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0%、20%、40%和60%)的水解鱼蛋白(Fish potein hdrolysate,FPH)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稚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28d饲养实验结束后,对试验鱼生长指标、鱼体消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AKP)及肠道发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鱼的存活率为64.44%—78.88%,其中20%与40%添加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饲料中FPH添加水平升高呈下降趋势,20%添加组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且60%添加组与对照组(FM)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鱼体消化酶(脂肪酶、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比活力在14d与28d时的强弱关系不一致。鱼体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大小依次为:20%组40%组对照组60%组,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半滑舌鳎肠道微绒毛长度和黏膜厚度均以20%添加组为最优,显著优于其他3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饲料中FPH的添加水平为20%时,能提高半滑舌鳎稚鱼的存活率及生长性能,并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饲料中谷氨酰胺对半滑舌鳎稚鱼非特异性免疫以及低氧应激后HIF-1表达的影响, 实验共设计了4种谷氨酰胺添加量分别为0、0.5%、1.0%和2.0%的等氮等脂微颗粒饲料(游离谷氨酰胺测定值分别为0.03%、0.46%、0.91% 和1.73%), 饲喂35日龄半滑舌鳎稚鱼[平均干重(10.640.86) mg]。每天饱食投喂5次,养殖周期30d, 养殖结束后进行低氧应激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谷氨酰胺添加量为0.5%时半滑舌鳎稚鱼鱼体溶菌酶(LZM)活力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饲料中不同谷氨酰胺水平对鱼体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力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实验克隆了半滑舌鳎低氧应激关键基因缺氧诱导因子1 (HIF-1), 得到749 bp半滑舌鳎HIF-1核心序列, 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半滑舌鳎HIF-1氨基酸序列与大部分鱼类具有较高同源性。定量PCR结果显示, 饲料中谷氨酰胺水平对低氧应激后半滑舌鳎稚鱼内脏团HIF-1表达量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 在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能够显著增强半滑舌鳎稚鱼鱼体溶菌酶活力(P0.05),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长吻(鱼危)仔鱼为实验对象, 探讨不同投喂水平对7-14日龄阶段和21-29日龄阶段的长吻(鱼危)仔稚鱼存活、生长以及鱼体组成的影响。7-14日龄阶段设计6个投喂水平, 分别为: 20、30、40、50、60和70 % IBW/d(IBW: initial body weight); 21-29日龄阶段设计6个投喂水平: 10、20、30、40、50、60 % IBW/d。实验结果表明: (1)投喂水平显著影响长吻(鱼危)仔稚鱼的存活和生长(P0.05)。7-14日龄阶段, 投喂水平为30%-60% IBW/d处理组的仔鱼存活率显著高于20%与70 % IBW/d投喂组(P0.05)。特定生长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显著上升, 以60% IBW/d投喂组最高(P0.05)。21-29日龄期间, 10% IBW/d投喂组存活率显著低于50% IBW/d投喂组(P0.05), 特定生长率(SGR)则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 (2)鱼体体长体重变异系数未受投喂水平的显著影响。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之比、鱼体水分含量随投喂水平升高显著下降(P0.05), 粗蛋白含量则显著上升(P0.05); 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 (3)分别通过存活率和投喂水平做一元二次回归、特定生长率与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得到7-14日龄阶段的仔鱼最适投喂水平为43 % IBW/d; 通过仔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得到21-29日龄阶段的仔鱼最适投喂水平分别为30.62% IBW/d和28.41% IBW/d。    相似文献   

4.
