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茶是湖南重点发展的助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油茶林病虫害发生严重,制约着益阳市赫山区油茶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详细介绍了赫山区油茶林的主要病虫害,提出了油茶的病虫害防治应通过坚持以营林技术控制为基础,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协调配合物理防治,再辅以化学防治的一系列综合绿色防控措施.研究结果旨在为确保油茶高产优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油茶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是在中国分布较广、栽培面积较大的重要的南方木本油料植物.概述了油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育种、种植、低产林改造、病虫害、传粉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并提出在油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粉研究的必要性及提高油茶经济效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华东地区耕作制度对积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华东地区1971-2004年农业资料和1961-2004年26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作物耕作制度和积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04年华东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期间的有效积温呈稳步增加;浙江、上海和江苏等省市复种指数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有效积温增加而减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605、-0.582、-0.615(n=34),安徽、山东等省复种指数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有效积温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655、0.441(n=34);华东地区全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有效积温增加而增加,福建、江西、浙江、上海、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有效积温与全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2、0.370、0.454、0.761、0.518、0.621、0.489(n=34);随着热量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而蔬菜、西瓜、甜瓜、经济林、油料等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药和化肥施用量随热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气候、植被和人为活动的变化影响到区域的林火动态.基于生态地理区研究全国尺度上林火动态的变化是科学林火管理的基础.根据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把1961—2010年气温和降水两个气象要素差值到网格点(空间分辨率0.25°×0.25°),分析中国8个生态地理区森林分布区域的火险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采用Mann-Kendall法分析气候和火动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961—2010年,中国森林分布区的平均气温呈现线性上升趋势,但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所有生态地理区的火险期平均气温显著增加,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原区增温最显著,而大部分区域的火险期降水量变化不明显.研究区火灾次数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受害森林面积显著下降.除中温带干旱地区荒漠针叶林区的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外,其他生态地理区都表现为双峰型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5.
油茶是广南县本土传统树种之一,它的种植在广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由于群众对老油茶林管理不善,导致老油茶林产量低、经济效益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老油茶林的低产低效严重制约着油茶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对老油茶林进行提质增效,已成为目前油茶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我们以广南县为例,指出现今广南县老油茶林总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如何对老油茶林提质增效技术,希望可以为其它地区老油茶林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油茶为我国主要木本油料作物之一。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油茶生产有很大的发展;但目前单位面积产量还比较低。为采取先进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以促进油茶高产稳产和为育种创造条件,就必须了解油茶的生物学特性,并研究这些特性与生产的关系。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7.
孙特生  李波  张新时 《生态学报》2012,32(19):6155-6167
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大影响。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准格尔旗为例,利用气象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准格尔旗1961—2009年降水量、平均气温的波动特征,计算出该地区1961—2009年农业生态系统NPP值和主要农作物的气候产量,论述了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波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年际、年内波动均显著。(2)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呈现阶段性地波动上升趋势。排除社会、科技等影响,气候生产力对气候波动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是作物气候生态适应的结果。(3)中国北方雨养旱作区,粮食气候产量受降水量年际波动(特别是7、8月)显著影响;谷子、糜黍、玉米、薯类、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与降水量年际波动呈显著正相关;谷子、糜黍的气候产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年内波动呈显著负相关。集水型生态农业是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4)谷子、糜黍、薯类、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与6、7、8月平均气温年际波动呈显著负相关;生长季平均气温年内波动对谷子、糜黍、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有显著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将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气候产量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动物传粉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提供重要服务,全球农业生产对动物传粉服务的需求稳定增长。油茶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木本油料植物,栽培历史悠久,由于严格自交不亲和而高度依赖动物传粉。基于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从资源分配和花粉限制等生态因素系统分析了油茶产量受限制的原因,提出油茶的传粉者限制效果等同于花粉限制效果,人工引入潜在的高效传粉者是解除油茶资源限制措施和传粉生态限制措施之间冲突、提高油茶产量的有效途径。论述了人工引入传粉者传粉服务的优势和挑战。对人工引入传粉者,特别是外来传粉者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控制途径进行了梳理,提出从传粉生态服务解决油茶产量和质量问题的新思路。全文旨在为人工引入传粉者在油茶丰产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以期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来我国油茶产业进步很大,油茶是我国的木本油科植物,其选种的技术有很久的发展历史,并且,优良的油茶种子与产量和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我国存在油茶产油量降低的现象,是当前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时期,本文通过总结我国油茶良种培育的现状以及我国油茶行业的发展,对其存在的问题突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我国油茶行业的管理存在非常大的缺陷,地域引种缺乏科学的技术,从而对生态环境带来损害,地域适合油茶种植的地区,缺少系统化的管理方法,从而无法最大化的提高油茶产量。  相似文献   

10.
