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宜昌百合根尖染色体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emsa C-带方法对宜昌百合(Lilium leucanthum(Baker) Baker)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宜昌百合(L. leucanthum)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单套染色体的条带总数目为21条。其带型公式为:2n=24=6C+2CI+2I+2CI++2CI++4I++2I++2T++2I+S。宜昌百合(L. leucanthum)每条染色体上都显示出显著的特征带,且带纹的深浅差异明显。宜昌百合(L. leucanthum)的强带主要集中在着丝点及附近区域。通过Giemsa C-带方法可以将宜昌百合(L. leucanthum)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2.
沅江芦荟染色体核型和Giemsa C-带带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非富芦荟的基础理论研究,给芦荟的遗传育种提供细胞学依据,采用F-BSG制片法,对沅江芦荟染色体组型及Giemsa C-带带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沅江染色体数目为2n=14,核型公式为2n=14st 6sm 4m,染色体长度比为2.20,N.F值为24,属3B核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4=4L 2M2 6M1 2S;Giemsa C-带带型主要为着丝点带和部分全带。  相似文献   

3.
采用HKG(HCl-KOH-Giemsa)法对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体进行了C-分带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每条染色体至少都有一条C-分带,染色体组共有62条C-分带,以中间带和着丝点带为主,中间带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短臂上;C-分带强弱差异明显,其中46条强带,16条弱带。Giemsa C-分带带型公式为:2n=2x=34=8I++3T++5I+I+T++4C+2CI+4CI++3CI++I+T++CT++2CT+。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显著的带纹特征,因此,利用Giemsa C-分带方法可以将向日葵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4.
采用HKG (HCI-KOH-Giemsa)法对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体进行了C-分带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每条染色体至少都有一条C-分带,染色体组共有62务C-分带,以中间带和着丝点带为主,中间带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短臂上;C-分带强弱差异明显,其中46条强带,16条弱带.Giemsa C-分带带型公式为:2n =2x =34 =8I++3T++5I+I+T++4C +2CI+4CI+ +3CI+ +I+T++CT++2CT+.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显著的带纹特征,因此,利用Giemsa C-分带方法可以将向日葵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5.
部分柑桔属及其近缘属Giemsa C-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Giemsa显带技术研究了枳属(Poncirus)、金柑属(Fortunella)和柑桔属(Citrus)16个分类群的染色体。枳属以末端带和着丝点带为主,金柑属与柑桔属主要以末端带为主;统计分析了各分类群每对染色体及全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含量,并列出其带型公式;探讨了金柑属的分类学地位;赞同把柚(C.grandis)作为柑桔属的基本种之一;根据异染色质含量的变化对柑桔属的带型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玉米为材料,采用放线菌素 D(AMD)前处理,防止染色体过度收缩;利用气干片技术,洗脱染色质,使染色体分散良好;应用稍加改良的Seabright 法,Utakoji法及醋酸地衣红技术处理染色体,都诱导出染色体的横纹带。其图象与哺乳动物的染色体 G 带相似,每条染色体均显示带纹,带纹分布于整条染色体,并且从同一细胞取得玉米染色体 G 带核型照片。  相似文献   

7.
用C-带和涂染技术检测棕色田鼠Y染色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染色体C 带技术和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检测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 ,结果如下 :棕色田鼠雄性个体C 带中期分裂相中 ,X性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着丝粒处存在着强烈的C阳性带 ,而且在短臂的中间也有一条C阳性带 ,但是没有发现深染的Y染色体。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涂染棕色田鼠的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 ,以小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作为对照。涂染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涂染信号检出率分别为 0 - 2 %和 3% - 5 % ,两者均呈阴性反应 ,而对照都呈阳性反应。根据实验结果 ,作者认为在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上及整个基因组DNA中不存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DNA的同源序列 ,其Y染色体上可能没有决定雄性性别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8.
换锦花C-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传良  周坚 《生物学杂志》2004,21(2):18-19,37
对换锦花C-带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其染色体2n=22,带纹主要以着丝点带为主。还讨论了染色体C-带在研究石蒜属植物核型演化及多倍体起源中可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毛百合繁殖生物学研究——Ⅰ 毛百合的自然生长与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产于东北地区的毛百合进行了自然状况下的生长与繁殖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的生境下毛百合的生长发育有三种类型,即生长旺盛类型;可完成生活史,但生长受到一定限制类型;不能完成生活史,只能营养生长类型。 在毛百合完成其生活史的转化中光是一个重要限制因子。在全光的46.6%的生境中毛百合尚能大部向成株转化,并开花结果完成生活史,而在相对光照为15.6%的林下,毛百合转化为成株的概率很少。 由于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毛百合具有两种繁殖对策,一是在全光下或不低于相对光照的46%的生境下,有性与无性繁殖同时进行;而在低于相对光照的15%以下时,除个别光强处外,毛百合主要以鳞茎繁殖和生长,一旦林地受干扰后,则马上开花结实,营有性繁殖。  相似文献   