为获知微颗粒饲料中添加精胺对半滑舌鳎仔稚鱼肠道发育的影响,试验以添加0,0.10%,0.33%精胺的微颗粒饲料(F1、F2、F3)和活饵料卤虫(F4)饲喂初始体长为2 cm左右的半滑舌鳎稚鱼。养殖28d后结果表明,卤虫组(F4)的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组中F2组特定生长率要显著高于F1和F3组(P0.05)。F3组的存活率仅为60.27%,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中,F2组在14d和28d时都含有较高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比活力,较低的亮氨酸-丙氨酸肽酶比活力。卤虫组的肠道发育情况最好,微绒毛长度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黏膜厚度略小于F2组,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组中F2组微绒毛长度和黏膜厚度都显著大于F1和F3组(P0.05)。研究表明,在微颗粒饲料中添加0.10%的精胺(F2组)对半滑舌鳎稚鱼肠道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elteobaggrus vachelli♂)“黄优一号”[体重(4.79±0.01) g]为研究对象, 探究饲料中螺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和叶黄素对黄颡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及体色异常调控的影响。实验设计4组饲料, 不添加任何色素源的对照组(Con), 添加2%的螺旋藻组(Spirulina, SP), 添加0.2%的叶黄素组(Lutein, Lut)及添加2%螺旋藻和0.1%溶血磷脂组(Spirulina+Lysophospholipids SPL)。720尾鱼随机放入12个缸, 每缸60尾鱼, 先使用对照组饲料投喂20d至体表颜色异常, 再用4种饲料饲养35d, 共4个处理, 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各个处理组间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率(FR)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但SP和SPL组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全鱼水分、 蛋白和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实验鱼皮肤亮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但SP和SPL组皮肤黄度和饱和度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 同时, SP和SPL组背部皮肤红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PL组腹部皮肤红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P和SPL组腹部皮肤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另外3个处理组(P<0.05); 各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SPL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叶黄素和对照组(P<0.05); SP和SPL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另外2个处理组(P<0.05)。SP和SPL组的实验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累计存活率显著高于叶黄素和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 黄颡鱼“黄优一号”在前期投喂缺乏色素的饲料造成体色异常后, 在饲料中添加螺旋藻或配合添加溶血卵磷脂比叶黄素更有效的改善鱼体的体色, 同时更能提高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鱼溶浆、酶解鱼溶浆和酶解鱼浆完全替代鱼粉后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的影响, 在黄颡鱼实用型日粮配方模式下, 以28%的日本级蒸汽鱼粉为对照(FM), 按照FM组鱼粉蛋白质量的15%、30%和45%三个梯度, 分别添加鱼溶浆(SW15、SW30和SW45)、酶解鱼溶浆(SWH15、SWH30和SWH45)、酶解鱼浆(FPH15、FPH30和FPH45)完全替代鱼粉, 设计共10组等氮等能日粮, 每组设定3个重复, 在池塘网箱中养殖初始体重(18.68±0.10) g /尾黄颡鱼60d。结果显示: (1)以FM为对照, SW的3个试验组黄颡鱼的SGR降低9.89%—20.33%(P<0.05), FCR增加18.79%—44.85%(P<0.05); SWH试验组中SWH15和SWH45的SGR相对FM组分别降低8.79%和14.84%, FCR相对FM组增加16.97%和27.88%, 差异显著(P<0.05); FPH试验组中FPH15和FPH45的SGR相对FM组降低13.18%和15.38%, FCR相对FM增加30.30%和29.70%, 差异显著(P<0.05); (2)SWH30和FPH30组的SGR、FCR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 (3)相对于SW, 同等添加量SWH的SGR增加4.40%—9.39%, FCR降低9.81%—15.31%(P<0.05); (4)与FM组的FIFO值相比, SW30、SWH30和FPH30的FIFO值仅为0.67、0.61和0.60, 降低67.67%—70.15%(P<0.05)。结果表明: 在黄颡鱼日粮中, 8.5%添加量的酶解鱼溶浆(干物质)、8.2%添加量的酶解鱼浆(干物质)可以完全替代鱼粉(28%), 而相应的FIFO值分别比鱼粉组降低了69.95%和70.15%; 酶解鱼溶浆对黄颡鱼的生长效果优于鱼溶浆。日粮中过高或过低添加量的鱼溶浆、酶解鱼溶浆和酶解鱼浆都会导致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7.
