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流感染患者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1年6月至2014年11月血流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140株进行比较分析,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微生物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药敏结果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标准判断,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流感染标本共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140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分离出88株,占62.86%;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出52株,占37.14%。血流感染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克林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利福平、呋喃妥因、头孢噻吩、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麦迪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耐药率分别为81.82%,45.15%;35.23%,15.38%;20.45%,5.77%;47.73%,26.92%;76.14%,51.92%;69.32%,50.00%;64.77%,9.62%;54.55%,28.85%;14.77%,0.00%;10.23%,0.00%;39.77%,3.85%;11.36%,0.00%;54.55%,28.85%;67.05%,5.77%;79.55%,32.69%;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差异有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感染中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率与耐药率不断上升,耐药率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深圳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特点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收集2012年来自深圳市7所医院的4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以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杀白细胞毒素(PVL),并对携带PVL基因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基因序列分型(MLST)。结果 4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16株(26.2%),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312株(73.8%)。12种抗菌药物中,该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8.8%和44.2%;未发现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株。MRSA对青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显著高于MSSA。4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60株(14.02%)携带PVL基因。MLST分型结果显示共有14种已知序列型和4种新的序列型,其中ST59和ST338最多,分别为16株和12株。结论 深圳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以及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PVL基因阳性率处于中等水平;存在多种ST分型,以ST59和ST338多见,具有遗传多样性和独特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9年肇庆市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本文简称金葡菌)分子流行特征和耐药谱构成情况。方法对2019年分离自食品样、医院环境涂抹样和患者样中的117株金葡菌进行肠毒素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并对优势序列型(sequence type,ST)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结果 117株金葡菌中sea、seb毒力基因在不同来源的菌株间的携带情况存在差异,pvl毒力基因在不同耐药表型的菌株间携带情况也存在差异;肇庆市金葡菌耐药表型分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株和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ethicillin 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SA)株,MRSA株有4个优势耐药谱型,MSSA株则有3个优势耐药谱型。MSRA株耐药表型以多重耐药的MRSA株为主,且耐药情况严重;MLST分型、PFGE和ST型遗传进化分析显示,117株金葡菌可分为50个ST型,其中优势ST型有4个,分别为ST239、ST1891、ST3191和ST7,以患者分离株为主。4个优势ST型菌群间亲缘聚类距离较远,除ST7型菌群外,其他3个ST型菌株群中,不同来源的金葡菌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50个ST型可分为2个进化分支,其中有43个ST型在进化分支1上,7个ST型在进化分支2上,进化分支1与进化分支2间的菌株进化差异较大。结论肇庆市金葡菌毒力基因sea、seb在不同来源的菌株间携带情况存在差异,毒力基因pvl在不同耐药表型的菌株间携带情况也存在差异;耐药表型以多重耐药的MRSA株为主;肇庆市金葡菌流行4个优势ST型。不同来源间金葡菌存在相互散播的风险。肇庆市菌株主要位于进化分支1;防控部门应对不同来源和不同耐药表型的金葡菌制定相应的分级防控方案,并警惕不同来源的金葡菌相互散播的风险,防止高毒力强耐药的菌株引起本地区流行。同时注意ST1981型菌株,警惕该型菌株引起食源性疾病和院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对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了解其基因型特征,并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应用MLST方法对2012年石家庄市分离出的18株食源性金葡菌进行基因分型,并对该地区食源性金葡菌分子特性和流行病学特性进行分析。18株食源性金葡菌通过MLST分析得到10个ST序列型,其中ST5序列型最多,共5株;其次为ST464序列型,共3株;ST7型和ST15各2株;ST6型、ST9型、ST59型和ST2138型各1株,有2个菌株是2个新的ST型其ST码分别为287-1-1-8-1-1-1和10-14-8-6-278-3-2。本地区食源性金葡菌的ST型别丰富,主要流行克隆系为ST5和ST464,ST6、ST7、ST9、ST15、ST59和ST2138等克隆系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方法:检测本院1085株SA,分析其临床分布及耐药特性。