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单生雌”异常性比的母系遗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 异色瓢虫是一种分布在亚洲的鞘翅色斑类型表现多态现象的物种。根据谈家桢等的早期工作,色斑类型可分为黄底型和黑底型两大系统。不同类型的杂交试验证明,它们是由一个单个基因的一系列复等位基因所决定,杂交子代按孟德尔式规律遗传,黑色部分为显性,黄色部分为隐性,所以双亲的黑色部分均能在杂交子代的同一个体上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不同色斑型成虫的耐寒能力,以明确其色斑型比例所呈现的季节性变化的适应意义。【方法】本文测定了异色瓢虫实验种群和自然种群不同色斑型成虫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及低温存活率。【结果】同一发育温度下异色瓢虫实验种群不同色斑型成虫的SCP和低温存活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低温暴露中饲养在25℃下成虫的存活率下降更为剧烈。异色瓢虫自然种群黑底型与黄底型成虫的SCP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SCP在7月份最高,分别为﹣8.2℃和﹣7.5℃;在1月份达到最低,分别为﹣16.8℃和﹣18.2℃。越冬开始(11月)黑底型成虫的SCP低于黄底型成虫的,整个越冬期间黄底型成虫的SCP一直低于黑底型成虫的,但是异色瓢虫黑底型与黄底型越冬成虫的低温存活率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越冬期间异色瓢虫黄底型成虫的SCP低于黑底型的,这样可以通过体液过冷却的方式来避免结冰造成的伤害,以增强其越冬种群的耐寒能力,这也可能是越冬期间异色瓢虫黄底型成虫数量显著上升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昆虫色斑型与基因型的关联性以及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是昆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作为一种重要的昆虫色斑多型性资源,受到广泛重视。本文于2012-2015年通过调查统计泰安市异色瓢虫不同时期鞘翅底色、不同位置斑点、联斑、二窗型和四窗型、性比等指标的变化特点,并进行了多项式拟合、χ2(卡方)检验和相关性分析,明确了异色瓢虫色斑型和性比的周年变化特点及其与月平均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浅色型异色瓢虫中,浅色型、不同位置斑点和联斑数量比例均随月份先降后升,与月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均在夏季出现最低值。深色型中,深色型数量比例随月份先升后降,与月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其中的二窗型数量比例在夏季和冬季上升,春季和秋季下降,四窗型则相反,但均于月平均气温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09和0.09。异色瓢虫种群、浅色型和深色型均表现为偏雌现象,在夏季更为明显,且与月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90和0.66。χ2检验可知,异色瓢虫浅色型和深色型数量、不同位置斑点数量、联斑数量、二窗型和四窗型数量以及种群、浅色型和深色型雌雄数量均与月份显著关联。综合分析可知,异色瓢虫浅色型中各指标受月平均气温影响均较大。除数量比例和性比受温度影响较大外,深色型中二窗型和四窗型比例变化较小。异色瓢虫各指标均月份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4.
异色瓢虫与隐斑瓢虫的区别及其色斑型和横脊的频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国跃 《昆虫知识》2010,47(3):568-575,F0004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和隐斑瓢虫H.yedoensis(Takizawa)是亲缘关系很近的姐妹种,在中国(北京到南岭,西至甘肃南部和西藏东部)、日本(北海道以南)和南韩等地同域分布,常常在松树等植物上共存。长期以来,隐斑瓢虫被认为是异色瓢虫的一个异名。有时从外形上很难区分这2种瓢虫,因此对于依据野外数据,分析异色瓢虫色斑型和鞘翅横脊的发生频率及小进化会产生一些错误。本文从没有隐斑瓢虫分布的东北地区的材料及其他数据,报道异色瓢虫的色斑型及鞘翅横脊发生频率。异色瓢虫的花斑型在我国东部地区(从东北至广东北部,西至甘肃和云南)发生率很低,而在新疆西北部发生率较高。鞘翅横脊的发生率从东北佳木斯的98.85%降低到云南大理的78.26%。本文列出了区分这2种瓢虫的形态特征及自然分布。如果鞘翅具横脊,则属于异色瓢虫,但如果标本来自2种瓢虫的共存区,鞘翅没有横脊,鞘翅的斑纹呈花斑型、四窗型或二窗型,则很难从外部形态上对它们进行鉴定。但这2种瓢虫的幼虫很容易区分。本文还提供了2种瓢虫的雄性外生殖器形态图、幼虫和成虫。  相似文献   

