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虫卵内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引言卵内蛋白酶在胚胎发育中水解卵黄蛋白 ,为胚胎发育提供氨基酸 ,如果卵内蛋白酶活性受到抑制 ,胚胎发育必然因为缺乏氨基酸而受阻 ,由此可见其对胚胎发育有重要意义。国外从 60年代开始以蝗虫为材料对昆虫卵内蛋白酶进行研究 (Kuk-Meiri,1 966) [1] ,但与卵黄蛋白相比 ,对昆虫卵内蛋白酶的研究少得多。到 80年代后期工作才逐渐多起来。先后被研究过的昆虫达 1 0余种 ,分属鳞翅目、双翅目、直翅目、蜚蠊目。迄今为止 ,已对蝗虫、家蚕、美洲大蠊、蜱等数种昆虫卵内蛋白酶进行了研究 ,其中以家蚕为材料做的工作最多。2 卵内蛋白酶的分…  相似文献   

2.
夏邦颖 《昆虫学报》1981,(1):111-112
一、引言 昆虫的卵除大小差异而外,形状繁多,卵壳的表面结构更是多种多样。这就为鉴别昆虫卵,研究卵壳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依据(D(?)ring 1955,Hinton 1970)。 Hinton(1969,1970)使用扫描电镜观察昆虫卵,做了大量工作。笔者近年也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若干种类的昆虫卵壳结构特征。本文报道桃小食心虫和稻绿蝽卵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桃小食心虫属鳞翅目蛀果蛾科,是苹果、枣、梨、山楂等果实的重要害虫之一。卵多产于果实萼洼部  相似文献   

3.
在长期演化的历史进程中.昆虫的成熟卵母细胞获得了由滤泡细胞分泌的卵壳蛋白凝聚固化而成的卵壳所包被起来.卵壳具有保护性等多种生理功能(夏邦颖1982)。在卵壳上有受精孔和和气孔分布,在鳞翅目等昆虫卵壳上的受精孔周围。有受精孔区花饰特征.这种结构对卵在受精时有聚拢精子游向受精孔的作用.昆虫学家们利用卵的受精孔区花饰特征作为昆虫卵分类的依据(D(o|¨)hing 1955,Hinton1970,Downey 1980.1981夏邦颖1980)。笔者在近年的研究工作中注意到昆虫卵由受精孔向卵内延伸的结构——受精孔管.曾在扫描电镜首  相似文献   

4.
试论昆虫卵的分类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引言 昆虫卵是重要的虫态,但对昆虫卵的分类鉴定研究,则远远落后于成虫分类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开展消灭害虫于卵期的研究工作,如在虫情予测予报中以卵数量为指标,调查各种卵的寄生蜂种类,利用赤眼蜂消灭多种害虫卵,以及在研制农药和激素杀卵剂等方面皆需要以昆虫卵分类鉴定作为依据。有鉴于此,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关于昆虫卵分类特征方面的意见和看法,供参考和讨论,抛砖引玉,以期促进昆虫卵分类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昆虫卵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卵的形状和构造,在昆虫种类的识别和分类上有重要价值。过去这方面的资料不多。我们曾对鳞翅目昆虫的卵的制备作了一些工作,介绍如下。 一、材料收集和保存 多数昆虫卵的表面都有各种不同的刻纹和花斑,特别是精孔附近的花冠区更为复杂。收集材料必须保持卵面整齐清洁,最好是受过精并经过一段发育时间  相似文献   

