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近海魁蚶资源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一种海洋贝类─—魁蚶资源增殖研究的全过程,包括人工育苗、中间培育、底播放流以及增殖生物学等.结果表明,对亲贝采用阴干、流水、升温、精液或漂白液刺激等诱导方法,苗种生产可实现全工厂化;风浪小、饵料丰富的内湾、虾池等是稚贝适宜的中间培育水域.当年稚贝主要生长期为7—11月,略高于成体适温上限的环境更利于生长,但越冬(12—2月)后的稚贝难以渡过26℃以上的高温;选择敌害生物少、海底表面稳定性好的海区是增殖成败的关键.放流苗种的理想规格为2.0—2.5cm,1年后回捕率在50%以上,1.5年后可达壳长5cm以上的商品规格,增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毛蚶、泥蚶和魁蚶ITS1核苷酸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蚶、泥蚶和魁蚶3种贝类的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分析,并用Mega3.1软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毛蚶、泥蚶和魁蚶的ITS1序列长度分别为424、456和431 bp,3种蚶的479个序列位点中,共有330个保守位点,98个变异位点,94个单突变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毛蚶和泥蚶先聚为一支,而后与魁蚶聚为一支.ITS1分析结果显示毛蚶和泥蚶种间的遗传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
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和"捕食者-猎物"的捕食模型,研究了黑暗条件下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幼贝对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的滤食效应,测定了5种藻液浓度(30×107~150×107cells/L)及4个温度梯度(10℃、15℃、20℃和25℃)下魁蚶对饵料生物的滤食能力、功能反应类型和滤藻效应特征,并分别建立Holling圆盘方程。同时研究了水温20℃时魁蚶个体间的滤食干扰反应,建立了藻液浓度和魁蚶自身密度的联合反应方程。实验发现,水温20℃条件下,魁蚶幼贝对筒柱藻的平均滤食速率随着藻液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且0~4 h时段内的滤食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魁蚶滤食筒柱藻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拟合圆盘方程为Na=1.0195N_0/1+0.002039N_0滤食功能系数为1.019 5,极限法推出壳长30~35 mm的魁蚶对筒柱藻的日均最大滤食量约为500×107 cells/L;10~25℃条件下,魁蚶的平均滤食速率和滤食功能反应系数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于20℃时达到最大值,推测20℃是其最佳摄食温度。魁蚶的滤食效应存在较强的个体间干扰反应,平均滤食量和滤食作用率均随幼贝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魁蚶滤食筒柱藻的功能反应与幼贝密度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E=0.730 8P﹣1.068表示,由此建立了魁蚶幼贝密度与筒柱藻藻液浓度之间的联合反应方程N_a=0.7451P~(-0.0684)N_0/1+0.0020N0。结果表明,水温20℃时,魁蚶幼贝具有较强的潜在滤食能力,其平均滤食量和滤食作用率与幼贝密度间存在明显的"负密度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蛤人工育苗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蛤(Meretrix meretrix)(见题图)生活在潮间带泥沙滩,是我国、朝鲜、日本常见的经济贝类,广布于我国各海区,以辽宁营口和江苏北部沿海资源尤为丰富。为蛤类之上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名。其壳在药典上称蛤壳,可作  相似文献   