实验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3.20.5) g为实验对象, 研究螺旋藻粉蛋白替代饲料鱼粉蛋白(0、20%、40%、60%、80%和100%)对鱼摄食、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沉积的影响。实验设计了6种等氮(38%)等脂(10%)等能(16.50 kJ)的饲料, 每处理3个重复。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 表观饱食投喂。实验水温为(283)℃, 实验共持续60d。结果发现:随藻粉替代比例的增加, 鱼摄食率显著上升; 饲料效率则呈显著下降趋势; 特定生长率在20%替代组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 其他各替代组均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 蛋白沉积率在20%、60%替代时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 其他替代组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 肥满度在各替代组均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 鱼体蛋白随藻粉替代比例的增加呈现先持平后降低的趋势, 鱼体脂肪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 20%、40%和60%替代组全鱼灰分均高于全鱼粉组; 肠道消化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在替代组和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随藻粉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呈显著上升, 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则呈显著下降趋势, 总磷表观消化率在20%替代时最低, 在100%替代时最高。综合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沉积率情况, 当鲫幼鱼饲料中鱼粉含量约为50%, 且鱼粉为唯一蛋白源时, 螺旋藻粉蛋白可替代饲料中20%鱼粉蛋白。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体重为(2.90±0.01) 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研究对象, 探究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组成、前肠PEPT1和肝脏TOR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FM)、大豆浓缩蛋白(SPC)、水解鱼蛋白(FH)和晶体氨基酸混合物(CAA)为主要蛋白源, 配制4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39.0%)等脂(粗脂肪含量为9.0%)的实验饲料, 投喂实验鱼66d。结果显示, 不同蛋白源虽然对瓦氏黄颡鱼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 但显著影响了瓦氏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其中, SPC组瓦氏黄颡鱼SGR低于FM组, 却显著高于FH组和CAA组(P<0.05)。虽然SPC组瓦氏黄颡鱼粗蛋白含量低于FM组, 但其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显著影响了瓦氏黄颡鱼PEPT1基因表达(P<0.05), 在35d时, SPC组PEPT1表达量虽然低于FM组, 但显著高于FH和CAA组(P<0.05);在66d时, SPC组瓦氏黄颡鱼前肠PEPT1表达量显著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鱼体肝脏TOR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 SPC组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虽然低于FM组, 但显著高于FH组和CAA组, 这可能是通过上调前肠PEPT1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5组等氮等脂等能的饲料, 在室内流水系统进行68d的养殖实验, 探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分子量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16.050.03) g幼鱼消化能力的影响。分别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5.4%超滤水解鱼蛋白(UF)、5.5%未经超滤水解鱼蛋白(FPH)、5.5%超滤截留水解鱼蛋白(RF), 其均占饲料蛋白的10%, 以及不添加水解蛋白(PP), 以上各组鱼粉含量均为18%, 对照组(FM)鱼粉含量为67.5%。研究结果表明, FM组的大菱鲆特定生长率与UF、FPH及PP组无显著差异(P0.05); 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在FM组与UF组无显著差异(P0.05), 但显著高于FPH、RF及PP组(P0.05); 饲料干物质和蛋白质消化率在UF、FPH及RF组显著高于PP组(P0.05), 但显著低于FM组(P0.05), 在UF组显著高于FPH和RF组(P0.05); 不同处理对饲料氨基酸和牛磺酸的消化率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 趋势为FM组最高, 其次为UF组, PP组最低; 半胱氨酸和牛磺酸的消化率在添加水解鱼蛋白的3组(UF、FPH和RF组)和不添加水解鱼蛋白的2组(FM和PP组)呈相反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 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低分子量水解鱼蛋白(UF), 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有升高的趋势, 但UF、FPH以及RF都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对饲料干物质、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 且UF效果优于FPH和RF。此外, 添加不同分子量水解鱼蛋白都降低了牛磺酸的消化率。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评估蝇蛆粉(MGM)替代鱼粉(FM)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黄优 1 号”幼鱼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 6 组等氮(粗蛋白 42%)饲料, 分别使用蝇蛆粉替代 0、20%、40%、60%、80%和100%的鱼粉蛋白, 分别记为 G0、G20、G40、G60、G80和G100。将初始体重为(0.62±0.01) g的杂交黄颡鱼幼鱼随机分为 6 组, 进行为期 8 周的投喂实验。实验结束时测定其生长性能、全鱼体组成和肝组织与血清中的抗氧化酶活性(SOD、CAT、GR和T-AOC)。结果显示: (1)与 G0 相比, G20 与 G40 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G60、G80 与G100组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表现出显著的负面影响(P<0.05)。与 G0 相比, G20 与 G40 组的饲料系数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G60、G80 与 G100 的饲料系数显著性升高(P<0.05)。