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主要禾本科植物幼苗发育基本类型与系统分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观察了代表22个族76个属的203种禾本科植物幼苗的发育过程和 各种性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重要性状的形成与分布区、生境条件的关系及重要性 状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胚轴和根系发育的不同形式,将禾本科幼苗划分为三大 型:竹型、狐茅型和黍型。根据苗叶和不定根的特点,又把这些大型分为七个 亚型:真竹亚型、稻亚型、芦竹亚型、针茅亚型、狐茅亚型、画眉草亚型和真黍亚 型。 经过与胚体和植株各方面数据的互相印证,证明与幼苗形态的七个亚型相 对应,在系统分类上是七个亚科:竹亚科、稻亚科、芦竹亚科、针茅亚科、狐茅亚科、画眉草亚科和黍亚科。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201种禾本科植物幼苗的60个形态和解剖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将禾本科植物分为四个大类(一级聚合单位)—狐茅类(Festucoid)、黍类(Panicoid),竹类(Bambusoid)和画眉草类(Eragrostidoid)。这四类基本上与分类系统中的亚科相吻合,只是芦竹亚科植物的幼苗分散聚到了其它类中。推测芦竹亚科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类群,狐茅亚科、黍亚科和画眉草亚科可能是在芦竹亚科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除个别种外,大多数同属的种在较低的聚合水平上聚在一起,超族在亚聚合单位中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来。 研究证明禾本科植物的幼苗性状在禾本科植物分类中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植硅体形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运用地层中植硅体组合解释过去草原植被及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是要了解研究区现代植硅体形态及表土植硅体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文中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植物根、茎、叶、芒以及种子等不同部位的植硅体,对其中的12种主要禾本科植物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进行分类及统计。研究表明: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可分为8种特殊形态类型。C3植物早熟禾亚科的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形态多样。几乎所有早熟禾亚科都能产生圆型硅酸体,以贝加尔针茅(85.5%)、大针茅(89.7%)、克氏针茅(90%)以及芨芨草(96.6%)中的圆型硅酸体含量最丰富。针茅哑铃型主要见于针茅植物叶表皮短细胞中,克氏针茅的针茅哑铃型含量相对较高。羊草中未见针茅哑铃型硅酸体。浴草、披缄草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以齿型为主,分别含87.3%和57.2%,齿型在硬质早熟禾中也占一定比例。沙生冰草中的脊圆型占优势,含74.4%。C3植物早熟禾亚科的叶表皮短细胞产生的截锥型硅酸体含量较少。C4植物虎尾草亚科中的糙隐子草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以黍哑铃型、简单哑铃型、鞍型为主;黍亚科狗尾草则以黍哑铃型占优势(82.9%)。  相似文献   

4.
禾本科叶片表皮结构细胞的组合式样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蔡联炳 《植物研究》1999,19(4):415-42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禾本科204属373种植物的叶片表皮进行了观察。发现禾本科叶片表皮细胸细胞在下表面上的分布式样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类型,即竹型、稻型、黍型、虎尾草型和早熟禾型,而5个基本类型所附属的植物类群分别是禾本科中的竹亚科、稻亚科、虎尾草亚科早熟禾亚科。同时分析了这5个类型的演化水平,并同类群的外部形态、地理分布相印证,表明竹亚科最原始、稻亚科次之、黍亚科演化居中、虎尾草亚科较高级、早熟禾亚科最高级;禾本科可能起源于世界的热带区域。  相似文献   

