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泽萍  胡欢  左国营 《广西植物》2019,39(4):499-510
为考察中草药抗菌物质基础筛选出活性提取物,该研究通过80%乙醇冷浸和95%乙醇回流提取制备23种中草药的提取物,采用琼脂扩散法测量抑菌圈直径,用微量液体培养基倍比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BC/MFC),并测定了提取物对临床4种常见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紫珠草、千斤拔、黄龙尾等9种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MIC/MBC值除个别菌是12.5 mg·mL~(-1)外,其他都在0.09~3.12 mg·mL~(-1)之间;千斤拔、大红袍、过江龙等5种中草药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抑菌活性,其MIC/MBC值在3.12~12.5 mg·mL~(-1)之间;紫珠草、千里光、石楠等13种中草药对大肠埃希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MIC/MBC值在0.09~6.25 mg·mL~(-1)之间;八角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抑菌活性,其MIC/MFC值在0.78~12.5 mg·mL~(-1)之间。23种中草药的抗细菌活性较好,尤其是千斤拔、大红袍、过江龙、八角、黄药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都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但对真菌抑菌效果不明显,仅有八角对白色念珠菌有抑菌活性。此外,提取溶剂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中草药的提取率和活性均有影响,冷提稍优于热提。  相似文献   

2.
【目的】细菌的耐药性给动物抗感染和疾病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生物被膜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检测分析了氯丙酰基克林沙星对7株菌株的抗菌活性及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期发现氯丙酰基克林沙星是否具有抗菌活性。【方法】本研究通过打孔法和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以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这7株受试菌在药物亚抑菌浓度下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生长速率来测定氯丙酰基克林沙星的抑菌能力。【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氟喹诺酮类衍生物氯丙酰基克林沙星药物对4株受试革兰氏阴性菌的MIC≤10 mg/L、MBC≤48 mg/L,对3株受试革兰氏阳性菌也呈现敏感状态(MIC≤10 mg/L,MBC≤10 mg/L)。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发现,这7株受试菌在药物亚抑菌浓度下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生长速率显著下降,说明氯丙酰基克林沙星在亚抑菌浓度即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结论】本研究证明氯丙酰基克林沙星可用作抗菌剂,并为新型生物被膜抗菌剂或细菌感染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26种云南滇东南产植物80%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耐药菌作用.制备植物的醇提物,用琼脂打孔法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细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及最低杀真菌浓度[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FC)].结果表明:26种提取物中有9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以红花荷、马蹄参、百花贝母兰、二色大包兰和光序肉实树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MIC/MBC(mg/L)范围分别为512/2048~>2048,512/2048~>2048,256-512/2048~>2048,512~1024/1024~>2048和512~1024/>2048.另外,肋果茶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耐药菌株的MIC/MBC为512~2048/>2048mg/L;对白色念珠菌及其耐药菌株的MIC/MFC均为2048/>2048 mg/L.26种植物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弱.  相似文献   

4.
研究26种云南滇东南产植物80%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耐药菌作用。制备植物的醇提物,用琼脂打孔法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细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及最低杀真菌浓度[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FC)]。结果表明:26种提取物中有9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以红花荷、马蹄参、百花贝母兰、二色大包兰和光序肉实树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MIC/MBC(mg/L)范围分别为512/2048~>2048,512/2048~>2048,256-512/2048~>2048,512~1024/1024~>2048和512~1024/>2048。另外,肋果茶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耐药菌株的MIC/MBC为512~2048/>2048mg/L;对白色念珠菌及其耐药菌株的MIC/MFC均为2048/>2048mg/L。26种植物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弱。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23种中草药的80%乙醇提取物对4种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该研究用琼脂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微量肉汤培养基倍比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BC/MFC)。结果表明:滇龙胆草、金丝梅、溪黄草等16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MBC值在0.19~3.12 mg·mL-1之间,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头花蓼、淡竹叶、半枝莲等14种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MBC值在1.56~6.25 mg·mL-1之间,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除槐角外,其余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的MIC/MBC值均在3.12~12.5 mg·mL-1之间,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黄藤、藿香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MIC/MFC值在0.78~6.25 mg·mL-1之间,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滇龙胆草、金丝梅、水杨梅、苦参、胡椒、赶黄草、荜菝、淡竹叶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MIC/MFC值在6.25~12.5 mg·mL-1之间,也具有一定抑菌活性。因此,所选中草药的抑菌效果均较好,大部分均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其中,藿香、黄藤的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抑菌活性较强,金丝梅、水杨梅、仙鹤草、苦参、赶黄草、溪黄草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很强,这几种中草药可为进一步追踪其活性单体化合物和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紫穗槐种子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方法将紫穗槐种子乙醇提取物分别通过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供试菌,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紫穗槐种子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涂布平板法绘制杀菌曲线,电镜下观察药物对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紫穗槐种子提取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后对供试菌抑制作用较强,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2.5、5.0mg/mL;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5.0、10.0mg/mL;杀菌曲线结果表明,药物对供试菌的抑制作用存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电镜结果说明,药物的作用可能与破坏菌体细胞壁、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有关。