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152-2152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U表示之,由于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指定酶反应温度,而同一量的酶,在不同温度时间为1分钟所转化底物量将有明显差异,为避免临床上误认为只要是同一国际单位的酶量在国际上无论何处所测结果都应一致,目前大多数实验工作者常省略国际二字(简写也由IU改为U)。  相似文献   

2.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9):1920-1920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 U表示之,由于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指定酶反应温度,而同一量的酶,在不同温度时间为1分钟所转化底物量将有明显差异,为避免临床上误认为只要是同一国际单位的酶量在国际上无论何处所测结果都应一致,目前大多数实验工作者常省略国际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U表示之,由于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指定酶反应温度,而同一量的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  相似文献   

7.
补白     
《西北植物学报》2012,(11):2189+2200+2292+2343+2365
酶活性的浓度单位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对纤维素酶各组分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是提高生物法利用纤维素效率的关键。本研究以实验室筛选得到的产纤维素酶细菌为出发菌株,对其发酵粗酶液的纤维素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底物,所测内切葡聚糖苷酶活力为15.4 IU/ml,酶促动力学常数Km和Vmax分别为0.67 mg/ml和0.62 mg(ml·min)-1,以微晶纤维素为底物,其外切葡聚糖苷酶活力为29.9 IU/ml,酶促动力学常数Km和Vmax分别为0.95 mg/ml和0.38mg(ml·min)-1。两种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与p H相同,分别为55℃和p H7.2。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利用生物酶转化法生产D 对羟基苯甘氨酸 ,以工程菌E .coliBL2 1 pMD T7 dht细胞作酶源 ,对底物对羟基苯海因到中间体N 氨基甲酰 D 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酶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 .酶转化的最适温度为 37℃ ,最适pH为 9 0 .在Tris HCl、磷酸盐、碳酸盐和硼酸盐 4种缓冲体系中 ,底物对羟基苯海因的转化率相近 .菌体细胞经适当冻融后 ,底物对羟基苯海因的转化率被提高 .水溶性有机溶剂DMSF、DMF和Tween 80使对羟基苯海因的转化率降低 .转化时底物和菌体的合适比例为 30g L对羟基苯海因和 10g L湿菌体 .经工程菌E .coliBL2 1 pMD T7 dht细胞催化 ,底物的转化率在 13h内可达到 96 % .所制备的产物熔点、旋光性和红外光谱等与标准品一致  相似文献   

11.
《生物加工过程》2004,2(1):78-78
为了促进计量单位国际化和医学科学全球化,长久以来,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与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UPAC/IFUB)推荐并得到实际应用的以“katal”表示酶的催化活性(符号z)的单位(符号kat)及其相关建议,已于1999年10月被国际最高计量权威机构—国际计量大会(CGPM)批准,并且“kat”已成为新增的具有专门名称、符号的国际单位制(SI)的导出单位,添加在权威书籍《TheInternation alSistemofUnits》中。据此,许多催化剂包括酶的催化活性的实验结果,其单位现在都应该正式以kat表示。1kat =1mol/s ,表示1s内酶转化(mol)底物的量。由于kat…  相似文献   

12.
嗜热真菌DSM10635生产耐热木聚糖酶的小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嗜热真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 DSM10635,采用固体发酵的方法探索耐热木聚糖酶的优化生产条件。在研究玉米芯,玉米皮,玉米秆,麸皮,松树屑,桦树屑等不同底物,在不同温度、玉米芯颗粒大小以及料水比条件下培养比较酶产量后,发现该嗜热真菌产耐热木聚糖酶的最佳底物为玉米芯或玉米皮,最佳培养温度为50℃--55℃,在加水量为1份玉米芯:2.8份水,玉米芯的颗粒直径大约为1mm时产酶量最高。实验结果显示,嗜热真菌DSM10635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木聚糖酶产量可达到12525.80IU/g玉米芯。  相似文献   

