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非甾醇蜕皮激素类杀虫剂对棉铃虫幼虫蜕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新型非甾醇蜕皮激素类杀虫剂W200013对棉铃虫4龄幼虫蜕皮的影响。结果表明W200013使棉铃虫产生早熟、致死的蜕皮。中毒试虫6 h表现出内表皮层沉积加快,皮细胞中粗面型内质网大量增加,糖原颗粒减少;12 h蜕皮间隙开始形成,细胞质凝集;24 h新、旧表皮同时存在,皮细胞空泡化严重;36 h新上表皮覆盖于仅沉积几层的新原表皮上,旧表皮仍然保持,皮细胞呈恶化、降解状态,宏观上虫体不表现出蜕皮行为而死亡。而且比较研究可见W200013在中毒症状、生物测定结果、超微结构水平与RH-5992具有相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20-羟基蜕皮甾酮对昆虫蜕皮过程中体壁的表皮层、皮细胞及其细胞器的具体影响过程,本研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20-羟基蜕皮甾酮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5龄幼虫体壁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用高浓度20-羟基蜕皮甾酮溶液浸过的白桦叶片饲喂幼虫,处理6h,摄人约400 μg 20-羟基蜕皮甾酮后,幼虫停止取食;处理12h时表皮细胞顶膜上的微绒毛减少,在皮细胞与旧表皮之间形成蜕皮间隙,旧头壳从幼虫头部脱离;处理24 h时蜕皮间隙继续增大,旧表皮与皮细胞进一步分离,新表皮质层开始形成;处理36 h时皮细胞顶膜形成较短的微绒毛,胞质区域出现数量较多的电子疏松泡,新表皮由上表皮、外表皮及8层左右内表皮片层组成;处理48 h时顶膜与内表皮界限模糊,内表皮继续合成至16层左右;72h时细胞内出现大面积电子疏松泡,内表皮合成至20层左右.处理96 h时,与对照组相比,皮细胞细胞器较少,核仁周围出现小部分空白区域,胞质区域内含物减少;虫体发黑缩小,即将死亡;内表皮层数仍旧保持20层左右.对照组幼虫6 -96 h虫体活跃,正常取食,外部观察及透射电镜结果均未显现蜕皮现象;表皮层由上表皮、外表皮及内表皮组成;皮细胞顶膜微绒毛密度高;表皮细胞分泌活动旺盛,胞质区域细胞界限明显,内含物丰富;细胞器典型而且活跃;内表皮片层随时间不断增加至50层左右.结果提示,外源20-羟基蜕皮甾酮能够导致舞毒蛾5龄幼虫的致死性蜕皮.  相似文献   

3.
于杰  迟德富  李晓灿  宇佳 《昆虫学报》2012,55(4):386-394
为了探明20-羟基蜕皮甾酮对昆虫蜕皮过程中体壁的表皮层、 皮细胞及其细胞器的具体影响过程, 本研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20-羟基蜕皮甾酮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5龄幼虫体壁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用高浓度20-羟基蜕皮甾酮溶液浸过的白桦叶片饲喂幼虫, 处理6 h, 摄入约400 μg 20-羟基蜕皮甾酮后, 幼虫停止取食; 处理12 h时表皮细胞顶膜上的微绒毛减少, 在皮细胞与旧表皮之间形成蜕皮间隙, 旧头壳从幼虫头部脱离; 处理24 h时蜕皮间隙继续增大, 旧表皮与皮细胞进一步分离, 新表皮质层开始形成; 处理36 h时皮细胞顶膜形成较短的微绒毛, 胞质区域出现数量较多的电子疏松泡, 新表皮由上表皮、 外表皮及8层左右内表皮片层组成; 处理48 h时顶膜与内表皮界限模糊, 内表皮继续合成至16层左右; 72 h时细胞内出现大面积电子疏松泡, 内表皮合成至20层左右。 处理96 h时, 与对照组相比, 皮细胞细胞器较少, 核仁周围出现小部分空白区域, 胞质区域内含物减少; 虫体发黑缩小, 即将死亡; 内表皮层数仍旧保持20层左右。对照组幼虫6-96 h虫体活跃, 正常取食, 外部观察及透射电镜结果均未显现蜕皮现象; 表皮层由上表皮、 外表皮及内表皮组成; 皮细胞顶膜微绒毛密度高; 表皮细胞分泌活动旺盛, 胞质区域细胞界限明显, 内含物丰富; 细胞器典型而且活跃; 内表皮片层随时间不断增加至50层左右。结果提示, 外源20-羟基蜕皮甾酮能够导致舞毒蛾5龄幼虫的致死性蜕皮。  相似文献   

