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海洛因对中脑腹侧被盖区细胞Bax表达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海洛因,建立成瘾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中脑腹侧被盖区细胞Bax的表达。结果连续给大鼠注射海洛因7d后,大鼠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中脑腹侧被盖区细胞Bax表达阳性细胞比对照组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海洛因具有诱导Bax基因表达、损伤脑组织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腹侧被盖区(VTA)酪氨酸羟化酶(TH)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PD模型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采用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PD模型,取合谷和太冲穴,分别给予低频(2Hz)和高频(100Hz)电针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TA的TH和nNOS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模型大鼠vTA的TH表达减少、nNOS表达增加,高频电针可增加其TH表达和降低nNOS表达,低频电针对其没有影响。结论高频电针治疗PD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PD模型大鼠VTAnNOS表达,从而减少因NO的产生引起的TH标记的DA能神经元的死亡。  相似文献   

3.
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在睡眠—觉醒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慧  钱朝霞 《生理学报》1995,47(2):195-200
本实验在31只清醒自由行动的雄性SD大鼠进行。结果如下:(1)以侧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微量注射3.3nmol溴亭后第2-3h觉醒时间显著增加(P<0.01);6.6nmol溴隐亭有类似效果;0.66和1.33nmol溴隐亭无明显作用。(2)同样方法VTA微量注射2nmol和4nmolSCH23390后第2-3h觉醒时间明显减少(分别为P<0.01和P<0.05),但注射3.4nmol舒必利则无  相似文献   

4.
腹侧被盖区DA神经元调节睡眠—觉醒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志  林殷利 《生理学报》1997,49(2):135-140
本实验观察了微量注射γ-氨基丁酸(GABA)和5-羟色胺(5-HT)于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对该部位多巴胺神经元活动的调节及其对睡眠觉醒的影响。实验观察到:VTA注射GABA(25μg)和5-HT(2μg),伏隔核(Acb)内多巴胺(DA)代谢产物-双羟苯乙酸(DOPAC)分别降低到注射前的68.2%(P〈0.01)和升高到136.1%(P〈0.01),并相应减少和增加觉醒。双侧Acb注射D  相似文献   

5.
大麻成瘾可能维持一生。中脑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作为投射到意识及情绪相关皮层和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主要来源,是奖赏系统的关键部位之一,与药物成瘾密切相关。目前,对于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在药物成瘾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成瘾过程中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已有研究表明,大麻素慢性作用5天后,易化了低频电刺激诱导VTA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减弱(long-term depression,LTD)效应,而此过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情况还未见报道。实验中,作者采用离体脑片膜片钳技术,观察单次注射人工合成大麻素HU210对大鼠VTA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结果显示,HU210作用后,神经元基强度增大,平均放电频率降低,其细胞膜电生理特性也发生了改变,表明单次注射人工合成大麻素HU210,降低了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兴奋性,提示神经元内在兴奋性的可塑性改变可能在药物成瘾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由腹侧被盖区及其投射靶区组成,参与药物依赖、精神疾病等病理过程的调控.奖赏和厌恶刺激是衡量上述病理过程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不同研究在该系统对奖赏和厌恶刺激的反应上存在分歧,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认为该系统,特别是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本文从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判定标准、解剖定位和投射特异性等角度对其在奖赏和厌恶刺激中的功能异质性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小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接受的全脑输入性上游投射及其输出性下游投射,解析其全脑上下游神经环路连接。方法:用立体定位仪将辅助病毒AAV-EF1a-DIO-GT和AAV-EF1a-DIO-G的混合液(1:1)注射到DAT-cre转基因小鼠的VTA脑区,2周后将重组狂犬病毒(RV)EnVA-RV-mCherry微注射到VTA脑区,1周后RV病毒完成逆向跨突触感染并充分表达荧光蛋白,全脑冰冻切片,用全自动扫描荧光显微镜全脑拍片。用立体定位仪将顺行示踪病毒AAV-EF1a-DIO-GFP微注射到DAT-cre转基因小鼠的VTA脑区,2周后待病毒及荧光蛋白充分表达后,全脑冰冻切片,VTA区脑片用TH抗体行免疫荧光染色,全自动扫描荧光显微镜全脑拍片。结果:狂犬病毒逆向跨单级突触示踪结果显示,全脑许多脑区核团神经元表达RV病毒携带的红色荧光蛋白,主要包括前脑皮层、纹状体、伏隔核、下丘脑视前区、外侧下丘脑、下丘脑室旁核、杏仁核、腹侧被盖区、黑质、中缝背核、臂旁核、缰核。顺行示踪病毒结果显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纤维投射主要集中在内侧前额叶皮层、纹状体、伏隔核、背外侧隔核、杏仁核、外侧下丘脑几个脑区。结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上游输入性投射广泛的分布于全脑,包括前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区、下丘脑区、边缘系统、中脑的许多核团都向其发出纤维投射。VTA多巴胺神经元的下游输出性投射主要集中在基底神经节的伏隔核和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皮层及下丘脑也有一定投射。  相似文献   