6.
在温度23.5~24.0 ℃和盐度29.5~30.0条件下,研究了球等鞭金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4种单细胞藻类单独及组合投喂24 d后对魁蚶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饵料投喂条件下,稚贝存活率均在95%以上,不同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单一饵料投喂组中,球等鞭金藻组的稚贝生长最快,小球藻组的稚贝生长最慢.组合投喂组中,球等鞭金藻与其他3种单胞藻混合(1∶1)投喂组稚贝壳长及特定生长率均优于其他组,其中与小球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稚贝壳长和壳高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6%·d-1和6.4 %·d-1.研究结果可为魁蚶人工苗种培育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23.2-24.0℃,盐度29.5-30.0条件下,研究了5种单胞藻饵料和饥饿对魁蚶浮游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投喂不同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与4种单胞藻混合投喂试验组幼虫的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和壳长均显著高于单一投喂试验组,其中球等鞭金藻与小球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投喂单一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组幼虫的生长、眼点幼虫比例与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在饥饿试验中,不同饥饿天数条件下幼虫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生长方面,饥饿1-2d较短时间与一直投喂对照组的幼虫相比较,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壳长的差异不显著,但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虫的生长变慢且眼点幼虫比例下降,一直饥饿情况下幼虫的生长基本停滞.研究结果可以为魁蚶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黑山岛海域刺参、魁蚶和紫贻贝生境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黑山岛临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选划适宜刺参(Stichopus japonicas)、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和紫贻贝(Mytilus edulis)增殖修复的区域。分别针对每个修复物种筛选出7个生境评价因子,结合专家赋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将现状调查数据进行插值、重分类和栅格计算,绘制研究区域目标种群生境适宜性地图。结果表明:对于刺参和紫贻贝,研究区域均适宜其生长繁殖,同一物种,相同季节在空间上无站位差异,但各季节的生境适宜性分区变化明显;对于魁蚶来说,东北部海域较适宜增殖,其次为西部海域,四季均以较适宜生境为主,仅冬季出现基本适宜生境。水温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底质类型则是引起生境站位差异的重要原因。可为后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批林批孔斗争中,我县水产养殖场职工用人工养殖对虾的事实,深批林彪、孔老二“上智下愚”的反动谬论,进一步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取得了人工养殖对虾育苗成功的经验。 为了积极开展人工养殖对虾生产,达到就地育苗,就地放养。1974年县水产养殖场在各级党委、科研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在对虾人工控制越冬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皱纹盘鲍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鲍是珍贵的海产软体动物,软体部非常发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誉为海味之冠,其贝壳可作中药,称石决明,为海产药用动物的重要种类。 鲍属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约90种。在北美太平洋沿岸,日本沿岸和澳洲沿岸鲍的种类与数量比较丰富。我国的广东、福建、台湾、山东和辽宁等省沿海也有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地设置在黑龙江省富裕县苗圃,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时间短且早霜,冬季干冷漫长。年均无霜期122-151d,年均降水量477.17mm,年均气温2.0℃。土壤为碳酸盐草甸黑钙土,苗床的土壤有机质3.63%,pH值为8.0。该县属于三北防护林地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较恶劣,由于育苗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牡蛎室内人工育苗附着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蛎附着习性的研究,国内外不少学者,如王中元、Wedler等,都有过一些报道。由于观察、研究的海区不同,所得的结论也不相同。1980年以来,我们在进行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人工育苗试验过程中,为了提高育苗效果,曾对牡蛎的附着习性做了专题试验。试验是在没有潮流、风浪、暴晒、浮泥等因子干扰的室内池中进行的,较真实地反映了牡  相似文献   

13.
海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一般均可食用,其中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是最好的品种。我国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北部的沿海均有分布。但年产量很低,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很需人工增殖和养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河北省水产科学试验站曾成功地进行过刺参的人工育苗和人工增殖、养殖试  相似文献   

14.
泥蚶(Arca granosa)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系海产的底栖软体动物,全国沿海均有分布,为我国和日本特有的养殖和捕捞的食用种类。 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量呈现下降趋势,发展海洋生物增养殖的优越性已受到许多海洋国家的普遍重视,人们对于海产双壳类的诱导产卵问题亦日益关注。国内外关于鲍鱼、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三峡水库114种鱼类中,有40多种产粘性卵,对于它们而言,卵的附着基质是形成产卵场的必要条件。据调查,目前水库相对稳定的产卵场较少,虽然新的潜在的产卵场正在形成,但在短期内可能远远无法满足这些鱼类的产卵需求。因此,有必要在三峡水库的适宜水域设置人工鱼巢,以此提高产粘性卵鱼类的自然增殖水平。用于制作人工鱼巢的材料基本上分为两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养殖生产很多贝类,我国有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贝类养殖产业,可是贝类人工育苗产业化才只有半个世纪的时间,我国在这一科学和生产领域起到了带头和领先的作用。现在需要建设生态环境优美而又科学合理的贝苗工厂,在贝类人工育苗产业化的基础上,进行选种育种和品种培育,促使贝类养殖的科学和生产再有重大的进步和发展。介绍了我国贝类人工育苗产业化的由来,以及贝类人工育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钟福生  李友华 《蛇志》2001,13(1):26-29
作者于1994年12月至1995年4月对黑眉锦蛇进行人工越冬试验,试验结果发现黑眉锦蛇冬眠温度为5℃-8℃,高于8℃以上时出现活动;阳光直射可调节蛇洞温度;保持供应饮水在越冬重要;越冬期自然损失率为18.09%,体长并有缩短的现象,体长缩短率为4.55%;冬季仍然出现培皮现象。  相似文献   

18.
鳗鲡的生活史和人工育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鳗鲡是逆和海的洄游性鱼类,一个多世纪以来,其生活史问题一直是不解之谜,早已成为一道世界名题。随着鳗鲡养殖业的发展,人们正努力探索鳗鲡的人工育苗技术。本文总结了鳗鲡的生活史、种类、分布、产卵地、人工育苗技术等问题的研究情况,并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鳗鲡( Anguil la) 是逆河降海的洄游性鱼类, 一个多世纪以来, 其生活史问题一直是不解之谜, 早已成为一道世界名题。随着鳗鲡养殖业的发展, 人们正努力探索鳗鲡的人工育苗技术。本文总结了鳗鲡的生活史、种类、分布、产卵地、人工育苗技术等问题的研究情况, 并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栉孔扇贝的人工育苗与试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闭壳肌加工后即成“干贝”,是海珍品之一;以前主要依靠自然繁殖。因此研究人工培育苗种,有利于扩大与增殖自然资源,也为全人工养殖打下基础。 我们在1974年春首次在大水体培育成功,1975年重复试验得到同样结果。现简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