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规范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72小时内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在15~30天左右进行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各项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并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种功能的恢复,但是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魏长征  吴碧珍 《蛇志》2013,(4):441-44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方法对82例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关节等综合康复训练及心理康复护理。结果 82例患者的肢体功能均恢复,且效果非常显著,上、下肢肌力改善率分别为74.4%、85.4%。结论综合康复训练有助于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锻炼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外伤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康复护理组采用早期肢体康复锻炼。分别于入选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12周进行测评。采用Fugl-meyer评分(FMA)评定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对比两组FMA和AD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康复护理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orP〈0.001)。结论:重型脑外伤患者接受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栓通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4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52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控制血压、降糖、调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脑栓通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氧化应激指标[脂质过氧化物(LPO)、甘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液流速(Vm)]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NIHSS评分、血清hs-CRP、IL-8、LPO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GSH-Px、MCA Vs和Vm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栓通联合丁苯酞治疗AIS具有较好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楷伊 《蛇志》1995,7(3):36-36
音频对电击致肢体瘫痪的康复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李楷伊笔者对高压电击致右上肢完全瘫痪者用音频电流治疗获得良好的康复。兹报告如下:何某某男性27岁电工主诉:被高压电击致右上肢瘫痪11个月。病史:患者在高空带电作业时,右手被380伏高压电击伤,当即失去知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恢复阶段的疗效。方法:选取了24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08例)给予针灸疗法观察组(132例)给予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疗法。通过观察并记录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SF-36量表评分,评价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恢复阶段的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3.9%,对照组患者有效率81.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和Fugl-Meye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较多,Fugl-Meyer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较多(P0.05),治疗前,两组SF-36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个月,两组SF-36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在活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3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5项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68,等速肌力训练)与观察组(n=68,等速肌力训练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干预)。两组均干预3周,观察两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偏瘫Brunnstrom分级、表面肌电图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3周后FMA-UL、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周后IV级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周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三角肌中束的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周后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经等速肌力训练、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干预,可促进偏瘫上肢肌肉激活和运动单位募集同步化,改善上肢肌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及临床效应。方法:将120例经颅部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DVT的形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DVT方面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与临床效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康复的护理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军 《生物磁学》2005,5(4):32-34
目的: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4期的康复护理训练的疗效观察,探讨康复训练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贵料收集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7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康复组,均采用内科常规护理,康复组接受康复护理训练;而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护理训练。采用Banher指数评分法予以评定。结果:康复组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姐(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运动功能的恢复。对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功能恢复是必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究血栓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情严重程度及溶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 7月至202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120例为研究组,根据患者NIHSS评分为轻症组(n=48)、中症组(n=52)及重症组(n=20);NIHSS评分升高组(n=50)和降低组(n=70)。同期选择我院查体中心查体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n=30)。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患者外周血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IS患者外周血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评估外周血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IS组患者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重症组患者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中症组及轻症组,中症组患者血清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NIHSS评分升高组患者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NIHSS评分降低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t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6、0.513、0.124和0.417,P均<0.05)。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预估AIS患者预后的AUC 分别为 0. 737,0.850,0.762和0.712。其中TAT预估AIS患者预后的AUC、敏感度和特异性均最高。结论:AIS患者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可随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其在病情评估及溶栓预后预测中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1:1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其中联合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SS)、Barthel指数(BI)和血肿变化情况,比较分析对照组与联合组疗效。结果:①联合组基本痊愈率为25.00%,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②治疗后21d,联合组患者NHSS评分下降和BI评分升高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或0.05),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③治疗后,患者血肿容积明显减小(P<0.01或0.05),其中联合组血肿容积减少程度和吸收速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显著,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与血肿吸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5年7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DVT发生率、血清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HTC)、全血黏度(WBV)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术后3周,观察组DVT的总发生率为9.7%(6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4%(2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DD、Hcy、hs-CRP、HTC、WBV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该6个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对照组为7.94%,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actu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血栓通0.5 g/d,静滴。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和14 d检测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浓度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评分(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3 d、7 d和14 d,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ESSS和BI评分在治疗后7 d和14 d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可降低ACI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是一种有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三种类型颈椎病患者在康复阶段采用颈椎康复操后的恢复效果。方法:将211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在基础性治疗同时采用颈椎康复操进行康复训练,在训练前以及训练2个月、4个月后,分别检测患者颈部肌肉电生理状况,对其疼痛进行评分。结果:三种类型颈椎病患者的肌肉动作电位峰值、电位传导速度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交感神经型与神经根型患者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混合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康复操对不同类型颈椎病康复训练效果不同,有助于改善患者颈部肌肉运动,但在缓解疼痛方面存在差异,交感神经型、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康复操效果较好,但混合型颈椎病效果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7)与对照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采用不同的训练及护理方法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5.23%(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32/4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Nmss评分为5.63±3.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1±4.75,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ADL评分为50.62±15.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85±12.16,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片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试验组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加口服阿托伐他汀片治疗。14天后观察两个组的治疗效果,并且进行血脂(TC、TG、LDL-C、HDL-C)、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细胞刚性指数)等指标的检测,以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细胞刚性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0%(44/50),高于对照组的66.0%(33/50)(P0.05)。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片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疗效显著,且具有明显的降脂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肢端缺血预处理(1imbisehemicpreconditioning,LIP)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重要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L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2只SD大鼠,实验组(LIP组)30只、缺血组30只和对照组12只。实验组和缺血组设立5个时间点:6h、12h、24h、48h和72h,每点6只。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LIP法建立脑缺血耐受模型,采用HE观察每组大鼠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Q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L-17及IL-6的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脑组织学病理改变明显轻于缺血组。与缺血组相比:实验组的IL-17和IL-6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在整体水平均呈下降趋势;mRNA水平提示实验组在缺血12h、24h和48h后脑组织中IL-17、IL-6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蛋白水平提示实验组在缺血24h和48h后脑组织中的IL-6以及在缺血12h、24h和48h后脑组织中IL-17的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LIP诱导脑缺血耐受,可以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