5.
黑带食蚜蝇体色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霍科科  郑哲民 《昆虫知识》2003,40(6):529-534
通过对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De Geer)体色变异的研究,发现黑带食蚜蝇存在深色型和浅色型2种基本形式,体色变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深色型个体出现在温度较低的秋季及早春,浅色型个体发生在温度较高的春夏季节;在腹部色斑方面,深色型和浅色型个体中均存在变异,可划分为8种类型,腹部色斑的变异在浅色型个体中较为丰富,腹部不同体节背板上色斑的变异程度不同;黑带食蚜蝇在体型大小方面同样存在差异,这些变异的多态性可能是食蚜蝇系统学研究中异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食蚜蝇类群的个体体色变异在系统学研究中是一个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光肩星天牛两型种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是国内最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之一,在中国分布范围较广。近年来,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A.nobilis(Ganglbauer)很可能是同一种的不同型。定量研究光肩星天牛两型的差异与表型多样性。【方法】作者以光肩星天牛的20个地理种群的光肩星天牛分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头长、头后缘宽、前胸后缘宽等13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型特征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均存在着广泛的变异,13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1.78%,群体内变异是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后翅长度与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海拔极显著正相关以及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体长与鞘翅斑纹颜色与海拔高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在不同地理种群中,鞘翅斑纹颜色的分化系数达到最大,为50.53%;而以鞘翅斑纹颜色分类的两型差异显示各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大幅度降低。【结论】本研究首次将鞘翅斑纹的颜色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各个颜色类群的分化系数均大幅度减小,说明颜色类群之间的分化要小于地理隔离所造成的差异,进一步验证了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为同一种的不同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是棕榈科植物上重要入侵害虫之一,寄主及分布范围广。详细了解红棕象甲前胸背板色斑的特征,不仅能够从形态上快速正确地识别,从而为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同时为红棕象甲种群多样性在其入侵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入侵性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文通过对21个野外不同地理种群及室内两种体色型的红棕象甲样本的色斑数量、形状及分布位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红棕象甲前胸背板色斑一般分前后两行排列,色斑数在2-11个不等;色斑形状有(近)椭圆形、圆形、心形、水滴状、线形、三角形、菱形和不规则形等。2)不同地理种群的色斑在数量,形状和位置分布存在差异。福建省11个地理种群中含有6个和7个色斑数的个体占87.7%,重庆(CQ)种群的个体全部是6个和7个色斑类型;四川(SC)、上海(SH)、云南(YN)、深圳(SZ)4个种群的优势色斑型为6个色斑型,分别占50.0%、45.0%、71.4%和70%;广西(GX)、美洲阿鲁巴岛(Aruba)和台湾地区(TW)种群中7个色斑型个体占大多数,分别为50.0%、77.8%和80%;海南(HN)种群的色斑数主要集中在6个和8个色斑(33.3%和56.7%);巴基斯坦种群2个色斑类型占68.2%。色斑形状和分布位置的聚类图结果显示地理位置与色斑的形状及位置没有规律性。3)不同地理种群优势色斑的分布没有雌雄特异性。4)经纬度和种群色斑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色斑数与地理纬度间存在显著的低度负相关性(r=﹣0.312,P=0.010),而地理经度与色斑数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059,P=0.635)。5)实验室群体中,黑色型的红棕象甲的优势色斑数为7个,红色型的优势色斑数则为8个,其中,10个色斑类型仅在红色型中存在。色斑数高的色斑类型(色斑数大于7个)在红色型中存在的比例远远高于黑色型(红色型为55.6%,黑色型为2.3%),且红色型的色斑的大小一般为前排小,后排大,这与黑色型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不同地理种群的红棕象甲在色斑数量,色斑形状和色斑分布位置上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并没有地理位置的规律性,但在海南和巴基斯坦种群中存在种群特异性,福建和台湾地区种群存在相似性;色斑数多的种群,其色斑形状多样性越高;色斑类型与体色之间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郑毅  迟德富  杜波  宇佳  李晓灿 《昆虫知识》2009,46(6):866-873
利用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分析法,研究13种色斑型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的系统分化,计算核苷酸的使用频率,并构建分子系统树,以便更好地探索异色瓢虫色斑变异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用于分析的COⅠ基因和COⅡ基因的序列中,共有31个变异位点,29个简约信息位点,A+T平均约占71.2%,大部分碱基改变为颠换。13种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的遗传距离为0.0021~0.0328,平均相似系数为0.0193。分别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小进化法(ME)构建系统发育树。分子系统树显示:各类群间遗传分化很小,鞘翅颜色相同的瓢虫均已较高的置信值聚在一起;双月斑变型和显明变种亲缘关系最近,重名变种为原始类群,分化较早,与其它12种不同色斑异色瓢虫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
异色瓢虫重名变种在我国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崇乐 《昆虫学报》1964,(2):295-296
异色飘虫以鞘翅色斑变异特多久著盛名,以鞘翅基色言有黄色和黑色,斑纹为黑色、黄色或红色而数目则可由纯黄无斑的暗黄变型 succinea Hope到具有19个黑色点形斑的变种novem decimsignata Faldermann。重名变种 axyridis Pallas鞘翅基色黑色,具6个黄色(或黄红色)较大的点形斑,在异色瓢虫的几个变种中是十分突出的一个类型。 根据Dobzhansky(1953)的分析,重名变种的地理分布,以西伯利亚中部偏西的地区为中心,向东伸展但在数量上大形减少,例如,在阿尔泰山在4,013个标本中占99.95%,  相似文献   