4.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幼虫对灭幼脲具有一定的自然耐药力。本文以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作为敏感性虫种与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灭幼脲对两种试虫的室内毒力相差4倍左右,引起差异的原因,在体壁结构方面主要在于:(1)小地老虎幼虫的表皮层较粘虫的厚4.2倍左右;(2)上表皮不是匀质结构,依靠少数蜡道与体表沟通;(3)几丁质片层内的孔道数较少,仅及粘虫的1/4。由此构成了表皮对疏水性的灭幼脲表现抗穿透的性能。小地老虎幼虫体壁还含有较强的生化防卫体系,灭幼脲对多功能氧化酶、芳基酰胺酶有明显激活效应,这两种酶都是灭幼脲的降解酶。由此认为,小地老虎幼虫对灭幼脲所表现的自然耐药力,是由体壁的抗穿透性能以及由灭幼脲所激活的适应酶所造成。  相似文献   

5.
蓖麻蚕个体发育中蜕皮甾类滴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eini)从卵期到成虫个体发育整个过程的蜕皮甾类(MH)水平.卵期在6天时有一个MH峰.一龄到四龄各龄均有一个MH峰,出现在停食前一天,导致幼虫蜕皮.五龄期有两个MF峰.第一个小峰出现在第三天,使进食的幼虫向预蛹转化;第二个高峰在上簇两天后,导致蛹表皮的形成.与其它鳞翅目昆虫一样,蛹期只有一个MH峰,发生在蛹期的前半段.成虫期血淋巴内MH含量很低.  相似文献   

6.
白纹伊蚊幼虫龄期的发育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内20±1℃, 23±1℃, 25±1℃, 28±1℃和30±1℃恒温条件下, 观察了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幼虫(广州株)的发育历期.幼虫的总发育历期和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 各龄幼虫历期在总发育历期中占有恒定的百分比, 据此计算出其捕获机率.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直线回归关系.通过积温公式, 求出各龄幼虫的积温常数.此外还探索了营养对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从而影响各龄幼虫捕获机率的计算.  相似文献   

7.
长城系串岭沟组球形疑源类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天津蓟县古元古代长城系串岭沟组页岩中保存有丰富的球形疑源类化石。本文对这一微化石组合进行了光学生物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以往一些被作为属征的结构,如,膜壳壁的厚薄、网状纹饰和褶皱等,很可能是生物降解和成岩作用的结果。因此,以前描述的10个不同属的球形疑源类的系统分类有待于重新研究和厘定,也许把它们都归入光面球藻属Leiosphaeridia更合适。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球形疑源类壁的超微结构一致,都分为三层,中间层为电子密度低的较厚层,内层和外层为电子密度高的较薄层。这一特征与现生绿藻非常类似而与蓝藻包鞘明显不同,表明串岭沟组的球形疑源类可能与绿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林 《植物学通报》2002,19(5):588-594
研究了西瓜花粉壁超微结构以及单核花粉液泡化时期ATP酶活性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花粉壁的外壁分为外层和内层 ,外层包括覆盖层、基粒棒和基足层等三层 ,内层只包含一层。外层电子密度相对较小 ,内层电子密度相对较大 ;外层与内层之间有缝隙。ATP酶活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基质、质体、内质网和花粉内壁中  相似文献   

9.
刘林 《植物学报》2002,19(5):588-594
研究了西瓜花粉壁超微结构以及单核花粉液泡化时期ATP酶活性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花粉壁的外壁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包括覆盖层、基粒棒和基足层等三层,内层只包含一层。外层电子密度相对较小,内层电子密度相对较大;外层与内层之间有缝隙。ATP酶活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基质、质体、内质网和花粉内壁中。  相似文献   

10.
臧荣春  马志超 《昆虫学报》1991,34(4):433-437
本实验对家蚕Bombyx mori五龄健康的雌雄幼虫、氟中毒的雌幼虫、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感染的雄幼虫血淋巴内的烟酸、烟酰胺、吡哆辛(VB6)、硫胺素(VB1)及核黄素(VB2)含量,采用离子对反相色谱法进行了定量测定.在五龄幼虫发育阶段,血淋巴内每种维生素含量均是雌蚕高于雄蚕,健康者高于病态者,且病蚕含维生素的量持续下降;烟酸和烟酰胺浓度一直减少,可能是部分烟酸、烟酰胺在酶作用下与某些蛋白质结合,部分烟酸、烟酰胺形成NADP酶的缘故;VB6、VB1和VB2浓度增加,是幼虫大量摄食、贮存能量和营养,供日后生命循环需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