6.
近年我国从事生物防治的科技人员和广大社员,利用赤眼蜂大面积防治多种农业和林业害虫于卵期,取得良好效果。关于赤眼蜂在自然界中利用何种昆虫卵作为其越冬寄主卵,以及这些寄主卵的显微结构特征,迄今未见任何系统报道。经野外调查证实,杨雪毒蛾(即柳毒蛾)卵、茶白毒蛾卵、蔚茸毒蛾卵和茶茸毒蛾卵是赤眼蜂的四种越冬寄主卵、它们皆属鳞翅目的毒蛾科。 本文首次报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这四种毒蛾卵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被赤眼蜂产卵寄生,在其中越冬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赤眼蜂是赤眼蜂属昆虫的通称,体形微小,复眼都呈赤红色,故名。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赤眼蜂达六十多种,我国已知十几种,其中有些种类已应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取得了一定成效,是农业上重要的益虫。下面着重介绍赤眼蜂的简易采集方法和稻田中几种常见赤眼蜂的识别。 (一)采集赤眼蜂是许多昆虫的卵寄生蜂,寄主范围十分广泛。能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等24科151种昆虫的卵中,其中以鳞翅目寄主种类最多,约133种。同一种赤眼蜂可寄生于数十种寄主,同一种寄主又可能有数种赤眼蜂寄生。因此,采集赤眼蜂时,首先要了解其寄主范围和分布。如稻田中最常见的鳞翅目昆虫卵寄生蜂是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oponicum Ashmead),其次为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 Viggiani),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Matsumura)仅在松林附近的稻田内发现较多。采集时间应根据寄主昆虫的种类及其各代虫卵的寄生率而定。如稻螟赤眼蜂,据1977年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几种野外赤眼蜂的采集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直接采卵(寄生昆虫卵)和野外挂卵(米蛾杀胚卵)诱集的方法,开展了广东省本地赤眼蜂野外采集工作.利用雄虫的外生殖器特征及ITS2序列聚类分析方法对采获的赤眼蜂种类进行鉴定,目前已鉴定出7个不同的赤眼蜂种类,其中小灰蝶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sa hypsipylae Nagaraja为中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9.
景军  苏超  方燕  李恺   《生态学杂志》2014,25(3):819-824
设置16、19、22、25、28和31 ℃ 6个温度梯度条件,研究了温度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9种鳞翅目昆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9种鳞翅目昆虫在19~28 ℃范围内可顺利产卵并孵化,随温度升高成虫的产卵前期缩短;四川尾尺蛾等8种昆虫在22 ℃时繁殖力最强,之美苔蛾最大繁殖力出现在25 ℃;9种昆虫的卵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产卵同步性和卵孵化同步性最大值均出现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四川尾尺蛾卵的发育起点温度较低,为9.52 ℃,其他8种昆虫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在13.32~14.72 ℃;四川尾尺蛾卵的有效积温为120.82日·度,显著高于其他8种昆虫(45.09~68.30日·度).研究得到的有效积温回归方程可初步用于9种昆虫发生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一种采集水稻二化螟卵(块)的高效简便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卵块的塑料袋收集法和稻株法。结果表明 ,塑料袋法和稻株法收集的卵粒总数及卵孵化率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均为 2 79粒卵 雌蛾和 95 %。塑料袋法收集的卵块数较稻株法的多 ,但小卵块比例较高 ( <1 0 0粒卵 卵块 )。还讨论了采用塑料袋法收集二化螟及其它昆虫卵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通报》2004,39(6):54-54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通过对人造卵浆配方、人造卵机器、人造卵取代昆虫卵繁殖赤眼蜂方法的研究,形成了人造卵赤眼蜂生产工艺流程,为农林害虫生物防治做出贡献。2001年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下设立的“人造卵赤眼蜂应用示范与推广”项目,目前进入了大面积应用阶段。适时进行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是目前直接用于生产的面积最、防治害虫对象最多、效果最好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是省工省力、低耗高效、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的“绿色”防治技术。大面积应用示范证明,人造卵赤眼峰与昆虫卵所繁殖的赤眼蜂性能相当,对我国重要农…  相似文献   

12.
研究昆虫卵壳的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昆虫卵壳构造是鉴定 昆虫种类的依据 昆虫的卵壳,是由滤泡细胞分泌的卵壳蛋白凝聚固化而成,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保护性结构。昆虫虽小,但不同种类昆虫卵的形状繁多,千姿百态,如蝗虫卵为长型卵;柞蚕卵是球型;马尾松毛虫卵呈椭圆形;稻苞虫卵为半球形;棉铃虫卵和粘虫卵也近似半球形;稻螟蛉卵呈馒头形;草蛉卵和黑刺粉虱卵有卵柄;蓟马卵呈肾形;大多数蝽象卵呈桶形或壶形,或有的呈瓶形;而常呈瓶形的卵则是菜粉蝶等一些蛾蝶  相似文献   

13.
柞蚕卵壳的结构及其与赤眼蜂寄生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柞蚕是我国的一项特产,产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国劳动人民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饲养柞蚕,汉代用其茧作絮,到唐宋时利用柞蚕茧丝已相当盛行,所以柞蚕生产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蚕区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山东、河南、贵州等省。柞蚕丝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除供服饰外,还是多种工业用材,推进柞蚕生产对繁荣山区经济、提供工业原料,具有一定的意义。 柞蚕卵是比较大而坚硬的昆虫卵。文献报道昆虫卵的卵壳是由围绕着卵母细胞的滤泡细胞连续分泌出卵壳蛋白,沉积于卵母细胞外周而形成的(Kafatos 1976)。Paul 等人(1972)对柞蚕卵壳蛋白质的种类做了分析,Kawasaki 等人(1971)分析了柞蚕卵壳蛋白中  相似文献   

14.
<正> 稻蝽小黑卵蜂Telenomus gifuensis Ashmead是蝽象类昆虫卵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河南对为害烟草和泡桐树苗较严重的细毛蝽Dolycorisbaccarum(Linnaeus)卵的寄生率较高,据1983年调查,该蜂对细毛蝽第一代卵最高寄生率可达73.36%,平均寄生率为54.78%。而且田间自然发生量也比较大,在4—6月间寄生细毛蝽第一、二代卵的数种黑卵蜂中,本种蜂发生量要占总蜂量的90%以上。经室内饲养观察和田  相似文献   

