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草芍药,野牡丹和黄牡丹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报道了国产芍药属(Paeonia L.)植物草芍药、野牡丹和黄牡丹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均为2n=10=6m 2sm 2st,它们分别具2、3和4对次缢痕,所具次缢痕的数目和位置可以作三种核型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2.
首次报道了华南地区兔儿风属(Ainsliaea DC.)(菊科-帚菊木族Asteraceae-Pertyeae)3种植物共4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中长穗兔儿风(A.henryi Diels)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2n=16m+8sm;三脉兔儿风(A.trinervis Y.C.Tseng)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核型公式为2n=16m+10sm;莲沱兔儿风(A.ramosa Hemsl.)2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6,核型公式为2n=26=22m+4sm。所有居群的染色体由大到小逐渐变化,核型没有明显的二型性。这些结果表明兔儿风属植物确有x=12和x=13两个基数,其中x=13可能是该属的原始基数。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国产毛茛科(Ranunculaceae)驴蹄草属(Caltha L.)植物的细胞学特征,对驴蹄草(C.palustris L.)3个居群和花葶驴蹄草(C.scaposa Hook.f.&Thoms.)5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驴蹄草贵州纳雍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32(四倍体),两个云南中甸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64(八倍体)。花葶驴蹄草四川红原、康定、石渠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2(四倍体),该数目为首次报道;西藏林芝和云南德钦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64(八倍体)。驴蹄草的染色体比花葶驴蹄草大。这两种植物的32或64条染色体分别以4条或8条为单位大致能够排列为8组同源染色体,但同一组内的染色体经常具有明显的异形性(heteromorphy),不同居群的核型组成多少具有差异。同时,还分析了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的不同倍性细胞型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式样。  相似文献   

4.
二倍体石蒜在安徽发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以根尖细胞为材料,观察了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三个不同居群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发现石蒜为一复合体,包括两种不同类型:(1)三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以鳞茎无性繁殖的园艺栽培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33=33t(st),属“4A”核型,且极其稳定。(2)二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野生植株,变异较大,我们发现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芜湖产石蒜(L.radiata)的野生材料,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21+1B=1m+12st+8t+1B,属“3A”核型,在石蒜种内迄今未见有类似报道;另一是黄山产野生材料,观察到两个细胞型,绝大多数细胞为2n=22=12st+1Ot,极个别细胞出现2n=22+1B=6st+14t+2T+1B的情况,均属“4A”核型。芜湖和黄山野生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石蒜(L.radiata)的二倍体类群也是首次在安徽发现。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分布于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喜盐草属(Halophila Thou.) 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为:喜盐草(H. ovalis (R. Br.) Hook. f.) 2n=2x=18=4m+14sm;贝克喜盐草(H. beccarii Asch) 2n=2x=18=8m+10sm(首次报道)。核型均属于2B型。  相似文献   

6.
参照植物根尖细胞学研究的方法标准,对香薷属3种(5个居群)植物进行核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1)从染色体数目看,密花香薷2居群染色体数目2n=16;野苏子2居群染色体数目2n=20,染色体数目和倍性与前人报道的一致;毛穗香薷染色体数目2n=10为首次报道。(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种(5居群)植物中野苏子和密花香薷亲缘关系较近;结合现有报道数据分析表明,该属植物仅有2种倍性(二倍体和四倍体),且二倍体占主导地位。(3)核型参数分析表明:密花香薷的稻城无名山居群1核型公式为2n=2x=16=14m+2sm,居群2为2n=2x=16=16m,着丝粒指数(CI)分别为39.57和42.32,不对称系数AI值分别为2.75和2.87,核型不对称性都为1A型;毛穗香薷的核型公式为2n=2x=10=10m,着丝粒指数(CI)为41.76,不对称系数AI值为5.25,核型不对称性为1B型;野苏子的昆明西山居群核型公式为2n=2x=20=14m+6sm,聂拉木樟木沟居群为2n=2x=20=16m+4sm,着丝粒指数(CI)分别为38.49和40.97,不对称系数AI值为4.20和4.30,核型不对称性为1B型和2B型。  相似文献   

7.