结论紫穗槐种子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体纳米银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涂布法检测杀菌作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量最低抑菌浓度(MIC),电镜法观察胶体纳米银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作用机理。结果≥0.5μg/mL的胶体纳米银对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100%杀菌作用;≥0.05μg/mL的胶体纳米银对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也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5μg/mL胶体纳米银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5、15、30和60 min均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胶体纳米银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MIC为3.125μg/mL;不同因素对胶体纳米银的杀菌作用,蛋白因素影响显著(P0.05);胶体纳米银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形态学有明显影响。结论胶体纳米银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将为胶体纳米银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小羽贯众根状茎和叶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方法:牛津杯法和96孔板法,通过测定抑菌圈大小、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比较小羽贯众根状茎和叶提取物分别对10种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以及不同产地抑菌效果的比较。结果:小羽贯众的根状茎和叶的提取物对10种常见的细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提取物最敏感。结论:小羽贯众提取物作为一种天然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抗菌效果,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王贝  马骥 《生物磁学》2011,(2):347-350
目的:比较小羽贯众根状茎和叶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方法:牛津杯法和96孔板法,通过测定抑菌圈大小、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比较小羽贯众根状茎和叶提取物分别对10种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以及不同产地抑菌效果的比较。结果:小羽贯众的根状茎和叶的提取物对10种常见的细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提取物最敏感。结论:小羽贯众提取物作为一种天然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抗菌效果,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用中国野生蓝莓,研究了其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等四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别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和平板涂布法测定了野生蓝莓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野生蓝莓提取物对四种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的MIC分别为62.5、250、500 mg/m L与31.25 mg/m L,MBC分别为250、250、500与125 mg/m L。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野生蓝莓对这四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为中国野生蓝莓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由于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且不合理使用,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多重耐药性日趋严重。【目的】探究猪源ExPEC的耐药性及其与耐药基因和I类整合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54株猪源ExPEC对22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依据药敏试验结果确定相关耐药基因,采用PCR方法检测染色体DNA和质粒DNA上的耐药基因及I类整合子分布情况。【结果】54株猪源ExPEC对青霉素、氟苯尼考、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高度耐药,其中52株对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高度耐药,它们的MIC值均大于256μg/mL,无MBC值;对头孢唑林、四环素、头孢氨苄、大观霉素、链霉素的MIC值在1-256μg/mL之间,MBC值分别为8、16、32、64、128、256μg/mL,均可耐受11种以上抗生素,其中以耐受17种为主,占比为18.5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口腔变异链球菌生长及其菌斑生物膜粘附的抑制作用。方法二倍稀释法梯度稀释测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将MIC以上2个梯度浓度对应的培养物涂布于BHI培养基上进行次代培养获得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酶标仪测A值观察不同浓度大蒜素抑菌效应;抑制产酸试验观察抑制细菌产酸效应;结晶紫法研究亚抑菌浓度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粘附能力及生物膜总量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观察常态牙菌斑生物膜生长过程中及药物处理后牙菌斑生物膜中死菌和活菌的构成,研究其对牙菌斑生物膜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结果抑菌试验中,得到大蒜素MIC为12.8 mg/L,MBC为25.8 mg/L。MIC及亚抑菌浓度抑菌试验显示均有一定的抑菌性,抑制率为2.17%~67.12%,并且抑菌性与浓度梯度成正相关。产酸试验显示24 h内大蒜素明显抑制细菌产酸(P0.01),细菌粘附试验结果显示大蒜素在MIC时生物膜的生成速度最慢,生物膜的总量最低(P0.01)。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可见大蒜素组随药物浓度增加,菌斑生物膜较薄,绿色的活菌及团块明显减少,抑制生物膜的生长。结论大蒜素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与粘附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甲醇∶水∶甲酸(85∶15∶0.5)溶剂提取中国野生蓝莓的活性成分,并用C18反相柱对粗提物进行分离,得到糖酸混合物、酚类物质和花青素类物质三种分离物。分别用GB/T 5009.7-2008法、Folin-Ciocalte法、p H示差法测量分离物中的总糖、总酚和花青素含量,并通过二倍稀释法研究了各分离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B91093、ATCC26001)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蓝莓粗提物中的总糖、总酚与花青素类物质含量分别为4.76%、7.88 mg/g、124.45 mg/100 g,通过C18反相柱所获产物的分离效果较好。其中,花青素类物质为蓝莓粗提物抑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和MBC值分别为0.21 mg/m L与0.26 mg/m L;同时,对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效果与抑菌活性一致,依次为蓝莓粗提物花青素类物质酚类物质糖酸混合物。  相似文献   

14.
