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固体培养法具有繁殖快、分离效果好、纯净等特点,是繁殖、分离、鉴定、研究微生物和制造菌苗的重要方法,也是分离、培养单细胞藻类与保存其纯化种的良好方法。在固体培养基上,初次接种的藻类密度较小,藻体以群落形式出现在培养基表面上,便于进行分离。培养纯种时,不易受到其他生物的污染,倘若受到污染,也易于及时发现和处理。藻类在固体培养基上得到了生存的主要条件——水分和营养,只要有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许多种类都可以正常生长和繁殖。单细胞绿藻和硅藻是水生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其纯种的分离培养与大量生产和某些经济水产动物幼体的培育有密切关系,同时这些藻类也是植物学  相似文献   

2.
淡水硅藻是水生动物的营养丰富的食料。经过一年的筛选培养,我们获得了四种适于大量培养的种类,即:泉生偏缝硅藻(Nitzschia fonticola Grun.),椿状偏缝硅藻(Nitzschia palea Smith.),双尖菱板硅藻(Hantzschia amphioxys Grun.)和梅尼小环硅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 Kütz.)。我们选择泉生偏缝硅藻进行较为系统的培养试验,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所含的15种氨基酸进行了定量。同时配制了两个新的适于硅藻生长繁殖的培养基“水生硅1”和“水生硅2”。泉生偏缝硅藻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光强为2,000—5,000米烛光。观察了泉生偏缝硅藻在中型培养和大量培养中氮、磷、硅的吸收消耗规律,发现在培养条件下,硅是主要限制因子。在中型培养中,连续培养15天,适时补充营养元素,硅藻细胞数可高达23×106个/毫升,产量为2.7克干藻/升。在30升大量培养中获得每两天收获一次,每次收获1/6(相当于硅藻干重7克)的连续生产性培养的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推算,若两天半收获一次,每次收获1/6,可获得持续稳定高产。    相似文献   

3.
1 引  言随着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人工育苗规模的扩大 ,生产实践中有关小型甲壳类活体饵料投喂问题受到生产者和一些学者的重视[1,3 ,4] ,本研究分析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 ,试图从该方面探讨中华绒螯蟹幼体与甲壳类活体饵料动物之间的关系 .有关水生动物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 ,曾在鱼胃中有发现 .中华绒螯蟹消化道内微生物的研究未见有报道 ,我们对中华绒螯蟹 氵蚤Ⅰ大眼幼体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 ,以探讨其消化机理 ,并为人工育苗生产中合理选择时机投喂卤虫 (Artemiasalina)、枝角类等…  相似文献   

4.
福建敖江口表层沉积硅藻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福建敖江口表层沉积硅藻空间分布特征,2019年7月对敖江口进行表层沉积硅藻的采样调查,并研究了硅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13个站点共检出硅藻114种,隶属于39属。硅藻丰度具有从河口向外海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特征。聚类分析表明,主要硅藻属种可划分为淡水种组合带和半咸水-咸水种组合带。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硅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河口区盐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淡水种双面曲壳藻、优美曲壳藻和颗粒沟链藻;外海区北部盐度相对较高,主要分布咸水种流水双菱藻;外海区南部盐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淡水种优美曲壳藻和颗粒沟链藻;滩涂的沉积物较粗,主要分布优美曲壳藻。此外,河口区和外海区南部可能存在一定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螫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毛蟹,河蟹,清水蟹。在淡水中生活成长,但在秋冬之际,成熟的毛蟹都要到河口附近的浅海进行交配繁殖,待长成幼蟹时再溯江河而上,进入淡水生长。为能大量地人工培育蟹苗,我们于1976—1978年对毛蟹幼体的生态进行了实验和观察。  相似文献   

6.
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体内增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SV),对淡水克氏螯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和两种淡水蟹(中华绒螯蟹、长江华溪蟹)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除淡水克氏螯虾之外,其它受试的虾蟹均不能感染WSSV。克氏螯虾3个不同剂量级感染至12d平均死亡率为94%。从发病或死亡个体采集血淋巴,经电镜负染色可观察到完整的病毒粒子,其形态大小、靶细胞组织病理均与从中国对虾中分离的WSSV相似或相同。同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证明该实验的可靠性。克氏螯虾重复感染效果良好,有可能成为研究WSSV的一种理想的病毒体内增殖模型。  相似文献   