10.
两种天牛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和光肩星天牛A.glabripennis(Motsch)在宁夏地区为害十分严重。它们的形态、生物学特性都很相似。黄斑星天牛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鞘翅上具有黄色毛斑,而光肩星天牛毛斑为白色。但在野外种群中,特别是在这两种天牛混合分布地区,毛斑的颜色有着很大的差异,许多个体的毛斑为黄白色。其它分类特征也有类似情况。这种“中间类型”的个体同上述两种天牛的关系如何,就有必要进行研究。70年代以  相似文献   

11.
达摩凤蝶     
<正>达摩凤蝶(Papilio demoleus Linnaeus),又名花凤蝶、黄斑凤蝶。成虫前翅长约46~50 mm。翅正面黑色至黑褐色,中部至亚外缘散布许多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斑。前翅外缘中段向内凹陷,基部有7~8道由间断的黄白色短线排列而成的弧形细纹。后翅无尾突,近基部有一浅黄色宽斜带,带外侧靠近前缘有一大型深色眼状纹,臀角外侧有一红色圆形斑。主要寄  相似文献   

12.
成虫 黄斑星天牛A.nobilis G.与光肩星天牛A.globripennis M.除鞘翅的颜色深浅,光泽有无,小盾片和鞘翅上绒毛斑呈乳黄色或白色疏而大或密而小外,还可从雄性外生殖器上明显区别开来:黄斑星天牛的中茎长厚比为7.5,弯度较大,两侧向端部均匀渐狭,末端较圆。中茎突较狭。阳基侧突端部狭长,基部弯度不深。光肩星天牛的中茎长厚比为5.9,弯度较小,两边平行,直至近端部渐光圆。中茎突较宽阔。阳基侧突端部呈脚板状,基部弯度较深(图1—4)。  相似文献   