报道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5种6个居群火绒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银叶火绒草Leontopodium souliei 2n =2x=24=13M+8m+3sm,1B;坚秆火绒草L.franchetii 2n=2x=26=6M+ 18m +2sm,2A;华火绒草L.sinense;四川木里海拔2406m的居群:2n=2x=26=4M+22m,1B,四川木里海拔3074m居群:2n=4x=52=16M+36m,1B;美头火绒草L.calocephalum 2n=4x=48=3M+43m +2sn,1B;毛香火绒草L.stracheyi 2n=4x=48=13M+35m,1A.对现有的染色体资料分析表明:火绒草属的染色体核型比较对称,但种间具一定的变异;多倍化可能是该属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生强烈物种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国产11种2变种共16个居群的香茶菜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研究。除线纹香茶菜细花变种以外,其它种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有12个物种为二倍体,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推测该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x=12。而细锥香茶菜既有染色体数目为2n=24的居群,也存在2n=48的居群,表明该种为二倍体或四倍体,同时2n=48的染色体数目也是香茶菜属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国产13种鸢尾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产13种鸢尾属Iris植物进行了核型研究。其中中甸鸢尾I.subdichotoma、长葶鸢尾I.delavayi、大锐果鸢尾I.cuniculiformis为中国特有。大锐果鸢尾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为首次报道,核型公式为2n=22=4m 6sm 12st(2SAT)。长管鸢尾I.dolichosiphon的核型为首次报道,核型公式为2n=22=4m 12sm 6st。中甸鸢尾的染色体数目为新报道,核型公式为2n=42=20m 22sm。矮紫苞鸢尾I.ruthenicavar.nana的染色体数目为新报道,3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核型公式分别为中甸居群2n=42=30m 12sm(2SAT),丽江甘海子居群2n=42=28m 14sm(2SAT),中甸尼西居群2n=42=36m 6sm(4SAT)。结合以往的细胞学研究结果,显示尼泊尔鸢尾亚属subgen.Nepalensis是一个染色体数目变化较大的类群,其中的中甸鸢尾可能是联系野鸢尾属Pardanthopsis与尼泊尔鸢尾亚属的重要类群。已报道的紫苞鸢尾I.ruthenica染色体数目为2n=84,与我们所研究的变种矮紫苞鸢尾(2n=42)呈倍性关系,通过与相邻类群的分析比较,认为紫苞鸢尾应是由二倍体类群演化而来。还对鸢尾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核型进化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关莉  陆阳  刘璐  朱世新 《西北植物学报》2014,34(9):1771-1775
采用常规压片法研究了菊科(Compositae)假福王草属(Paraprenanthes Chang ex Shih)、翅果菊属(PterocypselaShih)和紫菊属(Notoseris Shih)3属5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其中林生假福王草(Paraprenanthes diversifolia)的核型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该5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核型结果分别为林生假福王草2n=8m+10sm(2SAT);翅果菊(Pterocypsela indica)2n=4m+10sm+4st;光苞紫菊(Notoseris macilenta)2n=10m+8sm(2SC);三花紫菊(Notoseris triflora)2n=10m(2SAT)+8sm;南川紫菊(Notoseris porphyrolepis)2n=12m(2SC)+6sm;林生假福王草和紫菊属4个种的核型为"2A"型,翅果菊的核型为"3A"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地区鹿药属4种15居群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于中国西南部的鹿药属(Maianthemum)4种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包括染色体数目,多倍化,非整倍性和随体染色体,以及核型不对称性和核型进化。结果表明:1)除了在云南丽江采集的Maianthemum tatsienensis染色体数目为2n=72之外,其余的居群全为2n=36;2)核型在居群间存在变异,特别是在具中部染色体和近中部染色体的数目以及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和位置上。此外,M.nanchuanense和M.szechuanicum的核型是首次报道,B染色体也是首次在该属中发现。我们推测鹿药属的进化方式包括频繁的染色体畸变以及不同水平上的多倍化,而中国西南部是该属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2.
菊科紫菀属密毛系(Aster Series Vestiti Ling)含3个物种:密毛紫菀(A.vestitus Franch.)、灰枝紫菀(A.poliothamnus Diels)和西固紫菀(A.sikuensis W.W.Smith et Farr.),新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对密毛系是否单系提出质疑。该文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紫菀属密毛系3种植物4个居群的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3种植物的核型公式均为2n=2x=18=14m+4sm(2SAT);密毛紫菀居群2个的核型属于1A型,灰枝紫菀和西固紫菀为2A型。密毛紫菀和西固紫菀的核型资料为首次报道。灰枝紫菀的染色体数目、基数和不对称性等核型资料与先前唯一的相关报道结果(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2,核型公式2n=2x=32=26sm+6st,属4A型,染色体中未发现随体)迥然不同。3种植物的核型结果不支持保留密毛系,而核型不对称性类型支持该实验室先前提出的亚属划分。3种植物随体的大小属于紫菀亚族型,这支持欧亚紫菀属与北美紫菀类没有密切亲缘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风毛菊属(Saussurea)5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耳叶风毛菊(S.macrota)核型公式为2n=2x=26=10m+12sm+4st,属2A型;长梗风毛菊(S.dolichopoda)核型公式为2n=2x=26=14m+8sm+4st,属2A型;川陕风毛菊(S.licentiana)核型公式为2n=2x=28=12m+16sm,属2B型;杨叶风毛菊(S.populifolia)核型公式为2n=2x=28=6m+18sm+4st,属2B型;尾叶风毛菊(S.caudata)核型公式为2n=2x=30=14m+14sm+2st,属2A型。这5种风毛菊属植物中,除大耳叶风毛菊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类型与前人报道的一致外,其余4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类型均为首次报道,并在川陕风毛菊中发现1对B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