油茶是典型的异花授粉植物,其中虫媒是主要形式,所以利用野生传粉性昆虫来提高油茶授粉效率,解除花粉限制,是解决我国油茶产业"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关于油茶传粉昆虫的研究比较匮乏,仅限于传粉昆虫的种类调查和部分野生蜜蜂传粉生物学和营巢生物学特性研究,不能满足油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传粉昆虫研究发展趋势,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研究内容:油茶访花昆虫种类的调查和鉴定;主要传粉昆虫传粉生物学研究;优势传粉昆虫的筛选;野生传粉蜜蜂与油茶授粉间的关系;利用传粉昆虫与油茶的协同进化进行油茶品种选育。以期为油茶传粉昆虫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曾娟 《生态学报》2015,35(6):1899-1909
揭示我国草地螟在长时间序列上的年度间变化规律,探明轻发年份特点和研究意义,阐释气候变化背景对草地螟发生的影响方式。分析了1949—2012年我国草地螟发生面积的时间序列和轻重年份差异,利用2006—2012年北方主发区每年各代次各虫态发生期出现时间、有效持续时间和发生县点数等数据分析了轻发年份的时空分布特征。在1951—2012年可追溯的时间序列上,研究了北方草地螟主发区(169个具有连续气象资料的发生站点)年平均气温、1月月平均气温、6—8月累计降雨量等气候背景变化趋势与草地螟年度发生动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62年的长时间序列上,我国草地螟轻发年份频次多于重发年份;(2)轻发年份的总体特征是发生期迟、发生盛期短、发生区域少;(3)大尺度气象条件变化是引起草地螟年度发生动态波动的重要因素,与1951—2012年年度发生面积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年平均气温和1月份月平均气温与草地螟发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6—8月累计降雨量与发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析指出,轻发年份是草地螟种群长期消长动态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对轻发年份的研究是揭示其年度发生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在长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上,可采用年度发生(幼虫)面积作为判断轻重年份发生程度的主要量化指标;利用草地螟发生区多点大尺度气象数据,与年度发生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作为阐释气候背景影响草地螟长期发生趋势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优质食用油料树种, 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以湖南省常宁市为例, 采用基于熵权的TOPSIS 方法, 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油茶种植的气候适应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年平均气温的权重为0.1538,ΣT≥10℃积温的权重为0.1532, 分别居于驱动因子的第一和第二位, 即温暖的气候是油茶种植气候适应性的主要驱动因子。在胁迫性准则层的5 个指标中, 寒潮权重居于9 个评价指标之首, 熵权为0.1750, 对适应性具有极强的限制作用, 是油茶种植气候适应性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区油茶种植的气候适应性整体处于中等状态, 适应性年际变化波动性明显,且其波动变化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研究时段的波动划分为3 个阶段, 3 个波动阶段的适应性程度的最优贴近度极大值与平均值均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年来,油茶低效林面积较大,根际土壤微生物影响林木抗性和生长,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广东省本地油茶和引种油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油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油茶根际土壤细菌有26门77纲201目377科593属676种,真菌有14门50纲121目266科502属631种。油茶根际土壤中的优势细菌为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两种油茶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差异显著,本地油茶根际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引种油茶。在门水平上,脱硫杆菌门细菌和罗兹菌门、被孢霉门真菌的相对丰度在两种油茶间差异显著,Amorphotheca在本地油茶根际土壤中特异性富集。两种油茶根际土壤细菌碳代谢相对丰度差异显著,真菌以腐生营养型为主,其次为病理营养型和共生营养型。本地油茶根际土壤中显著富集土壤腐生菌,而共生营养型真菌(尤其是丛枝菌根真菌)相对丰度(6.43%)显著低于引种油茶中(21.83%)。此外,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油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键因子。【结论】本地油茶和引种油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显著,Amorp...  相似文献   

14.
