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初中生物(人教版)第一册(上)第六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中编排了“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演示实验,我在教学中将这个演示实验改为一组对比实验,效果很好。具体做法如下:剪取3段粗细相似的带有3~4片复叶的月季枝条分别作以下处理:甲枝条剥去树皮,保留木质部和髓;乙枝条剥去树皮,并用解剖针破坏髓,只保留木质部;丙枝条去掉木质部和髓,只保留树皮。然后将3段枝条同时插入清水中,放到阳光下,观察发生的现象。利用这段时间引导学生讨论:1此时,3个枝条的叶片将进行哪些生理活动?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甲、乙、丙3段枝条上的叶片哪些发生…  相似文献   

3.
陈维 《生物学通报》2006,41(9):48-49
“渗透现象”是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在讲述“水分的跨膜运输”这部分知识点时,设立的演示实验。对这一实验,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安排的演示内容有所不同。人教版新教材基本延用了原先教材的图式,安排了“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的演示实验(见图1)。笔者经过此部分内容的多次教学实践发现,这一实验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5.
王建春 《生物学通报》2003,38(11):39-40
高中《生物》新教材第 6 4页“根对矿质元素吸收”一节中 ,编者改变了旧教材直接陈述事实和结论 (根对矿质元素吸收过程是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 ;根对水分吸收和根对矿质元素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的写作方法 ,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 ,步步逼近、层层剥离 ,让学生在“痛苦的思维中”得出“快乐的结论”。笔者认为新教材的这种“令人心动的精彩的”写法不仅完成了旧教材“陈述事实和结论”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 ,渗透逻辑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推理、论证 ,从而使学生在思维品质上得到有效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对一个生物演示实验的改进朱红兵(牡丹江铁路一中,157011)生物第二册P59,为说明胸廓上下径和肺的变化,利用无底玻璃瓶、丫字形玻璃管及小气球等组成一个膈运动的模型。其模型用橡皮膜代表膈肌。演示时,用手下拉橡皮膜,示:“膈”收缩、“膈”顶部下降。放...  相似文献   

7.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植物生活需要水分,细胞吸水原理,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界条件对根吸收水分的影响和对植物进行合理灌溉的道理。根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其结构与功能是统一的。根的主要功能是将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以及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本节课要讲的是植物的根对水分的吸收。要想让学生理解根吸收水分的原理和过程,必须先让学生理解细胞吸水的原理。由于学生对细胞吸水的  相似文献   

8.
“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的教学李中和(山东省平邑县第二中学273300)根对水分的吸收是根的主要功能之一,由于它涉及到较深的生物学原理,而初一的学生还没有学过有关的基础知识,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我认为突出演示实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尽量做到理论与...  相似文献   

9.
"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节的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如何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看”和“做”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黄敏 《生物学通报》2002,37(7):38-38
1 设计思想“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第 1课时 ,主要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方式和原理。这节课的设计思想是 :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 ,提供学生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旧知基础上建构新知 ,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2 教材分析这一节教材重点介绍了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放水的原理与条件 ,为突破真实情景中根通过共质体与质外体途径吸水作充分的铺垫。在教学中若将教材所述演示实验“渗…  相似文献   

11.
鹿峰  甄宗秋 《生物学通报》2001,36(12):35-35
在“根的吸收作用”一节教学中 ,仅靠教材中原有的渗透作用实验 ,学生感性认识不强 ,对教材理解有难度。渗透作用实验起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过渡作用 ,我们在多年教学中 ,积极采取措施 ,并且吸取他人经验 ,选择实验材料和条件 ,增强直观效果 ;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性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精心选择和探索实验材料与条件 增强直观效果1.1 半透膜的选择 半透膜的选择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一环。半透膜可选择的材料很多 ,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生物材料 ,如鸡蛋的卵壳膜、鸡的嗉囊、动物的膀胱、肠衣和鱼的膘…  相似文献   

12.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原理是极其复杂的,一般需经过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两个基本过程。笔者在高中《生物》实验三的基础上,引入了用钒酸盐处理根后作对照的实验,试图不仅探索根吸收矿质元素的交换吸附过程,更进一步探索根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主动运输。此项实验原理是...  相似文献   

