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紫苏挥发油 ,进行抑菌以及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实验。结果表明 :紫苏挥发油对红色毛癣菌 ,石膏样小孢子癣菌 ,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并能有效的抑制O ·2 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皮肤癣菌假足菌肿是一种罕见的深在型皮肤癣菌感染,至今国际上仅有十多例散发病例报道。该病主要由犬小孢子菌引起,组织病理特征性表现为真菌菌丝形成的假性颗粒结构。本文就皮肤癣菌假足菌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致病真菌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皮肤癣菌表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是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种,是一群浅在寄生性真菌,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寄生或腐生于表皮角质、毛发和甲板的角蛋白组织中。在生物分类学上,皮肤癣菌的有性时代属于子囊菌亚门,其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根据大分生孢子的特征可将皮肤癣菌的3个属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4.
皮肤癣菌外分泌角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颖  罗庆录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3):190-192,189
近年来角蛋白酶成为皮肤癣菌致病机制的研究热点,角蛋白酶在真菌的自身营养、组织入侵及控制宿主的防御机制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研究真菌疫苗的一个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阴囊皮肤癣菌病患者的致病菌、临床特征、易感因素及治疗转归等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真菌学检查确诊的24例阴囊癣病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发病相关因素、合并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情况、病原菌及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 24例阴囊癣患者均为青少年,平均年龄19.6岁,平均病程2.9个月。患者分离皮肤癣菌24株,其中石膏样小孢子菌15株(62.50%)、红色毛癣菌7株(29.17%)和絮状表皮癣菌2株(8.33%)。石膏样小孢子菌主要引起阴囊单纯性感染,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的白色伪膜样斑片,而红色毛癣菌多引起阴囊及其他部位皮肤癣菌病。结论 阴囊癣多见于青少年,石膏样小孢子菌为主要病原菌,其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皮肤癣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肤癣菌病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角化组织感染(皮肤、毛发和甲),是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感染性皮肤病。在皮肤癣菌感染皮肤过程中,蛋白水解酶是皮肤癣菌的主要毒力因子,这种酶需要在合适的pH及温度下才能发挥它的活性而致病;而机体是否被感染则取决于宿主的皮肤机械屏障功能、免疫反应等。  相似文献   

7.
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真菌,有下列三属(见表1),都只侵犯体表角化组织(皮肤、毛发、指甲和染菌物体而感染。 1 毛癣菌属 1.1 红色毛癣菌 直接镜检皮屑及甲屑,分支、分隔的菌丝有时可断裂或关节孢子状。毛发:发外型感染表现为发外孢子排列成串;少数为发内型感染,孢子在发内排列成链状。毛发穿孔试验阴性。  相似文献   

8.
基因分型是皮肤癣菌研究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它克服了皮肤癣菌传统表型分型的缺点.基因分型在皮肤癣菌菌种分布的变迁、对阐明种系发生关系、亲缘性的研究及追踪皮肤癣菌病感染源、传播途径中的作用、对皮肤癣菌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硝矾洗剂对常见皮肤癣菌敏感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中药抗真菌作用机制方面。硝矾洗剂,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浅部真菌病。本实验应用NCCLS M27-A液基试管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检测硝矾洗剂及其组方对常见致病性真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2011—2012年期间上海地区犬小孢子菌致病的临床特征。方法依据真菌学检查确诊162例为犬小孢子菌感染,分析患者资料、病程、动物接触史、家庭成员感染情况、用药史及治疗情况。结果15岁以下的儿童患者(≤15岁)39例,平均年龄6.3岁,男16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0.70:1,头癣21例(85.7%为白癣)、面癣11例、体癣7例。成人患者(〉15岁)123例,平均年龄36.6岁,男20例,女103例,男女比例为0.19:1,体癣91例、面癣28例、头癣4例。家庭成员同时患病16例(8对)。139例(85.8%)有确切的动物接触史,宠物为可能的传染源(猫、犬等)。结论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癣菌病在年龄性别分布和临床类型上具有特殊性:儿童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以头癣为主;而成人患者以体癣为主,21—40岁感染的患者最多见,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暴露处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经规范治疗,所有患者的犬小孢子菌均清除治愈。对家里的宠物也要同时治疗,以消灭传染源。  相似文献   