13.
格氏栲林林窗自然干扰规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刘金福  洪伟  李俊清  杨文晖 《生态学报》2003,23(10):1991-1999
通过对格氏栲(Gastanopsis kawakamii)林林窗自然干扰的基本规律的研究,得到了描述林窗干扰状况的一些重要特征。结果表明:格氏栲林中扩展林窗(EG)所占面积比例为34.46%,而实际林窗(CG)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7.81%,干扰频率每年分别为0.69%和0.36%,林窗干扰返回间隔期为281a;EG的大小变化为63~1257m^2之间,平均为244m^2,而CG的大小变化为22~707m^2之间,平均为126m^2;形成林窗的主要方式是干中折断,比例占36.22%,其次为枯立,比例占32.28形;大多数的林窗是由1~5株形成木形成,3株形成木形成的林窗最多;大多数林窗是在前50a形成的,其中10~40a之前形成的林窗最多;林窗分布格局是均匀分布型的。林窗形成木主要由格氏栲、大叶乌饭(Vaccinium mandarinorum)、山胡椒(Lindera glauca)、狗骨柴(Tricalysia dubi)组成。林窗形成木的地径主要集中在60cm以下,地径20~60cm的主林层乔木形成林窗的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4.
楝星天牛胸部摩擦和鞘翅振动发声及其声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惊秋 《昆虫学报》1993,36(2):150-157
楝星天牛Anoplophora horsfieldi(Hope)成虫可借两种不同的方式发声: 1.胸部摩擦发声;2.鞘翊振动发声。胸部摩擦发声可连续进行,具有抗拒敌害和种内通讯的生物学意义;鞘翅振动发声为断续产生,受外界刺激而诱发,主要与抗拒敌害有关。测定表明,胸部摩擦声由多个音组连续组成,每一音组的持续时间为1100-1 6000ms,依次由抬头声音节(持续384±22ms,含有250-350个脉冲列)、间隔1(270-600ms)、低头声音节(382±16ms,250-350个脉冲列)和间隔2(80-360ms)组成。 抬头声音节的功率谱由基本音及其分音组成,基本音为信号能量的主要部分,其主峰频率为742±30Hz(雄)和603±34HZ(雌)。鞘翅振动声由间隔不等的,7-9个脉冲列组成,脉冲列的振幅较大、频率较高,持续约7-10ms。功率谱图上虽然脉冲列的频率分布于0-3100Hz,但能量主要集中在850-1050Hz内。与胸部摩擦声相比,鞘翅振动声的能量更高、释放更突然,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拒敌性行为。  相似文献   

15.
以彩色斑叶辣椒突变体、紫叶辣椒、白色斑叶辣椒突变体功能叶为试验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通过观察叶片不同斑区的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分析彩色斑叶的显色部位、显色特征、细胞器数量及形态变化,从细胞水平上探讨彩色斑叶辣椒复杂叶色的成因。结果表明:(1)彩色斑叶辣椒突变体子叶为紫色,自第一片真叶展开出现异色斑块,斑块位置、频率、色彩深度无明显规律。(2)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少甚至缺失形成白斑,花色素苷在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均有分布,其在叶肉细胞不均匀分布是紫色深度不同的主因。(3)辣椒彩色斑叶突变体绿斑区内细胞形态良好,细胞器结构较好;紫色斑区和白色斑区细胞呈中度肿胀,细胞器明显异常。(4)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少甚至缺失、花色素苷不均匀分布是叶片呈现彩色的原因,该叶斑类型属于色素型。  相似文献   