石蒜新核型及染色体数目在安徽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安徽省马鞍山的石蒜居群进行了核型分析 ,发现了石蒜的一种新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按Levan等 (1 964)标准 ,核型公式为 2n =2 4=6m +8sm +6st+4t,为 3A核型 (Stebbin,1 971 )。与目前国内外学者的观察结果差异很大。马鞍山居群的新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对青藏高原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18个居群和大车前(Plantago major)2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和C-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亚东县和林芝县的平车前居群染色体数目为2n=4x=24;其它平车前和大车前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12;染色体基数均为x=6;核型类型均为1A型,核型组成和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平车前的2C-值为首次报道,随着倍性水平的增加1Cx-值降低。大车前的2C-值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着差异。平车前和大车前不同居群的2C-值发生了变异。流式细胞仪不能用来估测车前属植物的倍性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康定和稻城两个居群的无心菜属(Arenaria)雪灵芝亚属(A. subgen.Eremogoneastrum)的雪灵芝(A.brevipetala Y.W.Tsui et L.H.Zhou)、西藏八宿业拉山和安久拉山两个居群的八宿雪灵芝(A.baxoiensis L.H.Zhou)、西藏当雄和工布江达两个居群的瘦叶雪灵芝(A.ischnophylla Williams)以及西藏拉萨居群的藓状雪灵芝(A.bryophylla Fernald)为研究材料,采用植物根尖常规压片法,对它们的细胞分类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7个居群中,4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22=22 m,核型不对称性属于Stebbins's-1A型,AI值在1.75~0.32范围内变化。结合无心菜属已有细胞学资料,推断雪灵芝亚属核型特征原始,染色体数目及倍性稳定。本研究中4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资料均为首次报道,补充了青藏高原无心菜属的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三种紫金牛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金牛属三种植物进行了核型分析,其中朱砂根染色体数目2n=46、核型2n=46=42m+2sm+2st和紫金牛核型2n=92=58m+24sm+10st为首次报道;虎舌红核型公式为2n=44=40m+2sm+2st。核型分析结果显示,紫金牛属植物存在染色体数目非整倍体变异及多倍化的进化方式。  相似文献   

18.
蒋露  张艳武  郭强  刘莹  李春妹 《广西植物》2018,38(3):324-331
该文研究了我国原生植物假泽兰(Mikania cordata)台湾花莲居群、苗栗居群、宜兰居群以及台北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结果表明:所有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第一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长臂中部具有次缢痕,显著大于其余染色体。各居群的核型公式皆为2n=18m+18sm,核型均为2B型,染色体内不对称性指数(A_1)的变化范围为0.38~0.39,染色体之间不对称性指数(A_2)的变化范围为0.30~0.32。此为我国假泽兰居群染色体数目的唯一报道,也是对该种核型的首次报道。结合前人对假泽兰染色体数目的研究结果,认为假泽兰存在种内非整倍性现象,但在中国台湾的居群中目前仅发现基于x=18的二倍体(2n=36)。假泽兰的第一对染色体的长臂中部具次缢痕,与假泽兰属已报道的核型相似,这一次缢痕可作为假泽兰属的细胞学标记。核型资料、野外观察以及ISSR数据显示薇甘菊(M.micrantha)在我国的成功入侵与入侵种和本土种之间的杂交渐渗无关。根据标本记录和野外考察结果,我国假泽兰现在的分布区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缩减,推测生境的破坏和薇甘菊的侵入可能是导致假泽兰在中国台湾地区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濒危植物三棱栎四个居群的核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濒危植物三棱栎 4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4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均为 2n =14 =10m 2sm 2st 2bs,核型类型均为 2A。间期核为复杂染色中心型 (complexchromocentertype) ,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 (interstitialtype)。 4个居群在前期染色体中 ,可观察到2个B染色体 ,但在中期染色体中较少发现。根据核型分析结果 ,4个居群间核型变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野牡丹科6种植物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野牡丹科国产野牡丹属(Melastoma L.)4种植物和从国外引种的蒂牡花属(Tibouchina Aubl.)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并对4种野牡丹属植物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野牡丹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为二倍体植物,蒂牡花属的蒂牡花(T. urvillean)和银毛野牡丹(T. heteromall)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核型公式为:野牡丹(M. malabathricum) 2n=10m(2SAT)+14sm;毛稔(M. sanguineurn) 2n=10m+12sm+2st;地稔(M. dodecandrum) 2n=12m+12sm;细叶野牡丹(M. intermedium) 2n=12m+10sm+2st。核型分析表明国产野牡丹属植物染色体为小染色体,绝对长度为0.43~1.79 µ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47~62.91,均属2B型。野牡丹属植物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