7.
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体内增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SV),对淡水克氏螯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和两种淡水蟹(中华绒螯蟹、长江华溪蟹)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除淡水克氏螯虾之外,其它受试的虾蟹均不能感染WSSV.克氏螯虾3个不同剂量组感染至12 d,平均死亡率为94%.从发病或死亡个体采集血淋巴,经电镜负染色可观察到完整的病毒粒子,其形态大小、靶细胞组织病理均与从中国对虾中分离的WSSV相似或相同.同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证明该实验的可靠性.克氏螯虾重复感染效果良好,有可能成为研究WSSV的一种理想的病毒体内增殖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繁育系统内发生细菌性玻化症(shrimp postlarva 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时期可培养微生物的菌群特征以及优势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细菌体外培养方法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育苗阶段的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其育苗池水和饵料内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方法解析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结果】系统内分离纯化的526株具有典型形态差异和群落优势的细菌分属于4门5纲16目24科38属113种。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共453株,占总分离株的86.1%;在属水平上弧菌属(Vibrio)丰度最高,共369株,占总分离株的70.2%;在种水平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为最优势种,共112株,占总分离株的21.3%,并且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在饵料中具有最高丰度。多元关联分析表明,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影响逐渐增加。对112株潜在溶藻弧菌的MLSA分析表明,其中100株菌株进一步确认为溶藻弧菌。进一步利用MLSA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发现,100株溶藻弧菌分为9个簇,分离自同类样品的菌株广泛分布在不同的簇中。【结论】在BVS发生时期,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具有丰富的可培养微生物种类。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溶藻弧菌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的优势弧菌,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解析对虾繁育系统可培养微生物演替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对虾苗期病原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唐苗苗  王印庚  王春元  张正  廖梅杰  李彬  荣小军  葛建龙  于永翔 《微生物学报》1963,(收录汇总):3068-3082
【目的】探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繁育系统内发生细菌性玻化症(shrimp postlarva 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时期可培养微生物的菌群特征以及优势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细菌体外培养方法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育苗阶段的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其育苗池水和饵料内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方法解析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结果】系统内分离纯化的526株具有典型形态差异和群落优势的细菌分属于4门5纲16目24科38属113种。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共453株,占总分离株的86.1%;在属水平上弧菌属(Vibrio)丰度最高,共369株,占总分离株的70.2%;在种水平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为最优势种,共112株,占总分离株的21.3%,并且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在饵料中具有最高丰度。多元关联分析表明,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影响逐渐增加。对112株潜在溶藻弧菌的MLSA分析表明,其中100株菌株进一步确认为溶藻弧菌。进一步利用MLSA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发现,100株溶藻弧菌分为9个簇,分离自同类样品的菌株广泛分布在不同的簇中。【结论】在BVS发生时期,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具有丰富的可培养微生物种类。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溶藻弧菌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的优势弧菌,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解析对虾繁育系统可培养微生物演替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对虾苗期病原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鲍苗的饵料——底栖硅藻培养试验初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饵料生物的人工培养是水产养殖工作的一个关键,在经济贝类的人工育苗过程中,依据贝苗幼体的摄食习性,选择和培养适宜的饵料生物,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鲍是一种珍贵的海产贝类,其幼体在变态发育中从面盘期进入匍匐期之后,即以吻部舐食附着基面上的单胞藻,其他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国外如Croft(1937)、梅林(1961)、酒井(1962)、菊地(1965)、今井(1967)等的报告,都曾指出过采用硅藻来培育鲍苗。几年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来自福建和深圳红树林下中国首次记录的4种硅藻,即瓜形桥弯藻Cymbella cucumisA.Schmidt、拟优美舟形藻Mzvicula elegantoides Hustedt、侧偏舟形藻N platyventris Meister和柔弱舟形藻N tenera Hustedt,同时描述了每个种类的细胞形态特征和生态分布特点。作者认为淡水硅藻瓜形桥弯藻C.cucumis在半咸水和海水的环境中也有分布(盐度〉15),应属于淡水和半咸水种。  相似文献   