16.
同一环境条件下泽陆蛙的色斑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6月,采用随机捕捉方法,对贵州茂兰地区必佐的泽陆蛙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 表明,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泽陆蛙具有丰富的体色多样性.根据是否具有背纵线可分为常态型(Ⅰ型)和背纵线型(Ⅱ型)两大类型,二者比值为1.028:1(n=365);根据皮肤上有无色斑、色斑数量及颜色、两眼间V字形斑等特征,又可以将Ⅰ型分为4个亚型,Ⅱ型分为5个亚型,某些亚型之间还具有中间类型.分布于茂兰地区必佐的泽陆蛙色斑多样,在自然条件下的体色与栖息环境能够较好协调,可能是成为该地区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群体繁育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间锦鸡儿在毛乌素沙地这个介于典型草原和典型荒漠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广泛分布 ,是当地灌丛生态系统的一个优势种或建群种[1,2 ] 。我们曾研究表明 ,中间锦鸡儿群体内高度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景观生态类型群体之间有强大的基因流存在[3 ,4 ] ;特别是同一植株不同种子显示的不同的种子蛋白组成进一步证明该植物的异交性[4 ,5] 。上述群体遗传研究还表明 ,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共享 1个基因库 ,与徐朗然等 ① 报道的种间杂交结果一致。RAPD研究发现 ,少数多态DNA在群体里的频率与所在地区的水分状况有关 :滩地为零或很低 ,生境越干…  相似文献   

18.
白眉长臂猿属(Hoolock)物种声音长期被认为不具有性二型,但是识别其声音的性别差异有助于该属物种的种群动态监测与行为学研究。本研究以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作为研究对象,标注了11个个体的鸣声数据。我们通过k-中心点聚类(k-medoids聚类)识别音节类型,基于音节组成和音句长度划分音句类型,并且识别了音节特征和音句使用上的性别差异。本研究识别出wa、oo、whoop、ow和eek 5种音节类型以及7种音句类型。雌性的wa和ow音节频率变化的幅度与速率比雄性更大;oo音节的各项频率指标比雄性更低;whoop音节频率变化的幅度与速率相比于雄性更小。在音句的使用上,独猿个体鸣叫的音句与合唱时各自性别贡献的部分更为相似,雄性极少唱主要由whoop音节与ow音节组成的音句G,雌性极少唱音句B (wa-whoop)和C (wa-oo-wawhoop)。本研究表明天行长臂猿的声音中存在性二型,该性别差异不仅有助于对天行长臂猿的监测,而且有助于理解不同声音类型及性别差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林窗干扰特征 ,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林窗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成因 ;林窗形成木 (GM )的类型、数量和物种构成。结果表明 ,在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林区 ,大多数形成木都是因树木达到一定年龄后衰老等原因引起其抗性下降而死亡的 ;由树木基折形成的林窗最为普遍 ,占 5 1 2 3% ,由干折形成的占 2 0 37% ;单株形成木林窗几乎达到所调查林窗的一半 (占总数的 4 6 99% ) ,平均每个林窗拥有 1 95株形成木。扩展林窗大小多在 10 0~ 4 0 0m2 ,10 0~ 2 0 0m2 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 ,占 2 6 5 1% ;而 30 0~ 4 0 0m2 所占的面积比例则最大 ,占 2 2 6 4 %。冠空隙的面积多在 2 0 0m2 以下 ,其中以 5 0~ 10 0m2 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为最大 ,分别为 32 5 3%、17 72 %。冠空隙、扩展林窗的平均面积为 71 6 8m2 、15 4 14m2 。  相似文献   

20.
谢蕴贞 《昆虫学报》1959,(4):366-372
本文记述我国拟叩头虫科的2个新属和4个新种,其中一个新属产于浙江和福建,另一新属产于四川峨嵋山。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 Sinolanguria,新属 属模:S.alternata,新种(浙江)。 体狭长,极光亮,其最阔处在肩部。鞘翅缘折(epipleura)与鞘翅间无隆线间断,两者在基部1/4处界限不分,向后则有不很清晰的折痕为界。头大,复眼由细小的小眼所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