。约有1320粒受精,平均受精率为73%。孵化出鱼苗约480尾,平均孵化率为36%。经10天饲养,约有95%以上的鱼苗存活,体长达8-12mm。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成功的意义有三点:能有效保护该物种免于灭绝;繁殖的鱼苗放归湖泊合适水域,将有助于恢复滇池的土著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业从非土著鱼类养殖向土著鱼类养殖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7.
低pH对鱼类胚胎发育、鱼苗生长及鳃组织损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低pH水平对鱼类的胚胎,鱼苗和鱼种的影响以及鱼鳃的组织学观察。在硬水环境,pH≤4.5时,对泥鳅胚胎发育有严重影响。胚胎在低pH水平下,发育进程明显地迟缓。pH≤5.5时,泥鳅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在软水环境,pH≤4.5时,影响草鱼苗和幼鱼的存活率。低pH水平加上铝则对鱼类呈现出协同毒性。低pH使鱼鳃直接遭受严重的损害:出现大量的粘液、渗血、鳃上皮肿胀和脱落,组织增生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水体中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的多寡,对于渔业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有些主要的经济鱼类(如草鱼、鳊、鲤、鲫等)是以水生维管束植物作主要的食料,也有很多产粘着性卵的鱼类(如鲤、鲫、鲶等)要把卵产在水生植物上;一些高等水生植物的多寡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底棲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另一方面,有些高等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对于鱼类却有不良的影响。因此,调查了解流域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对于正确地估价水体生产力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白鲟幼鱼的形态、生长及其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5年6—10月于长江口共获得白鲟当年的1龄幼鱼标本49尾(体长80—530毫米),进行了有关形态、生长以及食性的观察研究。①幼鱼形态与成鱼基本相似,其体长与体长,眼径以及体长/吻须长呈明显的正相关;③6月21日至10月12日间的幼鱼长度生长方程为Lg=79.9723e^0.0213t(式中Lg为体长,毫米;t为天数),其相对增长率以8月为最快;④长江口白鲟幼鱼摄食频度为100%,平均胃饱满指数为198.46,它们是肉食性鱼类,以底栖小型虾类和鱼类为主食,食物共有8类16个可鉴别种类;④考虑到这种珍稀鱼类的种群与资源衰退现状,建议在长江河口区制定必要韵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动物性饲料对鱼类的营养有重大意义,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成长及繁殖。某些饲养鱼类(如鲤、鲫等)在鱼苗、鱼种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所卵孵出21天以后,鱼苗体长达2厘米以上时,食性转变为以底栖动物及植物种子等为主,因此,在人工投饵时,早期多饲豆浆、粪汁等物,目的在于提高鱼池中浮游动物量,此后即需加投或逐步改投他种人工饵料。主要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