5.
竹亚科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郭振华  李德铢 《云南植物研究》2002,24(4):431-438,462
对近年来在竹亚科作为一个单系类群的界定、其系统位置的确定、内部系统演化趋势以及地理分布和起源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评述。竹亚科作为一个单系类群仅包括了木本的竹族(Bambuseae)和一个草本的莪利竹族(Olyreae),其中莪利竹族分布在新几内亚的伊里安竹(Buergersiochloa)处于Olyreae最基部。禾本科12个亚科中除了3个亚科为基部类群以外,其余9个亚科分成PACCAD(包括黍亚科,狭义的芦竹亚科,广义的虎尾草亚科,假淡竹叶亚科,三芒草亚科和扁芒草亚科)和BOP单系分支(包括竹亚科,稻亚科和早熟禾亚科)。在BOP支中,竹亚科与早熟禾亚科相近缘,共同组成稻亚科的姐妹群。竹亚科分成草本和木本两个单系类群,木本竹子又分成热带和温带支系,热带支系进一步分成新世界热带和旧世界热带两个单系类群。从现有的化石证据和基部类群的地理分布推断,竹亚科很可能起源于晚白垩纪的冈瓦纳古陆。最后,本文就竹亚科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常见早熟禾亚科植硅体形态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文章对采自青藏高原地区早熟禾亚科(Pooideae)常见的10属19种现代植物进行详细的植硅体形态描述、分类、统计、测量和对比。分析发现:青藏高原现生植物早熟禾亚科(Pooideae)特有的植硅体形态主要包括帽型、齿型、针茅哑铃型和针茅多铃型,同时发育塔型、棒型、尖型、刺球型等其它亚科常见的类型。初步明确了部分属一级的植硅体形态特点,例如,羊茅属(Festuca)、早熟禾属(Poa)等主要发育尖顶帽型;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等主要发育平顶帽型;针茅属(Stipa)主要发育针茅哑铃型;早熟禾属(Poa)、三毛草属(Trisetum)同时发育较丰富的帽型和齿型。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该区草原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植硅体形态学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用广义形态学性状对虎尾草亚科(Chloridoideae)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内类群包括虎尾草亚科52属的69种植物,代表虎尾草亚科的主要类群;芦竹亚科(Arundinoideae)扁芒草族(Danthonieae)的Centropodia和Danthonia被选作外类群。分支分析表明,虎尾草亚科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严格一致树包括A、B、C、D、E5个分支。两个大族画眉草族(Eragrostideae)和虎尾草族(Chlorideae)代表虎尾草亚科内部类群分化的两个方向,分开处理较合理。细穗草族(Leptureae)放到虎尾草族中较合理。冠芒草族(Pappophoreae)是虎尾草亚科的基部类群,与画眉草族近缘。我们的研究支持虎尾草亚科从旧世界向新世界扩散的地理分布假说,并提供了虎尾草亚科属上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青海高原紫花针茅草原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针茅草原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中分布面积最大、最重要的群落类型。该文选择青海高原典型紫花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多元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青海高原紫花针茅草原群落的数量分类。结果显示:(1)所调查的紫花针茅草原是物种组成相对较简单、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最多、北温带分布的属为主体的草原群落。(2)青海高原紫花针茅草原的90条样带可划分为8个群丛类型:紫花针茅+川青早熟禾群丛、紫花针茅+矮嵩草群丛、紫花针茅+多枝黄芪群丛、紫花针茅+高山嵩草群丛、紫花针茅+二裂委陵菜群丛、紫花针茅+沙生凤毛菊群丛、紫花针茅+弱小火绒草群丛、紫花针茅+梭罗草群丛。(3)影响青海高原紫花针茅草原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空间因子(海拔、经度、纬度)和热量因子(温度),其次是湿润度、降雨量等水分因子。(4)对于紫花针茅草原群落内部的群丛划分,CCA可以补充矫正TWINSPAN等级分划,使分类结果更符合实际生态意义,更清晰地反映群丛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重复DNA顺序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征,很多重复DNA顺序已从小麦、拟南芥菜、燕麦、水稻、玉米等植物的基因组中克隆出来,还发现有一些重复DNA顺序具有基因组特异性,用它们作探针可以分析同属或同科物种的起源和亲缘关系,并建立系统进化树。小卫星DNA或微小卫星DNA所产生的指纹图谱可作为一种遗传学标志来研究系统进化、染色体的精细结构和物种的鉴定。一些中度重复DNA序列还可以作为组织培养株系和细胞杂交筛选的分子标志。稻属已发现并定名的有22个种,根据杂交亲和性、细胞遗传学和生理生化等将它分为6个二倍体组型(AA、BB、CC、DD、EE和FF)和2个四倍体组型(BBCC和CCDD)。现多把禾本科分作5个亚科:竹亚科、稻亚科、早熟禾亚科、画眉草亚科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禾本科203属328种植物的叶表皮解剖观察,对表皮各类结构细胞分别进行了演化探讨。根据结构细胞在类群间呈现的各种差异以及与外部形态、地理分布的相互印证,将禾本科分划为5亚科3超族,原来的芦竹亚科被归并到黍亚科中。同时以结构细胞在类群中显示的类型数、类型演化总体水平和类型变异趋势,对禾本科各大类群进行了系统位置的评认和亲缘关系、演化途径的推导。  相似文献   