12.
雨生红球藻是一种淡水绿藻,因其能产生高含量的强抗氧化剂——虾青素而闻名。虾青素是一种酮式类胡萝卜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增强免疫力及抗衰老等功能。除虾青素外,雨生红球藻还富含多糖、不饱和脂肪酸及蛋白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保健、化妆品、功能食品和饲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雨生红球藻的藻株选育、生理代谢、培养技术及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一直是藻类研究领域的热点。介绍了雨生红球藻的生物学特性、活性成分组成及功能,总结了其营养方式、规模化培养技术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思路,旨在为雨生红球藻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虾蟹育苗的藻饵料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和蟹,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是人们所喜爱的海珍品。我国对虾养殖面积达100多万亩。对虾属我国有10余种,人工养殖的种类主要有:东方对虾、斑节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及长毛对虾等。虾生长较快,寿命短,正龄便开始繁殖后代。从受精卵孵化形成的幼体到初具虾形的仔虾要经过无节幼体、蚤状幼体和糠虾游体等几个发育阶段。无节幼体是不摄食的,靠卵黄营养自已,到蚤状幼体才开始摄食微小的藻类植物。蟹如以人工养殖的锯缘青蟹为例,它的发育过程没有对虾那么复杂,受精的卵孵化成蚤状幼体时,离开母体在水中浮游生活,经过几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
硅藻约有16000种(据Hustedt估计),大多数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少数生活在土壤里。传统分类将其列为一纲即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隶属于金藻门(Chrysophyta)。近些年来许多藻类学家根据硅藻特殊的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将其单立一门即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下分两类即中心硅藻(Centricae)和羽纹藻类(Pennatae),在淡水硅藻群落中,羽纹硅藻类占优势。图1所示为常见的淡水羽纹硅藻类。  相似文献   

15.
海洋浮游藻类的培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展研究的。据报道,用于牡蛎、蛤、贻贝、扇贝、鲍鱼、海参、对虾及鱼类等幼体饵料的种类主要有:单鞭金藻(Monochrysis lutheri),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小金藻(Chromulina pleiades),扁藻(Platymonas sp.),盐藻(Dunaliella sp.),小球藻(Chlorella sp.),  相似文献   

16.
浮游藻类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还含有氨基酸、维生素、微量金属元素等营养成分,能为对虾幼体从蚤状期到糠虾期的生长发育提供较全面的营养保障。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人们在从事对虾人工产卵孵化育苗的试验工作中,遭受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大凡成功的例子,无不重视饵料的选择。经验告诉我们,藻类饵料是对虾幼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到七十年代,人们普遍采纳以藻类植物喂养对虾幼体这一生产模式,使对虾人工育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从而推动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有几十种海洋浮游藻类被人们分离提纯,进行保种培养…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虾对饵料摄食与吸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 ̄14C示踪法测定日本对虾糠-3幼体对褶皱臂尾轮虫,卤虫和亚心形扁藻的摄食率、吸收率和利用率;以 ̄3H-葡萄糖和 ̄14C-苯丙氨酸作示踪剂研究人工配合饵料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在日本对虾体内转运和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褶皱臂尾轮虫是日本对虾糠-3幼体最适的动物性饵料之一。糠-3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摄食与利用率不高,但适量投放23只/ml密度的卤虫无节幼体作补充饵料以满足幼体对食物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利于幼体的生长。虽然糠-3幼体食性以动物性为主,但单独投放适宜密度亚心形扁藻也能摄食。其利用率可达40%左右。日本对虾的营养物质主要通过中肠被吸收,经血液循环被输送到组织器官。氨基酸更多参与对虾组织构成细胞的成分代谢活动,而葡萄糖则是对虾能量代谢活动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滩涂夏季底栖硅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上海市夏季滩涂底栖硅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的情况。样品于2005年8月从7个站点中采集,经处理、镜检观察,从中鉴定出硅藻98个分类单位,包括种、变种和变型,分别隶属于2纲7目10科31属。舟形藻属(Navicula)最多,共发现15个分类单位;其次为菱形藻属(Nitzschia),有10个分类单位。其中Cyclotella meneghiniana,Gyrosigma spencerii,Surirella ovata为优势种,Fragilaria capucina,Gyrosigma attenuatum,Naicula acceptata等为常见种,Melosira italica,Coscinodiscus wittianus,Navicula pygmaea等只在个别站点采到。数量分析表明,硅藻总细胞丰度变化为7.0×106-28.5×106 cells m-2,平均为17.39×106cellsm-2,在径流入海口处硅藻数量相对较多,其中淡水种比海生种多,这主要是因为长江口近岸河口水域是多种水系相混合的水体,淡水入海带来较多的淡水种类。  相似文献   

19.
雨生红球藻抗氧化系统对活性氧的清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一种淡水单细胞绿藻,隶属绿藻门、团藻目、红球藻科、红球藻属。它受强光、氮饥饿、高盐等胁迫时积累大量的虾青素,含量可高达细胞干重的6.0%以上[1]。相关研究也显示来虾青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活性[2—4],它的抗氧化活性较α-生育酚强千倍[5],比维生素E高近百倍[6]。雨生红球藻产生  相似文献   

20.
黄明显 《四川动物》1996,15(3):134-136
本文对罗氏沼虾人工繁殖幼体变态期所需的几个主要生态条件:水温、饵料及投喂、充气量与水质,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最佳控制范围。有利于使用人工海水繁殖出大量虾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