13.
秦立松 《生物学通报》2001,36(12):32-32
渗透吸水原理是“水分代谢”一节的难点 ,而渗透吸水演示实验是突破难点的理想方法 ,按课本的演示实验示意图演示需要的时间较长 ,而且观察液面上升现象不明显 ,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心服口服。本人对原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制备半透膜选用鸡蛋的卵膜代替膀胱膜或肠衣。取生鸡蛋轻敲稍尖一端 ,捣破约 1cm直径的小孔 ,倒出蛋清和蛋黄 ,然后轻轻剥去蛋壳 ,取出较完整的卵膜备用。2 实验操作过程2 .1 用 5 0 0 m L广口瓶盛半瓶清水 ,取双孔橡皮塞 ,一孔插入玻璃管作通气用 ,另一孔插入渗透装置。2 .2 渗透装置安装 ,用…  相似文献   

14.
根际土壤通透性对玉米水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牛文全  郭超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2785-2791
为改善作物根系生长微环境,探索根际土壤通透性对作物水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在3个灌溉水平下(灌水量分别为每次600、400和200 ml),采用盆栽玉米不通气、每隔2 d通1次气、每隔4 d通1次气等处理方法,研究了根际土壤通透性对盆栽玉米生理指标及水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条件下,通气处理促进了玉米株高、叶面积的增长,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促进了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显著提高了玉米的根系活力,灌水量为每次600 ml时,拔节期每隔4 d通气处理的玉米根系活力最大(8.24 mg·g-1·h-1),较不通气处理(4.94 mg·g-1·h-1)提高了66.7%;根际土壤通气处理对盆栽玉米蒸腾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根际通气可提高玉米对水分与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物》第二册“呼吸”一章的“呼吸运动与膈的运动的关系”演示实验中 ,用无底瓶子做成的膈肌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模型 ,可谓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经典模型 ,可惜由于操作上的错误以及模型的缺陷性 ,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正确理解其生命活动过程及其原理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笔者觉得其实验操作过程及其模型都有进行改进的必要。从课本中的操作过程 ,我们不难观察到这样的现象 :当一手下拉代表膈肌的橡皮膜 ,即“膈肌”舒张 ,代表肺的气球扩张进气 ;放松橡皮膜 ,即“膈肌”收缩 ,代表肺的气球收缩排气。由此 ,我们不难进一步推导出如…  相似文献   

16.
我们把“根吸水实验”作了一些改进,现将改进方法介绍如下: 选取长约12厘米,粗端直径约为3厘米的胡萝卜(肥大直根)一个,用7毫米打孔器从粗端正中垂直打一深为3厘米的洞。第二次打孔时,打孔器仍然从原洞口插入,只是要偏斜一点,大约与第一洞斜15度左右(角度过大会将萝卜皮打破!)。这样依次旋转胡萝卜,连续打洞,最后形成一个上口小(7毫米)下底大的坛状窟窿。清除窟窿中的碎块并注入染成红色(加几滴红墨水)的浓糖溶液,插上一支长15厘米,直径8毫米的玻璃管(如图)。由于玻管的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 3年制初中生物教材中 ,有几个实验设计我们认为不够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也多次遇到学生质疑。为此 ,我们将这几个实验略作改进 ,使之更为严密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现介绍如下。1 增补对照实验1 .1 第 1册 (上 )关于“种子呼吸时释放CO2 ”这一演示实验 ,教材中只设计了萌发种子瓶里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装置 ,有的学生就提出疑问 :空气中也含有CO2 ,是不是空气中的CO2 使石灰水变浑浊的 ?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疑虑 ,我们将书上的装置设为甲装置 ,另增设乙装置作为对照 (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出现…  相似文献   

18.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开展乙醇发酵演示实验,意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生物学实验不仅仅限于在实验室中进行,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展开。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理卫生第九章(神經系統)第二节“脊髓”一课的教材中,在阐述脊神經背根和腹根(教本上是称为后根和前根)的作用时,是通过切断蛙一侧背根和对侧腹根的实驗來說明的。的确,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前准备好,先对动物进行好手术处理,而在课堂上是直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看到实驗的结果,再从实驗结果來进行分析講解,那么将会大大增强教学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20.
种子萌发条件演示实验的改进装置--"四折"阶梯网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教版初中《生物》第1册(上)设计的种子萌发条件演示实验中(图1),使用玻璃棒和绳子固定种子,存在4个不足:捆绑种子操作困难,种子稳固性差;种子吸水膨胀后,易被绳子勒断,导致材料损坏,影响观察;玻璃棒位置不固定,当其滑动时,中层种子的水位会发生变化;中层只采用1粒种子处理,难以保证它一定萌发。而重复多做几套装置,又增加了操作的麻烦。我设计制做了“四折”阶梯网架代替玻璃棒和绳子来托载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