结果:除ICU外,其他科室SA及MRSA均逐年递增;MR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MSSA;SA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迁各异。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MRSA的监测对控制医院感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我国奶牛乳房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清型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玻片凝集法对从临床型乳房炎病乳中分离获得的5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血清型分型。结果表明336型占67.9%(38/56),5型占7.1%(4/56),8型占3.6%(2/56)。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基因型别,探讨MRSA菌株流行变化趋势及进化特点,为该地区MRSA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6株MRSA进行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基因、spa基因分型,并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与国际上MRSA的流行型别进行比较,分析进化关系。【结果】86株MRSA共发现13个spa型(以t311型为主,占48.8%;其次为t6418型,占11.6%);MLST分型共发现9个ST型(以ST5为主,占59.3%;其次为ST239,占16.3%),经e BURST软件分析它们属于4个群(Group 1、Group 6、Group 8、Group 12)和8种克隆复合体(CC1、CC5、CC630、CC20、CC59、CC88、CC239、CC573);SCCmec基因分型以SCCmecⅡ型为主,占61.6%;其次为SCCmec III型,占22%;5株社区相关性MRSA(SCCmec-Ⅳ型)。其中第一流行克隆型为SCCmec-Ⅱ-ST5-t311-CC5(占47.7%)、其次为SCCmec-III-ST239-t030/t037-CC239(占12.8%)。【结论】SCCmec-Ⅱ-ST5-t311为杭州地区当前流行菌株;CA-MRSA菌株的出现,提示MRSA菌株有由医院向社区播散的趋势;此外,对新发展了单位点变体的菌株(SCCmec-Ⅰ-ST1921-t164-CC20和SCCmec-Ⅳ-ST965-t062-CC5),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本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的耐药性、流行病学分布状况及携带的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SCCmec)型别,用K-B琼脂扩散法、E-test和多位点PCR,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进行了SCCmec分型及耐药性测定。结果发现了两种新的SCCmec型别,新1型含Ⅱ型的mecA上游特异性位点B和位于mecA内的M位点以及Ⅲ型的下游位点F,缺乏Ⅱ型上游位点C和下游位点D、G;新2型含Ⅰ、Ⅱ型的上游特异性位点A、B和两个Ⅲ型的下游位点F、H,同样缺乏位点C、D、G,可能分别为原有Ⅱ型和Ⅰ、Ⅱ型与Ⅲ型的基因重组株;且携带有新SCCmec型别的MRSA菌株,其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及抗药性也与国外已报导的菌株不同,多分自门诊病人,且耐药性高,抗药谱广,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9.
【背景】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是专性代谢人体母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HMOs)和宿主肠道黏膜上皮黏蛋白聚糖的肠道共栖益生菌,对生命早期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目前对其不同人群来源的群体遗传报道较少。【目的】探究在有限地域内遗传、饮食相近人群来源的B. bifidum菌株集的遗传结构是否具有族群特异的规律性,为开发个性化的益生菌株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来自新疆伊宁两个族群(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龄儿童队列的肠道两歧双歧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共获得115个菌株,对基于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 (repetitive sequence-PCR, rep-PCR)方法筛选的53株代表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进行群体遗传差异分析。【结果】53株代表菌株共分为37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26株源自维吾尔族儿童的菌株有17个ST,而20个ST来自27株哈萨克族儿童的菌株,两个族群来源的菌株之间检测到较少的同源基因重组事件。goeBURST分析显示,来自同一族群的B. bifidum分离株比来自另一族群的菌株更有可能被归入特定的系统发育分支或克隆复合体(clonal complexes, CC)。【结论】不同族群来源的B. bifidum分离株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民族族群来源的特异性,需要更大规模的取样证实。这为进一步开展体内外实验并筛选针对区域族群的特色优良益生菌株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SEs)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分泌的一类具有呕吐活性的细菌外毒素,可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和食物中毒。SEs具有超抗原活性,可与T细胞受体的可变区和MHC II类分子形成三元复合物(TCR-SEs-MHC II),直接刺激T淋巴细胞大量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2、IL-6和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等细胞因子,从而导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shocksyndrome, TSS)。在临床常见的SEs中,肠毒素A (staphylococcalenterotoxin A, SEA)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是出现频率最高、毒性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两种。目前尚没有针对SEs中毒治疗策略的综述性研究。