11.
张峰  杨阳  乔荠瑢  贾丽欣  赵天启  赵萌莉 《生态学报》2019,39(20):7649-7655
为探讨放牧下大针茅草原建群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及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种群空间分布特点及关系,本实验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大针茅草原建群种大针茅、优势种羊草和糙隐子草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试验,以地统计学为基础,采用半方差函数、分形维数及克里格插值法,分析了围封(CK)和放牧(G)样地大针茅、羊草及糙隐子草种群小尺度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围封样地大针茅、羊草及糙隐子草植株密度分别为10.94株/m~(2 )、12.95株/m~(2 )、13.60株/m~(2 ),放牧样地植株密度分别为16.84株/m~(2 )、48.28株/m~(2 )、28.63株/m~(2 ),放牧显著增加大针茅、羊草及糙隐子草种群密度(P0.05);半方差函数进行模型拟合发现,大针茅、羊草及糙隐子草种群空间分布函数关系均符合高斯模型;通过对空间分布函数关系分析,围封和放牧样地结构比为G (93.3%) CK(60.4%),表明放牧样地大针茅种群空间分布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而围封大针茅种群则受随机性因素影响较大;围封和放牧样地分形维数值为CK(1.796) G(1.361),表明放牧样地大针茅、羊草和糙隐子草所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相比围封样地较为复杂,大针茅空间分布对羊草和糙隐子草空间分布的依赖性较弱;通过立体图分析,在放牧利用过程中,羊草处于中低密度时,及糙隐子草处于高密度时,均与大针茅种群间的关系从围封中的竞争关系变为放牧过程中的亲和关系,可见放牧导致种间关系改变。  相似文献   

12.
在作物改良中,常利用植物属间的远缘杂交,将异种植物的有用性状向栽培种转移。植物远缘杂交的难易程度一般由两亲本亲缘关系的远近所决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禾本科中的两个亚科即早熟禾亚科(Pooidea)和黍亚科(Panicoidea)之间的杂交并不完全受这一规律的限制,特别是六倍体的普通小麦(早熟禾亚科)和玉米(黍亚科)之间的杂交,可以发生高频率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形成。为了扩大小麦的基因资源,近年来育种学家突破了小麦族内各物种间的杂交限制,观察到小麦×玉米和小麦×高粱的受精率(单、双受精)分别可达到59…  相似文献   

13.
 选择江河源区玛多、曲麻莱、同德3地区的典型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草原为研究对象, 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群落, 初步分析了江河源区紫花针茅草原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1)所调查紫花针茅草原群落是物种组成比较简单、北温带分布的属为主体的草原群落。2)所有样线经聚类分析可归为3个群落类型: 紫花针 茅+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群落(Ⅰ)、紫花针茅+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群落(Ⅱ)、紫花针茅+川青早熟禾(Poa indattenuata)群落(Ⅲ), 且各群落分布于不同区域。虽然这3个群落类型都是典型的紫花针茅群落, 但各自的群落结构还是存在一定差异, 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群落Ⅰ和Ⅱ的相似性较高, 群落Ⅰ和Ⅲ的相似性较低。3)紫花针茅草原的群落分布呈现出小尺度区域同质性和大尺度异域异质性的特点。4)所调查紫花针茅草原群落的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间以及它们和纬度间均呈显著相关。各α多样性指数在3个地区的群落间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 按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 群落Ⅱ>群落Ⅲ>群落Ⅰ。  相似文献   

14.
沿阶草亚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沿阶草亚科(Ophiopogonoideae)3属39种1变种叶 片远轴面的表皮特征。认为这些气孔器周围的邻近细胞和表皮细胞特征在分类上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主要是:(1)有助于沿阶草属、山麦冬属和球子草属种间和属间种类的鉴别;(2)给这些植物类群的分类提供了有用的性状;(3)对沿阶草属的归类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4)为探讨沿阶草亚科内3个属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证据。并认为,这三个属的气孔器邻近细胞和表皮细胞特征的演化趋势为无气孔带类型→无角质突起类型→具角质突起类型(具气孔带)。根据这些特征和外部形态性状认为这三个属 的亲缘关系比较密切,应归属于同一个大类群—沿阶草亚科。  相似文献   