不同替代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2)各替代组杂交黄颡鱼幼鱼的全鱼体组成与形体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3)G20 组杂交黄颡鱼血清与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略高于 G0 组, 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肝脏 CAT 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 G40 中出现显著升高(P<0.05)。肝脏中 GR 与 SOD 活性、血清中 SOD 活性与 T-AOC 在 G80 组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 蝇蛆粉可以替代 40% 的鱼粉并不会对杂交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同脂肪源对泥鳅稚鱼生长性能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饲料不同脂肪源对泥鳅稚鱼生长性能及鱼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实验选择初始体重为(10.002.00) mg的健康泥鳅稚鱼1500尾, 随机分为5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水箱100尾鱼, 分别投喂5种含有鱼油(FO)、大豆油(SO)、玉米油(CO)、花生油(PeO)和棕榈油(PaO)的配合饲料, 每种饲料3个重复, 饲养期为40d。结果显示, 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泥鳅稚鱼在增重率、成活率、饲料系数等生长性能指标和体成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但是, 摄食FO组鱼体极性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油组(P0.05)。鱼油组鱼体中性和极性脂肪中总n-3系脂肪酸含量和EPA+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油组(P0.05)。植物油组鱼体极性脂肪中20:4n-6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 表明泥鳅稚鱼具有将C18转换为C20的能力。研究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足量磷脂, 鱼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棕榈油都可以用作泥鳅稚鱼期专用饲料脂肪源。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饲料中高剂量的有机硒和无机硒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CAS V)的生长性能、硒蓄积和血浆生化指标等方面的影响,以硒代蛋氨酸(有机硒)和亚硒酸钠(无机硒)作为不同类型的硒源,初始体重为(62.95±0.23) g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90d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10和20 mg/kg的有机硒和无机硒对异育银鲫的存活和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有机硒处理组硒的表观消化率随饲料有机硒的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饲料中添加无机硒对硒消化率无显影响(P>0.05)。在饲料中添加有机硒可以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P<0.05),在20 mg/kg处理组中达到最高(P<0.05);而饲料中添加10 mg/kg无机硒处理组未显著改变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P>0.05),但高浓度的无机硒则显著降低了其特定生长率(P<0.05)。饲料中添加有机硒显著降低了异育银鲫的肝体比,添加10 mg/kg无机硒显著降低异育银鲫的肝体比(P<0.05);饲料中添加有机硒和无机硒对异...  相似文献   

13.
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450尾健康的齐口裂腹鱼[体重(6.98±0.43)g;体长(9.11±0.25)cm]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C1、C2、C3、C4、C5),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试验鱼。C1、C2、C3、C4、C5组分别投喂在等氮等能(蛋白质含量38.29%,能量15.73 mJ/kg)的基础料中分别添加0、0.02、0.04、0.06、0.08%的黄芪多糖制成5种试验饲料,养殖齐口裂腹鱼50d。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黄芪多糖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均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而饵料系数(FCR)则显著高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当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试验鱼的WGR、SGR、PER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10.31%、1.86%/d和182.07%),FCR最低(1.44),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以WGR、SGR、PER、FCR为指标,利用直线和抛物线回归分析表明,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佳时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5%—0.074%;对齐口裂腹鱼机体组成分析表明,黄芪多糖对鱼体粗灰分和水分影响不显著(P>0.05),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6%时机体粗蛋白最高,但与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无明显差异(P>0.05);粗脂肪含量在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最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未添加黄芪多糖组血清免疫酶活性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齐口裂腹鱼血清免疫酶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黄芪多糖的增加而增强。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最高;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黄芪多糖添加水平0.06%时最大;黄芪多糖添加水平应在0.06%—0.08%时,溶菌酶(LSZ)、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趋于稳定。这说明黄芪多对齐口裂腹鱼的生长和免疫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合考虑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最佳时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0.074%。  相似文献   

14.