10.
薛妙男  黄广  麦适秋   《广西植物》1985,(2):107-110
本文以沙田柚为材料,对其染色体组型及带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组型分析:染色体数目2n=18,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分成大小染色体两种类型,前者包括1、2、3、4和5对,后者为6、7、8和9对,根据臂比,9对染色体能够被分成中部着丝点和近中着丝点染色体两种类型。即第5、7,9对为亚中部着丝点,其余为中部着丝点,第6对染色体上有随体;Giemsa带型:除第二对染色体只显中间带外,其余都显着丝点带,并在3、4、8对染色体短臂上和2、3、1对染色体长臂上均显端带,第2、3,6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C带显示杂合性。  相似文献   

11.
黄牡丹八个居群的Giemsa C-带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应用BSG方法对黄牡丹(Paeonia delavayi var.lutea)8个居群的Giemsa C-带进行了比较研究。8个居群的所有染色体都在着丝点附近显示出了C-带,所有染色体的长臂上都没有显示C-带,而短臂上的C-带数量和位置在居群之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花甸凡居群手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对染色体显示端带;卓干山居群的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五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没有显示C-带。在所研究的8个居  相似文献   

12.
玉米8个栽培亚种(类型)的核型和C—带带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次报道了玉米8个亚种、2个亚型和2个杂交品种的核型和Giemsa C-带带型。所有材料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主要由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第6染色体短臂均具随体,但大小不同。所有材料均显示有亚端带和端带,在第6染色体的短臂上显示有NOR或/和随体带。C-带的分布、总数目和总长度各不相同。其总带数变异于6至18之间,C-带总长度为5.65—11.40%之间。在核型中,具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数目及C-带总数,罕见栽培或原始的类型通常多于广泛栽培的类型。此外,有关核型和C-帝的变异和进化也进行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Two homoeologous sets of chromosomes in pentaploidAllium neapolitanum Cyr. (Liliaceae) are recognizable by their C-bands. The banding pattern is the same for one Californian and five Yugoslavian populations, suggesting a common chromosomal origin. Predominant meiotic association of identically banded homologues indicates a genomic formula of AA AI BB, confirms an allopolyploid origin, and argues against genetically controlled pairing.  相似文献   

14.
The karyotype analysis and the Giemsa banding in Daghestan Sweetclover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hromosome number in each somatic cell is 2n=16. The formulas of karyotype and banding pattern are therfore 2n=16=12m+ 2sm+2sm(SAT) and 2n=16=8C+4CT++2CT++2CT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C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改良的Giemsa C带技术,分析了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染色体C带带型。Elymus sibiricus、Roegneria caucasica和Hysrix patula的染色体在Giemsa C带带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示了这3个属模式种的物种特异性。3个模式种的Giemsa C带核型表明,C带带纹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的末端和着丝粒附近,而中间带相对较少。对E.sibiricus、R.caucasica和H.patula的St、H、Y染色体组C带带型与其它物种的St、H、Y染色体组C带带型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M. A. Motara 《Chromosoma》1982,86(3):319-323
C-banding karyotypes of three Culex species, C. fatigans, C. univittatus, and C. tigripe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all three species the female determining chromosome possesses a centromeric as well as an intercalary band. The male determining chromosome in all of them has a centromeric band only. The A. aegypti C-banding karyotype is as described by Motara and Rai (19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