15.
天山马鹿南山种群肠道寄生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野生天山马鹿胃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2011 年10 月至2012 年6 月和2012 年9 月,利用漂浮法和沉淀法,对分布于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天山马鹿的306 份马鹿粪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天山马鹿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有鞭虫卵、蛔虫卵、球虫卵、线虫卵和幼虫,总感染率高达85. 6% 。其中鞭虫卵、蛔虫卵、球虫卵及其他(未能鉴定分类的线虫卵和幼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78.1% 、56. 9% 、0.7% 和25. 8% ,感染强度(EPG)分别为106.4、8. 6、0.9 和3.9,其中鞭虫卵占优势。混合感染情况比较严重,鞭虫卵和蛔虫卵的混合感染率为最高,可达44% 。  相似文献   

16.
<正> 以蝽科昆虫卵为寄主的蝽卵蜂属(Trissol-cus)是缘腹细蜂科(Scelionidae)中一个较大类群,Kieffer(1926),Hellen(1971),Козлов(1970,1971),Masner(1976)等人先后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仅苏联就记述了53种(Медведва,1978),有的国家还用蝽卵蜂作了蝽科害虫的生物防治试验(Larachi,1976)。我国仅周仁濂(1955)等人记载一种稻蝽沟卵蜂能寄生稻褐蝽卵,寄生率达41.75—94.2%。作者近年发现广泛为害粮、棉、油料、麻类、甜菜、蔬菜、烟草和果树的害虫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 L.的卵能被另一种蝽卵蜂——斑须蝽蝽卵蜂Trissolcus sp.大量寄生,寄生率达35—60%,为其重要天敌,国内未见报道,我们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观察,现把两年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卵寄生蜂繁殖利用的过去与现在 膜翅目中有十科昆虫,可寄生于各种昆虫的卵,但能作繁殖利用的种类为数不多。昆虫卵被寄生后,如正在发育的胚胎遭受到致命的影响,就引起胎死卵中,幼虫不能孵化。科学家们利用这一类物种间的斗争现象,将卵寄生蜂加以繁殖散放,以增加卵寄  相似文献   

18.
刘德山 《动物学研究》1982,3(2):157-164
通过对牛带绦虫早期虫卵的冷冻断割,做扫描电镜观察,见到带科绦虫虫卵在早期阶段保留了典型的各层膜的结构。虫卵共有七个膜层,实际各层之间是互相沟通与渗透的完整体系。待到虫卵成熟时,绦虫的卵壳才破裂,卵黄细胞及卵黄膜层也有退行性变化,而胚膜(embryophore)及幼虫(六钩幼hcxacanth embryo)的发育则趋于更完整。 对带绦虫的成熟虫卵的超微结构,国内、外已有过较细的描述(Inatomi,S.1962;Ishii,Y.1972;王松山等 1980)。这些报告多侧重于对带绦虫的胚膜超微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胚膜微管系统的观察,这些观察对于了解虫卵的生理是很有意义的。此外,Ogren,R.E.(1953,55,56,57,67) Smyth,J.D.(1956) 曾分别对Linstowiidae 科绦虫的 Oochoristria symmetrica(=O,ratti)及假叶目绦虫(Pseudophyllidae)的Schistocephalus solides的虫卵的发育做了一系列的观察;森山(1961)也对未成熟的牛带绦虫卵做过观察。但这些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光学显微镜的观察,对一些虫卵的微细结构,仅是以示意模式图来表示,而不能直接地表达其观察结果。 本文试图应用冷冻断割法(freeze fracture)将牛带绦虫卵剖开,通过SEM观察绦虫卵的早期三维结构,对绦虫卵的膜结构做了进一步地了解。  相似文献   

19.
日本血吸虫卵胚胎发育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的病变和发病机理是由于虫卵在人体组织中引起肉芽肿所致。目前认为发育成熟含毛蚴的血吸虫卵分泌可溶性抗原物质,它致敏寄主后,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粒细胞集聚在虫卵周围形成了肉芽肿,并证明血吸虫卵肉芽肿是属于迟发型超敏免疫反应(Warren,1972)。Warren等(1975)还认为日本血吸虫卵和曼氏血吸虫卵肉芽肿形成的有关免疫因素及发病机理可能有所不同。通过组织化学的途径对组织内日本血吸虫卵胚胎发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血吸虫卵发育的生理及寄主组织和虫卵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对血吸虫病的病原诊断方面亦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此,作者对沉积于组织内的虫卵从受精卵细胞至形成毛蚴的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了一般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观察。  相似文献   

20.
对低温萌动温度和高温孵化温度变化条件下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卵的孵化率变化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温度变化对家蟋蟀卵孵化的影响,为温度影响昆虫卵孵化提供一个新的证据。在低温萌动温度(4℃和7℃)和高温孵化温度(25℃和29.5℃)下观察记录家蟋蟀卵孵化的个体数量,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温度变化对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萌动温度显著影响家蟋蟀卵的孵化率,而高温孵化温度对家蟋蟀卵的孵化率则无显著作用,但二者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在同一孵化时间内,不同温度处理下家蟋蟀卵孵化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家蟋蟀卵达到最大孵化率的时间不同。说明低温萌动和高温孵化是家蟋蟀卵孵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为家蟋蟀人工饲养的较有利的温度条件设置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