15.
选择长江源地区典型的紫花针茅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群落学样方调查为基础,采用TWINS-PAN、DCA、物种多样性,相关分析等多元数量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紫花针茅草原的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所调查的紫花针茅草原是物种组成相对简单、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最多、北温带分布属为主体的草原群落;(2)长江源区紫花针茅草原群落可划分为四个群丛类型:紫花针茅+密丛棘豆群丛,紫花针茅+梭罗草群丛,紫花针茅+伊凡苔草群丛,紫花针茅+弱小火绒草群丛;(3)影响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首先是海拔、经纬度等空间因子,其次是湿润度、降雨量等水分因子的影响;(4)紫花针茅+伊凡苔草群丛的物种多样性是研究区四个群丛中最高的.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受海拔、经纬度、平均降雨量、均湿润度等环境因子影响显著.该研究揭示了紫花针茅草原群落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松嫩平原针茅草原的特征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考察,松嫩平原的针茅草原主要有4个群落类型: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群落、贝加尔针茅+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群落、大针茅(S.grandis)+贝加尔针茅群落和大针茅群落。通过对针茅草原各类型基本结构特征和生态地理分布规律的分析,并根据它们所反映的水土条件的差异,认为贝加尔针茅群落为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在中国温带草原区划中的位置属于草甸草原,应与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分区  相似文献   

17.
翅果油树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应用Shannon-Weaver指数和Petraitis的方法,研究了山西翅果油树群落21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普遍重叠和特定重叠,结果表明:翅果油树和黄刺玫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翅果油树在其它种群上的特定重叠远远小于其余20种植物在翅果油树群种上的特定重叠值。21个优势种群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普遍重叠。主要与它们对水分和光照不同的适应性有关。草本植物之间的特定重叠大于灌木。21种植物仅有4个种对(本氏针茅和野古草、野古草与本氏针茅、本氏针茅与多花枸子木和金花忍冬与白刺花)之间存在完全的特定重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主要禾本科植物颖果形态的基本类型与系统分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在观察了31个族109个属324种禾本科植物果实形态的基础上,探讨了重要性状演化的趋势及其与分布区和生境条件的关系。根据果实大小,整体形状,腹面和脐的形态,胚与果的长度比值,果端有无茸毛,花柱是否宿存,尤其横切面轮廓等,将禾本科的颖果形态划分为三大类型七个亚型。 经过与细胞染色体、胚体、幼苗和植株各方面数据的互相印证,证明与颖果形态的七个基本类型相对应,在系统分类上是七个亚科。  相似文献   

19.
该文比较研究了内蒙古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放牧演替系列经过20a (1985~2005年) 放牧, 利用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变化分析了这两个放牧演替系列上15个植物群落的变化趋势, 并依此探讨长期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针茅 (Stipa grandis) 牧压梯度系列上, 群落仍以大针茅群系为主, 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为建群种的群落消失;在羊草 (Leymus chinensis) 牧压梯度系列上, 羊草和冷蒿不再是建群种, 被西伯利亚羽茅 (Achnatherum sibiricum) 、大针茅、冰草 (Agropyron cristatum) 和糙隐子草 (Cleistogenes squarrosa) 所替代。综合两个牧压梯度系列的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长期过度放牧进一步加速了草原群落的退化进程, 但退化草原具有较高的恢复弹性, 控制放牧使部分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同一植物群落时间变化, 或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在空间序列上的位移程度主要取决于放牧史和利用强度。过去20a中, 特别是2003年以来草原管理政策的改变并没有导致该区域草地的整体退化,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西北针茅(Stipa sareptana var. krylovii)群系是亚洲中部地区特有的典型草原之一, 也是生态适应性最广的草原类型, 向东可以在呼伦贝尔高原与草甸草原重叠分布, 向西可以在乌兰察布高原、天山等地区与荒漠草原形成复合分布, 向南可分布至黄土高原与暖温带草原镶嵌分布, 还可在青藏高原的东缘与高寒草原混生。该研究调查了中国西北针茅群系的主要植被类型, 通过对117个样地的调查数据分析, 量化描述了该群系的基本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中国西北针茅群系共有种子植物336种, 分属于36科131属, 物种数大于15的科有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藜科和百合科; 物种存在度等级划分中, I级(0-20%)植物占比91.67%, 多为群落中的偶见种或稀有种, 最为常见的植物除西北针茅外, 也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草(Koeleria cristata)、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细叶韭(Allium tenuissimum)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等; 生活型组成上以地面芽植物最多, 占66.37%; 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植物最多, 占61.19%; 区系地理成分以东古北极植物占优势, 占33.33%。基于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 将西北针茅群系划分为6个群丛组, 45个群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