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为了解决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学检验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将“检验助理”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训教学,该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实训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优化了实验效果,且可以将此模式推广运用至医学类的其他实训教学课堂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中主要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研究,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物流技术综合实训》这门课程中,从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项目展示与作业评价、教师评估四个方面来论述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6.
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成微生物学科研项目,设置环境微生物多样性调查,产酶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培养与选育,以及水质微生物学检验等若干个模拟研究实验模块。每个实验模块围绕一个科学问题。同时,将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融合在研究型实验过程中,增强其连续性、系统性,形成一种综合性、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实施了人员、教材、资料的配套和改革,并通过操作考试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总体的评价。这种模块化课程模式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教学中应注意贯穿唯物辩证法观点,如多样性与统一性、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外因与内因等。此外,还可从辩证法的角度设计更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唯物辩证法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对提高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提升学生多种能力的主动学习模式,包括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等,能够针对性改善传统课程教学中目标单一、学习吸引力不强、挑战度不够、较少干预不良学习习惯等问题,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自主探索,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具体实践及后续的问卷调查结果,本文在对项目设计理念、实施方案及要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课程、学生和教师3个维度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能效体现。结果表明,85%以上的学生认可研究性学习对本人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正向提升,尤其在增强知识拓展、信息挖掘等学习能力、增进合作交流以及提升对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效果显著,并且具有可持续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生物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结合长治学院的学科建设,探讨了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建立了由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内容,开放学科实验室为学生搭建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借助微信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交流学习,构建了科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后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实验时序性、开放性实验、考核考勤体制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如何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
探讨了当前微生物学教学在教材建设、效率效果、成绩评定、教改应用等方面综合改革的方法和方向。立体教材是教材发展方向。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根据知识点灵活选取方法。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注重贴近社会需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成绩可采用客观公正题小量大的闭卷模式,实验成绩可通过独立实验来考核。好的微生物学教改成果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