利用粤北山区南岭南北坡面11个自动气象站2009-2011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统计包括平均气温≥10 ℃初日、平均气温≥15 ℃终日、10~15 ℃持续日数、平均气温≥10 ℃活动积温、最低气温≤5 ℃日数、逐月平均气温等热量因子,并建立了各热量因子与海拔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南岭山区热量因子与海拔呈极显著相关,相同海拔南北坡面的热量资源有着明显差异;随海拔升高,界限温度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界限温度持续日数缩短、活动积温降低、积温日数减少、年平均气温下降;南坡的各热量因子垂直变率均大于北坡.本研究结果可用于拟合无测站地区垂直方向上的热量资源分布,并为农业气候精细区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伟  熊晶  陈懿  潘文杰  李智勇 《生态学报》2013,33(12):3865-3877
选择贵州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威宁县、开阳县和天柱县进行客土田间小区试验,以云烟85为材料,探讨气候与土壤对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和表面提取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和表面提取物含量受生态条件的影响较大,地域性差异显著,打破犁底层耕作方式无明显作用.类胡萝卜素含量有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但海拔高度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清香型烟叶的表面提取物含量明显高于中间香型.不同生态因子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气候是关键生态影响因子.类胡萝卜素含量气候间的变异度是土壤的2-3倍,气候对β-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含量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74%和64%,土壤贡献率分别为9%和12%.影响较大的前3个气候因子为大田生长前期的累积日照时数和累积降水量、成熟期的相对湿度,前3个土壤因子为有效钾、pH值和有效磷.表面提取物含量气候间的变异度是土壤的3-4倍,气候对腺毛分泌物与烷烃类蜡质含量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61%和63%,土壤贡献率分别为13%和7%.影响腺毛分泌物含量的前3个气候因子为大田生长前期的平均气温、成熟期的相对湿度和≥10℃积温,前3个土壤因子为有效钾、有效铜含量和pH值.烷烃类蜡质含量的前3个气候影响因子为大田生长前期的累积降水量和平均气温、成熟期的平均气温,前3个土壤因子为有效锰、有效磷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因子对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部位特征的影响较气候因子突出,气候因子对表面提取物含量部位特征的影响较土壤因子明显.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61—2009年宁夏21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宁夏各区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宁夏各地气温逐渐升高,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4 ℃·(10 a)-1;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为4.26 mm·(10 a)-1;无霜期和作物生长季天数随着气候变暖逐渐延长;≥10 ℃积温在3200 ℃·d以上的区域向南扩展,宁夏适宜种植中晚熟水稻的区域有所扩大;2001—2009年,宁夏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冬小麦,全区各地几乎都适宜种植春小麦;宁夏南部山区各地7月平均气温≤20 ℃的区域面积逐渐缩小,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地域也随之缩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山西省境内分布较为均匀的7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70—2012年逐日平均气温和地面最低温度资料,统计了≥0℃和≥10℃期间的活动积温、7月平均气温以及无霜冻期等农业热量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了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及其突变特征,以及农业热量资源变化对作物种植带和棉花、马铃薯可种植区的影响.结果表明:≥0℃和≥10℃期间的活动积温分别以64.8和57.9℃·d·(10 a)-1的速率增加(P<0.001),7月平均气温以0.3℃·(10 a)-1的速率显著升高,无霜冻期以5.9 d·(10 a)-1的速率显著延长.≥0℃和≥10℃期间活动积温的增加幅度西部大于东部,7月平均气温的升高幅度北、中部大于南部,无霜冻期的延长幅度中部大于南、北部.≥0℃和≥10℃期间的活动积温在1996年发生了增加突变,7月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了升高突变,无霜冻期在1997年发生了延长突变.与突变前相比,≥0℃和≥10℃期间的活动积温分别增加了219.4和196.7℃·d,7月平均气温升高了0.8℃,无霜冻期延长了15 d;与此同时,温热作物带和温暖作物带的面积向北扩大,扩大面积最大的是温暖作物带,扩大175.7%,而温和作物带、温凉作物带、温寒作物带和高寒植物区的面积缩小,缩小面积最大的是温寒作物带,缩小87.9%.随着农业热量资源的丰富,喜温作物可种植面积扩大,其中棉花可种植面积扩大1.7×106hm2,扩大53.5%;喜凉作物可种植面积缩小,其中马铃薯可种植面积缩小8.9×106hm2,缩小30.5%.  相似文献   

18.
Yuan HY  Zhang XY  Xu HJ  Yang XG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247-1254
基于1961-2009年宁夏21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宁夏各区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宁夏各地气温逐渐升高,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4℃·(10 a)-1;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为4.26 mm·(10 a)-1;无霜期和作物生长季天数随着气候变暖逐渐延长;≥10℃积温在3200℃·d以上的区域向南扩展,宁夏适宜种植中晚熟水稻的区域有所扩大;2001-2009年,宁夏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冬小麦,全区各地几乎都适宜种植春小麦;宁夏南部山区各地7月平均气温≤20℃的区域面积逐渐缩小,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地域也随之缩小.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黄土高原极端气候频发,研究和预测极端气候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极端气候的研究多关注事件本身的变化特征,而忽略了平均气温与其变化趋势的相关分析。本研究基于1986—2019年黄土高原79个气象站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黄土高原地区极端气温暖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冷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大多极端气温指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012年发生突变,且极端气温在1998—2012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较好地响应了全球变暖停滞现象;平均气温在西部黄土高塬沟壑区、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的上升趋势较其他区域明显,且极端气温指数大幅变化趋势的站点几乎都发生在平均气温大幅上升的区域;平均气温的小幅上升显著增加了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其中,极端低温的变化幅度和速率大于极端高温,气候变暖对极端气温指数产生了不同影响,平均气温的微小变化使得黄土高原整体气候分布向着更易发生热浪的方向转移。  相似文献   

20.
东亚地区植被气候类型在温度、降水量坐标中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方精云 《生态学报》1994,14(3):290-294
本文利用东亚地区国家的气候和植被资料,根据温暖指数和年平均气温,湿润指数和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建立了在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两坐标轴上刻划东亚地区植被分布格局的方法,结果表明,此方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东亚地区植被气候类型的实际分布,利用此方法可以由温度和降水量因子容易地预测东亚任一地区自然或潜在的植被气候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