8.
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在睡眠-觉醒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在31只清醒自由行动的雄性SD大鼠进行。结果如下:(1)双侧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微量注射3.3nmol溴隐亭后第2—3h觉醒时间显著增加(P<0.01);6.6nmol溴隐亭有类似效果;0.66和1.33nmol溴隐亭无明显作用。(2)同样方法VTA微量注射2nmol和4nmolSCH23390后第2—3h觉醒时间明显减少(分别为P<0.01和P<0.05),但注射3.4nmol舒必利则无效。(3)红藻氨酸(0.3μg)双侧VTA注后一周,大鼠白天觉醒减少,夜间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溴隐亭微量注射到VTA可能通过D1受体使多巴胺神经元活动增加而产生致觉醒作用;另外VTA中DA神经元对于维持日间的觉醒可能有紧张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腹侧被盖区微量注射溴隐亭对伏隔核DOPAC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朝霞  张海光 《生理学报》1993,45(5):479-485
本工作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SD雄性大鼠上进行。结果表明:左侧腹侧被盖区(VTA)微量注射多巴胺(DA)受体激动剂溴隐亭(2.5μg/0.5μl,n-5)后,用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定同侧伏隔核中多巴胺代射产物—3、4双羟苯乙酸(DOPAC),峰值明显增高,注生50min达到对照值的128%(P<0.01),注后80min达到最高峰,为对照值的143%(P<0.01),作用的持续时间约2h,在注后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SD雄性大鼠上进行。结果表明:左侧腹侧被盖区(VTA)微量注射多巴胺(DA)受体激动剂溴隐亭(2.5μg/0.5μl,n=5)后,用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定同侧伏隔核中多巴胺代谢产物——3、4双羟苯乙酸(DOPAC),峰值明显增高,注后50 min达到对照值的128%(P<0.01),注后80 min达到最高峰,为对照值的143%(P<0.01),作用的持续时间约2 h,在注后180 min恢复到对照值的111%(P>0.05)。左侧VTA预先微量注射SCH23390——一种高选择性的D_1受体阻断剂(2nmol/0.5μl,n=4).40min后再微量注射溴隐亭(2.5μg/0.5μl),同侧伏隔核中DOPAC氧化峰不再增高。结果提示:VTA微量注射溴隐亭可致中脑边缘多巴胺神经元活动增加,而这种增加作用可能是通过D_1受体中介的。  相似文献   