四川宜宾七种中药提取物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肉汤二倍稀释法和琼脂平板培养计数法,研究四川宜宾七种中药的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柏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最强,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5.6~125 mg·mL-1,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为31.25~250 mg·mL-1;栀子提取物抗菌活性次之,MIC 为62.5~125 mg·mL-1,MBC 为125~>250 mg·mL-1;佛手提取物有较稳定的抗菌活性,MIC均为125 mg·mL-1,MBC为125 mg·mL-1和250 mg·mL-1;姜黄、杜仲、何首乌、细毡毛忍冬的提取物抗菌活性相对较差,大部分 MIC≥250 mg·mL-1.说明四川宜宾的黄柏和栀子的提取物抗菌活性较强,佛手提取物抗菌活性较稳定,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青叶和板蓝根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目的:探讨中药大青叶和板兰根的逐级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大表吉和板兰根的各级提取物-总浸液、乙醇提取液、正丁醇萃取液对各实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各级提取物对实验菌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各提取物的抑菌强度依次为:正丁醇萃取液(对三种实验菌均明显抑制:MIC≤62mg/ml)、乙醇提取液(金黄色葡萄球菌:MIC≤62mg/ml、肠炎杆菌:MIC≤125mg/ml、大肠埃希菌MIC≤500mg/ml)、总浸液(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明显:MIC=62mg/ml)。结论:大青叶和板蓝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逐级提取物富集的抑菌活性逐级增强。  相似文献   

16.
【背景】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目前食品和临床引起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目的】分析吡唑啉酮铜配合物P-FAH-Cu-phe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转录组影响和主要代谢信号通路。【方法】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P-FAH-Cu-phen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将终浓度2 μg/mL的配合物分别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30 min和2 h,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 P-FAH-Cu-phen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2 μg/mL和4 μg/mL。与空白对照相比,配合物处理细菌30 min后,其差异基因共有356个,其中上调表达180个、下调表达176个;配合物处理细菌2 h后,其差异基因共有23个,其中上调表达3个、下调表达20个。差异基因功能主要富集于膜的组成部分、细胞质、质膜、ATP结合、发病机制、金属离子结合、组氨酸生物合成过程、DNA结合、水解酶活性、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硝酸盐同化、硝酸盐代谢过程、硝酸还原酶复合物、硝酸还原酶活性等。差异基因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有双组分系统、群体感应、氮代谢、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等。【结论】影响细菌质膜组成、毒素生成、生物膜形成、细胞壁合成、能量代谢等可能是吡唑啉酮铜配合物P-FAH-Cu-phe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抑菌作用。研究为揭示吡唑啉酮铜配合物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四种栽培蓝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与山梨酸钾抑菌效果的比较,研究了蓝莓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B91093)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蓝莓中总酚酸和还原糖的含量。结果表明,蓝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四种蓝莓提取物中,Elliott和Darrow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显著,分别在300 mg/mL和350 mg/mL时可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450 mg/mL时能完全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蓝莓的抑菌能力与其酚酸含量正相关,与还原糖含量负相关。而山梨酸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00 mg/mL和200 mg/mL。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 RNA-Seq)初步探讨黄芩素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VITEK MS质谱检测仪和Vitek2-Compact药敏分析对菌株T3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黄芩素(baicalein, BE)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T3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用Illumina NovaSeq 6000转录组测序平台对1/2 MIC黄芩素处理的肺炎克雷伯菌株T3和正常对照组进行RNA-Seq;利用Trimmomatic、Rockhoppe、edgeR和Goatools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软件处理转录组数据,并分析得到的2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注释、GO富集及KEGG代谢通路。结果 菌株T3为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黄芩素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T3的MIC为160μg/mL。与对照组相比,黄...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临床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的耐药菌株增多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的】自污水中分离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并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观察其治疗小鼠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疗效。【方法】电镜观察F20形态,调查其噬菌谱、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建立小鼠败血症感染模型观察F20治疗小鼠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疗效。【结果】F20在其宿主菌的菌苔上形成裂解性噬菌体所具有的完全透明的噬菌斑,电镜观察F20具典型的有尾噬菌体目长尾病毒科病毒的形态特征。一步生长曲线显示F20的潜伏期为18 min,裂解量为89 PFU/细胞。稳定性试验显示F20在pH 5.0-9.0及50°C环境均具良好稳定性。使用噬菌体F20对败血症小鼠治疗后,治疗组小鼠各外周血和各脏器(肺脏、肝脏、脾脏和肾脏)中的细菌数也显著小于对照组细菌数(P0.001),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大约1–3数量级。F20治疗败血症小鼠存活率达到87.5%,无毒副作用,而对照组小鼠在1 d内全部死亡,可显著提高小鼠的存活率(P0.001)。【结论】新分离的裂解性噬菌体F20在小鼠体内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败血症,可作为生物抗菌剂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3年间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方法采用1999年NCCLS建议的纸片扩散确证法,从76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分离出14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检出率为18.4%。结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对7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结果可以看出,亚胺培南对肺炎克雷伯菌作用最强,可作为治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敏感率高达86%,是控制感染的最有效的药物。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达59.7%,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结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