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生长及消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 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蛋白源, 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 分别添加0、10%、20%、30%和40%的发酵豆粕替代0、9.81%、19.63%、29.44%和39.26%的鱼粉蛋白, 设计5种等蛋白(50%)、等脂(8%)的实验饲料(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和Ⅴ), 每组设3个重复, 每重复15尾鱼, 初始体重为(49.01.0) g, 经过8周的饲养实验, 结果表明: (1)饲料效率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 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为20%时, 鱼体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量均会显著降低(P0.05)。(2)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胃蛋白酶和肝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Ⅰ组最高, 显著高于Ⅲ组 (P0.05), 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Ⅱ、Ⅲ和Ⅴ组的胃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肠淀粉酶活力则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Ⅲ组最高, 显著高于Ⅰ组(P0.05),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其他消化酶活力(肠蛋白酶、胃淀粉酶、肠脂肪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Ⅰ组的皱襞高度和肠壁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各组的黏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 在饲料中添加10%的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的生长、饲料利用和形体指标无显著性影响,过量添加则抑制鱼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粉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在基础饲料(粗蛋白: 32.0%, 粗脂肪: 4.12%)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和20%的苜蓿草粉, 饲喂初始体重为(50.04±0.04) g的草鱼, 每个处理3个重复, 进行为期61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 20%苜蓿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 15%苜蓿组的饲料系数和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除5%苜蓿组外, 其余苜蓿添加组草鱼的肥满度显著降低(P<0.05); (2)饲料中添加苜蓿草粉显著降低草鱼肌肉中硫代巴比妥酸值和乳酸含量(P<0.05)。10%和15%苜蓿组草鱼肌肉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 在添加苜蓿草粉后, 草鱼肌肉失水率显著升高(P<0.05)。除20%苜蓿组外, 其余苜蓿添加组草鱼肌肉黏附性显著升高(P<0.05), 草鱼肌肉硬度在10%苜蓿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20%苜蓿组草鱼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 15%、20%苜蓿组草鱼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升高, 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 当苜蓿草粉的添加量不超过15%时, 对草鱼生长性能没有显著性影响, 且能改善草鱼肌肉品质, 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因此, 草鱼饲料中苜蓿草粉的添加量不应超过15%。  相似文献   

16.
设计4种等能等氮试验饲料,对照组以鱼粉为单一蛋白源,处理组分别以鱼蛋白水解物替代鱼粉蛋白的17%、34%和51%,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稚鱼的初始重为(3.79±0.22)g,实验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6周的饲养试验,每种饲料随机3个重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水平鱼蛋白水解物对试验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除了以鱼蛋白水解物替代鱼粉蛋白51%组外,其他各组的增重率(WG)和饲料摄入量(FI)都是随着饲料中鱼蛋白水解物替代鱼粉蛋白量的增加而增加。试验结果表明,在军曹鱼稚鱼饲料中用鱼蛋白水解物替代34%的鱼粉蛋白对于军曹鱼稚鱼的生长和饲料摄入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军曹鱼稚鱼血浆中胆固醇含量随着饲料中鱼蛋白水解物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血浆中的总蛋白含量则无此规律,各处理组血浆中的甘油三酯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人工微颗粒饲料中晶体氨基酸替代鱼粉蛋白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nther)稚鱼消化酶和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以晶体氨基酸混合物分别替代0%、25%、50%、75%和100%鱼粉蛋白(0%CAA、25%CAA、50%CAA、75%CAA和100%CAA), 在25%替代水平设计棕榈酸甘油酯包被晶体氨基酸混合物组(C-25%CAA), 配制实验微颗粒饲料。每种微颗粒饲料随机投喂三组实验鱼初始体重(0.0940.02) g, 35日龄, 每组实验鱼放养150尾, 养殖周期28d。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包膜条件下, 各处理组的胰蛋白酶活力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 且包膜处理组(C-25%CAA)与全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肠段胰蛋白酶活力与胰段胰蛋白酶活力比值随氨基酸替代水平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 鱼粉组显著高于75%和100%处理组(P0.05), 但与25%处理组、包膜处理组(C-25%CAA)和50%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淀粉酶活力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显著上升(P0.05)。