11.
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分别处理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大脑皮质和中脑腹侧部神经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双重标记方法,观察不同时间NGF处理的神经元表达原癌基因c-junmRNA的情况。结果发现,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阳性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在NGF处理15分钟即可表达c-junmRNA,2小时达高峰,4小时后开始下降,到8小时后基本消失.未经NGF处理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不表达c-junmRNA;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阳性的中脑多巴胺能(Dopaminergic,DA)神经元经NGF处理也不表达c-jun基因。提示NGF与其受体结合可以激活神经细胞快速,短暂的一过性表达c-jun基因,作为第三信使,调节从细胞质膜到核的信号传递,同时也间接证明了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膜上存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ervegrowthfactorreceptor,NGFR),而中脑DA神经细胞对NGF无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及中缝背核内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CB逆行追踪、TH免疫组织化学和CB/TH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观察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在间脑及中脑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TH免疫阳性触液神经元分布在第三脑室尾侧部和中脑水管全程的腹侧室管膜上及室管膜内,其胞体呈倒置梨形、圆形或椭圆形、多角形和梭形;在中缝背核内可见少量CB/TH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的远位触液神经元;另在正中隆起部位TH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含量丰富.结论大鼠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及中缝背核内存在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其在脑-脑脊液之间的信息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以免疫细胞化学法、计算机图象分析法研究了大鼠脑桥背侧被盖区含亮氨酸脑啡肽(L-ENK)和P物质(SP)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含L-ENK的神经元分布于Gudden背侧被盖核的背部和腹部(DDT、VDT),以及外背侧被盖核(LDT)。DDT内含L-ENK的细胞多而密集,周围有深染的神经纤维。胞体形态以圆形和卵圆形为主。随机测量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平均等效径为12.18μm。VDT和LDT内含L-ENK细胞少,染色较浅。VDT的胞体为圆形和卵圆形,平均等效径为12.24μm。LDT的胞体为多边形,平均等效径为15.67μm。含SP的神经元仅见于LDT,细胞数量较多,胞体较大,呈多边形,平均等效径是20.39μm。本研究的结果显示:DDT,VDT和LDT各核内含L-ENK神经元的分布密度,细胞形态和大小均有所不同。DDT较密集,LDT细胞较大。LDT内含SP和L-ENK神经元多数可归为两类,含SP的胞体较大含L—ENK的胞体较小。DDT,VDT和LDT不同形态的含肽细胞可能与它们不同的中枢联系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鼠脊髓挤压伤后NT-3、NT-4在腹角运动神经元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前面的研究已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成年大鼠挤压性脊髓损伤修复有关。在本研究中,通过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我们探讨了挤压伤后不同时间脊髓腹角神经元NT-3和NT-4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对照组,NT-3和NT-4的阳性反应主要分布在脊髓腹角神经元,挤压性脊髓损伤后7天和21天,NT-3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对照组和24小时组明显增加,比较之,损伤后24小时和7天,NT-4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已较正常者增多,且NT-T的反应强度21天者较24小时和7天者有增多。结果表明NT-3和NT-4的表达在挤压性损伤后的脊髓腹角神经元被不同程度地上调,提示NT-3和NT-4可能与挤压性脊髓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5.
鼠胚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体外发育及靶细胞对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4天大鼠胚中脑腹侧神经元在体外进行分散培养,用抗酪氨酸羟化酶血清(TH)检测多巴胺(DA)神经元。培养24小时即可见TH阳性神经元,3天后数量开始增加,高峰出现在14天左右,此后逐渐减少。TH阳性神经元胞体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渐增大,核浆比例减少,表明神经元趋向成熟。收集培养液用高效液相色谱一电化学仪(HPLC-EC)测定其中DA递质的含量,在培养最初的72小时内其浓度极低,至15天时为初72小时的50余倍,此后开始下降,与DA神经元的形态发育同步。将中脑腹侧多巴胺神经元与其靶细胞纹状体神经元共培养时.TH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加.培养液中的DA浓度均为同期中脑腹侧神经元单纯培养时的一倍,TH活性也较单纯培养时为高,表明靶细胞能明显提高DA神经元的存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PTSD样大鼠海马MR和GR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PTSD大鼠海马神经元核受体MR(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盐皮质激素受体)和GR(glu-cocorticoid receptor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国际认定的SPS方法刺激大鼠建立PTSD大鼠模型,分别取SPS处理后24h、7d、14d大鼠脑组织;同时取正常脑组织(非SPS刺激)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分别进行各组海马神经元GR和MR表达变化的观察及定量检测。结果(1)经SPS处理后,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海马神经元MR表达呈现随着24h、7d、14d逐渐下调的趋势;(2)经SPS处理后,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海马神经元GR表达于24h时下调,而7d、14d时呈现逐渐回升趋势。结论大鼠经SPS处理后,海马MR表现为持续下调状态;而GR表达为短暂下调,随后回调,揭示PTSD大鼠海马神经元核受体—MR和GR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引发海马功能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猫生后发育期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形态和发育。TH阳性反应的DA能神经元在生后第一天(P_1)的视网膜中已经出现。按形态学特征——胞体大小、形状、突起分层,以及免疫反应强度可分为THⅠ型和THⅡ型两类。THⅠ型是大的强阳性反应的DA能细胞,包括通常DA能无长突细胞、移位DA能无长突细胞和DA能类网间细胞。它们随发育年龄增长逐渐成熟。THⅡ型是小的弱阳性反应的DA能细胞,不随年龄而生长发育,相反在开眼(P_(7-10))后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至P_(30)时完全消失。开眼后,THⅠ细胞除胞体增大外树突发育特别迅速。它们的胞体直径从11.8μm(P_1时)增大至14.2μm(P_(30)时),相应的树突野和分枝交叉也明显增加。P_1时,树突分枝少而直,末端有许多生长锥。在中央网膜的树突有棘状附属物。至P_(13)时生长锥减少,许多分枝交叉形成简单的网状,同时树突“棘”完全消失,可能发展为环的一部份。至P_(30)时,树突分枝在内网从层的外层形成复杂的网络,其间有无数与杆型AⅡ无长突细胞构成突触联系的环形结构,相似于成年者。在生后发育过程中,开眼后适宜光照对THⅠ细胞成熟的影响以及神经递质变化的可能性,我们在文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PTSD与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发生,从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凋亡揭示PTSD的部分发病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er大鼠50只,随机分为连续单一刺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模型的1d、4d、7d、14d组及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在PTSD杏仁核神经元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PTSD大鼠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凋亡。结果PTSD大鼠杏仁核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Bax于4d达高峰,Bcl-2于1d表达最高,Bax/Bcl-2比值逐渐升高,于4d达到峰值,之后渐趋下降。TUNEL阳性细胞在SPS各组模型均出现,4d达最高峰。结论PTSD大鼠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凋亡中,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各自发挥促进凋亡和抑制凋亡的作用,Bax/Bcl-2比值升高促进细胞发生凋亡,可能与杏仁核调节的PTSD恐惧异常的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