13.
将来源于Pseudomonas putida ACCC 10185的ADI编码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 ET-24a(+)中,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DE3),通过超声波破碎得到粗酶液,酶活检测ADI酶活为26 U/m L发酵液。对酶转化L-精氨酸盐酸盐生成L-瓜氨酸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底物L-精氨酸盐酸盐浓度650 g/L,反应初始p H6.0,温度37℃,加酶量24 U/g底物,转速100-200 r/min,转化时间7 h,L-瓜氨酸转化率达到100%,是目前国内外报道的酶法制备L-瓜氨酸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选用带青霉素酰化酶基因的HindI—A片段或HindI—A及其邻接的HindI—B,c片段的4种不同的质粒pPA2,pPA4,pPA 5,pPA 6分别转化于4种大肠杆菌宿主A56,c600,HBl01,Mcl000得16种转化子并测这些转化子的青霉素酰化酶活力。结果表明:同一质粒在不同宿主中青霉素酰化酶基因表达程度有明显差别,其中以A56为最高,其次是c600和Mcl000,而以HBl01为最低。在所试验的4个宿主菌中青霉素酰化酶基因表达都具温度依赖性,而且HindI—B片段对表达有相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用DNA-RNA点滴杂交试验测定青霉素酰化酶的信使RNA的量,发现同一质粒在不同宿主中信使RNA量的差异与酶活力的差异相一致。上述结果表明宿主在转录水平上影响了青霉素酰化酶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D-甘露醇(D-mannitol)作为合成抗肿瘤药和免疫刺激剂的重要前体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和医疗等行业,酶法合成D-甘露醇反应成本昂贵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本研究首先筛选关键酶获得较优性能的甘露醇脱氢酶Lp MDH和用于辅因子NADH再生的葡萄糖脱氢酶Ba GDH,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共表达,实现了基于双酶级联反应催化底物D-果糖合成D-甘露醇,D-甘露醇的初步摩尔转化率为59.7%。针对双酶级联催化反应中辅酶再生用酶与催化用酶表达量不协调的问题,通过增加Bagdh拷贝量来提高辅因子循环能力,获得了双酶催化速率平衡的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L21/pETDuet-Lpmdh-Bagdh-Bagdh。进一步对重组菌的全细胞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适转化条件为反应温度30℃,初始pH值6.5,菌体量OD600=30,底物D-果糖100.0 g/L,辅底物葡萄糖与底物1︰1摩尔当量。于最优转化条件下5 L发酵罐转化24 h,D-甘露醇的最高产量为81.9g/L,摩尔转化率为81.9%。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生物催化生产D-甘露醇的方法,为实现其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其他相关稀有糖醇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采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对中华稻蝗蛋白进行水解,研究其蛋白酶解条件和酶解物的抗氧化性(用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率来表示).结果表明,实验室最佳酶解条件为:底物浓度1%,pH值8.0,温度55℃,水解时间4 h,加酶量(V/V,%)为10%.在此条件下其酶解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对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抑制率可达40%,水解度为51%.  相似文献   

17.
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内,迄今已发现的酶有数千种之多。为了避免混乱,国际酶学委员会在1961年曾提出一个关于酶的分类命名的报告。1972年出版的《酶分类法》中,收录了当时所知的所有酶的分类命名资料。国际酶学委员会关于酶的分类命名原则已被各国酶学工作者广泛接受。鉴于这一原则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又便于国际交流,我国的各种出版物中也应  相似文献   

18.
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非特异性磷酸单酯酶,碱性条件下几乎能催化所有磷酸单酯的水解。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兔肝ALP的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Minitab对碱性磷酸酶的催化条件(pH值、反应温度、酶量、底物量)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正交实验结果表明,4种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pH值温度底物酶,最佳组合为A3B3C1D1,即酶量为0.4 mL,底物量为0.8 mL,温度50℃,pH值为10时兔肝ALP的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9.
底物对LDS变性肌酸激酶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底物能够诱导变性肌酸激酶活力和构象部分恢复的实验事实.92μm免肌酸激酶用47mMLDS在pH9.0的甘氨酸缓冲液中变性半小时,取1μl变性酶至2ml底物系统中,10分钟后可观察到酶活力的再现:半小时可达对照酶活力的10%.当把此变性酶液按同样倍数稀释至与测活系统相同的缓冲液中,不同时间取样测活,则观察不到活力再现.可见,前述活力再现来自底物对变性酶的作用.底物对变性酶修复后的活力随着变性程度的减小而增大.底物可使低浓度LDS变性酶活力恢复至天然酶水平.ATP对构象修复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连真  张梁  石贵阳 《微生物学通报》2013,40(12):2161-2170
【目的】克隆谷氨酸棒杆菌来源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基因, 实现其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 并进行酶转化L-天冬氨酸合成β-丙氨酸的研究。【方法】PCR扩增谷氨酸棒杆菌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基因pand, 构建表达载体pET24a(+)-Pand, 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DE3), 对重组菌进行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经DEAE离子交换层析和G-75 分子筛层析纯化后进行酶学性质研究, 然后进行酶转化实验, 说明底物和产物对酶转化的影响。【结果】重组菌SDS-PAGE分析表明Pand表达量可达菌体总蛋白的50%以上, AccQ·Tag法检测酶活达到94.16 U/mL。该重组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 °C, 在低于37 °C时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最适pH为6.0, 在pH 4.0?7.0范围内有较好的稳定性。酶转化实验说明: 底物L-天冬氨酸和产物β-丙氨酸对转化反应均有抑制作用; 实验建立了较优的酶转化反应方式, 在加酶量为每克天冬氨酸3 000 U时, 以分批加入固体底物L-天冬氨酸的形式, 使100 g/L底物转化率达到97.8%。【结论】重组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 研究了酶转化生产β-丙氨酸的影响因素, 为其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