本文首先概述了SEs的分类、结构及毒性作用,重点围绕SEA和SEB,分析了TCR-SEs-MHC II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调查了我国15个代表性城市在即食食品(卤肉、烤肉、凉拌菜和巴氏奶)和蔬菜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污染分布情况,并对分离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研究,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风险识别和分子溯源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依据GB 4789.10-2010对540份即食食品和蔬菜样品进行定性和最大可能数(Most probable number,MPN)分析;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耐药特征并通过PCR检测mecA基因;应用MLST方法确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ST型。【结果】结果发现9.3%(50/540)的样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卤肉污染率最高,为16.3%(30/184),其次为烤肉(9.2%,6/65),蔬菜(6/150,4.0%)污染率最低。定量分析发现62.0%的阳性样品污染水平处于0.3–1.0 MPN/g,其中3份阳性样品污染水平≥110 MPN/g。对50株分离株进行24种抗生素耐药性检测,发现82.0%的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耐药,64.0%的分离株为多重耐药株。对mecA阳性分离株进行SCCmec分型,发现均为SCCmecⅣa。所有分离株进行MLST分型,共检出14种型别,其中ST3595和ST3847为新ST型。【结论】普遍的多重耐药性表明我国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状况已较为严重,对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存在潜在威胁。ST型与耐药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为进一步了解该菌在我国食品中的流行趋势和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抗菌药耐药性而引起广泛关注,其耐药株感染所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肺炎、菌血症以及骨髓炎等增加了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金黄色葡萄球菌通常通过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或形成生物被膜等方式快速适应生存环境而产生耐药性,使得常规抗菌药物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从抗菌肽、植物次生代谢物及其他独特作用机制的新药等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田洪亮  徐刘溢  彭练慈  朱燕 《微生物学报》2023,63(12):4441-4450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A)被认为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引起人畜的感染性疾病,导致皮肤、软组织和血液感染,引发脓毒症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随着抗生素的滥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导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出现,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散播,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目前亟需有效控制SA感染的新疗法,因此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防治前景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MRSA的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湖北地区家禽空肠弯曲菌的流行状况及其分子特征,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对2013–2014年的47株禽源空肠弯曲菌湖北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研究。【方法】以空肠弯曲菌的7个管家基因aspA、glnA、gltA、glyA、pgm、tkt和uncA为目的基因,提取样本基因组后PCR扩增,测序和分析。将测序结果上传数据库进行比对,制作成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遗传进化树。【结果】分离株共有38个ST型,10个克隆群,其中最多的克隆群为ST-353CC和ST-464CC,发现2个新的等位基因编号和25个新的ST型。遗传进化树显示,不同家禽宿主中空肠弯曲菌序列型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地区和来源的空肠弯曲菌呈现出遗传多样性。【结论】本研究对湖北分离的47株禽源空肠弯曲菌进行了MLST分析,其结果显示菌株多样性较为丰富,将为我国家禽空肠弯曲菌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科学的数据。  相似文献   

15.
【背景】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广泛分布于水环境和水生动物体内,可导致多种水产动物和人类感染。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已被应用于多种病原菌的分子分型,其通过分析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监测细菌传播的时间和地理分布,确定感染和传播途径,但目前未见有关拟态弧菌MLST的报道。【目的】开发一种基于MLST的拟态弧菌分型方法,并用于江苏水产养殖区拟态弧菌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分析,为拟态弧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拟态弧菌的7个管家基因dnaEgyrBmdhrecArpoDpntApyrH作为靶点,对江苏水产养殖区分离的155株拟态弧菌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将测序结果分配等位基因,制作等位基因谱,分配不同的序列类型(sequence type, ST),利用软件goeBURST-1.2.1和MEGA-X对分配的ST型进行克隆复合体和遗传进化树聚类分析;此外,利用Kirby-Bauer圆盘扩散法测试155株拟态弧菌的药敏特性。【结果】155株拟态弧菌被分为56个STs,其中ST11占比最高;在双位点变异(double locus variants, DLV)水平分析发现56个STs分为3个克隆复合体和3个单体;系统发育树显示,56个STs被分为3个集群(cluster I、cluster II、cluster III)。药敏结果显示,155株拟态弧菌对红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最高(88.39%, 137/155),对氯霉素类抗生素敏感性最高(91.61%, 142/15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MLST方法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可作为拟态弧菌系统发育和未来流行病学调查有用的分子分型工具。根据抗生素耐药谱结果,提示在养殖过程中可选用氟苯尼考等国家批准使用的专用抗菌药对拟态弧菌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6.