11.
紫苏、白苏的抑菌实验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用不同溶剂浸泡或处理紫苏后,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10%以上浓度的紫苏水浸液,12.5%水煎液和乙醇提取液对白色念球菌、新型隐球菌以及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紫苏、皱紫共、白苏对真菌均有抑菌作用,但皱紫苏对绿脓杆菌、白苏对克柔氏念球菌、白色念球菌以及绿脓杆菌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紫苏与白苏不同化学型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对不同地区的八个紫苏、白苏样品进行了植物形态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花为白色、植物全绿者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紫苏酮,此植物为紫苏酮型。花为淡紫色,植株全紫者(老叶叶面为绿色,叶背面为紫色)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紫苏醛,此植物为紫苏醛型。花为粉白色,叶子面绿背紫绿色或者叶绿,叶柄、茎为紫绿色者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莳萝油脑或肉豆蔻醚,此植物为苯丙烯基型。  相似文献   

13.
紫苏腺毛的形态发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苏叶上有两种腺毛:质状腺毛和头状腺毛。两者都具1个基细胞、1个柄细胞和头部。前者的头部可由1、2、4或8个分泌细胞组成,扩展成质状;后者的头部由1、2或4个分泌细胞组成,聚成圆球状。两种腺毛的原始细胞都来源于原表皮细胞,经两次平周分裂产生基细胞、柄细胞和顶细胞。在腺毛后期的形态发生中,柄细胞的分化状态决定腺毛的类型。若柄细胞保持扁平关且处于分生状态时,其顶细胞将发育成质状腺毛的头部;若柄细胞纵向  相似文献   

14.
紫苏腺毛的形态结构和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on)叶上腺毛的研究表明:叶上腺毛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头状腺毛,二是后状腺毛。两类腺毛都是由1个基细胞、1个柄细胞和由分泌细胞组成的头部构成。头状腺毛的头部由1个、2个或4个分泌细胞构成,其头部呈圆球形或半圆球形。盾状腺毛的头部也由1个、2个、4个或8个分泌细胞构成,其分泌细胞横向扩展使头部呈盾状。分泌盛期,大量分泌物充满角质层下间隙。两类腺毛的原始细胞均起源于叶原基或幼叶的原表皮层细胞,它通过两次平周分裂形成1个基细胞、1个柄细胞和1个头细胞,头细胞不分裂或依次进行1—3次垂周分裂,分别形成单细胞、2细胞、4细胞或8细胞的头部。  相似文献   

15.
FOLIAR SENESCENCE IN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6.
郭凤根  王仕玉 《植物研究》2000,20(3):270-274
选取26个性状,应用不加权算术平均配对法对来自云南各地的20份紫苏试材进行了数值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这20份紫苏试材可分成紫苏、回回苏、耳齿紫苏、野生紫苏和白苏5个变种;并对白苏变种的设立和耳齿紫苏变种的分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油蒿挥发油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毛乌素沙地油蒿挥发油的化感作用(Alelopathy)及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蒿挥发油对苋、诸葛菜、萝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小麦种子萌发几乎无影响,但对其幼芽和幼根的生长具一定影响。抑制作用最强的是对苋种子,挥发油组最终萌发率18%,比对照组减少71%,对其幼芽和幼根的生长影响也很明显。用GC、GC-MS-DS联用方法,共鉴定43个化合物,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在1.5%以上的化合物有如下14种:1)α-蒎烯(α-pinene),2)桧烯(Sabinene),3)β-蒎烯(β-pinene),4)月桂烯(Myrcene),5)对伞花烃(ρ-cymene),6)柠檬烯(Limonene),7)β-水芹烯(β-phelan-drene),8)β-顺式罗勒烯(β-cis-ocimene),9)β-反式罗勒烯(β-trans-ocimene),10)松油烯-4-醇(Terpinen-4-ol),11)α-姜黄烯(α-curcumene),12)茵陈炔(Capilene),13)橙花叔醇(Nerolidol),14)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  相似文献   

19.
20.
守宫木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守宫木(SauroPusandrogynus(L.)Merr.)为大朝科守宫木属植物,嫩茎枝叶可供食用。主产于南洋群岛和东南亚,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和柬埔寨等国均有分布;在我国云南、海南、广东、福建和四川等省(区)有零散栽培,亦有野生。近年我们大面积推广栽培,生产商品蔬菜"天绿香""',畅销于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和香港等地。守宫木叶有微香,但迄今末见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的报道。本研究为改善"天绿香"的食用风味和叶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l实验部分样品提取精油的守宫木叶采自本所大院内栽培的植株。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