亮氨酸氨肽酶(LA)和碱性磷酸酶(AP)活力(肠段与刷状缘)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 包膜处理组(C-25%CAA)与全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谷丙转氨酶(GPT/ALT)和谷草转氨酶(GOT/AST)活力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显著上升(P0.05), 50%、75%和100%处理组显著高于鱼粉组、25%处理组和包膜处理组(C-25%CAA)。研究结果显示, 饲料中晶体氨基酸显著影响了半滑舌鳎稚鱼的消化酶和代谢酶活力, 而且在25%的替代水平下, 与未包膜组相比, 包膜处理组能显著促进半滑舌鳎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水产益康”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免疫力和病菌攻击后存活率等方面的影响,在基础对照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0.1%和0.3%的酵母培养物“水产益康”(分别为0.1%添加组和0.3%添加组),配置3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将360尾初始质量为(32.37±0.15) g的大口黑鲈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网箱放养40尾鱼,生长实验周期为11周。结果表明:两个添加组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肠道结构方面, 0.3%添加组的绒毛长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隐窝深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在肠道微生物方面,两个实验组均较对照组降低了肠道内蓝藻门(Cyanobacteria)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含量,提高了肠道内梭菌目(Clostridiales)含量;在头肾生化指标方面, 0.3%添加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头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溶菌酶(LZM)含量, 0.1%添加组也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头...  相似文献   

19.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45-652
实验通过评价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探讨斜带石斑鱼获得最大生长的饲料蛋氨酸(Met)水平与Met代谢关键酶活性和氧化损伤的关系。添加DL-Met使实验饲料中Met的含量分别为0.71%、0.98%、1.26%、1.57%、1.86%和2.18%(Diet1-Diet6), 配制6组等氮等脂的饲料。选择健康实验鱼初重(9.750.05) g随机分为6组, 每天分别于8: 00和17: 00投喂实验饲料, 养殖8周。结果表明, Diet3组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iet1和Diet6组(P0.05); Diet4斜带石斑鱼幼鱼的肥满度显著高于Diet1、Diet5和Diet6 (P0.05); Diet2和Diet3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Diet5组(P0.05), Diet3组幼鱼血糖含量显著低于Diet1组和Diet2组(P0.05), 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在Diet3组逐渐降低, Diet46组显著低于Diet2组(P0.05); Diet3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Diet 4组肝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与Diet 3相比差异不显著, 但是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 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 经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可得斜带石斑鱼幼鱼若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 其饲料中Met的最适含量为1.42%(占饲料蛋白3.16%)。在该水平下, 鱼体血糖、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和PEPCK活性较低, 有利于改善鱼体对能量的利用; SOD和CAT活性升高有利于改善鱼体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酶解技术水解太平洋鳕鱼肉, 制备不同分子量组分的两种水解鱼蛋白产品(Fish protein hydrolysate,FPH-A 和FPH-B)。在牙鲆幼鱼高植物蛋白饲料配方中, 以水解鱼蛋白产物1.2%和3.7%两个梯度替代饲料中的鱼粉蛋白, 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了为期60d 的生长实验。研究了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水解鱼蛋白对肉食性鱼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3.7%的水解鱼蛋白显著促进了牙鲆幼鱼的生长, 特别是添加了富含低分子量组分的水解蛋白产品(FPH-A)后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最高。各实验处理组牙鲆摄食率没有显著差异。摄食添加3.7% FPH-A 的牙鲆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鱼粉组。添加水解鱼蛋白显著提高了牙鲆幼鱼的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摄食3.7% FPH-A 实验鱼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最高,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实验表明, 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低分子量组分的水解鱼蛋白可显著提高牙鲆幼鱼的生长和饲料蛋白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