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子分型方法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忠  梁婉  吴斌 《微生物学报》2016,56(10):1521-1529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能感染多种动物甚至是人的重要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目前临床上用于多杀性巴氏杆菌诊断的分型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分型方法和分子分型方法。其中血清学分型方法主要基于免疫学实验技术建立,操作过程繁琐,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不适用于临床上大规模快速开展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而基于分子生物学手段建立的分子分型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方法而言具有快速、简单、灵敏、灵活等特点,特别是某些分子分型方法与传统的分型方法形成了较为精确的对应关系,因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适用于临床上开展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的分子分型方法主要包括多重PCR方法及多位点序列分型法(MLST),其中多重PCR方法又包括基于荚膜编码区及脂多糖外核编码簇建立的PCR方法。本文将重点就这3种常用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子分型方法进行综述,介绍其建立原理、实现手段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为临床上开展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特别是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肠道中的有益细菌影响人体健康,一般认为早期是通过母乳喂养构建了婴儿肠道菌群。目前对不同人群的母婴群体间有益细菌组成差异及是否具有族群特异性证据很少。【目的】探究不同民族母婴群体间乳杆菌的组成及占优势种——副干酪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的垂直传递和遗传差异,为开发个性化的益生菌株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我国3个不通婚的民族共39对健康母婴对分离乳杆菌,基于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PCR分型技术(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 PCR, rep-PCR)结合功能基因(groEL基因)序列鉴定菌株,对最常见种L. paracasei的83株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进行种群遗传差异分析。【结果】三个民族母婴对乳杆菌种类组成和数量存在差异,共分离原乳杆菌属的菌株945株,根据最新修订的分类学隶属于4属1种。汉族母婴以黏膜黏液乳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20.07%)、L. paracasei (16.54%)和奶酪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casei, 11.90%)为优势种,和田维吾尔族母婴以L. casei (13.55%)、L. paracasei (12.69%)和唾液宿主关联乳杆菌(Ligi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11.47%)为优势种,海南黎族母婴以口腔黏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oris, 24.55%)、L. paracasei (15.85%)和加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 10.87%)为优势种。83株L. paracasei划分为11个rep-PCR群,基于MLST等位基因谱也分为11群、31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s),不同民族菌株的ST存在特异性,同源重组事件很少;来自同一对母子的L. paracasei分离株有相同的STs,同一种族母婴群体的L. paracasei遗传相似性更高。【结论】不同民族母婴群体乳杆菌菌群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来源相同的L. paracasei菌株遗传相似性更高,支持菌株水平上的垂直传递和种族间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19.
【背景】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条件致病菌,能引起严重感染,并能作为高耐药/毒力因子的储存和传播者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的】掌握安徽地区羊源粪肠球菌ST型分布特征及耐药、毒力特性,并分析其耐药基因、毒力基因与ST型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其潜在致病性及对公共卫生的危害性。【方法】以2021−2023年采集自安徽地区的64份羊直肠棉拭子为样本对粪肠球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型鉴定,Kirby-Bauer (K-B)纸片扩散法测定粪肠球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9种耐药基因及14种毒力基因的分布。【结果】共分离得到61株粪肠球菌,鉴定为24种ST型,其中9种为新发现ST型;奈替米星(72.13%)、丁胺卡那(75.41%)、四环素(55.74%)和红霉素(63.93%)的耐药比例最高,少数对万古霉素(9.84%)、利奈唑胺(11.48%)耐药,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率为57.38%;耐药基因ermB (77.05%)、aac(6'')/aph(2'') (52.46%)、tem (55.74%)的携带率最高,vanC (8.20%)、mefA (1.64%)的携带率最低;毒力基因cpd (100%)、efaA (98.36%)、ebp (95.08%)和fsr (81.97%)的携带率最高,hyl (11.48%)的携带率最低;部分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的分布在不同ST型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羊源粪便粪肠球菌中携带高耐药和高水平毒力基因,且耐药特性及毒力的分布与ST型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动物体内定殖着丰富且多样的细菌,其对宿主的健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是存在于动物肠道中的益生菌,是研究肠道菌群与宿主进化关系的模式菌种。【目的】以下载自NCBI的分离自猪、家禽类、人类、啮齿类动物的116株L.reuteri和分离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牛、羊和马肠道中的16株L. reuteri为研究对象,解析L. reuteri不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和宿主特异性,为L. reuteri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MLST技术,以ddl、pkt、leu S、gyr B、dlt A、rpo A、rec A共7个看家基因为研究靶点,对L.reuteri分离株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推演分离株与宿主生境的进化关系。【结果】132株L. reuteri共划分为63个序列型,6个克隆复合体。等位基因序列重组分析发现,在L.reuteri的进化中发生了个别的重组事件,eBURST、MSTree分析表明不同分离源的L. reuteri分离株经历了不同的进化过程,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32株L. reuteri来自5个Clusters且与分离源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利用MLST技术完成了132株L. reuteri肠道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MSTree、系统发育等群体结构分析,发现不同分离源菌株有着高度的宿主特异性,表明L. reuteri为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经历了不同的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